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我們目睹亞洲再次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心,亞洲和中國逐漸成為全球商貿的焦點,這受益於區域內不斷城市化和愈來愈富有的人口。從前的“中國製造”,將產品送往全球,現已發展至“為中國製造”,中國將成為全球消費品的目的地市場。更加開放的市場、更多雙邊和區域之間的貿易協議、“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展、人民幣的逐漸國際化等等,標誌著中國和亞洲的崛起。因此,中國必須大力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為日後龐大的經常項目支付進行海外融資。
中國:世界商城


受益於亞洲城市化進程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亞洲成為全球商貿的焦點。貿易自由化使區域內和區域之間的聯結更加緊密,未來數十年內,亞洲商品進口和消費將有所增加。未來15年內,中國進口商品總額將由2004至2018年的21萬億美元增至30萬億美元。

中國對進口的需求不斷上升將減少經常項目的盈餘,甚至可能導致經常項目出現持續逆差。因此,增加外資持有人民幣資產至關重要,有助於平衡經常項目的支付缺口。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中國應進一步開放國內金融市場,最終實現資本項目完全自由兌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從“中國製造”到“為中國製造”

過去幾十年裡,亞洲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的中心。2000年,亞洲GDP佔全球總額的30.1%,到2017年,這一數字已增至42.6%,這主要歸功於中國和印度的發展,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長也非常迅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人均GDP由2000年的4045美元增至2017年的10368美元,年均漲幅達9.2%。

由於國民收入不斷增加,亞洲中產階級逐漸興起。2000年,亞洲中產階級人數佔全球總人數的20%,目前這一數值已超過50%。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截至2030年,亞洲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將佔全球中產階級的三分之二。

中產階級對生活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食物、能源、旅遊、醫療、教育、保健、奢侈品及房地產等方方面面。事實上,2017年亞洲的進出口分別增長了9.6%和6.7%,增幅為全球各地區之首。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

從2016年中國進口統計數字中即可見一斑:

·葡萄酒進口總額達30億美元,同比增加18%;

·中國進口加州杏仁總量為1.51億磅(約合5.22萬噸),成為美國加州杏仁第三大海外市場;

·中國從智利、墨西哥及祕魯進口牛油果3.22萬噸,八年前僅進口30噸;

·汽車進口數量為121萬輛,同比增長16.8%;

·出境遊客人次達1.3億,同比增加7%,海外消費金額達1150億美元,同比增加5%

未來15年中國的進口額將達30萬億美元,比過去15年增長41%。由於中國的增長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國內市場將成為全球貿易的亮點。

由此可見,從前是“中國製造”,從中國把產品運至全球;現在則逐漸轉變成“為中國製造”,中國將成為全球消費品的目的地市場。

“為中國製造”將帶來哪些改變?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在過去40年為全球貿易和供應鏈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為中國製造”將給亞洲乃至全球帶來深遠的影響。要成為“世界購物中心”,中國將在以下領域取得進一步發展:

1. 開放市場

中國不斷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逐步開放金融、教育、汽車製造和醫療保健等行業。

目前中國已對外開放120個服務行業,超過了二十年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的開放100個行業的目標。

儘管近期全球保護主義抬頭,中國則積極削減進出口關稅,以降低貿易成本。自2018年以來,中國已降低超過3700項產品的進口關稅。2018年12月24日,財政部宣佈,中國自2019年元旦起將大幅削減94項產品的出口關稅,2019年7月1日起,還將降低298種科技產品的最惠國稅率。目前,中國已經與23個國家和地區達成貿易協議,雙邊關稅有望進一步降低。

2. 更多雙邊和區域間貿易協議

中國已簽訂17項雙邊貿易協議,此外還積極推動建立區域內,尤其是亞洲區內的貿易聯盟。此外,更重要的是,亞洲國家重視開放、透明和規則導向的多邊貿易體系,並推動簽署互惠互利的區域內貿易協議。

亞洲的政策制定者都很清楚,貿易開放將是多贏之舉,因此積極推動合作協議的簽署以及推動區域內的貿易流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議,均旨在推動跨境貿易和投資,加強成員國與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往來。

儘管目前的貿易磨擦將對新興市場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對部分市場來說,卻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這部分企業正在尋求美國之外的貨源供應。

與此同時,由於供求均來自亞洲,亞洲內部逐漸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以手機為例,大部分手機零部件在亞洲製造,而手機裝配流程就是在亞洲國家完成的,手機產品的目標消費群也主要是在亞洲。

3. 加強連接

作為一項全方位的長期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旨在推動中國與東南亞、歐洲及拉丁美洲各國的貨物和服務貿易及資金流動。

“一帶一路”倡議最先推動的是物理的連接,例如通過基礎建設網絡提高生產力,促進投資並降低貿易成本;通過高效的貨物運輸渠道和完善的信息網絡促進經濟發展,並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

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羊肉、菲律賓的水果、德國的機器、中國的電子產品,全球商品都可以迅速且高效地運往不同的市場。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來,取得了以下首批成果:

·西安和德國漢堡之間的貨運班列開行;

·肯尼亞的蒙巴薩和內羅畢之間的標準軌鐵路通車,連接該國最大的兩個城市;

·連接中國和中東的瓜達爾港口建成並投入使用;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的貨運樞紐霍爾果斯陸港已投入使用。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相信,倡議將帶來巨大的機遇,惠及全球。

總體而言,亞洲區內和區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生態系統已日趨成熟。

4. 人民幣國際化

從長遠來看,從全球製造者發展為全球消費者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吸引大量海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產。由於需要支付鉅額的進口產品和服務,再加上出現淨資金外流,消耗了中國目前龐大的外匯儲備。

中國的貿易盈餘2015年達到5940億美元的高峰,此後連續三年下跌至2018年的3520億美元。由於中國貨物和服務進口不斷增加,貿易盈餘下跌的趨勢將會持續。假如未來15年內中國進口規模達到30萬億美元,那麼中國年均進口額增幅將達到2萬億美元,約等於2018年的進口總額。

此外,未來15年中國進口服務總額將達10萬億美元。2017年的進口服務總額為4720億美元,也就是說年均增幅需達到41.2%。未來經常項目的壓力將會因此增加,目前,經常項目已經由2015年的高峰下跌45.8%至2017年的1650億美元。

中國仍將是資金淨出口國。未來五年內,預計中國海外投資額將達7500億美元,而外商投資額約為6000億美元。除2018年有所回落外,預計對外投資淨額的增加趨勢將會持續。

上述趨勢將導致目前3萬億美元的國家外匯儲備繼續減少。

要解決可見的將來外匯儲備被蠶食的情況,國家應該積極考慮大力放寬對海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的限額。截至2018年3月,海外投資者持有在岸人民幣證券的比例少於2%;相比之下,2017年6月,海外投資者持有美國長期證券的比例達20.7%。

長遠來看,中國必須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允許更多外國基金和機構投資者購買和持有人民幣資產。當然,前提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並儘快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

結語

到203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與此同時,中國國內中產階級的巨大需求將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由“中國製造”發展為“為中國製造”的模式。中國政府希望降低貿易成本,從而減少進口成本。然而,當國內萬事俱備,金融發展卻略顯滯後,因此,中國必須大力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為日後龐大的經常項目支付進行海外融資。

樑兆基,亞洲金融智庫研究員,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顧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