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畢業生:讀一所名牌大學,到底有什麼好的?'

"

對於中國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父母會在很小的時候為他們立下目標,將來一定要上北大、清華、哈佛、耶魯這樣的世界頂尖名校。

而近年來,“學歷無用論”這樣的觀點開始受到家長們的關注,甚至有部分家長表示認同。

為何會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因為在這些人看來,諸如馬雲、馬化騰、董明珠等人都沒進過頂尖大學,卻依舊擁有自己的事業帝國,更別提現如今演藝圈的一眾人生贏家了。

於是這些人斷定學歷和往後的人生“成功”是沒有必然關聯,名牌大學不再是非讀不可的!但如果讀名牌大學,僅是為以後的事業做鋪墊,這樣會不會顯得太功利?

下文作者曾在耶魯求學,他想拋開能否為事業增添砝碼這件事不談,與大家聊聊到底讀名牌大學有哪些看不見的好處。

"

對於中國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父母會在很小的時候為他們立下目標,將來一定要上北大、清華、哈佛、耶魯這樣的世界頂尖名校。

而近年來,“學歷無用論”這樣的觀點開始受到家長們的關注,甚至有部分家長表示認同。

為何會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因為在這些人看來,諸如馬雲、馬化騰、董明珠等人都沒進過頂尖大學,卻依舊擁有自己的事業帝國,更別提現如今演藝圈的一眾人生贏家了。

於是這些人斷定學歷和往後的人生“成功”是沒有必然關聯,名牌大學不再是非讀不可的!但如果讀名牌大學,僅是為以後的事業做鋪墊,這樣會不會顯得太功利?

下文作者曾在耶魯求學,他想拋開能否為事業增添砝碼這件事不談,與大家聊聊到底讀名牌大學有哪些看不見的好處。

耶魯畢業生:讀一所名牌大學,到底有什麼好的?


01

好大學教你怎麼學知識長技能

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所學知識的內容與難度並不存在天壤之別,經濟專業的學生都要從微觀經濟的供需關係曲線學起,英美文學專業的同學也都要讀莎士比亞。

我認為,優秀大學和普通學校在學習上的關鍵性差異,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怎麼學”,學習的方法和過程,有時真的很不一樣。

同一個知識點,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練幾道習題,淺嘗輒止。名牌大學的學生卻可能通過教授講解、小班討論、課外研究、文獻閱讀、論文撰寫等多種方法,很深刻立體地消化一個知識點。

舉個例子。在一些學校寫論文,有時不得不說就是個“東拼西湊”的過程。稍微查點資料,這裡抄一些、那裡再補一段話,改改措辭變成自己的“論點”,看上去八九不離十,只要教授別刁難就能過關。

在耶魯,每篇論文都可以寫得艱苦卓絕。為了理出一篇論文的arguments,我經常要幹掉幾本書、跑上幾次圖書館、查過幾回期刊數據庫,有時還需要和麵對面教授交流觀點。

寫的過程更是絲毫不能馬虎,文章邏輯、遣詞造句等方面都需要“莊嚴”對待,引用別人的觀點和數據時,必須仔細做好註釋、寫全“參考文獻”,否則就算抄襲,可能被追責。有些大四學生甚至會用一整學期來“憋”一篇畢業論文。

經歷這麼多的“折磨”與歷練,有必要嗎?

學習之後的成就感和長進,就好像品過好茶後的無限回甘。知識學得很紮實這點自不用說,更重要的收穫,還是通過深度學習所提高的各種能力,加強了一個人的自學力。而好的自學力不但在讀書時有幫助,在未來幾十年職場的摸爬滾打裡,也會使一個人獲益無窮。

02

好大學,好在“好教授,好學生,好校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婦孺皆知。還有一條更通俗的理論,一個人的水平,大約是與他交往最多的五個人水平的平均值。對大學生而言,這五個人幾乎就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和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

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蛻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若想當一個優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學,關鍵的一“好”在於 “人”好。沒有一所好大學不是人文薈萃、牛人輩出的。在人才濟濟的校園裡呆四年,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才,你將被他們的正能量氣場籠罩,不知不覺汲取到他們的優點、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

耶魯四年,讓我倍感榮幸的一大收穫,就是與一群“超級厲害”的人成為師徒、同窗和校友。

每個耶魯學生的“厲害”都體現在不同方面。

有才華方面的“厲害”:滿分學霸,音樂詩人,發明天才。

有閱歷方面的“厲害”:十年級的暑假一路賣藝遊遍南美寫出一本暢銷遊記;18歲和22歲代表美國連續參加兩屆奧運會擊劍比賽並獲獎牌;幼時倖免於盧旺達屠殺,與家人十年後在美國重聚,長大後代表非洲難民在聯合國演講。

當然,還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厲害”: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唯一的外孫,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全球著名金融大鱷的小兒子……

耶魯的教授們,是一群實力引領學術界,影響力延至政商、文藝等各個領域的牛人。除了上課時能近距離接觸傳說中的各位“人物”,我還有幸和教授們在生活中切磋交流。

因為四年的同學情誼美好而難忘,大家在畢業以後仍舊保持著密切聯繫,以耶魯校友身份為傲。

總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幾年裡,結識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這群人成為朋友/事業夥伴/愛人,讓他們給你帶去源源不斷的積極影響和改變,你就應該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學校。

03

更好的平臺,離“成功”更近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學習能力塑造和出類拔萃的師生這兩點“好”還不能說服你下決心為名牌大學的入場券拼一把,那麼我們再聊一點實際的“好”。

好大學帶給學生的機會和資源往往是頂尖的。而抓住一個好機遇,你的起點就可能比別人高一截,畢業後直接進入人生髮展的快車道。好大學,好平臺,好機遇——這點其實挺不言而喻的,但我還是想分享一個在耶魯的小故事。

大三上學期,我決定申請投資銀行的暑期實習,實習生最多能拿到一筆相當於人民幣8、9萬元的薪水,表現優秀的還能提前獲得全職錄用。這麼好的香餑餑,自然受到一眾大三學生的爭搶。

與我同屆的一位高盛實習生來自美國南方一所普通大學,從大一便開始積累銀行、證券公司的工作經驗。平心而論,他能力出眾,踏實肯幹,絕對不輸給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學的實習生。

可他費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換來實習機會。

沒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學開宣講會,他只得數次請假飛到紐約,參加各大投行在華爾街總部的“集體宣講會”(面向所有院校學生開放)。

幾乎沒有一位大學校友在投行工作,為了取經和“套瓷”,他只得千方百計在宣講會上要到了大佬的聯繫方式,數次發郵件毛遂自薦,才爭取到一兩個珍貴的面試機會。

面試時,他甚至受到“不公正待遇”——當他問到無法進入下一輪選拔的原因時,某投行招聘經理竟非常不專業而旁敲側擊地說是因為他來自xx大學,而不是哈佛耶魯等”target school”(“目標學校”,華爾街幾大投行通常在target school招收絕大多數實習生)

老實說,寫到這裡,我真有點為普通大學的精英們抱不平,他們很努力,很優秀,也許比名校學生更出類拔萃。可因為學校在名氣和資源上不夠給力,所以沒法給予他們一個高平臺、一條快車道、一份加速度。

我們無法撼動這個現實,但我們可以繞過它,憑努力,考進一所好大學。同樣優秀的兩個人,那個擁有更好平臺和資源的人,往往會有更大的勝算,不是嗎?

回到文章的最初,上一所好大學,有什麼好的呢?希望上面的三點,給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數人一輩子只會讀一次本科,有的人會再讀個碩士/博士。一生就這一次,那麼為何不上個好學校呢?

況且,好大學還有很多其他“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園、更多的獎學金,上大學,真的不只是為了拿一紙學歷,而更是為了在各方面讓自己變得更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