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道,而猞猁咬死狼的報道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只小狼崽和2只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道,而猞猁咬死狼的報道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只小狼崽和2只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道,而猞猁咬死狼的報道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只小狼崽和2只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被猞猁咬死的4個月大的狼崽

與網上對猞猁的偏見相反,成年猞猁,特別是雄性猞猁,會故意定期捕殺一些比較弱的狼,比如幼崽、即將生產的母狼、受傷或者生病的狼、因其他原因變得比較弱的狼、一些個頭較小的健康的成年狼,甚至是單獨行動的個頭較大的狼,猞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抑制狼群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食性幾乎一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

積極地活著

通常來說,猞猁都是比較孤獨的,與大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一樣,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小群猞猁偶爾會一起玩耍、狩獵,特別是在猞猁夫妻之間,共同生活更加常見,甚至雄性猞猁還會主動參與育幼,這種行為模式被人們發現之後,對猞猁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想要搞懂猞猁的這種行為究竟是何故?但由於目前掌握的資料信息來看,還只是猜測,或許性情凶悍、體型較大的雄性猞猁存在,能夠有效防止狼的偷襲,提高幼崽成活率,讓更多的猞猁後代,能有較大的機會活著。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道,而猞猁咬死狼的報道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只小狼崽和2只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被猞猁咬死的4個月大的狼崽

與網上對猞猁的偏見相反,成年猞猁,特別是雄性猞猁,會故意定期捕殺一些比較弱的狼,比如幼崽、即將生產的母狼、受傷或者生病的狼、因其他原因變得比較弱的狼、一些個頭較小的健康的成年狼,甚至是單獨行動的個頭較大的狼,猞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抑制狼群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食性幾乎一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

積極地活著

通常來說,猞猁都是比較孤獨的,與大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一樣,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小群猞猁偶爾會一起玩耍、狩獵,特別是在猞猁夫妻之間,共同生活更加常見,甚至雄性猞猁還會主動參與育幼,這種行為模式被人們發現之後,對猞猁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想要搞懂猞猁的這種行為究竟是何故?但由於目前掌握的資料信息來看,還只是猜測,或許性情凶悍、體型較大的雄性猞猁存在,能夠有效防止狼的偷襲,提高幼崽成活率,讓更多的猞猁後代,能有較大的機會活著。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是一種十分喜歡吃兔子的貓科動物,在許多猞猁的棲息地裡面,兔子佔據了它們食物來源的大部分

一般來說, 捕食者普遍領地意識較強,而且自己領地裡面的食物資源越豐富越好,當食物資源下降的時候,很可能就進犯人類的生活區域了。而猞猁又略微不同,它們的領地面積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固定,而是跟著獵物多少來決定的,比如當食物資源充足的時候,一隻雌性猞猁就可以活在3-4平方公里的小範圍內。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道,而猞猁咬死狼的報道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只小狼崽和2只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被猞猁咬死的4個月大的狼崽

與網上對猞猁的偏見相反,成年猞猁,特別是雄性猞猁,會故意定期捕殺一些比較弱的狼,比如幼崽、即將生產的母狼、受傷或者生病的狼、因其他原因變得比較弱的狼、一些個頭較小的健康的成年狼,甚至是單獨行動的個頭較大的狼,猞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抑制狼群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食性幾乎一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

積極地活著

通常來說,猞猁都是比較孤獨的,與大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一樣,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小群猞猁偶爾會一起玩耍、狩獵,特別是在猞猁夫妻之間,共同生活更加常見,甚至雄性猞猁還會主動參與育幼,這種行為模式被人們發現之後,對猞猁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想要搞懂猞猁的這種行為究竟是何故?但由於目前掌握的資料信息來看,還只是猜測,或許性情凶悍、體型較大的雄性猞猁存在,能夠有效防止狼的偷襲,提高幼崽成活率,讓更多的猞猁後代,能有較大的機會活著。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是一種十分喜歡吃兔子的貓科動物,在許多猞猁的棲息地裡面,兔子佔據了它們食物來源的大部分

一般來說, 捕食者普遍領地意識較強,而且自己領地裡面的食物資源越豐富越好,當食物資源下降的時候,很可能就進犯人類的生活區域了。而猞猁又略微不同,它們的領地面積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固定,而是跟著獵物多少來決定的,比如當食物資源充足的時候,一隻雌性猞猁就可以活在3-4平方公里的小範圍內。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雪兔

猞猁對兔類動物種群的變化十分敏感,當兔子的數量下降到很低的一個水平時,雄性猞猁就會馬上離開其領土,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代替品,而不是餓著肚子在自己領地裡面一遍又一遍尋找食物。

為什麼是雄性?這裡面就要從猞猁雌雄領地的不一樣說起了,我們都知道,雄虎的領地範圍比雌虎要大許多,往往一隻雄虎的領地就包含3-5只雌虎,猞猁也類似。

當食物匱乏時,所有的猞猁都會擴大其領地範圍,相對於雌性來說,雄性猞猁的領地就變得更大,加上又需要與領地內的雌性猞猁競爭資源,所以雄性猞猁的活動範圍會更加大。

除了積極捕獵之外,猞猁還經常會儲備食物,以便不時之需,比如在冬季時,猞猁會將吃不完的獵物簡單掩埋,藏在大雪之下,等自己餓了的時候來取食。

"

相對於整個貓科大家族來說,猞猁這種動物可以說知名度遠遠不如獅虎豹那麼大,而且從名字上看,如果對野生動物不熟悉的朋友,很難猜出它們究竟是哪一種動物。

猞猁的名字與“舍利”同音,因此容易搞混,前者是貓科猞猁屬裡面的物種。猞猁其實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猞猁屬裡面4種拋開短尾貓,還可以分成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

猞猁的外表比較好判斷,因為相較於其他貓科動物來說,它的尾巴很短,真正有難度的是區分短尾貓與猞猁。

簡單來說,短尾貓從面容上更接近於我們的家貓,而不管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還是伊比利亞猞猁,外表看起來要凶悍很多,特別是兩頰下垂的長毛,使得猞猁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整體來說,猞猁的身體粗壯,尾巴極短,四肢較長,尾尖呈現鈍圓狀,整體看起來不協調的樣子。猞猁腹部的毛髮也很長,這主要是幫助它們禦寒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

猞猁家族

猞猁家族跟鬣狗家族一樣,大體可以分成四種,分別是歐亞猞猁、加拿大猞猁、伊比利亞猞猁以及短尾貓,其中歐亞猞猁有7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東部亞種、高加索亞種、西伯利亞亞種、貝加爾湖亞種、阿穆爾亞種、撒丁島亞種;加拿大猞猁有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北極亞種以及紐芬蘭亞種;伊比利亞猞猁無亞種分化;而短尾貓歷史上則有13個亞種,分別是指名亞種、半島亞種、北部亞種、西北部亞種、墨西哥亞種、加利福尼亞亞種、佛羅里達亞種、莫哈維亞種、新斯科舍亞種、瓦哈卡亞種、德克薩斯亞種,以及蘇必利爾湖亞種。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物種分佈區域圖

歐亞猞猁顧名思義只分布在歐亞地區,原產於歐洲,如今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均有大量分佈,是猞猁屬裡面數量最多的一種,生存狀態是無危;

加拿大猞猁僅分佈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只生存在美國、加拿大兩個國家;

伊比利亞猞猁只分布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區裡面,所以又被稱為西班牙猞猁;

短尾貓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區,其中主要分佈是美國及墨西哥,加拿大有少量分佈。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屬4個物種

  • 歐亞猞猁的外表會隨著季節的更替發生細微變化,在夏季的時候,它們的毛髮呈現紅色或者棕色,到了冬季時則變成了銀灰色或者灰棕色,這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體重範圍在18-30千克;
  • 加拿大猞猁比家貓大2倍左右,體重範圍是8-11千克,整體毛髮呈現出銀棕色,與其他猞猁一樣,耳尖部位也有黑色的簇毛;
  • 伊比利亞猞猁曾被認為是歐亞猞猁的一種,後來單獨為一種,所以從外表上看,它與歐亞猞猁是最像的,體重在7-15.9千克之間,身上的斑點更加細長,且均勻密佈在亮黃或者黃褐色的皮毛上;
  • 短尾貓外形很像其他的猞猁,但是與之相比體型則要小得多,體重為4-18.3千克,身上毛髮主要呈現出棕褐色或者灰褐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耳朵尖的簇毛不如猞猁的長。

猞猁生存現狀

所有的猞猁都分佈在北半球,而且從棲息地來看,它們比較喜歡北方寒冷多雪的地區,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基本上屬於北溫帶寒冷地區的產物,同時適應性也極強,無論是高原草甸、高寒荒漠,還是針葉林、混交林,亦或是岩石、灌木叢等地帶,均有分佈,它們對水源的需求不如其他動物那麼依賴,同時耐飢能力較強,所以在整個北半球大部分範圍內,都有猞猁的生存痕跡。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歐亞猞猁

歷史上歐亞猞猁遍佈歐洲各地,到了19世紀中葉的時候,歐洲部分地區猞猁逐漸消失,後來又被重新引入,不過重新引入的群體數量都比較稀少,大多數都在200只以下,甚至有些是100只以下。

到如今,歐亞猞猁在歐洲的生活狀態基本已經穩定下來了,其中西伯利亞是歐亞猞猁如今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從烏拉爾山脈延伸到太平洋西岸,大約生活著22510只歐亞猞猁。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從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它主要的棲息地是加拿大,分佈範圍與其主要的獵物白靴兔的分佈範圍一致,與歷史棲息地相比,僅減少了大約5%左右,生存狀態還是比較樂觀的。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加拿大猞猁已經在多個地區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比如在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等地區,已經變得十分罕見了,而新斯科舍省及愛德華王子島等地區已經絕跡了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

伊比利亞猞猁從名字上看,就是一種只生存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猞猁,在21世紀初的時候,曾一度瀕臨滅絕,野外個體數量僅有100只左右,2001年的一項調查,伊比利亞猞猁估計有26-31個生存區域,成熟個體數量僅為62只,自2002年人們加大保護力度,投放兔子、保護環境以來,伊比利亞猞猁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到了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其中成熟個體數量為156只,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也是上升

猞猁所面臨的威脅

猞猁雖然在北半球的分佈很廣,數量也比較多,但是與其他的捕食者一樣,猞猁的生存狀態也受到了挑戰,就拿伊比利亞猞猁來說,在過去的20多年裡面,個體數量減少了約80%。影響猞猁種群數量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無非就是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殺以及疾病等。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死亡的猞猁

棲息地被破壞,猞猁的適應能力很強,但並不代表它們就是“打不死的小強”。比如在亞洲,由於受到畜牧業的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資源開採等的影響,棲息地的破碎和喪失是猞猁的主要威脅因子。

特別是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農業和砍伐森林等活動,使得森林、山地面積大量減少,不僅是猞猁,其他如野兔等動物的數量也大量減少,使得猞猁的生存空間被壓縮。

人為捕殺,在歐洲,猞猁的主要威脅因素是人為捕殺,在汝拉山脈一帶,造成猞猁死亡數量中與人類相關的死亡率達到了70%,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報復性獵殺與皮毛貿易。

猞猁雖然與老虎、豹子等貓科動物相比,皮毛沒有那麼漂亮,但是猞猁屬於喜寒動物,身上毛髮濃密且蓬鬆,保暖性能極佳,所以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

報復性獵殺就更好理解了,猞猁雖然體型不大,但是卻能捕殺比它大幾倍的小羊羔,給牧民帶來一定的損失,從而遭到報復。

疾病,這裡面所說的疾病因素,不僅僅是猞猁種群之間的,還有相關性動物的疾病,比如在20世紀的時候,由於兔子受到了過度狩獵及粘液瘤病等疾病因素的影響,數量大幅度下降,伊比利亞猞猁失去了大部分的食物來源,種群數量也因此急劇下降。又比如在2007年的時候,由於多尼亞納貓白血病的爆發,猞猁也受到了不少的影響,不少個體死於該疾病,好在後來人們開展了一項管理計劃,疾病才得到控制。

被低估的猞猁

關於猞猁,它們不如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那麼有名,也因為體型的原因常常被低估,在部分雖然愛好貓科動物,但對其不甚瞭解的人認知裡面,猞猁是一種生活地比較“悽慘”的動物,特別是遇到老虎、灰狼、熊等猛獸時,通常會以裝死來逃過一劫,另外,加上當今不少誤導性的文章,總會讓人感覺到猞猁活在大型猛獸的“包圍”下,過得謹小慎微,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實際上猞猁是被人們低估了,在某些地區,猞猁的確與虎豹狼等猛獸共存,但並不代表猞猁就會被欺負,更加不會以裝死來逃過捕殺。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捕食者,都是機會主義者,簡單來說,之前的劍齒虎可能是單純依靠捕獵獲取食物,是不怎麼吃腐肉的,但是食肉動物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留下來的大多數都是機會主義者,就是見到什麼肉就吃什麼肉,如果猞猁遇見狼時裝死,那麼狼會很開心,因為不用花費任何時間精力就能撿食一頓大餐。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與狼對峙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咬傷狼

其次猞猁被低估的還有它的本事,長久以來,狼被認為是猞猁最大的敵人,而猞猁也被描述為深受其害,從外形上看,狼比猞猁大,從數量上看,狼是群居動物,說猞猁“深受狼的荼毒”也說得過去,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顯然不是,到目前為止,鮮有狼群捕殺猞猁的報道,而猞猁咬死狼的報道卻很多,以下是一些具體的事例:

  • 1997-2015年間,共有8只小狼崽和2只即將產仔的母狼被猞猁分別於納利博基森林、帕齊爾森林咬死;
  • 2016年4-5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一個月大的小狼崽被猞猁咬死,2017年又咬死一隻同樣年齡的狼崽;
  • 2016年6-7月,納利博基森林一隻2-3個月大的狼崽和母狼被猞猁咬死;
  • 2017年4月,納利博基森林裡一隻成年雄狼與猞猁戰鬥後受重傷,不久便死亡了;
  • 2017年5月,還是納利博基森林,一隻懷孕的母狼極有可能是被猞猁咬死的。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上面的數據大家也都看得出來,猞猁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它對付的狼基本上都是幼崽,或者是懷孕晚期即將生產的母狼,事實上一隻猞猁從來不會向任何狼群發起進攻,它也不會試圖攻擊任何一個狼群,基本上的戰鬥,都是發生在溫暖的季節,也就是當狼落單的時候。而在寒冷的季節,狼基本上都是群體行動,可即便是這樣,仍有許多狼會偶爾單獨行動。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被猞猁咬死的4個月大的狼崽

與網上對猞猁的偏見相反,成年猞猁,特別是雄性猞猁,會故意定期捕殺一些比較弱的狼,比如幼崽、即將生產的母狼、受傷或者生病的狼、因其他原因變得比較弱的狼、一些個頭較小的健康的成年狼,甚至是單獨行動的個頭較大的狼,猞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抑制狼群的發展,因為它們在同一生態環境中,食性幾乎一樣,存在很強的競爭關係。

積極地活著

通常來說,猞猁都是比較孤獨的,與大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一樣,但是同樣也存在一小群猞猁偶爾會一起玩耍、狩獵,特別是在猞猁夫妻之間,共同生活更加常見,甚至雄性猞猁還會主動參與育幼,這種行為模式被人們發現之後,對猞猁的印象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想要搞懂猞猁的這種行為究竟是何故?但由於目前掌握的資料信息來看,還只是猜測,或許性情凶悍、體型較大的雄性猞猁存在,能夠有效防止狼的偷襲,提高幼崽成活率,讓更多的猞猁後代,能有較大的機會活著。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猞猁是一種十分喜歡吃兔子的貓科動物,在許多猞猁的棲息地裡面,兔子佔據了它們食物來源的大部分

一般來說, 捕食者普遍領地意識較強,而且自己領地裡面的食物資源越豐富越好,當食物資源下降的時候,很可能就進犯人類的生活區域了。而猞猁又略微不同,它們的領地面積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固定,而是跟著獵物多少來決定的,比如當食物資源充足的時候,一隻雌性猞猁就可以活在3-4平方公里的小範圍內。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雪兔

猞猁對兔類動物種群的變化十分敏感,當兔子的數量下降到很低的一個水平時,雄性猞猁就會馬上離開其領土,跑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代替品,而不是餓著肚子在自己領地裡面一遍又一遍尋找食物。

為什麼是雄性?這裡面就要從猞猁雌雄領地的不一樣說起了,我們都知道,雄虎的領地範圍比雌虎要大許多,往往一隻雄虎的領地就包含3-5只雌虎,猞猁也類似。

當食物匱乏時,所有的猞猁都會擴大其領地範圍,相對於雌性來說,雄性猞猁的領地就變得更大,加上又需要與領地內的雌性猞猁競爭資源,所以雄性猞猁的活動範圍會更加大。

除了積極捕獵之外,猞猁還經常會儲備食物,以便不時之需,比如在冬季時,猞猁會將吃不完的獵物簡單掩埋,藏在大雪之下,等自己餓了的時候來取食。

被低估的猞猁,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

其實觀察猞猁的生活習性,不難發現它們似乎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活著,不管是定期清除狼,以減少自己的對手,還是雄性猞猁幫助育幼,提高幼崽成活率,又或者是雄性猞猁積極尋找食物來源,這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