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抗菌藥”與“消炎藥”

藥品 阿莫西林 健康 藥盾公益 藥盾公益 2017-08-25

作者:衛生部北京醫院 李藝

審核:上海市兒童醫院 孫華君


——感冒了,吃點兒什麼藥?

——吃阿莫西林吧,或者頭孢。

——發燒了,家裡還有藥嗎?

——有退燒藥,還有頭孢。

——嗓子疼,不知道是感冒了還是上火?

——吃阿莫西林吧,消消炎。


以上這些對話在中國家庭中常常出現,我們普通民眾對常見的小病小災已習慣進行自我診斷及“消炎”治療,而阿莫西林、“頭孢”也成了許多家庭小藥箱的標配。

“身體有病,是因為有炎症,只要把炎症消下去,病就能好”,這是大部分人對治療常見疾病的認識。而且,又一直把“抗菌藥”當成“消炎藥”引起的。

現在全社會都密切關注和贊成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但是每當自己遇到某些問題的時候,就把自己例外了,要求醫生開具抗菌藥物,或者利用其他機會開具一些囤在小藥箱中。這些不恰當的行為,與我們在認識上的偏差不無關係。

正確認識“抗菌藥”與“消炎藥”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

1、抗菌藥的認知。抗菌藥就是一類專門用於治療細菌引起的感染的藥物。細菌引起的感染,往往出現腫、痛的炎症症狀,我們把抗菌藥看成消炎藥是有情可原的。但是,反過來說,就不成立了,炎症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例如,我們頭碰到牆上,鼓起一個大包,是炎症,但不是細菌引起的。

2、炎症反應。炎症反應是我們身體對各種損傷因子做出防禦後的結果。損傷因子當然包括細菌,但還有其他許多因素,炎症反應往往以防禦為主。例如細菌感染後,機體出現炎症症狀的過程中,就是機體與細菌作戰的過程,當我們機體免疫機能正常時,可以自我消除細菌感染,炎症就消失了。有抗菌藥物這個外援部隊的參與,可以加快這個過程。

由此看來,炎症並不是特定的某種疾病名稱,而是很多疾病都具有的共同表現:紅、腫、熱、痛等。引起炎症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外傷等。當身體感染細菌時選擇相應的抗菌藥物治療,感染被控制住了,由這些敏感菌感染引發的炎症反應也會跟著消失。

有人會問,這不還是“消炎”嗎?非也,抗生素並沒有直接去對抗炎症,只是表現出了“消炎效果”,是幫助我們身體的防禦體系打敗細菌入侵後的結果。

但是,如果身體的炎症反應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例如感冒時出現的咽喉腫痛症狀,往往是病毒引起的,那麼應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至於,炎症是不是細菌引起的,則應由醫務工作人員判斷,我們不要按照習慣輕易用藥。

正確認識“抗菌藥”與“消炎藥”


所以,抗菌藥物不直接針對炎症發揮作用,而僅僅是針對引起炎症的細菌起到殺滅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局部軟組織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應使用抗菌藥物來進行治療。

同時,人體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藥物治療非細菌引起的炎症,將會抑制或殺滅人體內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調,反而會出現其他情況。更嚴重的,濫用抗菌藥物還易引發細菌耐藥,滋生“超級細菌”,給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危機。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PSM藥盾公益(PSMChina),獲取更多安全用藥信息。

關於藥盾公益:由PSMChina(藥品安全合作聯盟)發起組織,以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為宗旨,開展老少邊窮地區百姓的藥品捐贈和知識宣傳、資助受到藥品不良反應傷害的患者,資助公眾藥品安全宣教活動和倡導藥品安全政策完善等活動,致力人民健康公益事業,打造公眾用藥安全盾牌的公益性組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