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發生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相關人物分別為孔融、荀彧和曹操。原文如下: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紹覽檄大喜,即命使將此檄遍行州郡,並於各處關津隘口張掛。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方患頭風,臥病在床。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顧謂曹洪曰:“此微何人所作?”洪曰:“聞是陳琳之筆。”操笑曰:“有文事者,必須以武略濟之。陳琳文事雖佳,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遂聚眾謀士商議迎敵。孔融聞之,來見操曰:“袁紹勢大,不可與戰,只可與和。”荀彧曰:“袁紹無用之人,何必議和?”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融曰:“袁紹士廣民強。其部下如許攸、郭圖、審配、逢紀皆智謀之士;田豐、沮授皆忠臣也;顏良、文丑勇冠三軍;其餘高覽、張郃、淳于瓊等俱世之名將。何謂紹為無用之人乎?”彧笑曰:“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可擒。其餘碌碌等輩,縱有百萬,何足道哉!”孔融默然。操大笑曰:“皆不出荀文若之料。”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袁紹命陳琳撰寫檄文並在各州郡發佈,向曹操宣戰。當檄文傳至許都時,曹操正值頭風發作,臥病在床。看到這篇檄文後,曹操驚出一身冷汗,頭風全消。此後,曹操命文武商議對策。孔融認為袁紹實力雄厚,曹操無法抵抗,荀彧這認為袁紹及其手下都是無用之人,曹操定能一戰而勝。對於荀彧的看法,曹操深表贊同,後來便有了官渡之戰的爆發及曹操的大勝。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孔融對袁紹手下大將顏良和文丑的稱讚,叫做“勇冠三軍”,意為勇敢和勇猛天下第一,比喻驍勇善戰。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西漢李陵《答蘇武書》當中的“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小說中的這段孔融與荀彧之間的對話,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發生在官渡之戰開打前。據《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孔融謂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殆難克乎!’”小說作者只不過是將這段歷史記載稍作加工便放進了小說當中。而荀彧的反駁也幾乎是與史料完全一致的。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至於說到顏良和文丑的能力究竟有多強,史料記載很少,但從荀彧反駁孔融的一番話中還是能看出一點蛛絲馬跡的。在《三國志•荀彧傳》中,荀彧是這樣說的:“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意思是說顏良和文丑沒有謀略,但卻也並非否認二人的武勇。而在官渡之戰初期的白馬之戰中,曹操之所以能殲滅顏良靠得也不是硬碰硬的較量,而是採用了謀士荀攸的計策才打到目的。

顏良本可揚威官渡,為何喪命於關羽之手,問題出在袁紹身上


《三國志•武帝紀》載,荀攸提醒曹操說:“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由此可見,顏良兵敗的關鍵在於袁紹的指揮不當,分散了兵力。曹操也因此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向顏良發動突襲,顏良猝不及防,這才被關羽所殺。如果不是因為袁紹的這個失誤,顏良這位“勇冠三軍”的名將定能在官渡之戰中大有作為,曹操想要消滅他,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