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

《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在漢中不能有所進展,又不甘心退兵,這時諸葛亮讓軍士日夜擊鼓、吹衝鋒號,導致曹軍整天提心吊膽,休息不好,弄的曹操心情煩躁,隨口說了一個“雞肋”當暗語,誰知道楊修這個時候偏偏故作聰明,反而是愚蠢至極,竟然教軍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導致曹操徹底怒了,表示“妄猜孤意,亂我軍心——斬!” 楊修死亡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徵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一事被殺。

"

《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在漢中不能有所進展,又不甘心退兵,這時諸葛亮讓軍士日夜擊鼓、吹衝鋒號,導致曹軍整天提心吊膽,休息不好,弄的曹操心情煩躁,隨口說了一個“雞肋”當暗語,誰知道楊修這個時候偏偏故作聰明,反而是愚蠢至極,竟然教軍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導致曹操徹底怒了,表示“妄猜孤意,亂我軍心——斬!” 楊修死亡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徵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一事被殺。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字德祖,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

《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在漢中不能有所進展,又不甘心退兵,這時諸葛亮讓軍士日夜擊鼓、吹衝鋒號,導致曹軍整天提心吊膽,休息不好,弄的曹操心情煩躁,隨口說了一個“雞肋”當暗語,誰知道楊修這個時候偏偏故作聰明,反而是愚蠢至極,竟然教軍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導致曹操徹底怒了,表示“妄猜孤意,亂我軍心——斬!” 楊修死亡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徵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一事被殺。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字德祖,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

《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在漢中不能有所進展,又不甘心退兵,這時諸葛亮讓軍士日夜擊鼓、吹衝鋒號,導致曹軍整天提心吊膽,休息不好,弄的曹操心情煩躁,隨口說了一個“雞肋”當暗語,誰知道楊修這個時候偏偏故作聰明,反而是愚蠢至極,竟然教軍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導致曹操徹底怒了,表示“妄猜孤意,亂我軍心——斬!” 楊修死亡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徵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一事被殺。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字德祖,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楊修就這樣死了,死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參與了奪嫡之爭。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植派中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佔優勢,“幾為太子者數矣”。

然而使曹植獲得其父青睞的是他的詩人才氣,而最終使他失寵的卻也是他的詩人氣質。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鄴城奔馳於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

《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在漢中不能有所進展,又不甘心退兵,這時諸葛亮讓軍士日夜擊鼓、吹衝鋒號,導致曹軍整天提心吊膽,休息不好,弄的曹操心情煩躁,隨口說了一個“雞肋”當暗語,誰知道楊修這個時候偏偏故作聰明,反而是愚蠢至極,竟然教軍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導致曹操徹底怒了,表示“妄猜孤意,亂我軍心——斬!” 楊修死亡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徵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一事被殺。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字德祖,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楊修就這樣死了,死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參與了奪嫡之爭。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植派中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佔優勢,“幾為太子者數矣”。

然而使曹植獲得其父青睞的是他的詩人才氣,而最終使他失寵的卻也是他的詩人氣質。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鄴城奔馳於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曹丕最後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謀士賈詡的一句話,《三國志》《賈詡》傳說:“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所以曹植身邊的謀士就被處死了。

第二:楊家的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楊彪是尚書令,也就是相當於丞相的角色,就已經對曹操有所看法。《三國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進為魏王,而此雲“(建安)十一年……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

"

《三國演義》中曹操攻打劉備,在漢中不能有所進展,又不甘心退兵,這時諸葛亮讓軍士日夜擊鼓、吹衝鋒號,導致曹軍整天提心吊膽,休息不好,弄的曹操心情煩躁,隨口說了一個“雞肋”當暗語,誰知道楊修這個時候偏偏故作聰明,反而是愚蠢至極,竟然教軍士們收拾行裝,準備撤退,導致曹操徹底怒了,表示“妄猜孤意,亂我軍心——斬!” 楊修死亡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所以在徵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一事被殺。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字德祖,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東漢名門“弘農楊氏”。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觀這兩段,說明兩個問題,一,楊修才華出眾,所以才會為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會把這個職位交給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一句可見,當時連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結他,而其中的“並”“爭”二字,又說明有很多人在巴結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見他當時地位之重要。反過來說,這個又可以證明楊修這個時候應該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關係比較密切,不然無由出現“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的情況。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然而曹操在處理完了立嗣的問題後,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考慮到了曹植和曹丕爭嗣的後果不能小看,因為兩人周圍都有一群謀士,而曹操是深知謀士力量的,所以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軍中將楊修估計是隨便按了個什麼罪名就斬首了。《三國志》是這樣說的:“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楊修就這樣死了,死的原因大部分可以分為兩點:

第一:參與了奪嫡之爭。

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兩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是頗為猶豫的。

時間一長,下屬間漸漸形成了擁丕派和擁植派兩個集團。擁丕派有桓階、邢頤、吳質、賈詡等等,擁植派有丁廙、丁儀、楊修、孔桂、楊俊等等,各自結為黨羽,設計謀,造輿論,爾虞我詐,互相傾軋。擁植派中的楊修是個智謀過人的奇士,又身為曹操的主簿,消息特別靈通,對曹植十分有利,在他出謀畫策之下,曹植在這場爭奪戰中漸佔優勢,“幾為太子者數矣”。

然而使曹植獲得其父青睞的是他的詩人才氣,而最終使他失寵的卻也是他的詩人氣質。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就是曹植在魏國的都城鄴城奔馳於弛道中。弛道,是曹操做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曹丕最後做太子其中起最重要作用便是曹操謀士賈詡的一句話,《三國志》《賈詡》傳說:“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議。文帝使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所以曹植身邊的謀士就被處死了。

第二:楊家的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

楊修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曹操則是個不拘小節的改革派。。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楊彪是尚書令,也就是相當於丞相的角色,就已經對曹操有所看法。《三國志》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曹操為魏公,二十一年夏五月才進為魏王,而此雲“(建安)十一年……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

楊修之死真正原因!不是“死於話多”,更不是“天妒英才”

其中原因是就是因為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覲見天子而“彪色不悅”。所以曹操緊接著就以興平二年袁術僭號天子的事情株連楊彪,理由是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意圖除去這個政敵。

楊修被殺後,有一天,曹操碰到楊彪,問道:“楊公為何瘦得成這個樣子?”楊彪回答說:“ 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意思是說,我慚愧沒有金日磾那樣的遠見,(金日磾的兒子,為漢武帝所喜歡,稱為弄兒;後來漸漸長大了,有一天,金日磾遇見弄兒在殿裡同宮女戲耍,他怕將來連累自己,便把弄兒殺死了)而又還有老牛舐犢的愛子之心呀。曹操聽了,很有點下不了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