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

疥瘡是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

"

疥瘡是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致病微生物和發病機制】 人型疥蟎為表皮內寄生蟎,卵形,腹部扁平,雌蟎長0.3mm~0.5mm,受精後鑽入角質層,數小時後開始產卵,每日產卵2~3個,持續產卵4~6周後死亡,如離開人皮膚,僅能存活2~3天;雄蟎在交配後死亡;卵在3~4天后孵化成幼蟲,幼蟲經若蟲變為成蟲。疥瘡常經密切接觸傳染(如護理疥瘡患者、與患者同鋪睡覺或性接觸等),也可通過共用汙染的毛巾、床單或衣物染病,疥蟎可通過氣味和體溫來尋找宿主。初次感染疥瘡後有2~4周的致敏期,其間在皮膚上或鑽入皮膚的疥蟎不會引起瘙癢或不適,致敏後即可發生嚴重瘙癢;再次感染則可立即發生瘙癢,臨床反應程度也更強烈。

各種動物疥蟎(如狗、貓、家禽、鳥、駱駝或馬疥蟎)也可感染人類,表現與人疥蟎感染相似。因動物疥蟎不能在人皮膚上找到合適的棲息地,所以人感染後病程較短,有自限性,無隧道,不易發現蟎蟲。

"

疥瘡是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致病微生物和發病機制】 人型疥蟎為表皮內寄生蟎,卵形,腹部扁平,雌蟎長0.3mm~0.5mm,受精後鑽入角質層,數小時後開始產卵,每日產卵2~3個,持續產卵4~6周後死亡,如離開人皮膚,僅能存活2~3天;雄蟎在交配後死亡;卵在3~4天后孵化成幼蟲,幼蟲經若蟲變為成蟲。疥瘡常經密切接觸傳染(如護理疥瘡患者、與患者同鋪睡覺或性接觸等),也可通過共用汙染的毛巾、床單或衣物染病,疥蟎可通過氣味和體溫來尋找宿主。初次感染疥瘡後有2~4周的致敏期,其間在皮膚上或鑽入皮膚的疥蟎不會引起瘙癢或不適,致敏後即可發生嚴重瘙癢;再次感染則可立即發生瘙癢,臨床反應程度也更強烈。

各種動物疥蟎(如狗、貓、家禽、鳥、駱駝或馬疥蟎)也可感染人類,表現與人疥蟎感染相似。因動物疥蟎不能在人皮膚上找到合適的棲息地,所以人感染後病程較短,有自限性,無隧道,不易發現蟎蟲。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臨床表現】 依據感染方式、發病季節、宿主免疫狀態及是否接受治療等因素皮損表現不一。其基本皮損為瘙癢性丘疹、丘皰疹及隧道,其內藏匿著雌疥蟎或幼蟲,主要分佈於指縫、手腕、前臂、肘窩、腋窩、乳暈、臍周、下腹、生殖器及臀部等皮膚柔嫩部位,成人很少累及頭皮和麵部,但嬰兒可累及所有皮膚,免疫抑制者也可累及面部和頭皮;丘疹約小米粒大小,淡紅色或正常膚色,可有炎性紅暈;隧道在皮內輕度隆起、淺灰色、直線或彎曲,肉眼剛能辨認,在嬰兒或兒童,隧道的末端可出現水皰或膿皰;高度敏感者皮損非常廣泛,有時有大皰;病程較長者可表現為溼疹樣變和苔蘚樣變,甚至在原發皮損的基礎上發生膿皰瘡和癤病。疥瘡活躍時或受累時間較長可出現直徑3mm~5mm的暗紅色結節,稱疥瘡結節,自覺瘙癢或不癢,分佈於陰囊、包皮、龜頭等處,可在疥瘡治癒後數週至數月持續存在;愛清潔和經常洗澡者皮損可很少,診斷難度較大。本病的瘙癢夜間加重尤為明顯,往往影響患者睡眠。

在特殊人群(如唐氏綜合徵患者、營養不良者、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者、成人T細胞白血病患者、麻風患者、AIDS患者或在不衛生環境生活者)可發生結痂性疥瘡(又稱挪威疥瘡或角化型疥瘡),表現為明顯的結痂和脫屑,脫痂中有大量疥蟎,可累及面部特別是頭皮,嚴重患者表現為銀屑病樣脫屑,以甲下或甲周為著;指端腫脹結痂,指甲扭曲,有甲下和手掌角化過度,在生殖器和臀部出現裂隙和脫痂;面部和頭皮可出現化膿性皮損。晚期艾滋病患者的結痂性疥瘡皮損為直徑3mm~5mm的丘疹,分佈廣泛,角化明顯。普通疥瘡通常可在患者身上找到平均約12個疥蟎,但在結痂性疥瘡患者身上可發現數千個疥蟎,其大量繁殖與宿主免疫反應下降有關。

"

疥瘡是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致病微生物和發病機制】 人型疥蟎為表皮內寄生蟎,卵形,腹部扁平,雌蟎長0.3mm~0.5mm,受精後鑽入角質層,數小時後開始產卵,每日產卵2~3個,持續產卵4~6周後死亡,如離開人皮膚,僅能存活2~3天;雄蟎在交配後死亡;卵在3~4天后孵化成幼蟲,幼蟲經若蟲變為成蟲。疥瘡常經密切接觸傳染(如護理疥瘡患者、與患者同鋪睡覺或性接觸等),也可通過共用汙染的毛巾、床單或衣物染病,疥蟎可通過氣味和體溫來尋找宿主。初次感染疥瘡後有2~4周的致敏期,其間在皮膚上或鑽入皮膚的疥蟎不會引起瘙癢或不適,致敏後即可發生嚴重瘙癢;再次感染則可立即發生瘙癢,臨床反應程度也更強烈。

各種動物疥蟎(如狗、貓、家禽、鳥、駱駝或馬疥蟎)也可感染人類,表現與人疥蟎感染相似。因動物疥蟎不能在人皮膚上找到合適的棲息地,所以人感染後病程較短,有自限性,無隧道,不易發現蟎蟲。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臨床表現】 依據感染方式、發病季節、宿主免疫狀態及是否接受治療等因素皮損表現不一。其基本皮損為瘙癢性丘疹、丘皰疹及隧道,其內藏匿著雌疥蟎或幼蟲,主要分佈於指縫、手腕、前臂、肘窩、腋窩、乳暈、臍周、下腹、生殖器及臀部等皮膚柔嫩部位,成人很少累及頭皮和麵部,但嬰兒可累及所有皮膚,免疫抑制者也可累及面部和頭皮;丘疹約小米粒大小,淡紅色或正常膚色,可有炎性紅暈;隧道在皮內輕度隆起、淺灰色、直線或彎曲,肉眼剛能辨認,在嬰兒或兒童,隧道的末端可出現水皰或膿皰;高度敏感者皮損非常廣泛,有時有大皰;病程較長者可表現為溼疹樣變和苔蘚樣變,甚至在原發皮損的基礎上發生膿皰瘡和癤病。疥瘡活躍時或受累時間較長可出現直徑3mm~5mm的暗紅色結節,稱疥瘡結節,自覺瘙癢或不癢,分佈於陰囊、包皮、龜頭等處,可在疥瘡治癒後數週至數月持續存在;愛清潔和經常洗澡者皮損可很少,診斷難度較大。本病的瘙癢夜間加重尤為明顯,往往影響患者睡眠。

在特殊人群(如唐氏綜合徵患者、營養不良者、免疫抑制者、器官移植者、成人T細胞白血病患者、麻風患者、AIDS患者或在不衛生環境生活者)可發生結痂性疥瘡(又稱挪威疥瘡或角化型疥瘡),表現為明顯的結痂和脫屑,脫痂中有大量疥蟎,可累及面部特別是頭皮,嚴重患者表現為銀屑病樣脫屑,以甲下或甲周為著;指端腫脹結痂,指甲扭曲,有甲下和手掌角化過度,在生殖器和臀部出現裂隙和脫痂;面部和頭皮可出現化膿性皮損。晚期艾滋病患者的結痂性疥瘡皮損為直徑3mm~5mm的丘疹,分佈廣泛,角化明顯。普通疥瘡通常可在患者身上找到平均約12個疥蟎,但在結痂性疥瘡患者身上可發現數千個疥蟎,其大量繁殖與宿主免疫反應下降有關。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疥瘡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

【治療】 對與患者有密切接觸史且有皮膚瘙癢者,所有性伴及家庭成員都應接受治療;衣物和床單應更換並採用煮沸或暴晒的方法徹底消毒以去處其上的的疥蟎;治療後如發現新發皮損,1周後應再重複治療1次;疥瘡併發化膿性感染時應同時採用抗感染藥物。

1.外用治療

(1)5%三氯苯醚菊脂霜:本藥為合成除蟲菊酯,可殺死疥蟎但對人毒性極低,是最安全有效的疥瘡治療藥物。使用時應將藥物從頸部到足塗遍全身,不要遺漏皮膚皺襞處、肛門周圍和指甲的邊緣及甲襞,保留8~10小時後洗去,一般使用一次即可。

(2)1%γ-666霜(疥得治或疥靈霜):有較高殺蟎作用,成人用量不超過30g,12~24小時後用溫水洗去。該藥容易被吸收,對嬰兒和兒童有神經毒性,對孕婦或哺乳婦女不安全。

(3)5%~10%硫磺軟膏或霜:嬰兒和孕婦患者可用,療效及安全性均較滿意,但應連續外用3個晚上,有時存在依從性問題。嬰兒和孕婦患者也可用優力膚霜,又稱克羅他米通,有效率50%~60%,需連用5個晚上,最後一個晚上用藥後24小時洗掉。

(4)疥瘡結節的治療:非常困難,可局部外用糖皮質激素製劑,也可皮損內注射糖皮質激素混懸液、焦油製劑或手術切除結節。

(5)結痂性疥瘡的治療:用角質剝脫劑(如40%尿素霜)去除角化過度的皮膚或受累指甲,然後每週用1次三氯苯醚菊脂霜,連用6周,每週的另外6天用硫磺或優力膚霜,應特別注意對頭皮、頭頸及甲下的用藥;對生活環境應進行徹底消毒處理。

2.內服治療 伊維菌素是一種口服的半合成大環內酯藥物,國外從1987年開始用於治療盤尾絲蟲病,很多文獻報道用伊維菌素治療疥瘡(特別是結痂性疥瘡)安全、有效,其劑量為200mg/(kg·d),可每隔1~2周重複2~3次,也可用於治療常規外用藥物無效或重複感染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