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人知道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崇尚真君子,大丈夫,願意和這樣的人交朋友。但是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真君子大丈夫呢?老祖宗告訴我們一條原則——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

三國時期,吳國第二代國君孫浩,由於是孫權的庶子登基,根基不穩,很擔心朝中大臣對他不忠,就想出一條奇葩的計策。都說酒後吐真言,他便召集大臣來喝酒,想辦法把大臣們灌醉


古人云:“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人知道



有些大臣酒後失態,胡言亂語,把對皇帝的不滿全說了出來,這種人自然該罰的罰,該貶的貶。也有大臣即使喝醉也秉承君臣之道,對皇帝沒有不敬之言。皇帝本人見了,也感嘆其真君子也,事後自然得到重用。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酒後喜歡找人說話不算什麼,有的人就是能在這樣的場合裡三分醉意七分清醒,把想說的話都說了,還能獲得好人緣,這種人叫會說話。


古人云:“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人知道



俗話說,酒品就是人品,有的人喝多了酒話也不多,更不會胡言亂語,這不是人家酒量好,而是其修養好,定力足。酒精不會影響他的判斷和原則,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腦袋裡始終繃著一根道德之弦,這樣的人值得託付祕密,是可以深交的真君子。

最怕的就是那種平時看著正經,喝多了酒就開始胡言亂語耍酒瘋的人,肆意妄為,醜態畢露,連必要的分寸都把握不住。可以想象,這樣的人連酒精的誘惑都抵擋不住,想讓他當泰山崩於前而不驚,面對金錢美色不受誘惑的真君子,不是痴人說夢嗎?


古人云:“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人知道



財上分明大丈夫,說的其實是別人借的錢一定記得還,別人給的好處一定要記得回報,這樣做才是大丈夫的表現。戰國時有個叫聶政的俠客,為人很有俠名,韓國大夫嚴仲子獻百金請聶政幫自己報仇,但當時的聶政以贍養老母為名拒絕了。不過嚴仲子依然盡了賓主的禮儀才離開。

過了很久,聶政的母親去世,聶政守孝三年後,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為了回報他,獨自一人仗劍闖入韓國都城,殺死了嚴仲子的仇人。事後,為了不連累嚴仲子,聶政持劍割去自己的臉皮,又刺瞎自己的雙眼,最後切腹自盡。死時根本沒有人能認出來他到底是誰。

其實那個時候嚴仲子本人都不一定記得這件事了,但聶政受了他的恩惠,就一定要找機會為他完成心願,回報回來。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古人云:“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人知道



有些人看著大方,一遇到金錢問題就糾纏不清,別人許他好處容易,讓他回報可謂難上加難。真正的大丈夫是不害怕明算賬的,因為他知道自己絕不會是那個背棄承諾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