'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
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


作者 | 石燦

編輯 | 鐵林

你隨便去北京市朝陽區的三里屯、國貿、華貿、酒仙橋和各種SOHO建築群附近逛,肯定能碰上一堆新媒體人,或蹲在樓下抽菸,或大跨步急匆匆去上班,或在做其他事。新媒體行業從公眾號圖文階段演進到短視頻平臺霸王時代,他們隨著媒介變化自我成長,90後已經是這個圈子的中流砥柱。

有句話說得妙,後廠村要是中國互聯網的硅谷,朝陽區肯定是亞洲新媒體產業大高地。

沒錯,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統戰部在4月公佈過一個數字,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北京市約有83.3萬新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應景,網上有段子說,隨便丟一塊磚,都能在朝陽區地界砸中一個新媒體從業者。

他們每天生產、運營各種內容,再上傳到不同平臺,推送給無數等著賬號內容更新的消費者們。

見面互相稱呼媒體老師,被“你是抄的吧”輕易激怒,被“你的稿子寫得真好”輕易歡喜。

他們把自己展現給外人時,大多光鮮亮麗,自信滿滿,甚至有分析把這類人群定義為“新的社會階層的一部分”。我很好奇,他們會有職場危機嗎?如果有,具體是什麼呢?

"
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


作者 | 石燦

編輯 | 鐵林

你隨便去北京市朝陽區的三里屯、國貿、華貿、酒仙橋和各種SOHO建築群附近逛,肯定能碰上一堆新媒體人,或蹲在樓下抽菸,或大跨步急匆匆去上班,或在做其他事。新媒體行業從公眾號圖文階段演進到短視頻平臺霸王時代,他們隨著媒介變化自我成長,90後已經是這個圈子的中流砥柱。

有句話說得妙,後廠村要是中國互聯網的硅谷,朝陽區肯定是亞洲新媒體產業大高地。

沒錯,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統戰部在4月公佈過一個數字,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北京市約有83.3萬新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應景,網上有段子說,隨便丟一塊磚,都能在朝陽區地界砸中一個新媒體從業者。

他們每天生產、運營各種內容,再上傳到不同平臺,推送給無數等著賬號內容更新的消費者們。

見面互相稱呼媒體老師,被“你是抄的吧”輕易激怒,被“你的稿子寫得真好”輕易歡喜。

他們把自己展現給外人時,大多光鮮亮麗,自信滿滿,甚至有分析把這類人群定義為“新的社會階層的一部分”。我很好奇,他們會有職場危機嗎?如果有,具體是什麼呢?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從入職到離職9個月,老闆沒正常發過工資


薛登山最終還是拿到了趙權拖欠已久的所有工資。此前,薛登山從趙權的新媒體公司離職,趙權一直沒發放薛登山後兩個月的工資。薛登山沒辦法,只能向第三方維權機構提起對趙權的仲裁,調解欠薪問題。

趙權曾試圖以公司開除薛登山的方式,解決自己被前員工提起仲裁的窘境,然後剋扣薛登山在他公司工作的兩個月工資。最後,趙權失敗了。失敗原因是趙權沒有和薛登山籤勞動合同,他連反向訴訟的權利都沒有。

從2018年12月離職到拿到原本屬於他的工資,經歷了三個月。那三個月不是他最痛苦的時間,離職前,他更痛苦。

2018年3月前,薛登山在北京的一家教育公司上班,做留學業務。那裡不愁生源,生意興隆。待了一年多,薛登山覺得沒奔頭。很多家長只認那份工作,而不認是誰在做那份工作,平時能結識很多學生,但不認識他們的家長,並沒覺得那份工作很有地位。

“而且能接觸到一些孩子,他們是人大附中的,他爸是法官,媽是高校老師,寫個名字都膽戰心驚,那我就想,我即便是做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他們那種高度,後來就另尋出路了。”薛登山說。

2017年9月左右,一個朋友約薛登山吃飯聊到加密貨幣,“我恰好之前瞭解過,也有些興趣,”朋友邀他入夥一家做區塊鏈行業報道的新媒體機構。“他們已經有一個小團隊了,BP也給我看了,我就說,可以搞啊。我主要做外媒翻譯,把國外的一些資訊轉譯到國內來。” 好景不長,“幣圈94事件”隨即到來,央行聯合七部委全面叫停ICO,定性ICO為非法融資行為,國內交易所也被關閉。以區塊鏈為核心的媒體圈也發生大動盪,薛登山還沒入職,那個項目就被擱置了,直到半年後,那個項目才再次被提及。

2018年3月,“他又找到我,說現在又準備做起來。”那位朋友還說,公司準備融資,場地也租好了,一切就緒,就差人了,“問我願不願意來,我說來啊。”

薛登山是最早入職那家區塊鏈媒體的員工,最開始只有薛登山、趙權和趙權助理三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做活動。薛登山負責每天的早報。早上起來,把前一天晚上外網發佈的區塊鏈新聞消息整理好,轉錄發佈到他們的公眾號上,白天只要跟蹤一些實時動態就行,不用寫稿。

薛登山一直這樣待到了6月份,後面陸陸續續加入了其他編輯和作者,他才開始動筆寫稿。薛登山1991年生人,老家住大連,上大學時選擇會計專業,在國外待過兩年,英文翻譯能力還不錯。但在從事這份工作以前,從沒寫過稿子。

到北京之前,薛登山在家裡的一家會計所做審計工作,太安分了,覺得沒什麼意思,一次到北京出差,在東二環,“我在總部樓下等領導,看到中國銀行總部之類的高樓大廈,就覺得太牛逼了,秋高氣爽,想來北京工作,就來了。”

薛登山對北京是抱有幻想的,“我的信念就是北京能掙到錢,在家我掙不到錢。”“來北京要體驗互聯網嘛,找一家融資融好幾個億,燒錢燒都燒沒了的公司,也挺好的。”那種帶有史詩般的壯舉的體驗,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乏力。

從2018年3月到12月,那家公司在9個月的時間裡都沒拿到融資。進入公司後,從來沒有正常發過工資,他得主動去找老闆要。“我還問過老闆有沒有具體日期發工資,他說有,就沒了。過了好幾天我再問一遍,他才會發。”薛登山曾想,“這次不是要搞一個大公司嗎?不應該正規一些嗎?但沒有。”

日常生活為工作所累。薛登山和她女朋友住在一起,每次和女朋友出去吃飯,兜裡的錢越來越少,有時還銀行信用卡,都得從女朋友那裡拿錢。他很難受。

他女朋友偶爾還埋怨說,一天到晚上班連錢都沒拿到,還上班幹嘛?他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每次吵架女朋友都會給他壓力,吵架的點都在於,薛登山覺得他老闆不是一個不發工資的人,老闆應該是太忙了,給忘了。但女朋友的觀點是,沒有這樣的老闆,老闆是不會經常忘了給一個員工發工資的,老闆就是故意不發。

在那家公司的9個月裡,薛登山最開心的事情要在他入職兩個多月後了。

6月,一個編輯從另外一家財經媒體跳到薛登山所在的媒體。他開始嘗試寫稿子,寫著寫著發現有人願意看,“起碼編輯的反饋是可以的,在我看來她就是權威,她覺得好,那我覺得就有戲,起碼沒有受到過文字薰陶的我,句子主謂賓是對的,能讓其他人看得懂,這是個好事兒,說明可以繼續幹下去。”

到了11月,他實在待不下去了,決定12月辭職。也就是在最後的那個月裡,他才知道,一家媒體應該有主編,才知道什麼叫通稿、什麼叫選題會、怎麼寫稿子才能讓讀者往下看、正常的內容生產過程是什麼。提出辭職的最後一個月,是他在那家區塊鏈媒體收穫最多的一個月。

12月離開時,“也沒提工資的事兒,我就在想,我都走了,你還不結嗎?但是也不結。”

離職後,薛登山入職的新公司都發工資了,前老闆還沒給他結算工資。他給前老闆打過電話、發過信息詢問工資的事兒,但對方一直在打太極。直到今年2月,“不想鬧僵,但我受不了了”,他決定去第三方維權機構立案仲裁。調解員告訴他,如果立案,需要好幾個月時間。他等不了,最終同意了另一個解決方案:調解。

調解那天,趙權沒到場,是公司人事工作人員去和薛登山見的面。他氣得不行。好在最後拿到拖欠許久的工資。

不久前,薛登山在新東家寫的一篇文章被一個科技大V轉了,他開心得不得了。“職業生涯中,我最自信的時候,就現在吧。你的成果是被人認可的,你寫一篇文章是被人叫好的,他也轉過,好歹也是個承認。”

"
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


作者 | 石燦

編輯 | 鐵林

你隨便去北京市朝陽區的三里屯、國貿、華貿、酒仙橋和各種SOHO建築群附近逛,肯定能碰上一堆新媒體人,或蹲在樓下抽菸,或大跨步急匆匆去上班,或在做其他事。新媒體行業從公眾號圖文階段演進到短視頻平臺霸王時代,他們隨著媒介變化自我成長,90後已經是這個圈子的中流砥柱。

有句話說得妙,後廠村要是中國互聯網的硅谷,朝陽區肯定是亞洲新媒體產業大高地。

沒錯,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統戰部在4月公佈過一個數字,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北京市約有83.3萬新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應景,網上有段子說,隨便丟一塊磚,都能在朝陽區地界砸中一個新媒體從業者。

他們每天生產、運營各種內容,再上傳到不同平臺,推送給無數等著賬號內容更新的消費者們。

見面互相稱呼媒體老師,被“你是抄的吧”輕易激怒,被“你的稿子寫得真好”輕易歡喜。

他們把自己展現給外人時,大多光鮮亮麗,自信滿滿,甚至有分析把這類人群定義為“新的社會階層的一部分”。我很好奇,他們會有職場危機嗎?如果有,具體是什麼呢?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從入職到離職9個月,老闆沒正常發過工資


薛登山最終還是拿到了趙權拖欠已久的所有工資。此前,薛登山從趙權的新媒體公司離職,趙權一直沒發放薛登山後兩個月的工資。薛登山沒辦法,只能向第三方維權機構提起對趙權的仲裁,調解欠薪問題。

趙權曾試圖以公司開除薛登山的方式,解決自己被前員工提起仲裁的窘境,然後剋扣薛登山在他公司工作的兩個月工資。最後,趙權失敗了。失敗原因是趙權沒有和薛登山籤勞動合同,他連反向訴訟的權利都沒有。

從2018年12月離職到拿到原本屬於他的工資,經歷了三個月。那三個月不是他最痛苦的時間,離職前,他更痛苦。

2018年3月前,薛登山在北京的一家教育公司上班,做留學業務。那裡不愁生源,生意興隆。待了一年多,薛登山覺得沒奔頭。很多家長只認那份工作,而不認是誰在做那份工作,平時能結識很多學生,但不認識他們的家長,並沒覺得那份工作很有地位。

“而且能接觸到一些孩子,他們是人大附中的,他爸是法官,媽是高校老師,寫個名字都膽戰心驚,那我就想,我即便是做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他們那種高度,後來就另尋出路了。”薛登山說。

2017年9月左右,一個朋友約薛登山吃飯聊到加密貨幣,“我恰好之前瞭解過,也有些興趣,”朋友邀他入夥一家做區塊鏈行業報道的新媒體機構。“他們已經有一個小團隊了,BP也給我看了,我就說,可以搞啊。我主要做外媒翻譯,把國外的一些資訊轉譯到國內來。” 好景不長,“幣圈94事件”隨即到來,央行聯合七部委全面叫停ICO,定性ICO為非法融資行為,國內交易所也被關閉。以區塊鏈為核心的媒體圈也發生大動盪,薛登山還沒入職,那個項目就被擱置了,直到半年後,那個項目才再次被提及。

2018年3月,“他又找到我,說現在又準備做起來。”那位朋友還說,公司準備融資,場地也租好了,一切就緒,就差人了,“問我願不願意來,我說來啊。”

薛登山是最早入職那家區塊鏈媒體的員工,最開始只有薛登山、趙權和趙權助理三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做活動。薛登山負責每天的早報。早上起來,把前一天晚上外網發佈的區塊鏈新聞消息整理好,轉錄發佈到他們的公眾號上,白天只要跟蹤一些實時動態就行,不用寫稿。

薛登山一直這樣待到了6月份,後面陸陸續續加入了其他編輯和作者,他才開始動筆寫稿。薛登山1991年生人,老家住大連,上大學時選擇會計專業,在國外待過兩年,英文翻譯能力還不錯。但在從事這份工作以前,從沒寫過稿子。

到北京之前,薛登山在家裡的一家會計所做審計工作,太安分了,覺得沒什麼意思,一次到北京出差,在東二環,“我在總部樓下等領導,看到中國銀行總部之類的高樓大廈,就覺得太牛逼了,秋高氣爽,想來北京工作,就來了。”

薛登山對北京是抱有幻想的,“我的信念就是北京能掙到錢,在家我掙不到錢。”“來北京要體驗互聯網嘛,找一家融資融好幾個億,燒錢燒都燒沒了的公司,也挺好的。”那種帶有史詩般的壯舉的體驗,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乏力。

從2018年3月到12月,那家公司在9個月的時間裡都沒拿到融資。進入公司後,從來沒有正常發過工資,他得主動去找老闆要。“我還問過老闆有沒有具體日期發工資,他說有,就沒了。過了好幾天我再問一遍,他才會發。”薛登山曾想,“這次不是要搞一個大公司嗎?不應該正規一些嗎?但沒有。”

日常生活為工作所累。薛登山和她女朋友住在一起,每次和女朋友出去吃飯,兜裡的錢越來越少,有時還銀行信用卡,都得從女朋友那裡拿錢。他很難受。

他女朋友偶爾還埋怨說,一天到晚上班連錢都沒拿到,還上班幹嘛?他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每次吵架女朋友都會給他壓力,吵架的點都在於,薛登山覺得他老闆不是一個不發工資的人,老闆應該是太忙了,給忘了。但女朋友的觀點是,沒有這樣的老闆,老闆是不會經常忘了給一個員工發工資的,老闆就是故意不發。

在那家公司的9個月裡,薛登山最開心的事情要在他入職兩個多月後了。

6月,一個編輯從另外一家財經媒體跳到薛登山所在的媒體。他開始嘗試寫稿子,寫著寫著發現有人願意看,“起碼編輯的反饋是可以的,在我看來她就是權威,她覺得好,那我覺得就有戲,起碼沒有受到過文字薰陶的我,句子主謂賓是對的,能讓其他人看得懂,這是個好事兒,說明可以繼續幹下去。”

到了11月,他實在待不下去了,決定12月辭職。也就是在最後的那個月裡,他才知道,一家媒體應該有主編,才知道什麼叫通稿、什麼叫選題會、怎麼寫稿子才能讓讀者往下看、正常的內容生產過程是什麼。提出辭職的最後一個月,是他在那家區塊鏈媒體收穫最多的一個月。

12月離開時,“也沒提工資的事兒,我就在想,我都走了,你還不結嗎?但是也不結。”

離職後,薛登山入職的新公司都發工資了,前老闆還沒給他結算工資。他給前老闆打過電話、發過信息詢問工資的事兒,但對方一直在打太極。直到今年2月,“不想鬧僵,但我受不了了”,他決定去第三方維權機構立案仲裁。調解員告訴他,如果立案,需要好幾個月時間。他等不了,最終同意了另一個解決方案:調解。

調解那天,趙權沒到場,是公司人事工作人員去和薛登山見的面。他氣得不行。好在最後拿到拖欠許久的工資。

不久前,薛登山在新東家寫的一篇文章被一個科技大V轉了,他開心得不得了。“職業生涯中,我最自信的時候,就現在吧。你的成果是被人認可的,你寫一篇文章是被人叫好的,他也轉過,好歹也是個承認。”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裁員後,她被失落感“感染”


有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2018年12月31日,黃蕾距離從一家國內頭部內容公司轉正就差一週,也就是那天,早上,她去上班,忽然接到通知,自己被裁了。“剛開始我被裁還覺得無所謂啊,反正是拿到錢了,而且不用上班。”

但才過幾天,裁員後勁兒就侵襲到黃蕾頭上了,“失落感。”

她是這樣被這種感覺染上的。前同事會拍視頻發抖音,也會在朋友圈發佈關於公司的動態,被裁後,她一直在刷朋友圈和抖音,慢慢地,看到前同事發佈了關於公司的動態,她才意識到,“我被裁了,我要重新找工作了。”

在北京,如果你太閒,會被當成是異類,即便別人不把你當成異類,你也會覺得你不應該那樣閒著。這座城市太匆忙了,似乎每個人手頭都有做不完的事兒,每個人都脫不開時間去和別人聚會。

過完年回到北京,黃蕾每天睡到快中午,起床後,刷一遍各家招聘網站平臺,問一問身邊的人有沒有坑推薦。那段時間經濟環境欠佳,互聯網公司對外投放的招聘職位不多,黃蕾說,她還要和那些從滴滴出行、美團那種大公司出來的人競爭,壓力特別大。

她看了兩三天,都沒投出去幾個簡歷,這意味著她沒有機會面試。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有適合的崗位出現。剛開始她還和朋友約出去玩,到後來她不敢出去和朋友見面了,別人都有工作,只有她沒有,聊起天來,很不爽快,自己會變得尷尬。為了省錢,她總是自己做飯吃。

到了晚上就玩手機,刷抖音,一直玩到凌晨3點,“那段時間我刷抖音刷得可多了”。當時還立志做一個抖音視頻博主,後來失敗了。她拍了兩三個視頻一直沒人給她點贊,也沒播放量。她自己還花錢給自己拍的視頻刷了一撥流量,想帶動一下,萬一上熱門了呢?最後一點用也沒有,直接放棄了。

每天就那樣熬著。日積月累,很多空洞的焦慮變得愈加具體和顯而易見,很多想法都指向了“我什麼時候找到工作”這一件事情上,“我都開始信命了,我怎麼可能想到裁員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完全沒有想到。”

黃蕾大學畢業兩年,最開始在北京一家新媒體創業公司做市場運營。那家公司讓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太雜亂了,“如果你到一個體制完整的大公司,它不會要求你什麼都會,它要你精通某一項技能。”正因為如此,她去了上一家公司,“體驗了從一個初創公司到一個還算完整的公司的過程,很多事情我可以去對接設計、技術、運營、法務、財務,不再是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了,團隊配合才是應該做的。”

至今她還記得第一天去上班發生的事情。“忽然就被拉去開一個立項會,技術和設計都在說話。我一臉懵逼。就很慫你知道嗎?我什麼都不懂,作為一個公司新人,有些怯場。”

她在工作效率和準確度上對自己要求很高,但也犯過錯。一次,他們和一個電影宣發公司有合作,他們要在電影主視覺上加上他們公司的元素,但他們是乙方,既要對內又要對外。在內部溝通的過程中沒能處理好關係,導致她和一位設計師同事的關係弄得比較緊張。

“之後每次和美術老大溝通我就很慫。他們對接我們其實不是他們最核心的業務,還要來配合我們,工作不上心,也很正常。”黃蕾習慣從自己身上挑毛病,遇事兒,她不是甩鍋俠。

她在上一家公司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之前只對接老闆、運營、作者,現在她有了更多的嘗試,工作不只是說你的業務能力,還有溝通能力、對外能力,甚至你需要一些資源。“不管你去的那家公司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其實每段經歷都是有好處的。”這些都很重要。

解決黃蕾唯一的辦法是趕緊找到一個新工作,讓自己忙起來,忙起來,一切就好了。

三月初,黃蕾在boss直聘投簡歷時一眼看中了一家媒體集團新媒體運營的職位,之前在那家初創公司時就經常和那家媒體集團有來往,特別瞭解他們。投了簡歷沒多久她就拿到了面試機會。

但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她看重的那個職位和她預期中的職位完全不一樣。她有些遲疑。但她室友勸她,去看一看。面試過程很順利,黃蕾的部門負責人對她很滿意,只是,部門負責人剛剛負責那個部門,在組建團隊和開拓業務的過程中,有很多不順手的地方。

現在,黃蕾做的事情與之前又不一樣了。此前,她的工種大多負責執行,現在她要先有策劃,才去執行。剛開始幾周她壓力很大,現在正和新的項目抗爭。

她在抖音上看到有人說,一個人的職業瓶頸大多是從一個執行者變成一個管理者開始,不同角色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之前做很多事情有條有理,但現在角色定位一變,要是處理得不好,那種狀態就會成為你的瓶頸。

在新工作裡,黃蕾經常反思,“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太好,我是不是過不了試用期?”室友提到了自己的經驗,新領導的要求和之前會不一樣,要適應新的環境。黃蕾最後的結論是她的個人能力不夠,要去磨合。

“我的工作經驗雖然才有兩年,但我已經不能再去做一個小兵小將了。”和室友聊完之後,黃蕾感覺通透了許多。

"
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


作者 | 石燦

編輯 | 鐵林

你隨便去北京市朝陽區的三里屯、國貿、華貿、酒仙橋和各種SOHO建築群附近逛,肯定能碰上一堆新媒體人,或蹲在樓下抽菸,或大跨步急匆匆去上班,或在做其他事。新媒體行業從公眾號圖文階段演進到短視頻平臺霸王時代,他們隨著媒介變化自我成長,90後已經是這個圈子的中流砥柱。

有句話說得妙,後廠村要是中國互聯網的硅谷,朝陽區肯定是亞洲新媒體產業大高地。

沒錯,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統戰部在4月公佈過一個數字,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北京市約有83.3萬新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應景,網上有段子說,隨便丟一塊磚,都能在朝陽區地界砸中一個新媒體從業者。

他們每天生產、運營各種內容,再上傳到不同平臺,推送給無數等著賬號內容更新的消費者們。

見面互相稱呼媒體老師,被“你是抄的吧”輕易激怒,被“你的稿子寫得真好”輕易歡喜。

他們把自己展現給外人時,大多光鮮亮麗,自信滿滿,甚至有分析把這類人群定義為“新的社會階層的一部分”。我很好奇,他們會有職場危機嗎?如果有,具體是什麼呢?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從入職到離職9個月,老闆沒正常發過工資


薛登山最終還是拿到了趙權拖欠已久的所有工資。此前,薛登山從趙權的新媒體公司離職,趙權一直沒發放薛登山後兩個月的工資。薛登山沒辦法,只能向第三方維權機構提起對趙權的仲裁,調解欠薪問題。

趙權曾試圖以公司開除薛登山的方式,解決自己被前員工提起仲裁的窘境,然後剋扣薛登山在他公司工作的兩個月工資。最後,趙權失敗了。失敗原因是趙權沒有和薛登山籤勞動合同,他連反向訴訟的權利都沒有。

從2018年12月離職到拿到原本屬於他的工資,經歷了三個月。那三個月不是他最痛苦的時間,離職前,他更痛苦。

2018年3月前,薛登山在北京的一家教育公司上班,做留學業務。那裡不愁生源,生意興隆。待了一年多,薛登山覺得沒奔頭。很多家長只認那份工作,而不認是誰在做那份工作,平時能結識很多學生,但不認識他們的家長,並沒覺得那份工作很有地位。

“而且能接觸到一些孩子,他們是人大附中的,他爸是法官,媽是高校老師,寫個名字都膽戰心驚,那我就想,我即便是做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他們那種高度,後來就另尋出路了。”薛登山說。

2017年9月左右,一個朋友約薛登山吃飯聊到加密貨幣,“我恰好之前瞭解過,也有些興趣,”朋友邀他入夥一家做區塊鏈行業報道的新媒體機構。“他們已經有一個小團隊了,BP也給我看了,我就說,可以搞啊。我主要做外媒翻譯,把國外的一些資訊轉譯到國內來。” 好景不長,“幣圈94事件”隨即到來,央行聯合七部委全面叫停ICO,定性ICO為非法融資行為,國內交易所也被關閉。以區塊鏈為核心的媒體圈也發生大動盪,薛登山還沒入職,那個項目就被擱置了,直到半年後,那個項目才再次被提及。

2018年3月,“他又找到我,說現在又準備做起來。”那位朋友還說,公司準備融資,場地也租好了,一切就緒,就差人了,“問我願不願意來,我說來啊。”

薛登山是最早入職那家區塊鏈媒體的員工,最開始只有薛登山、趙權和趙權助理三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做活動。薛登山負責每天的早報。早上起來,把前一天晚上外網發佈的區塊鏈新聞消息整理好,轉錄發佈到他們的公眾號上,白天只要跟蹤一些實時動態就行,不用寫稿。

薛登山一直這樣待到了6月份,後面陸陸續續加入了其他編輯和作者,他才開始動筆寫稿。薛登山1991年生人,老家住大連,上大學時選擇會計專業,在國外待過兩年,英文翻譯能力還不錯。但在從事這份工作以前,從沒寫過稿子。

到北京之前,薛登山在家裡的一家會計所做審計工作,太安分了,覺得沒什麼意思,一次到北京出差,在東二環,“我在總部樓下等領導,看到中國銀行總部之類的高樓大廈,就覺得太牛逼了,秋高氣爽,想來北京工作,就來了。”

薛登山對北京是抱有幻想的,“我的信念就是北京能掙到錢,在家我掙不到錢。”“來北京要體驗互聯網嘛,找一家融資融好幾個億,燒錢燒都燒沒了的公司,也挺好的。”那種帶有史詩般的壯舉的體驗,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乏力。

從2018年3月到12月,那家公司在9個月的時間裡都沒拿到融資。進入公司後,從來沒有正常發過工資,他得主動去找老闆要。“我還問過老闆有沒有具體日期發工資,他說有,就沒了。過了好幾天我再問一遍,他才會發。”薛登山曾想,“這次不是要搞一個大公司嗎?不應該正規一些嗎?但沒有。”

日常生活為工作所累。薛登山和她女朋友住在一起,每次和女朋友出去吃飯,兜裡的錢越來越少,有時還銀行信用卡,都得從女朋友那裡拿錢。他很難受。

他女朋友偶爾還埋怨說,一天到晚上班連錢都沒拿到,還上班幹嘛?他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每次吵架女朋友都會給他壓力,吵架的點都在於,薛登山覺得他老闆不是一個不發工資的人,老闆應該是太忙了,給忘了。但女朋友的觀點是,沒有這樣的老闆,老闆是不會經常忘了給一個員工發工資的,老闆就是故意不發。

在那家公司的9個月裡,薛登山最開心的事情要在他入職兩個多月後了。

6月,一個編輯從另外一家財經媒體跳到薛登山所在的媒體。他開始嘗試寫稿子,寫著寫著發現有人願意看,“起碼編輯的反饋是可以的,在我看來她就是權威,她覺得好,那我覺得就有戲,起碼沒有受到過文字薰陶的我,句子主謂賓是對的,能讓其他人看得懂,這是個好事兒,說明可以繼續幹下去。”

到了11月,他實在待不下去了,決定12月辭職。也就是在最後的那個月裡,他才知道,一家媒體應該有主編,才知道什麼叫通稿、什麼叫選題會、怎麼寫稿子才能讓讀者往下看、正常的內容生產過程是什麼。提出辭職的最後一個月,是他在那家區塊鏈媒體收穫最多的一個月。

12月離開時,“也沒提工資的事兒,我就在想,我都走了,你還不結嗎?但是也不結。”

離職後,薛登山入職的新公司都發工資了,前老闆還沒給他結算工資。他給前老闆打過電話、發過信息詢問工資的事兒,但對方一直在打太極。直到今年2月,“不想鬧僵,但我受不了了”,他決定去第三方維權機構立案仲裁。調解員告訴他,如果立案,需要好幾個月時間。他等不了,最終同意了另一個解決方案:調解。

調解那天,趙權沒到場,是公司人事工作人員去和薛登山見的面。他氣得不行。好在最後拿到拖欠許久的工資。

不久前,薛登山在新東家寫的一篇文章被一個科技大V轉了,他開心得不得了。“職業生涯中,我最自信的時候,就現在吧。你的成果是被人認可的,你寫一篇文章是被人叫好的,他也轉過,好歹也是個承認。”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裁員後,她被失落感“感染”


有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2018年12月31日,黃蕾距離從一家國內頭部內容公司轉正就差一週,也就是那天,早上,她去上班,忽然接到通知,自己被裁了。“剛開始我被裁還覺得無所謂啊,反正是拿到錢了,而且不用上班。”

但才過幾天,裁員後勁兒就侵襲到黃蕾頭上了,“失落感。”

她是這樣被這種感覺染上的。前同事會拍視頻發抖音,也會在朋友圈發佈關於公司的動態,被裁後,她一直在刷朋友圈和抖音,慢慢地,看到前同事發佈了關於公司的動態,她才意識到,“我被裁了,我要重新找工作了。”

在北京,如果你太閒,會被當成是異類,即便別人不把你當成異類,你也會覺得你不應該那樣閒著。這座城市太匆忙了,似乎每個人手頭都有做不完的事兒,每個人都脫不開時間去和別人聚會。

過完年回到北京,黃蕾每天睡到快中午,起床後,刷一遍各家招聘網站平臺,問一問身邊的人有沒有坑推薦。那段時間經濟環境欠佳,互聯網公司對外投放的招聘職位不多,黃蕾說,她還要和那些從滴滴出行、美團那種大公司出來的人競爭,壓力特別大。

她看了兩三天,都沒投出去幾個簡歷,這意味著她沒有機會面試。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有適合的崗位出現。剛開始她還和朋友約出去玩,到後來她不敢出去和朋友見面了,別人都有工作,只有她沒有,聊起天來,很不爽快,自己會變得尷尬。為了省錢,她總是自己做飯吃。

到了晚上就玩手機,刷抖音,一直玩到凌晨3點,“那段時間我刷抖音刷得可多了”。當時還立志做一個抖音視頻博主,後來失敗了。她拍了兩三個視頻一直沒人給她點贊,也沒播放量。她自己還花錢給自己拍的視頻刷了一撥流量,想帶動一下,萬一上熱門了呢?最後一點用也沒有,直接放棄了。

每天就那樣熬著。日積月累,很多空洞的焦慮變得愈加具體和顯而易見,很多想法都指向了“我什麼時候找到工作”這一件事情上,“我都開始信命了,我怎麼可能想到裁員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完全沒有想到。”

黃蕾大學畢業兩年,最開始在北京一家新媒體創業公司做市場運營。那家公司讓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太雜亂了,“如果你到一個體制完整的大公司,它不會要求你什麼都會,它要你精通某一項技能。”正因為如此,她去了上一家公司,“體驗了從一個初創公司到一個還算完整的公司的過程,很多事情我可以去對接設計、技術、運營、法務、財務,不再是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了,團隊配合才是應該做的。”

至今她還記得第一天去上班發生的事情。“忽然就被拉去開一個立項會,技術和設計都在說話。我一臉懵逼。就很慫你知道嗎?我什麼都不懂,作為一個公司新人,有些怯場。”

她在工作效率和準確度上對自己要求很高,但也犯過錯。一次,他們和一個電影宣發公司有合作,他們要在電影主視覺上加上他們公司的元素,但他們是乙方,既要對內又要對外。在內部溝通的過程中沒能處理好關係,導致她和一位設計師同事的關係弄得比較緊張。

“之後每次和美術老大溝通我就很慫。他們對接我們其實不是他們最核心的業務,還要來配合我們,工作不上心,也很正常。”黃蕾習慣從自己身上挑毛病,遇事兒,她不是甩鍋俠。

她在上一家公司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之前只對接老闆、運營、作者,現在她有了更多的嘗試,工作不只是說你的業務能力,還有溝通能力、對外能力,甚至你需要一些資源。“不管你去的那家公司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其實每段經歷都是有好處的。”這些都很重要。

解決黃蕾唯一的辦法是趕緊找到一個新工作,讓自己忙起來,忙起來,一切就好了。

三月初,黃蕾在boss直聘投簡歷時一眼看中了一家媒體集團新媒體運營的職位,之前在那家初創公司時就經常和那家媒體集團有來往,特別瞭解他們。投了簡歷沒多久她就拿到了面試機會。

但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她看重的那個職位和她預期中的職位完全不一樣。她有些遲疑。但她室友勸她,去看一看。面試過程很順利,黃蕾的部門負責人對她很滿意,只是,部門負責人剛剛負責那個部門,在組建團隊和開拓業務的過程中,有很多不順手的地方。

現在,黃蕾做的事情與之前又不一樣了。此前,她的工種大多負責執行,現在她要先有策劃,才去執行。剛開始幾周她壓力很大,現在正和新的項目抗爭。

她在抖音上看到有人說,一個人的職業瓶頸大多是從一個執行者變成一個管理者開始,不同角色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之前做很多事情有條有理,但現在角色定位一變,要是處理得不好,那種狀態就會成為你的瓶頸。

在新工作裡,黃蕾經常反思,“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太好,我是不是過不了試用期?”室友提到了自己的經驗,新領導的要求和之前會不一樣,要適應新的環境。黃蕾最後的結論是她的個人能力不夠,要去磨合。

“我的工作經驗雖然才有兩年,但我已經不能再去做一個小兵小將了。”和室友聊完之後,黃蕾感覺通透了許多。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厭倦原來的工作,想要自由呼吸


白柔寫稿子特別仰仗興趣和所在媒體的價值觀。最後想了一下還是選擇離開,挺累的,雖然掙得不少,成長空間很大,但沒辦法說服自己。每段時間都過得很辛苦,最後那段時間沒辦法在辦公室待了,看到同事在討論選題,自己就不開心,每天下午6點就下班走掉了。要是放在其他時間,晚上7點才走。

大學時,她在國內一家頂級紙媒孵化的一個新媒體實習,那家媒體給了她一個轉正名額,不過不是記者,而是內容運營。“我就想著只要有工作就行,讓我有一份工作,我做什麼都可以。”

在內容運營崗服務了一年半,2018年下半年她有機會轉到記者崗,開始自己著手寫新聞報道。按照官方給出的界定,她屬於採編人員,負責媒體內容的策劃、創作、傳播,如記者、編輯、推送人員等。其他三類新媒體從業人員分別是新媒體企業出資人、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白柔轉崗後KPI壓力很大,每個月要寫8篇深度報道,編輯部要求他們儘量去採訪很多很多人,拿很多獨家的料,想要他們努力去做好,“其實還蠻難的”。如果要寫一家公司,起碼要認識幾十號人,如果要參加一個活動,編輯部希望她加上那個公司的高管,以後在他們身上拿料。這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情。

久而久之,她感到厭倦。很多事情她都會從職業視角出發,加一個人,她的第一反應是,“他這個人有什麼利用價值,你能拓展他的人脈圈到哪一個地步,你跟他的交往會不會給以後你拿料做好鋪墊?”

“我真的不想這樣做。我是一個很直很率真很隨性的人,東北大妞。前天有個很好玩的段子說,你拿我當朋友,我把你當私域流量。”白柔覺得這一切都太難了,公司想要的東西,她太難給到了,“它影響到了我的正常生活,不是外在的衝擊,而是內在的壓力。”

白柔這樣比喻她的狀態。有的壓力是在讓人爬一個坡,如果你願意去爬那個坡,你就去,但是你越往上爬,你就越缺氧越難受。這個時候你是要成功和勝利,還是要往下折返,尋找一個相對自由的地方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她選擇自由呼吸。

“我身邊的朋友總是勸我,要慢慢來,不要太急。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公司裡,不可能不急,因為領導比你還急。給公司提供價值,需要你快速成長。沒有人願意養閒人,最重要的是,公司的試錯成本不知道是高是低,公司也不會給你一個很長的試錯時間,如果你一個禮拜狀態不好,你對公司來說就是一個負擔。”她對那樣的狀態感到無奈,而這卻是北京大多數新媒體公司的現狀。

白柔的狀態越來越不好,她去找主編同步自己的狀態信息,主編說,她最近的狀態確實很不好,沒能全心投入。

“我就在想,我為什麼要全心投入?我願意在10個小時內去處理工作,其他時間讓我去做其他事情。”白柔說,“但我連其他時間都沒能去做自己的事情,我連睡覺都是崩潰的。”

辭職前一天,她仍然保持著正常的工作狀態。“在家睡覺,在公司寫稿,在別的地方和採訪對象聊天,在飯桌上和潛在的採訪對象聊天。”

做記者幾個月後,她努力和陌生人聊天,培養自己和別人聊天的能力,現在,她和任何人聊天都不懼怕,和別人聊天反而令她特別開心。白柔確實是一個很開朗的女孩兒,但寫稿就很痛苦,和領導聊天就很痛苦。

今年上半年,一檔樂隊綜藝節目很火,有一次白柔去跟訪一支樂隊,她特別興奮,那天她從早上10點穿著高跟鞋站著到晚上12點,都沒覺得特別辛苦。她後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可能真的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會興奮。

此前,白柔和同事去辦活動,能接觸到很多商業大佬,“採訪各種人我完全沒有興奮點,就覺得這只是一個採訪,我覺得一個人為了完成任務,和你熱愛這個東西,你付出的東西、完成度、喜悅程度都會差很多。”

她從小就喜歡看臺灣偶像劇,大學還去臺灣交換了半年,深受臺灣文娛文化影響,她給過自己期許,長大後做娛樂領域的內容。只是到了大學她碰上了另一個觀念,才有了之前的商業媒體經歷。

大學時,很多人說做娛樂內容沒有門檻,很低級,好像大家都能做,這種東西就屬於小孩子,如果她自己去做的話,會被人認為還不長大,但如果去做商業經濟領域的內容,別人可能就會高看你,覺得你做的事情“很大人”。

但後來做得久了,發現其實不是這樣。“你喜歡最重要,別管別人怎麼去看。並且娛樂這個東西也可以做得很有門檻,不要流於表面。有時候你喜歡就是一種價值。這種門檻就是一種價值。”

8月3日,白柔已經從原單位離職了,早上5點多踏出家門奔向機場,前往西南地區一帶遊玩,希望能放鬆心情。那一刻,她沒有對即將開始的旅行抱有任何憧憬,“我知道自己在逃避”。可她還是想去給自己放個假,去給自己的興趣謀求一些更大的空間。

"
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


作者 | 石燦

編輯 | 鐵林

你隨便去北京市朝陽區的三里屯、國貿、華貿、酒仙橋和各種SOHO建築群附近逛,肯定能碰上一堆新媒體人,或蹲在樓下抽菸,或大跨步急匆匆去上班,或在做其他事。新媒體行業從公眾號圖文階段演進到短視頻平臺霸王時代,他們隨著媒介變化自我成長,90後已經是這個圈子的中流砥柱。

有句話說得妙,後廠村要是中國互聯網的硅谷,朝陽區肯定是亞洲新媒體產業大高地。

沒錯,我告訴你一個數據,朝陽區統戰部在4月公佈過一個數字,朝陽區有新媒體從業人員約22.5萬,佔北京市新媒體從業人員總人數的27%。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北京市約有83.3萬新媒體從業人員。為了應景,網上有段子說,隨便丟一塊磚,都能在朝陽區地界砸中一個新媒體從業者。

他們每天生產、運營各種內容,再上傳到不同平臺,推送給無數等著賬號內容更新的消費者們。

見面互相稱呼媒體老師,被“你是抄的吧”輕易激怒,被“你的稿子寫得真好”輕易歡喜。

他們把自己展現給外人時,大多光鮮亮麗,自信滿滿,甚至有分析把這類人群定義為“新的社會階層的一部分”。我很好奇,他們會有職場危機嗎?如果有,具體是什麼呢?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從入職到離職9個月,老闆沒正常發過工資


薛登山最終還是拿到了趙權拖欠已久的所有工資。此前,薛登山從趙權的新媒體公司離職,趙權一直沒發放薛登山後兩個月的工資。薛登山沒辦法,只能向第三方維權機構提起對趙權的仲裁,調解欠薪問題。

趙權曾試圖以公司開除薛登山的方式,解決自己被前員工提起仲裁的窘境,然後剋扣薛登山在他公司工作的兩個月工資。最後,趙權失敗了。失敗原因是趙權沒有和薛登山籤勞動合同,他連反向訴訟的權利都沒有。

從2018年12月離職到拿到原本屬於他的工資,經歷了三個月。那三個月不是他最痛苦的時間,離職前,他更痛苦。

2018年3月前,薛登山在北京的一家教育公司上班,做留學業務。那裡不愁生源,生意興隆。待了一年多,薛登山覺得沒奔頭。很多家長只認那份工作,而不認是誰在做那份工作,平時能結識很多學生,但不認識他們的家長,並沒覺得那份工作很有地位。

“而且能接觸到一些孩子,他們是人大附中的,他爸是法官,媽是高校老師,寫個名字都膽戰心驚,那我就想,我即便是做一輩子,也不可能達到他們那種高度,後來就另尋出路了。”薛登山說。

2017年9月左右,一個朋友約薛登山吃飯聊到加密貨幣,“我恰好之前瞭解過,也有些興趣,”朋友邀他入夥一家做區塊鏈行業報道的新媒體機構。“他們已經有一個小團隊了,BP也給我看了,我就說,可以搞啊。我主要做外媒翻譯,把國外的一些資訊轉譯到國內來。” 好景不長,“幣圈94事件”隨即到來,央行聯合七部委全面叫停ICO,定性ICO為非法融資行為,國內交易所也被關閉。以區塊鏈為核心的媒體圈也發生大動盪,薛登山還沒入職,那個項目就被擱置了,直到半年後,那個項目才再次被提及。

2018年3月,“他又找到我,說現在又準備做起來。”那位朋友還說,公司準備融資,場地也租好了,一切就緒,就差人了,“問我願不願意來,我說來啊。”

薛登山是最早入職那家區塊鏈媒體的員工,最開始只有薛登山、趙權和趙權助理三人,主要收入來源是做活動。薛登山負責每天的早報。早上起來,把前一天晚上外網發佈的區塊鏈新聞消息整理好,轉錄發佈到他們的公眾號上,白天只要跟蹤一些實時動態就行,不用寫稿。

薛登山一直這樣待到了6月份,後面陸陸續續加入了其他編輯和作者,他才開始動筆寫稿。薛登山1991年生人,老家住大連,上大學時選擇會計專業,在國外待過兩年,英文翻譯能力還不錯。但在從事這份工作以前,從沒寫過稿子。

到北京之前,薛登山在家裡的一家會計所做審計工作,太安分了,覺得沒什麼意思,一次到北京出差,在東二環,“我在總部樓下等領導,看到中國銀行總部之類的高樓大廈,就覺得太牛逼了,秋高氣爽,想來北京工作,就來了。”

薛登山對北京是抱有幻想的,“我的信念就是北京能掙到錢,在家我掙不到錢。”“來北京要體驗互聯網嘛,找一家融資融好幾個億,燒錢燒都燒沒了的公司,也挺好的。”那種帶有史詩般的壯舉的體驗,在現實面前變得蒼白乏力。

從2018年3月到12月,那家公司在9個月的時間裡都沒拿到融資。進入公司後,從來沒有正常發過工資,他得主動去找老闆要。“我還問過老闆有沒有具體日期發工資,他說有,就沒了。過了好幾天我再問一遍,他才會發。”薛登山曾想,“這次不是要搞一個大公司嗎?不應該正規一些嗎?但沒有。”

日常生活為工作所累。薛登山和她女朋友住在一起,每次和女朋友出去吃飯,兜裡的錢越來越少,有時還銀行信用卡,都得從女朋友那裡拿錢。他很難受。

他女朋友偶爾還埋怨說,一天到晚上班連錢都沒拿到,還上班幹嘛?他們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每次吵架女朋友都會給他壓力,吵架的點都在於,薛登山覺得他老闆不是一個不發工資的人,老闆應該是太忙了,給忘了。但女朋友的觀點是,沒有這樣的老闆,老闆是不會經常忘了給一個員工發工資的,老闆就是故意不發。

在那家公司的9個月裡,薛登山最開心的事情要在他入職兩個多月後了。

6月,一個編輯從另外一家財經媒體跳到薛登山所在的媒體。他開始嘗試寫稿子,寫著寫著發現有人願意看,“起碼編輯的反饋是可以的,在我看來她就是權威,她覺得好,那我覺得就有戲,起碼沒有受到過文字薰陶的我,句子主謂賓是對的,能讓其他人看得懂,這是個好事兒,說明可以繼續幹下去。”

到了11月,他實在待不下去了,決定12月辭職。也就是在最後的那個月裡,他才知道,一家媒體應該有主編,才知道什麼叫通稿、什麼叫選題會、怎麼寫稿子才能讓讀者往下看、正常的內容生產過程是什麼。提出辭職的最後一個月,是他在那家區塊鏈媒體收穫最多的一個月。

12月離開時,“也沒提工資的事兒,我就在想,我都走了,你還不結嗎?但是也不結。”

離職後,薛登山入職的新公司都發工資了,前老闆還沒給他結算工資。他給前老闆打過電話、發過信息詢問工資的事兒,但對方一直在打太極。直到今年2月,“不想鬧僵,但我受不了了”,他決定去第三方維權機構立案仲裁。調解員告訴他,如果立案,需要好幾個月時間。他等不了,最終同意了另一個解決方案:調解。

調解那天,趙權沒到場,是公司人事工作人員去和薛登山見的面。他氣得不行。好在最後拿到拖欠許久的工資。

不久前,薛登山在新東家寫的一篇文章被一個科技大V轉了,他開心得不得了。“職業生涯中,我最自信的時候,就現在吧。你的成果是被人認可的,你寫一篇文章是被人叫好的,他也轉過,好歹也是個承認。”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裁員後,她被失落感“感染”


有個人就沒那麼幸運了。2018年12月31日,黃蕾距離從一家國內頭部內容公司轉正就差一週,也就是那天,早上,她去上班,忽然接到通知,自己被裁了。“剛開始我被裁還覺得無所謂啊,反正是拿到錢了,而且不用上班。”

但才過幾天,裁員後勁兒就侵襲到黃蕾頭上了,“失落感。”

她是這樣被這種感覺染上的。前同事會拍視頻發抖音,也會在朋友圈發佈關於公司的動態,被裁後,她一直在刷朋友圈和抖音,慢慢地,看到前同事發佈了關於公司的動態,她才意識到,“我被裁了,我要重新找工作了。”

在北京,如果你太閒,會被當成是異類,即便別人不把你當成異類,你也會覺得你不應該那樣閒著。這座城市太匆忙了,似乎每個人手頭都有做不完的事兒,每個人都脫不開時間去和別人聚會。

過完年回到北京,黃蕾每天睡到快中午,起床後,刷一遍各家招聘網站平臺,問一問身邊的人有沒有坑推薦。那段時間經濟環境欠佳,互聯網公司對外投放的招聘職位不多,黃蕾說,她還要和那些從滴滴出行、美團那種大公司出來的人競爭,壓力特別大。

她看了兩三天,都沒投出去幾個簡歷,這意味著她沒有機會面試。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有適合的崗位出現。剛開始她還和朋友約出去玩,到後來她不敢出去和朋友見面了,別人都有工作,只有她沒有,聊起天來,很不爽快,自己會變得尷尬。為了省錢,她總是自己做飯吃。

到了晚上就玩手機,刷抖音,一直玩到凌晨3點,“那段時間我刷抖音刷得可多了”。當時還立志做一個抖音視頻博主,後來失敗了。她拍了兩三個視頻一直沒人給她點贊,也沒播放量。她自己還花錢給自己拍的視頻刷了一撥流量,想帶動一下,萬一上熱門了呢?最後一點用也沒有,直接放棄了。

每天就那樣熬著。日積月累,很多空洞的焦慮變得愈加具體和顯而易見,很多想法都指向了“我什麼時候找到工作”這一件事情上,“我都開始信命了,我怎麼可能想到裁員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完全沒有想到。”

黃蕾大學畢業兩年,最開始在北京一家新媒體創業公司做市場運營。那家公司讓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太雜亂了,“如果你到一個體制完整的大公司,它不會要求你什麼都會,它要你精通某一項技能。”正因為如此,她去了上一家公司,“體驗了從一個初創公司到一個還算完整的公司的過程,很多事情我可以去對接設計、技術、運營、法務、財務,不再是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了,團隊配合才是應該做的。”

至今她還記得第一天去上班發生的事情。“忽然就被拉去開一個立項會,技術和設計都在說話。我一臉懵逼。就很慫你知道嗎?我什麼都不懂,作為一個公司新人,有些怯場。”

她在工作效率和準確度上對自己要求很高,但也犯過錯。一次,他們和一個電影宣發公司有合作,他們要在電影主視覺上加上他們公司的元素,但他們是乙方,既要對內又要對外。在內部溝通的過程中沒能處理好關係,導致她和一位設計師同事的關係弄得比較緊張。

“之後每次和美術老大溝通我就很慫。他們對接我們其實不是他們最核心的業務,還要來配合我們,工作不上心,也很正常。”黃蕾習慣從自己身上挑毛病,遇事兒,她不是甩鍋俠。

她在上一家公司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有了很多不一樣的體驗,之前只對接老闆、運營、作者,現在她有了更多的嘗試,工作不只是說你的業務能力,還有溝通能力、對外能力,甚至你需要一些資源。“不管你去的那家公司是好公司還是壞公司,其實每段經歷都是有好處的。”這些都很重要。

解決黃蕾唯一的辦法是趕緊找到一個新工作,讓自己忙起來,忙起來,一切就好了。

三月初,黃蕾在boss直聘投簡歷時一眼看中了一家媒體集團新媒體運營的職位,之前在那家初創公司時就經常和那家媒體集團有來往,特別瞭解他們。投了簡歷沒多久她就拿到了面試機會。

但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她看重的那個職位和她預期中的職位完全不一樣。她有些遲疑。但她室友勸她,去看一看。面試過程很順利,黃蕾的部門負責人對她很滿意,只是,部門負責人剛剛負責那個部門,在組建團隊和開拓業務的過程中,有很多不順手的地方。

現在,黃蕾做的事情與之前又不一樣了。此前,她的工種大多負責執行,現在她要先有策劃,才去執行。剛開始幾周她壓力很大,現在正和新的項目抗爭。

她在抖音上看到有人說,一個人的職業瓶頸大多是從一個執行者變成一個管理者開始,不同角色對同一件事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之前做很多事情有條有理,但現在角色定位一變,要是處理得不好,那種狀態就會成為你的瓶頸。

在新工作裡,黃蕾經常反思,“我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太好,我是不是過不了試用期?”室友提到了自己的經驗,新領導的要求和之前會不一樣,要適應新的環境。黃蕾最後的結論是她的個人能力不夠,要去磨合。

“我的工作經驗雖然才有兩年,但我已經不能再去做一個小兵小將了。”和室友聊完之後,黃蕾感覺通透了許多。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厭倦原來的工作,想要自由呼吸


白柔寫稿子特別仰仗興趣和所在媒體的價值觀。最後想了一下還是選擇離開,挺累的,雖然掙得不少,成長空間很大,但沒辦法說服自己。每段時間都過得很辛苦,最後那段時間沒辦法在辦公室待了,看到同事在討論選題,自己就不開心,每天下午6點就下班走掉了。要是放在其他時間,晚上7點才走。

大學時,她在國內一家頂級紙媒孵化的一個新媒體實習,那家媒體給了她一個轉正名額,不過不是記者,而是內容運營。“我就想著只要有工作就行,讓我有一份工作,我做什麼都可以。”

在內容運營崗服務了一年半,2018年下半年她有機會轉到記者崗,開始自己著手寫新聞報道。按照官方給出的界定,她屬於採編人員,負責媒體內容的策劃、創作、傳播,如記者、編輯、推送人員等。其他三類新媒體從業人員分別是新媒體企業出資人、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白柔轉崗後KPI壓力很大,每個月要寫8篇深度報道,編輯部要求他們儘量去採訪很多很多人,拿很多獨家的料,想要他們努力去做好,“其實還蠻難的”。如果要寫一家公司,起碼要認識幾十號人,如果要參加一個活動,編輯部希望她加上那個公司的高管,以後在他們身上拿料。這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情。

久而久之,她感到厭倦。很多事情她都會從職業視角出發,加一個人,她的第一反應是,“他這個人有什麼利用價值,你能拓展他的人脈圈到哪一個地步,你跟他的交往會不會給以後你拿料做好鋪墊?”

“我真的不想這樣做。我是一個很直很率真很隨性的人,東北大妞。前天有個很好玩的段子說,你拿我當朋友,我把你當私域流量。”白柔覺得這一切都太難了,公司想要的東西,她太難給到了,“它影響到了我的正常生活,不是外在的衝擊,而是內在的壓力。”

白柔這樣比喻她的狀態。有的壓力是在讓人爬一個坡,如果你願意去爬那個坡,你就去,但是你越往上爬,你就越缺氧越難受。這個時候你是要成功和勝利,還是要往下折返,尋找一個相對自由的地方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氣?她選擇自由呼吸。

“我身邊的朋友總是勸我,要慢慢來,不要太急。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公司裡,不可能不急,因為領導比你還急。給公司提供價值,需要你快速成長。沒有人願意養閒人,最重要的是,公司的試錯成本不知道是高是低,公司也不會給你一個很長的試錯時間,如果你一個禮拜狀態不好,你對公司來說就是一個負擔。”她對那樣的狀態感到無奈,而這卻是北京大多數新媒體公司的現狀。

白柔的狀態越來越不好,她去找主編同步自己的狀態信息,主編說,她最近的狀態確實很不好,沒能全心投入。

“我就在想,我為什麼要全心投入?我願意在10個小時內去處理工作,其他時間讓我去做其他事情。”白柔說,“但我連其他時間都沒能去做自己的事情,我連睡覺都是崩潰的。”

辭職前一天,她仍然保持著正常的工作狀態。“在家睡覺,在公司寫稿,在別的地方和採訪對象聊天,在飯桌上和潛在的採訪對象聊天。”

做記者幾個月後,她努力和陌生人聊天,培養自己和別人聊天的能力,現在,她和任何人聊天都不懼怕,和別人聊天反而令她特別開心。白柔確實是一個很開朗的女孩兒,但寫稿就很痛苦,和領導聊天就很痛苦。

今年上半年,一檔樂隊綜藝節目很火,有一次白柔去跟訪一支樂隊,她特別興奮,那天她從早上10點穿著高跟鞋站著到晚上12點,都沒覺得特別辛苦。她後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可能真的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才會興奮。

此前,白柔和同事去辦活動,能接觸到很多商業大佬,“採訪各種人我完全沒有興奮點,就覺得這只是一個採訪,我覺得一個人為了完成任務,和你熱愛這個東西,你付出的東西、完成度、喜悅程度都會差很多。”

她從小就喜歡看臺灣偶像劇,大學還去臺灣交換了半年,深受臺灣文娛文化影響,她給過自己期許,長大後做娛樂領域的內容。只是到了大學她碰上了另一個觀念,才有了之前的商業媒體經歷。

大學時,很多人說做娛樂內容沒有門檻,很低級,好像大家都能做,這種東西就屬於小孩子,如果她自己去做的話,會被人認為還不長大,但如果去做商業經濟領域的內容,別人可能就會高看你,覺得你做的事情“很大人”。

但後來做得久了,發現其實不是這樣。“你喜歡最重要,別管別人怎麼去看。並且娛樂這個東西也可以做得很有門檻,不要流於表面。有時候你喜歡就是一種價值。這種門檻就是一種價值。”

8月3日,白柔已經從原單位離職了,早上5點多踏出家門奔向機場,前往西南地區一帶遊玩,希望能放鬆心情。那一刻,她沒有對即將開始的旅行抱有任何憧憬,“我知道自己在逃避”。可她還是想去給自己放個假,去給自己的興趣謀求一些更大的空間。

北京朝陽區90後新媒體人:壓力、焦慮、成長、跳槽及其他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反而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


一切東西都向前走時,這才是一個比較正常的過程,當一個人停滯了,斷檔了,跟不上節奏了,就會覺得很吃虧。 龐磊覺得這和北京整個大環境有關,各種因素,整個節奏很快,如果是別的行業從業者,到了週末,可能什麼都不管,就跑出門去玩,“但是我們這個行業不這樣,要是週末突然有一個什麼新聞,還是要做。”

龐磊現在在一家自媒體機構主要做內容作者,偶爾做編輯。他與薛登山、黃蕾、白柔遭遇過的職場危機不同,他是我約訪的幾個人中看起來最輕鬆、對工作最得心應手的人。

他覺得現在做的東西多了很有成就感,“你寫得很好的稿子,你寫得很滿意的稿子,出去後,別人也會誇你,閱讀量也不錯,還是來自於旁人對你的認可。”

生活和工作都放在了北京,他會覺得比較有壓力,這個行業變動的速度、行業出產的概念更迭太快,它們出現的速度一直在刷新自己的認知。也是因為有了這種外部壓力,讓他覺得自己成熟了許多,可以獨立應付很多事情。一直循環的正反饋能讓一個人變得積極起來,龐磊享受到了這種循環帶來的心理慰藉。

大學畢業跑來北京工作,在一家媒體機構一待就是三年,最大的迷茫期有三個。2016年最開始跑音樂領域的選題,後來發現這個領域太傳統了,沒啥可寫的;2017年知識付費火了,他一邊寫音樂領域,一邊寫知識付費,沒過多久,這個領域又不火了;到了2018年,他盯上了短視頻這個賽道,開始在這裡大施拳腳。

跟著領域做選題對一個內容作者來說很被動,得看天吃飯,領域變動大,選題就多,領域變動小,選題就少。龐磊後來反思,他應該主動出擊,自己去站在更為宏觀的視角去做一些選題。像他這樣的想法和執行力,一般出現在一個人進入這個行業一兩年後才能擁有,不是說你不行,而是你得擁有一定的人脈資源、公司資源和行業資源,才能去支配資源。

張楚在一家新媒體機構任職,負責第一輪面試。他們公司的招聘啟事上寫著內容作者必須兩年以上經驗,但他收到的大多簡歷都寫著應屆畢業生,連工作一年的人都很少。

“在這個行業裡,工作一年,基本上已經算是老人了,大家換工作的頻率其實很高,如果你能在一家新媒體公司待上兩三年,你起碼得是管理層了。”張楚最開始招人會放鬆工作限制,越到後來,他越覺得吃虧,“培養成本確實有點高,而且你得等那個人的心智、業務能力、思辨能力都成長起來,那已經過去半年了。如果半年後他不想在這兒待了咋辦?”

這是一個無法確定的因素,招人成了很多新媒體機構管理層頭疼的事兒,找不到合適的,合適的可能看不上你這兒。但也有一個好處,每一個人的成長速度都非常快。張楚說,在北京半年接受的事物變化和信息密度,相當於中國二三線城市起碼一年,有一種“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錯覺。

大多數北漂都在壓縮式成長,也是因為這種狀態,讓他們暫時不敢去觸碰一切東西,比如愛情。一家直播平臺的運營主管告訴我,有一次去團建,她兩個女同事在同一天分手了,原因都是工作太忙,誰都顧不上誰。

過於理性的工作機制,讓他們變得太過獨立,失去了對愛情的興奮感,有人這樣分享了自己關於婚姻的思考:“現在工作越久,越來越感覺對女人沒興趣,每天加班寫代碼就好了,我要不要離婚呢?感覺一個人也挺好。”有些都市人也有過這樣的分享:單身久了之後真的會發現一個問題,就覺得好像誰都可以,又好像誰都不行,真的是因為單身太久了,你的眼光變高了,你會不停反思戀愛中犯過的錯誤,也會不停的思考你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一個人,真的單身非常久,然後再談戀愛的話,那真的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

有些人一直在培養自己“愛人的能力”,愛別人,也愛自己。他們看電影會哭、看綜藝會笑、自己做飯吃會滿足、去逛菜市場會幸福、在健身房裡會興奮……在一些細微之處瞭解自己。

北京媒體圈不算大,只要不離開這個圈子,很多人都在互相認識的媒體機構流動,抬頭不見低頭見。剛開始有些人可能不太願意去面對前同事或者前東家,到後來也就覺得無所謂了。有一種說法是,這就是一個正常的人事變動過程,它是這個職場社會運轉體系裡的一個環節,沒必要上升到誰欠誰的境地。

但也有離職撕破臉的,薛登山的一個前同事,和趙權要工資沒要到,在社交媒體公佈了欠薪信息,鬧得很僵。通常來說,一家自媒體機構有員工離職,原因通常有四個:錢給的不到位、一起工作的同事是個傻子、你不喜歡那份工作、你覺得你做的事情無意義。

年輕人處於職業上升期,大多可以忍受“錢給的不到位”,用愛發電,只要身邊有優秀的共事者與他一同從事他喜歡的工作,且他們都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年輕人們一般都能夠容忍當前處境。

“我曾在一家我很喜歡的公司做實習生,有轉正機會,工作內容我也很喜歡,但我媽覺得在北京一個月拿2000塊太扯淡,就讓我從那家公司離開了。”孫冉現在在找一份內容作者的工作,但找了很多家都沒找到。

“我太喜歡換工作了吧,2017年畢業至今,我已經換了三份工作了。”三個月前,她從一家內容公司離職,去了一家報社做實習生,兩個月後,她就走了,“就想去那裡學學傳統媒體那套內容生產流程”。

在剛剛結束的一次面試中,她沒能進入二面,原因和她此前頻繁換工作有關,也和她的慾望有關。在第一輪面試過程中,面試官問她想要什麼,她想了一會兒,她沒能答上來,她不知道她想要什麼。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時確實是一件比較危險的事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