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在楊志死後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兵變”,結果被亂兵所殺,得到應有懲罰。楊志無辜而死之事後來被朝廷獲知,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楊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讓人唏噓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謀面而又極重情義的部下即立碑者馬秦,在楊志被殺之時剛進入楊的部隊,屬其門之士。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與其他將士火燒了楊的屍首後將骨骼帶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繫,後在鎮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在楊志死後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兵變”,結果被亂兵所殺,得到應有懲罰。楊志無辜而死之事後來被朝廷獲知,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楊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讓人唏噓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謀面而又極重情義的部下即立碑者馬秦,在楊志被殺之時剛進入楊的部隊,屬其門之士。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與其他將士火燒了楊的屍首後將骨骼帶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繫,後在鎮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大宋宣和遺事》,為講史話本,是宋代無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大宋宣和遺事》據說源出於宋本﹐但可能經過後人增訂。如書中說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梁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樑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紹興十年(1140)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樑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樑溪詞》。

《樑溪集》,又稱《樑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李綱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後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並,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集中有《補宋璟梅花賦》,自序謂璟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劉壎《隱居通議》所載璟賦二篇,皆屬偽本。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于樞手書璟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託顯然。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王淵(1076-1129),字幾道,號方渠,熙州人(今甘肅臨洮)人,後遷居環州。他輕財好義,善騎射,勇謀兼備。宋徽宗時,應募伐西夏,屢立戰功,被朝廷授以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權知鞏州寧遠寨。諸羌入寇,淵隨經略使討伐獲勝,移同總領湟州番兵將兼知臨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淵任鎮壓方臘起義先鋒,以軍功授閤門宣贊舍人,代理京畿提舉保甲兼提點刑獄公事。繼而,從延慶攻打契丹,淵率兵數千護道,戰敗為敵所俘,已而逃歸。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團練使。又從揚維忠、辛興宗破群盜高託山等,因功擢升拱衛大夫,寧州觀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總管、都統制。時,趙州吳湛叛亂,淵領兵討平。金人攻汴京、河東,北宣撫使範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淵為先鋒,便以所部歸康王(趙構)府。翌年,金國立張邦昌為皇帝。康王在濟州命淵領三千兵入圍宗廟。淵至汴京說服邦昌除去帝號,擁立康王趙構為帝。康王即位,是為高宗,對淵極器重,譽為柱臣。始置御營司,以淵為都統制,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時,群盜蜂起,高宗以淵為制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揚州,高宗倉皇渡江出逃,淵與內侍康履護駕至鎮江。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未趕上護駕,怕高宗怪罪於他,便在駕前哭泣誣告王淵專管江上海船,不給他所部兵馬渡江。王淵一氣之下,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淵失眾將心。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因淵被重用,嫉妒不服。時,宦官康履專權,與淵關係甚密,及淵入樞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薦,由此更懷恨在心,便暗中與中大夫王世修密謀,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於城北橋下,待淵退朝,一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先斬淵,後除康履等宦官百餘人。逼高宗退位,擁立先皇幼子趙旉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史稱“明受之變”。淵卒年53歲。宋高宗復辟,王淵案得以昭雪,追贈淵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孫8人為官。紹興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孫2人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諡號“襄愍”。子承襲。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在楊志死後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兵變”,結果被亂兵所殺,得到應有懲罰。楊志無辜而死之事後來被朝廷獲知,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楊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讓人唏噓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謀面而又極重情義的部下即立碑者馬秦,在楊志被殺之時剛進入楊的部隊,屬其門之士。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與其他將士火燒了楊的屍首後將骨骼帶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繫,後在鎮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大宋宣和遺事》,為講史話本,是宋代無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大宋宣和遺事》據說源出於宋本﹐但可能經過後人增訂。如書中說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梁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樑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紹興十年(1140)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樑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樑溪詞》。

《樑溪集》,又稱《樑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李綱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後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並,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集中有《補宋璟梅花賦》,自序謂璟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劉壎《隱居通議》所載璟賦二篇,皆屬偽本。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于樞手書璟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託顯然。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王淵(1076-1129),字幾道,號方渠,熙州人(今甘肅臨洮)人,後遷居環州。他輕財好義,善騎射,勇謀兼備。宋徽宗時,應募伐西夏,屢立戰功,被朝廷授以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權知鞏州寧遠寨。諸羌入寇,淵隨經略使討伐獲勝,移同總領湟州番兵將兼知臨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淵任鎮壓方臘起義先鋒,以軍功授閤門宣贊舍人,代理京畿提舉保甲兼提點刑獄公事。繼而,從延慶攻打契丹,淵率兵數千護道,戰敗為敵所俘,已而逃歸。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團練使。又從揚維忠、辛興宗破群盜高託山等,因功擢升拱衛大夫,寧州觀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總管、都統制。時,趙州吳湛叛亂,淵領兵討平。金人攻汴京、河東,北宣撫使範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淵為先鋒,便以所部歸康王(趙構)府。翌年,金國立張邦昌為皇帝。康王在濟州命淵領三千兵入圍宗廟。淵至汴京說服邦昌除去帝號,擁立康王趙構為帝。康王即位,是為高宗,對淵極器重,譽為柱臣。始置御營司,以淵為都統制,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時,群盜蜂起,高宗以淵為制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揚州,高宗倉皇渡江出逃,淵與內侍康履護駕至鎮江。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未趕上護駕,怕高宗怪罪於他,便在駕前哭泣誣告王淵專管江上海船,不給他所部兵馬渡江。王淵一氣之下,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淵失眾將心。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因淵被重用,嫉妒不服。時,宦官康履專權,與淵關係甚密,及淵入樞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薦,由此更懷恨在心,便暗中與中大夫王世修密謀,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於城北橋下,待淵退朝,一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先斬淵,後除康履等宦官百餘人。逼高宗退位,擁立先皇幼子趙旉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史稱“明受之變”。淵卒年53歲。宋高宗復辟,王淵案得以昭雪,追贈淵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孫8人為官。紹興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孫2人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諡號“襄愍”。子承襲。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齊阜昌元年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馬秦駐軍恩州(今河北省清河縣),楊志妻子馬氏扶楊志靈柩葬淅川道,不料鄧州道路堵塞,欲去宋時,卻舉家無親。最終馬秦依照當時老有所終的習俗葬在淅川城東。阜昌六年(1135),墓地一帶洪水大發又改葬東杞。阜昌八年(1137)馬秦任孟州防禦使,便有為楊志遷葬之意。馬秦費盡周折,三易其墓地,最終於金天眷二年(1139)七月二十五,將楊志的骨骸妥善安葬在濟源龍潭寺旁濟水西源頭。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在楊志死後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兵變”,結果被亂兵所殺,得到應有懲罰。楊志無辜而死之事後來被朝廷獲知,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楊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讓人唏噓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謀面而又極重情義的部下即立碑者馬秦,在楊志被殺之時剛進入楊的部隊,屬其門之士。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與其他將士火燒了楊的屍首後將骨骼帶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繫,後在鎮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大宋宣和遺事》,為講史話本,是宋代無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大宋宣和遺事》據說源出於宋本﹐但可能經過後人增訂。如書中說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梁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樑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紹興十年(1140)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樑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樑溪詞》。

《樑溪集》,又稱《樑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李綱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後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並,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集中有《補宋璟梅花賦》,自序謂璟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劉壎《隱居通議》所載璟賦二篇,皆屬偽本。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于樞手書璟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託顯然。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王淵(1076-1129),字幾道,號方渠,熙州人(今甘肅臨洮)人,後遷居環州。他輕財好義,善騎射,勇謀兼備。宋徽宗時,應募伐西夏,屢立戰功,被朝廷授以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權知鞏州寧遠寨。諸羌入寇,淵隨經略使討伐獲勝,移同總領湟州番兵將兼知臨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淵任鎮壓方臘起義先鋒,以軍功授閤門宣贊舍人,代理京畿提舉保甲兼提點刑獄公事。繼而,從延慶攻打契丹,淵率兵數千護道,戰敗為敵所俘,已而逃歸。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團練使。又從揚維忠、辛興宗破群盜高託山等,因功擢升拱衛大夫,寧州觀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總管、都統制。時,趙州吳湛叛亂,淵領兵討平。金人攻汴京、河東,北宣撫使範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淵為先鋒,便以所部歸康王(趙構)府。翌年,金國立張邦昌為皇帝。康王在濟州命淵領三千兵入圍宗廟。淵至汴京說服邦昌除去帝號,擁立康王趙構為帝。康王即位,是為高宗,對淵極器重,譽為柱臣。始置御營司,以淵為都統制,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時,群盜蜂起,高宗以淵為制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揚州,高宗倉皇渡江出逃,淵與內侍康履護駕至鎮江。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未趕上護駕,怕高宗怪罪於他,便在駕前哭泣誣告王淵專管江上海船,不給他所部兵馬渡江。王淵一氣之下,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淵失眾將心。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因淵被重用,嫉妒不服。時,宦官康履專權,與淵關係甚密,及淵入樞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薦,由此更懷恨在心,便暗中與中大夫王世修密謀,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於城北橋下,待淵退朝,一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先斬淵,後除康履等宦官百餘人。逼高宗退位,擁立先皇幼子趙旉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史稱“明受之變”。淵卒年53歲。宋高宗復辟,王淵案得以昭雪,追贈淵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孫8人為官。紹興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孫2人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諡號“襄愍”。子承襲。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齊阜昌元年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馬秦駐軍恩州(今河北省清河縣),楊志妻子馬氏扶楊志靈柩葬淅川道,不料鄧州道路堵塞,欲去宋時,卻舉家無親。最終馬秦依照當時老有所終的習俗葬在淅川城東。阜昌六年(1135),墓地一帶洪水大發又改葬東杞。阜昌八年(1137)馬秦任孟州防禦使,便有為楊志遷葬之意。馬秦費盡周折,三易其墓地,最終於金天眷二年(1139)七月二十五,將楊志的骨骸妥善安葬在濟源龍潭寺旁濟水西源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至此,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楊志並非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之人,實乃英勇殺敵、忠心報國之大英雄、真英雄也!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在楊志死後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兵變”,結果被亂兵所殺,得到應有懲罰。楊志無辜而死之事後來被朝廷獲知,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楊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讓人唏噓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謀面而又極重情義的部下即立碑者馬秦,在楊志被殺之時剛進入楊的部隊,屬其門之士。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與其他將士火燒了楊的屍首後將骨骼帶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繫,後在鎮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大宋宣和遺事》,為講史話本,是宋代無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大宋宣和遺事》據說源出於宋本﹐但可能經過後人增訂。如書中說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梁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樑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紹興十年(1140)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樑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樑溪詞》。

《樑溪集》,又稱《樑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李綱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後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並,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集中有《補宋璟梅花賦》,自序謂璟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劉壎《隱居通議》所載璟賦二篇,皆屬偽本。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于樞手書璟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託顯然。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王淵(1076-1129),字幾道,號方渠,熙州人(今甘肅臨洮)人,後遷居環州。他輕財好義,善騎射,勇謀兼備。宋徽宗時,應募伐西夏,屢立戰功,被朝廷授以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權知鞏州寧遠寨。諸羌入寇,淵隨經略使討伐獲勝,移同總領湟州番兵將兼知臨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淵任鎮壓方臘起義先鋒,以軍功授閤門宣贊舍人,代理京畿提舉保甲兼提點刑獄公事。繼而,從延慶攻打契丹,淵率兵數千護道,戰敗為敵所俘,已而逃歸。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團練使。又從揚維忠、辛興宗破群盜高託山等,因功擢升拱衛大夫,寧州觀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總管、都統制。時,趙州吳湛叛亂,淵領兵討平。金人攻汴京、河東,北宣撫使範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淵為先鋒,便以所部歸康王(趙構)府。翌年,金國立張邦昌為皇帝。康王在濟州命淵領三千兵入圍宗廟。淵至汴京說服邦昌除去帝號,擁立康王趙構為帝。康王即位,是為高宗,對淵極器重,譽為柱臣。始置御營司,以淵為都統制,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時,群盜蜂起,高宗以淵為制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揚州,高宗倉皇渡江出逃,淵與內侍康履護駕至鎮江。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未趕上護駕,怕高宗怪罪於他,便在駕前哭泣誣告王淵專管江上海船,不給他所部兵馬渡江。王淵一氣之下,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淵失眾將心。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因淵被重用,嫉妒不服。時,宦官康履專權,與淵關係甚密,及淵入樞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薦,由此更懷恨在心,便暗中與中大夫王世修密謀,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於城北橋下,待淵退朝,一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先斬淵,後除康履等宦官百餘人。逼高宗退位,擁立先皇幼子趙旉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史稱“明受之變”。淵卒年53歲。宋高宗復辟,王淵案得以昭雪,追贈淵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孫8人為官。紹興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孫2人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諡號“襄愍”。子承襲。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齊阜昌元年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馬秦駐軍恩州(今河北省清河縣),楊志妻子馬氏扶楊志靈柩葬淅川道,不料鄧州道路堵塞,欲去宋時,卻舉家無親。最終馬秦依照當時老有所終的習俗葬在淅川城東。阜昌六年(1135),墓地一帶洪水大發又改葬東杞。阜昌八年(1137)馬秦任孟州防禦使,便有為楊志遷葬之意。馬秦費盡周折,三易其墓地,最終於金天眷二年(1139)七月二十五,將楊志的骨骸妥善安葬在濟源龍潭寺旁濟水西源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至此,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楊志並非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之人,實乃英勇殺敵、忠心報國之大英雄、真英雄也!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由上可知,《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無疑是有歷史原型的,而小說的創作,正是將歷史的真實事件加以篩選、取捨並進行藝術化創作和再加工後形成一個藝術化人物,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無論是小說《水滸傳》,抑或史料記載,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楊志“心強命不強”,英雄末路,壯志難酬,最終也沒能擺脫悲劇性的命運。這不禁讓人為楊志的不幸遭遇感到痛惜、遺憾。

"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按照施耐庵《水滸傳》中的說法,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一些野史上說楊志的父親叫楊金豹,是楊業佘太君之後的第七代人。宋哲宗年間,楊金豹的父親楊士瀚戰死沙場,楊金豹和他的母親也都失蹤了,只有楊金豹的妹妹楊綵鳳還在府中。當時正好是佘太君一百五十歲大壽,皇子趙佶到天波府賀壽,在後花園遇到楊綵鳳,見綵鳳貌美如花,遂上前調戲,被王蘭英看見並打跑。趙佶惡人先告狀,要皇上殺了王蘭英。佘太君無奈,毅然辭朝,舉家回到故土西寧。途中與楊金豹母子相逢。原是楊金豹在遼東鐵砂山八寶靈雲洞拜李長庚為師,學會了一身的本領。當然,這些都是民間戲說,並無實證,不過說書藝人為客人茶餘飯後消磨時光閒聊瞎撇罷了。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施耐庵(約1296—約1370),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舟人之子,生於興化新垛鎮。36歲中進士後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嘉靖間出版郭勳家刻的《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本、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袁無涯刊《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與之相近的還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前後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署名是“施耐庵撰,羅貫中纂修”。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鬥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生於幷州太原,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宋太宗滅亡北漢後,素聞其名,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980),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力戰而死。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佘太君(934-1010),又稱折太君,名賽花,雲中(今山西大同)人,折德扆(yǐ)之女。宋代名將楊繼業(楊業)之妻。曾祖父曾任後唐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十里)刺史,隸屬李克用;祖父折從阮,公元930年後唐明宗授他為府州(今陝西府谷縣)刺史;父折德扆,後漢隱帝特任府州團練使。據清代兵部尚書畢沅《吳中金石記折克行碑》中記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在府谷縣孤山堡南,敘折太君事,世以此碑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楊繼業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窩村。折太君即是歷史上的佘太君。佘姓是後來說書人以訛傳訛,用了同音字所致。

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號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廟號徽宗,書畫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次年改年號“建中靖國”。在位期間,荒淫奢侈,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朝政日趨腐敗,導致宋江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靖康元年(1126),金軍兵臨城下,受李綱之言,禪讓給太子趙桓。靖康二年(1127)三月,與欽宗趙桓被金人擄去。金天會十三年(1135)死於五國城,時年54歲。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三月,棺槨被迎回南宋,葬於紹興永佑陵。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水滸傳》中的楊志因麵皮上有老大一塊青記,所以人送綽號“青面獸”。在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出場,怎見得他:

頭戴一頂范陽氈笠,上撒著一把紅纓;穿一領白緞子征衫,系一條縱線絛;下面青白間道行纏,抓著褲子口,獐皮襪,帶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條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麵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把氈笠子掀在脊樑上,坦開胸脯;帶著抓角兒軟頭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書中介紹,楊志自幼流落關西,苦練武藝,夢想著像祖先那樣在戰場上一刀一槍建立功名,博得封妻廕子,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早年曾應武舉,官至殿司制使官。他武藝高強,再加上有一把削鐵如泥的家傳寶刀,任誰看來,他的飛黃騰達都指日可待。可天不遂人願,楊志的運氣實在不好,先是一個最沒有風險、名利雙收的好機會被他錯過了。從這以後起,黴神就時時找上門來,常伴隨他左右。他先是給皇帝押運花石綱(“綱”指成批運送貨物的組織),船行在黃河上,別人的船都沒事,唯獨他的船被風浪打翻,價值連城的奇花異石都沉到水底。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丟官避難江湖。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風雪山神廟後,投奔梁山,受到寨主白衣秀士王倫刁難,只得下山去取“投名狀”。楊志正逢恩赦,要去東京謀求復職,恰好路經梁山泊,遇到林沖。二人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最終被王倫勸下。王倫有意招納楊志入夥,以制衡林沖,卻被楊志婉拒,只得放他離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東拼西湊了一擔金銀,懷著憧憬,到舉目無親的東京拉關係,繼續他的仕途夢想。通過門路,楊志獲得了見宋徽宗趙佶的大紅人太尉高俅之面的機會。復官在望,楊志想:“見面時一定要小心應答太尉的話,討得他的歡心,以後一切就都有指望了!”可沒想到,高俅見了他之後一頓臭罵,最後將他趕出府去。錢財使盡,楊志只好到天漢橋街市上變賣祖傳寶刀,可沒想到,黴神又把潑皮牛二這種小人推到他跟前搗亂,尋釁滋事。楊志忍受不了牛二的再三糾纏,“一時性起”,怒殺牛二,而後到開封府衙自首,結果寶刀被沒收入庫,他也被打入死囚牢。天漢橋百姓感念楊志為民除害,替他花錢上下打點。最終,楊志被免除死罪,只以“鬥毆殺傷,誤傷人命”之罪,刺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卻意外得到當朝太使、皇帝寵臣蔡京的女婿、北京留守樑中書的賞識,被留在府中聽用。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樑中書見他做事勤謹,有心提拔他為軍中副牌,又擔心手下人不服,便安排東郭門教場演武。楊志比槍、鬥箭,連敗副牌軍周謹。樑中書遂讓楊志接替周謹擔任副牌軍,卻惹惱了正牌軍急先鋒索超。索超出場與楊志比武,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敗。都監聞達擔心兩敗俱傷,急命鳴鑼,並和李成一道稟報樑中書,稱二人皆可重用。樑中書便將索超、楊志同時提拔為管軍提轄使。東郭鬥武影響很大,北京百姓看了也都歡欣不已。此後,楊志更得樑中書器重,與索超也是惺惺相惜。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認為重新回到朝廷編制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但命運總是在跟他開玩笑。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押送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萬分小心謹慎。為防盜賊劫奪,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他得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也要一同前往,又索要提調眾人之權。樑中書全部應允。楊志無可奈何,只能委屈求全,忍辱負重,求得順利完成任務,不辱使命。還好,一路還算平安,美好的前程彷彿又在前邊向楊志招手。可黴神是鐵了心讓楊志一黴到底,在黃泥岡又安排了七個大猩猩、一個小猩猩(指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赤發鬼劉唐和白日鼠白勝等八人)等著他哩。白勝在同伴的配合下,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楊志等人,盡數劫走了生辰綱。楊志酒醒後,不敢回京覆命,只得逃走。眾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樑中書大怒,畫影圖形,緝拿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從此以後,楊志算是跟光明正大的前途徹底拜拜了,不得不走上上山做草寇的道路。在投奔梁山途中,來到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曹正。曹正介紹他到青州二龍山入夥。去二龍山途中又遇到花和尚魯智深,得知二龍山寨主鄧龍不肯收留外客,便折返曹正店中,商討對策。曹正用計,協助魯智深、楊志殺死鄧龍,奪取二龍山。楊志便與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後來,行者武松也到二龍山入夥。魯智深欲聚集三山兵馬,一同攻打青州。楊志卻認為三山兵馬不足以攻破青州,建議請梁山出兵援助。獨火星孔亮星夜趕赴梁山求援。及時雨宋江率軍下山,會合三山頭領,降服雙鞭呼延灼,合力攻破青州城。楊志便與魯智深、武松等人一同加入梁山。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高俅(?—1126),北宋末年權臣,宋徽宗時期的官員,汴京(今河南開封)人。《水滸傳》的主要反派人物。靖康元年,高俅官至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人稱高太尉。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宰相、書法家,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嶺(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東宅村)人。先後四次任宰相,任期達17年,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湖南長沙)。

宋江(1073—1124),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孝義黑三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主人公。原為山東省鄆城縣押司,後上梁山任首領。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蹟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宣和三年(1121)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徵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鬥。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江繼任梁山寨主後,在忠義堂周圍設立四座旱寨。楊志坐鎮前軍寨,居第五位。怎見得楊志英雄威武?有詩為證:

曾向京師為制使,花石綱累受艱難。虹霓氣逼鬥牛寒。刀能安宇宙,弓可定塵寰。

虎體狼腰猿臂健,跨龍駒穩坐雕鞍。英雄聲價滿梁山。人稱青面獸,楊志是軍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出馬迎戰沒羽箭張清,卻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這也是楊志唯一一次敗績。梁山一百零八名英雄排座次時,楊志排第十七位,星號三十六天罡之天暗星,暗示一生坎坷,未能放光明。他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隨呼延灼把守正北旱寨。其實,五虎上將中的霹靂火秦明與楊志相比差遠了,這個位子應該讓給楊志才對!而在楊志心中看重的只是朝廷給他的名份。梁山上給他的地位越高,權力越大,他越覺得心裡不是滋味。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兩贏童貫時,楊志在九宮八卦陣中鎮守西北乾位,並斬殺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其實,楊志在上了梁山之後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反而不像未上山時那樣強烈了。這與楊志的思想觀念有關。楊志總是以為自己是名將之後,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落草為寇。即使上了梁山,也不能與這幫人為伍。於是,不管什麼大小戰事,楊志從不主動請戰,只是低調地待在一旁。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梁山受招安後,楊志隨宋江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戰功慢慢也多了起來。因為楊志本來就想為朝廷效力,被招安後,就算還是梁山的人,也是在為朝廷做事,所以楊志十分拼命。征討遼國時,楊志擔任呼延灼的副將,攻破太乙混天象陣中的火星陣。征討田虎時,楊志隨盧俊義攻晉寧,斬殺偽統制秦英。而在簡本《水滸》中,他還曾斬殺霧凝州守將偃安。征討王慶時,楊志與孫安、卞祥一同攻破六花陣。但在追擊西京守將奚勝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後幸得雙尾蠍解寶走訪山民,尋得谷口,方才脫困。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逝,葬于丹徒縣山園。征討方臘結束後回東京受封時,大宋皇帝宋徽宗趙佶是這樣追封楊志的:“正將楊志,三代將門之後,國之忠良,封忠武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就是《水滸傳》中楊志的事蹟。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楊志這麼個人?如果有,真實的楊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方臘(約1076-1121),又名方十三、方世臘,睦州青溪(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西)人,一說安徽歙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僱工出身(一說家有漆園)。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際”(過去、現在、未來)之說,睦州幫源發動起義。因花石綱酷害百姓,得到了百姓支持。自號“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政權。宣和三年(1121)夏,方臘率餘部退守睦州青溪幫源洞和梓桐洞,後被叛徒告密,受傷被俘,同年秋被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宋徽宗時還真有楊志這麼個人。據史籍記載,這位楊志是“招安巨寇”,是否令公楊業的後代已不可考。楊志是造反出身,被朝廷招安,而且出現在史籍中的時間是宣和四年(1122),宋江一夥人被連鍋端的時間是宣和三年(1121),時間恰巧可以對的上。因此,一些歷史學者認為,這個楊志就是《水滸傳》裡青面獸楊志的原型,他跟著宋江造反,宋江被擒以後,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被封為“選鋒軍”(衝鋒陷陣的敢死隊)統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三朝北盟會編》卷六、《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和《宋會要》第一七五冊均有記載: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太師、楚國公、領樞密院事、趙佶的寵臣、宦官童貫率兵攻打遼國都城燕京,大軍分東西兩路,其中的西路軍由名將種(chóng)師道統領,他手下的選鋒軍將領是楊志和趙明二人。种師道是北宋著名將領,在《水滸傳》中提到魯智深的來歷時,曾經說他先後跟隨過老種經略相公和小種經略相公,那位老種經略相公就是這位种師道,而小種經略相公則是种師道的弟弟种師中。可以說,种師道和种師中都是魯智深的老上級。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三朝北盟會編》,宋代史學名著,全書二百五十卷,採編年體例。“三朝”,指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宋高宗趙構三朝。該書會集了三朝有關宋金和戰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標出事目,加以編排,故稱為“北盟會編”。宋金和戰是北宋末南宋年間頭等大事,宋人據親身經歷或所聞所見記錄成書者,不下數百家,但“各說異同,事有疑信”。因此,作者徐夢莘將各家所記,以及這一時期的詔敕、制誥、書疏、奏議、傳記、行實、碑誌、文集、雜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幷蓄,按年月日標示事目,加以編排,徵引的文獻達二百多種,對記述的異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

《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南宋李燾撰,是一部記載北宋九朝史事的編年體史書,史料價值極高。該書原有九百八十卷,因卷帙龐大,傳寫刊刻不易,自元以後,世鮮傳本。至清代,傳鈔本僅剩一百零八卷。今本五百二十卷,乃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南宋楊仲良曾取李氏書改編為紀事本末體,撰成《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緗業、黃以周等即利用楊書,還原為編年體,以補李書《四庫》輯本之佚文,其中楊書缺略者,旁採他書,加註於下。其餘典籍所引《長編》原文或注語,亦均加採輯,纂成《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六十卷。此書起於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止於欽宗靖康二年(1127)五月,為研究北宋歷史的重要資料。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據清光緒九年(1883)浙江書局刻本影印。

《宋會要》,宋代特設“會要所”修撰《會要》,由宋朝本朝史官範質、謝深甫等編寫,共500卷。“會要”是當朝史官收集當時詔書奏章原文,分類排,史料價值很高,先後修纂十次,成書2200卷餘,備載宋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原書久佚。分為帝系、后妃、樂、禮、輿服、儀制、瑞異、運歷、崇儒、職官、選舉、食貨、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釋等17門,這是關於宋朝本朝歷史非常珍貴的資料,可惜的是藏書閣裡失火,這些《宋會要》書籍很多都被燒了,只留下殘餘的幾本。

童貫(1054-1126),字道夫(一作道輔),開封人,北宋權宦,“六賊”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為徽宗蒐括書畫奇巧,助蔡京為相,京薦其為西北監軍,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權傾內外;時稱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宣和四年,攻遼失敗,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萬貫贖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復之功。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開封,隨徽宗南逃,宋欽宗即位,被處死。

種(Chóng)師道(1051-1126),字彝叔,漢族,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建中靖國的年號,改名為師極,後被徽宗御賜名為師道。河南洛陽人,世居住陝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將。大儒种放從曾孫、名將種世衡之孫。伯父種諤也是名將。种師道初任文職,因有謀略,後改武職,抵禦西夏有功,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時年七十六歲,欽宗親臨祭奠,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种師道死後次年,京師失守。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种師中(1059-1126),北宋末年名將。种師道之弟。种師中長於軍中,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金兵入侵,他率兵進入京勤王,後奉命救援太原,因友軍失約未至,陷入重圍,力戰而亡。詔贈少師,諡曰莊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話說此次北伐遼國,宋軍大敗而歸。幾年之後,當楊志再度出現在史籍上時,他已經是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的手下將領。楊志的從軍經歷竟與魯智深驚人相似,難怪《水滸傳》安排魯智深與楊志一起到二龍山落草,施耐庵其實把一部分楊志的經歷安到了魯智深的身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靖康元年(1126),金國大軍在完顏宗翰的帶領下大舉南下,太原城被金軍圍困。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奉命前往營救。此時北宋朝廷對軍情嚴重誤判,誤以為完顏宗翰已經撤退,於是下令讓种師中立刻進軍太原,而此時种師中的軍隊尚未做好充分準備,援軍未到,補給也沒有跟上,种師中只好硬著頭皮強行進軍。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一路上,打了幾個小勝仗之後,种師中碰上金軍主力。此時,楊志依然是作為選鋒軍的將領衝在最前面。結果,雙方軍隊鏖戰在一起。主帥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也親自在戰場上與金兵浴血奮戰。金人極其凶猛,宋軍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飯了,上陣前,每個軍士只得到一勺豆子充飢,但依舊人人做殊死搏殺。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青面獸楊志一看對方主力部隊如此強大,當場嚇尿了。他想起在此前的一次戰役中,他立了軍功卻沒得到賞賜,思想發生了動搖。他偷眼觀看正在拼殺的种師中,心一橫,把馬一撥,就從小道逃跑了,當了可恥的逃兵,把整個先鋒部隊交給了金軍。先鋒一逃走,軍心立刻不穩,他的手下也紛紛跟著他逃離戰場。緊接著全軍潰敗!金人利用此機會,調集重兵把种師中重重圍困,而种師中率手下數百名戰士同金人搏戰,幾度突圍未果,最終身負四處重傷,壯烈殉國。第二年,即1127年,金滅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這件事在《金虜節要》中也有記載:“河東大小雖有數戰,唯孫詡、折可求、种師中之戰,有可以與賊相持勝負之理……其餘焦安傑敗於團柏,冀景敗於交城,楊志敗於孟縣……皆望塵而走,或交鋒而退,無足記也。”意即楊志又跟隨种師中討伐遼國,任選鋒軍統制,在援救太原的時候,在榆次潰退,以至統帥名將种師中戰死。楊志潰退途中,又遭遇了金國的部隊,不戰而走。這以後,楊志徹底消失在史籍中,沒人知道他的下場如何。這場戰役之後,北宋朝廷對於种師中的部隊處罰非常嚴厲。楊志貪生怕死、臨陣脫逃,還害死了自己的主將,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楊志作為一名武將是非常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金虜節要》,亦稱《金國節要》,宋張匯撰,凡3卷。張匯自金降宋,記金朝見聞。起宣和末,止於紹興十年,共16年事。此書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有大段引文多處,從中可窺見此書內容之一斑。

遼朝(916-1125),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209年。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金朝(1115-1234),正式國號是大金,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120年。天慶四年(1114),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1127年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南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大興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大蒙古國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完顏宗翰(1080-1137),女真名黏沒喝,漢名粘罕,小字鳥家奴,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人。金朝宗室名將,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勇猛有謀略,擁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備受信任重用。天慶五年(1115),建議舉兵滅遼,大敗遼軍於達魯古城。金太宗即位後,建策攻宋。天會三年(1125),大舉攻宋,南渡黃河。天會七年(1129),俘虜遼天祚帝,滅亡遼國。製造靖康之變,俘虜北宋徽欽二帝。天會十五年(1137),去世。正隆二年(1158),例封金源郡王。大定年間,贈秦國王,諡“桓忠”,配享金太祖廟廷。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歷史上關於楊志的記載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14日,河南一施工隊在開掘和擴大濟源市龍潭湖片區時,在地表之下2米處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濟源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接到通知後立即趕赴現場,對這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挖掘。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該墓葬位於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莊居委會東部、濟水西源頭龍潭湖的西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葬仿地面建築形式,整體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由墓室、墓門、墓道三個部分構成。墓道為豎穴土坑式。墓室青磚砌壁,青磚較一般金代墓葬要大。墓頂用條磚層層疊澀內收,形成四角攢尖頂形狀。該形制為宋金時期官員貴族階層常用的一種葬式。墓室北部用青磚砌成棺床,上面散放著一具屍骨,骨骼全部呈黑色。由於該墓葬已遭盜竊,考古人員只發現了一塊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故贈登州防禦史楊公墓碣”。由墓誌可知,該墓於金天眷二年(1139),即南宋紹興九年建成,是濟源境內發現的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金代墓葬,亦是第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南宋墓葬,對宋金考古有重要價值。墓誌內容豐富,對研究宋金時期的政治、軍事、水利等都有重要意義。更為意想不到的是該墓誌對墓主人坎坷悽慘的人生經歷以及宋金之戰等許多重要歷史作了詳細記述,人們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楊志!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墓誌銘全文如下:

故贈登州防禦使楊公墓碣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閣門宣贊舍人。公勇敢超絕,收勳有素。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靖康初,大軍攻太原,都統王淵率師往援。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秦是時忝預麾下,同諸將火其屍,倍骨而歸。後聞朝廷,知淵以私隙見害,就死無辜,後復降淵罪。贈公前件官。公無嗣。夫人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虜,不知所在。至齊阜昌元年,秦守恩州。是年冬十月,夫人扶護公柩歸葬淅川道,過甘陵,聞鄧路梗,欲還宋州,而無親舊可投。於是秦重念素出門下,最蒙眷知,哀死生之無歸,因請卜葬公於城東祖印院地,仍迎侍夫人,以晨昏禮事之。後六年夏大水,屢遭湮沒,即改葬東杞。至阜昌八年十一月齊廢后,秦奉命權知孟州,既而圖居濟上,於大金天眷二年歲次己未七月己卯朔二十五日癸卯,特遷公柩葬於龍潭寺之西原,為夫人身後祔葬計也。

嗚呼!公事宋日,竭節盡忠,毅氣凜然。前聖語所稱諒匪誣矣,餘不復具載。

儒林郎知孟州濟源縣事劉謙益書。

門人武義大夫、閣門宣贊舍人、前權知孟州防禦使馬秦立碣。

曹寶刊。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根據墓誌記載,墓主楊志(1073-1127)與宋江是同時代人,為河南省鄧州淅川人。世代為農,並非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令公之孫”。妻子馬氏,河南宋州(今商丘)人,僅有一女,為金人俘虜,下落不明。楊志性情剛烈,十六歲的時候因為傷人致死而充軍。此事與《大宋宣和遺事》中楊志殺二少後生配衛州軍城、《水滸傳》中楊志殺牛二疊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軍的故事頗為相似,很有可能是前後遞進原型關係。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楊志後來落草為寇,至於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們不得而知,因為沒有十分明確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楊志在當時算是“巨寇”,讓地方官員十分頭疼。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楊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軍隊。因楊志作戰勇猛超群,屢立戰功,宋徽宗甚至親自召見讚譽他。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1122年,童貫率軍攻取燕雲十六州,楊志隸屬於西路軍。1125年10月,宋金戰爭爆發,金軍圍攻山西重鎮太原,為此,宋朝發起了援救太原的軍事行動。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戰,西路軍名將种師中戰死,宋軍潰敗。一些史料將這次戰鬥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楊志,說他“首不戰,由間道徑歸”。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然而這並不符合史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北宋著名宰相李綱,事後向皇帝上書,解釋這件事,說楊志只是跟隨大軍潰敗而已,還稱讚楊志在軍隊潰敗後,能夠收集殘兵敗將,“屢次立功,殺退敵馬”。李綱先後兩次上書,為楊志請功。當時楊志是第三十八階德“武節郎”,因戰功升任第三十五階德武德郎。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李綱對楊志十分器重,他正準備再次組織援救太原。當時李綱擬定了一個兵分三路的作戰計劃,楊志隸屬於北宋軍都統王淵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個出奇兵直取敵後的作戰方案,而率領這支奇兵的將領就是楊志,以及賈瓊。可是到計劃執行時,卻只剩下賈瓊一人,那麼楊志哪裡去了呢?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原來楊志被人殺害了,而殺害他的人不是金軍,而是宋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打太原,王淵率師前往支援,因與楊志有私人過節,上下不睦,導致交戰失利,這事在李綱的詩文別集《樑溪集》中有記載。楊志其時受王指揮領導。“時公受制於淵,不意緣私憾虛,坐失利”。這就是說,王淵故意委派給楊志難以完成的任務,結果楊志交戰失利。靖康二年(1127)八月二十二日,主將王淵居然假公濟私,挾私報復,藉機將楊志囚禁後以軍法處置。楊志身處亂世,屢立戰功,最終卻遭冤殺。“識與不識,聞者莫不痛悼”。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在楊志死後三年,王淵激起了“苗劉兵變”,結果被亂兵所殺,得到應有懲罰。楊志無辜而死之事後來被朝廷獲知,對王淵治罪,並追贈楊志登州防禦使之職,沉冤終得昭雪。楊志的不幸遭遇引人同情,讓人唏噓感慨。好在生前有一位未曾謀面而又極重情義的部下即立碑者馬秦,在楊志被殺之時剛進入楊的部隊,屬其門之士。他深受楊志的厚恩,所以能夠知恩圖報,與其他將士火燒了楊的屍首後將骨骼帶回。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為偽齊效力。不過馬秦一直心戀故國,與宋朝有聯繫,後在鎮守宿州期間,舉州歸降南宋。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注:

《大宋宣和遺事》,為講史話本,是宋代無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是成書於元代的筆記小說輯錄,結合了多個類型的筆記小說並以說書的方式連貫而成。《大宋宣和遺事》據說源出於宋本﹐但可能經過後人增訂。如書中說宋朝卜都之地,“一汴﹑二杭﹑三閩﹑四廣”,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該書大概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加插了宋代奸臣把持朝政致使生靈塗炭的故事,也為寫梁山英雄聚義做了對照。因此成為《水滸傳》的藍本。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號樑溪先生,常州無錫人,祖籍福建邵武。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李綱登進士第,歷官至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禦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紹興十年(1140)病逝,追贈少師。淳熙十六年(1189),特贈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著有《樑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樑溪詞》。

《樑溪集》,又稱《樑溪先生文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李綱撰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劄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蓋後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並,已非復秀之之舊本。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集中有《補宋璟梅花賦》,自序謂璟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元劉壎《隱居通議》所載璟賦二篇,皆屬偽本。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于樞手書璟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託顯然。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王淵(1076-1129),字幾道,號方渠,熙州人(今甘肅臨洮)人,後遷居環州。他輕財好義,善騎射,勇謀兼備。宋徽宗時,應募伐西夏,屢立戰功,被朝廷授以熙河蘭湟路第三將部將,權知鞏州寧遠寨。諸羌入寇,淵隨經略使討伐獲勝,移同總領湟州番兵將兼知臨宗寨主。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王淵任鎮壓方臘起義先鋒,以軍功授閤門宣贊舍人,代理京畿提舉保甲兼提點刑獄公事。繼而,從延慶攻打契丹,淵率兵數千護道,戰敗為敵所俘,已而逃歸。朝廷未怪罪,仍授以武功大夫、果州團練使。又從揚維忠、辛興宗破群盜高託山等,因功擢升拱衛大夫,寧州觀察使。靖康元年(1126),擢升真定府總管、都統制。時,趙州吳湛叛亂,淵領兵討平。金人攻汴京、河東,北宣撫使範訥統領勤王兵屯駐雍丘,淵為先鋒,便以所部歸康王(趙構)府。翌年,金國立張邦昌為皇帝。康王在濟州命淵領三千兵入圍宗廟。淵至汴京說服邦昌除去帝號,擁立康王趙構為帝。康王即位,是為高宗,對淵極器重,譽為柱臣。始置御營司,以淵為都統制,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繼而改稱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進保大軍承宣使。時,群盜蜂起,高宗以淵為制置使平杭州一帶盜匪。淵提兵征剿,所向披靡,大獲全勝。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人攻揚州,高宗倉皇渡江出逃,淵與內侍康履護駕至鎮江。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未趕上護駕,怕高宗怪罪於他,便在駕前哭泣誣告王淵專管江上海船,不給他所部兵馬渡江。王淵一氣之下,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自此,王淵失眾將心。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因淵被重用,嫉妒不服。時,宦官康履專權,與淵關係甚密,及淵入樞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薦,由此更懷恨在心,便暗中與中大夫王世修密謀,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於城北橋下,待淵退朝,一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先斬淵,後除康履等宦官百餘人。逼高宗退位,擁立先皇幼子趙旉為帝,改元明受,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史稱“明受之變”。淵卒年53歲。宋高宗復辟,王淵案得以昭雪,追贈淵開府儀同三司,累加少保,封他的子孫8人為官。紹興四年(1134),又封他的子孫2人為官。孝宗乾道六年(1170),諡號“襄愍”。子承襲。

苗劉兵變,又稱劉苗之變、明受之變,是建炎三年(1129)由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及宦官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的兵變。兵變消息傳出後,苗、劉二人沒有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各地將領紛紛採取勤王平亂的立場,出兵鎮壓,苗傅和劉正彥見局勢失去控制,連忙奉趙構復辟,最後兩人被打敗,在建康鬧市被處決。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齊阜昌元年即南宋建炎四年(1130),馬秦駐軍恩州(今河北省清河縣),楊志妻子馬氏扶楊志靈柩葬淅川道,不料鄧州道路堵塞,欲去宋時,卻舉家無親。最終馬秦依照當時老有所終的習俗葬在淅川城東。阜昌六年(1135),墓地一帶洪水大發又改葬東杞。阜昌八年(1137)馬秦任孟州防禦使,便有為楊志遷葬之意。馬秦費盡周折,三易其墓地,最終於金天眷二年(1139)七月二十五,將楊志的骨骸妥善安葬在濟源龍潭寺旁濟水西源頭。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至此,真相終於大白於天下。楊志並非貪生怕死、臨陣脫逃之人,實乃英勇殺敵、忠心報國之大英雄、真英雄也!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由上可知,《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無疑是有歷史原型的,而小說的創作,正是將歷史的真實事件加以篩選、取捨並進行藝術化創作和再加工後形成一個藝術化人物,所以二者存在出入是合乎情理的,也是必然的。而無論是小說《水滸傳》,抑或史料記載,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楊志“心強命不強”,英雄末路,壯志難酬,最終也沒能擺脫悲劇性的命運。這不禁讓人為楊志的不幸遭遇感到痛惜、遺憾。

為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正名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