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早茶不只廣東有

蝦餃、腸粉、流沙包、馬蹄糕……提到早茶,廣式早茶點心的畫面一幅一幅從腦海閃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吃早茶,是廣東人的食俗,卻不知,與廣東早茶齊名的,還有揚州早茶。

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感言:

“吾鄉茶肆,甲於天下。多有以此為業者,出金建造花園,或鬻故家大宅廢園為之。樓臺亭榭,花木竹石,杯盤匙箸,無不精美。”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說的是揚州人的愜意生活。早上,不用起太早,懶覺睡舒服了起床即可,約三五朋友來到茶樓,找個熟悉的位子坐下,三兩份湯湯水水的點心,一杯清茶,大家邊吃早茶邊聊天,“皮包水”正是早茶的寫照。

朱自清在《揚州茶館》中寫到:“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揚州人的慢生活,在吃早茶這件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丁包子、蒸餃、燒麥、千層油糕、燙乾絲、陽春麵、蝦籽餛飩……一頓早茶吃兩三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不要急著趕時間,慢慢來,方能品味其中滋味。

早茶吃什麼?

揚州的早茶以綠茶和包子、點心為主,花色很多。但看這些點心的外表,都不是很花哨,但是一口咬下,立刻能震撼到舌尖的味覺細胞。

早茶中的點心,有個統一的名稱:淮揚細點。不論是三丁包、梅菜肉包還是豆沙包,各式包子麵皮暄軟、餡兒噴香。糯米燒賣造型精緻、餡料飽滿,不甜不膩。蟹黃湯包皮薄如紙、汁鮮嫩滑。千層油糕甜香軟糯,吃一口就停不下來。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淮揚細點

淮揚細點中,上籠蒸的麵食最為有名。其中,常見的有三丁包、五丁包、豆沙包、豆腐皮包、乾菜包、野鴨菜包、蘿蔔絲包、燒麥、蒸餃、千層油糕,品種很多。

三丁包

三丁包最具特色,吃早茶一定要最先點上三定包外表十分潔白,麵皮為發麵,非常蓬鬆,軟而帶韌,食不粘牙。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所謂“三丁”,即餡料以雞丁、肉丁、筍丁製成。雞丁選用肥嫩的隔年母雞,肉丁選用肥瘦適中的五花肋條肉,筍丁則要選擇新鮮的鮮筍。又軟又脆又有嚼頭,不同口感的食材搭配在一起,讓人吃起來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飢。

今天,茶館還會在雞丁、肉丁、筍丁之外,加入海蔘丁和蝦仁丁,集陸鮮、海鮮于一體,謂之“五丁大包”。五丁包子味道更鮮,口感更豐富,但由於價格相對較貴,偶爾一次嚐嚐鮮可以,日常食用就略顯奢侈了。

蟹黃湯包

不同於三丁包子,蟹黃湯包的麵皮是用死麵製成,這樣才能有效兜住蟹黃湯汁,保證食客享用時的最佳口感。

每年8月至次年3月,都是品嚐蟹黃湯包的最佳時節。品嚐湯包,相當講究技巧,非常有儀式感。

這不是瞎講究、故弄玄虛。蟹黃湯包中80%都是湯汁,這是在將高湯皮凍與餡料混合而成的結果,如果不按正確的方法吃,很容易被包子沒濃郁的湯汁燙到,或者按照普通包子一樣的吃法,會浪費了湯汁,品不到精髓。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吃蟹黃湯包,有個口訣叫“先開窗、後喝湯”,講究四個步奏:提、挪、破、吸。

第一步,捏住包子頂部,把癟在盤子上的湯包提起來。第二步,把提起來的包子輕輕挪到小盤子邊緣,便於食用。第三步,在包子邊緣靠上一點點的位置,用牙咬破一個小口,這個動作也叫“開窗”,目的是通過這個小口吸食湯汁。第四步,就是從小口把湯汁吸入嘴中,品嚐蟹黃、豬肉餡與高湯混合的湯汁,帶給湯汁絕妙體驗。

經過這四步,就算品嚐到了蟹黃湯包味道的曼妙了,後面可以先吃餡,再吃皮,蘸點香醋,就點薑絲,蟹味之鮮和肉味之美被充分激發,為這趟品味之旅畫上完美的休止符。

現在許多人借用吸管吸湯,也未嘗不可,但個人感覺總是不去直接用嘴吸食帶來的刺激感更大。

千層油糕

千層油糕呈菱形方塊,芙蓉色,糕面布以紅綠絲,糕分64層,層層糖油相間,吃時甘甜綿軟,油香十足。

相傳晚清年間,客居揚州的福建廚子高乃超(曾創辦惜餘春茶館,在清末明初時以文氣風靡一時,康有為來揚州時曾專門造訪,不過此茶樓今已不在),在前人制糕的基礎上,吸取了千層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千層”的傳統技藝,創制出綿軟甜潤的千層油糕,與翡翠燒賣並稱為“揚州雙絕”。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千層油糕之所以層次多,一是要溫水和麵、發酵充分,二是使用了“豬板油”。

面發好後擀成麵皮,在麵皮上塗抹一層熟豬油,均勻地撒上白砂糖,再鋪上提前醃製好的糖豬板油丁,然後自右向左卷疊成16層的長條形,用兩手托起將其輕輕翻身,橫放在案板上,通過多次壓擀、對摺,最終行成一個正方形油糕坯,上鍋蒸熟,後切成小菱形塊備用。待食客點單後,再將油糕放入蒸籠中,蒸熱上桌。

翡翠燒賣

燒麥,是北方食品,特別是內蒙古的呼和浩特所做燒麥,被認為最正宗,這種觀念在清代就有。據《綏遠通志稿》中記載:

“惟室內所售捎賣一中,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呼和浩特)燒麥,自昔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風味稍遜矣。”

清代,北京燒麥館多懸掛“正宗歸化城燒麥”招牌。至今,呼市的燒麥也是當地一大特色,羊肉沙蔥餡的為最佳,一兩(燒麥皮的重量)八個,能吃得很飽。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因燒麥開口向上,且收攏後蓬鬆,故江南人稱其為“鬼蓬頭”。淮揚細點中的燒麥,餡料多為糯米和豬肉,和現在許多便利店裡賣的一樣。

但揚州的富春茶社卻獨創了菜茸餡燒麥:取青菜的嫩葉,剁成茸,以熟豬油、火腿末、綿白糖、食鹽拌和成餡,製成燒麥,因其餡料碧綠,色若翡翠,故稱“翡翠燒麥”。

揚州乾絲

“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清代惺庵居士黃鼎銘在《望江南》一詞中,生動描繪了清代揚州居民品嚐乾絲的情景。

淮揚菜中,乾絲的做法分為燙乾絲和大煮乾絲兩種。燙乾絲,江南特有的白乾(豆腐乾一種)切成細絲,反覆洗燙,去盡豆味,澆上精製滷汁和小磨芝麻油,佐以薑絲、蝦米等而成。大煮乾絲,乾隆時期名“九絲湯”,即乾絲加火腿絲、筍絲、口蘑絲、木耳絲、銀魚絲、紫菜絲、蛋皮絲、雞絲共同煮成。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個人認為,燙乾絲更適合早茶中食用,而大煮乾絲則適合正餐時擺開架勢大吃一氣。

朱自清先生的《揚州茶館》中有燙乾絲的描寫,他帶著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 “叫茶房燙乾絲是不可少的”,“看起來清淡,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清爽”,一個“清”字從視覺、嗅覺和味覺寫出了燙乾絲獨有的風味。

蝦籽餛飩與陽春麵

蝦籽餛飩與陽春麵,之所以放在一起說,是因為他們都講究吃“紅湯”。別誤會,這裡的紅湯,不是川菜中辣湯,而是用醬油、豬油和高湯一起調製而成的江南特色湯底。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無論是面,還是餛飩,江南地區的湯頭分為紅白兩種,區別是有無醬油。蘇州、揚州人愛紅湯,上海人愛白湯。

所謂的白湯,是用小火吊出的高湯。而白湯中加入特製的醬油,就成了黑亮的紅湯。揚州人烹製紅湯,還加入了高郵湖的青蝦蝦子,被形容成“鮮到眉毛掉下來”。

紅湯好不好喝,關鍵在於豬油。豬油是湯頭的靈魂,用隔年黑豬網油配上本地小香蔥,小火慢熬而成,名曰“白雪油”,入湯時,哪怕用上小小的一筷子尖,也是湯味渾厚香濃的點睛之筆。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在揚州,一種特色的吃法,是將餛飩和麵條放在一起,澆上紅湯,名為“陽春餃面”。一碗吃盡餛飩和陽春麵的美妙,是揚州人的獨創。

魁龍珠

說了那麼多點心,早茶難道只吃東西不喝茶嗎?不是的,早茶,茶也是主角。在江南,喝茶多以新鮮的綠茶為主,而在揚州的茶樓,一種名叫“魁龍珠”的茶水,是其他地方見不到。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魁龍珠,由魁針、龍井味、珠蘭三種綠茶共同沏泡而成。這個茶的妙處,在於取魁針的顏色,龍井的味到和珠蘭的香氣,沏四泡都不減色不變味,能喝很久,色香味俱全,特別適合平民百姓享用。

茶樓:雅淡離我難成

揚州富春茶社裡,有一副對聯:佳餚無肉亦可,雅淡離我難成。

吃飯沒有肉是可以的,但離開了茶樓,文人的淡雅生活就難以實現。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吃早茶最受揚州文人階層追捧。

揚州的茶館,作為放鬆休閒的場所,和今天的咖啡館一樣,是不同人群的聚會之地,正如生於清末民初的揚州作家洪為法曾寫到:“某茶社為某一類人所常聚之所”。這其中,文人墨客尤其喜歡在茶樓相聚,賦詩品茗,雅集小酌,為熙攘的鬧市茶肆增添了濃厚的儒雅色彩。

康熙年間,著名文人王士禎、孔尚任組織虹橋修禊,即始於轉角橋西口的虹橋茶社,李鬥記載:

“康熙間,虹橋茶肆名冶春社,孔東塘為之題榜。”

文人喜歡聚在茶樓,離不開茶樓精緻優雅的裝飾風格。朱自清回憶,民國揚州茶館的地域特色極強,充滿了審美情趣,“茶館佈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冶春茶社

文人們在茶社相聚,除了吃喝,還有其他文娛活動。《續〈憶江南〉》中追憶昔日揚州士紳在富春茶社定點聚會的情形:

“揚城富春茶社,邊沿一排廊舍,每日地方士紳多聚於此,謔者戲呼之為‘鄉賢祠’。一般骨董掮客每攜古玩字畫,供其鑑賞,但中不乏贗品,倘經評為真跡,則價增十倍。”

上世紀20年代,著名報人、作家張慧劍遊歷揚州時,觀察到本地茶客多是些通曉翰墨之輩:

“揚州的茶館可是說是沒有什麼特點。尤其是富春茶社所容納的客,太欠複雜一點;差不多都是一樣文縐縐的人,一律都是文縐縐,這便不能使我的觀察力和分析力多得活動的機會,因此我略覺不快。”

不僅富春有這樣的特色,其他茶館的品茗者亦多為風雅文人。文人在茶館評詩文、論國事,以此為文會與交誼之所。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富春茶社

高談闊論之餘,頗有些喜好品鑑或收藏古董的文人與同道聚於茶館共同鑑賞,於是吸引品類不一的古董掮客來兜攬生意,向文人茶客出售古董。“有眼力的茶客有時會以低價買到真跡佳品,頓時會傳為‘美談’”。

揚州吃早點的店很多,且多數店均有分店。著名的有:冶春茶社、富春茶社、共和春、趣園、五亭吟春、盧氏古宅、德春、菜根香、花園茶樓、錦春、毛牌樓、皮包水、蔣家橋、必香居、食為天等。

一方水土,一方味道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味道。揚州為何產生繁盛的早茶文化?這要從揚州的城市發展史中找答案。

揚州位於江蘇省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之稱。特別是在唐安史之亂後,由於北方殘破,相對穩定的江南(揚州)和巴蜀(益州),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故將兩者並論,有了“揚一益二”的說法。

廣陵、江都、維揚,都是揚州的古稱。作為一個地域概念,“揚州”一稱最早出現於《尚書·禹貢》,相傳大禹治水之時,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揚州被列為九州之一。《禹貢》篇中載有“淮海惟揚州”,意指淮水到東海之間皆屬揚州地域。因古漢語中“維”通“惟”,揚州又稱“維揚”。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禹貢》中的九州

《禹貢》中的揚州,指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片區域,範圍相當於以今天浙江紹興為中心的中國東南部地區,包括了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大部以及廣東、湖北、河南部分地區。

揚州的大發展,來自於隋朝。“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開鑿大運河給隋煬帝帶來了生前身後的諸多非議,但給揚州帶來的卻是幾百年的繁榮。

由於運河的開鑿,中國東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物產、文化、經濟、政治的聯繫一下子變得緊密起來,而這個聯繫的關節點就是揚州,此後,關於揚州飲食的諸多話題最終都會扯到運河上來。

在隋唐以前,揚州飲食的基本風格是樸素,除去用料與風味,意趣上與其他地方並無太大的區別,但到了隋唐,揚州飲食開始表現出其精雅的風格。《大業拾遺記》記江南作鱸魚膾:

須九月霜下之時,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幹膾。浸漬訖,布裹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膾,撥令調勻。霜後鱸魚,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

《清異錄》中記載,隋煬帝幸江都(隋朝時對揚州的稱呼)時,吳地人進貢糟蟹、糖蟹,上桌之前,一定要將蟹殼擦拭乾淨,再用金縷做成的“龍、鳳、花、雲”圖案貼在上面。這樣奢華的飲食裝飾是空前的,開了後來唐宋時飲食裝飾的先河,也開了揚州奢華飲食風氣的先河。

唐代揚州飲食史上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白糖。甘蔗糖的生產技術來自於印度,在印度的製糖技術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用“餳”與“蜜”來調甜味,或者用甘蔗的汁。漢魏時,蔗糖傳入中國,被稱為“西國石蜜”。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到天竺摩揭陀國學熬糖法,然後在揚州試製,據史籍記載,所生產出來的糖,色味遠勝天竺糖。據後來宋朝王灼《糖霜譜》的推測,揚州的糖大約是淡黃色的粗砂糖。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唐太宗為什麼會選擇揚州作為糖的生產地呢?因為揚州與其它地方相比有幾個優勢,揚州與南方甘蔗產地的距離比較近,又有運河,轉運全國比較方便。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揚州是當時重要的對外貿易場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聚集了大量的胡商,有很多高水平的工匠,在這製糖正是產銷兩便的事。

唐代揚州的繁榮準確來說是始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稅賦收入主要來自於中原地區,揚州雖繁華,但相對於中原來說,還是處於經濟文化的邊緣。

三丁包、燙乾絲、千層油糕,揚州安逸的一天,從早茶開始

雪中的揚州大明寺

戰亂以後,中原百業凋敝,而江南一帶未受戰火影響,逐漸成為朝廷主要的財稅之地,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揚州飲食開始了它輝煌的歷史,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清朝中期。

清朝後期,隨著西方文明的介入,大運河的作用被海運取代,揚州的繁華不如從前,但揚州的飲食文化,一直流傳到今天。

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龍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並關注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