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一個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名,被稱為“絲路明珠”

楊凌 詩經 北魏 古詩 漢風明骨 漢風明骨 2017-09-23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因位於陝原以西故稱“陝西”,全省轄10個地級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包括4個縣級市、74個縣、29個市轄區,總人口3812.62萬人(2016年)。

陝西一個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名,被稱為“絲路明珠”

彬縣,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陝甘兩省交界處,地處關中平原西部,是連接秦隴的咽喉要道,地處甘肅平涼、陝西寶雞、銅川、咸陽四個城市的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絲路明珠”之稱。

彬縣境域,夏朝地屬雍州,商朝時為豳國,西周屬王畿地,春秋戰國時期屬秦國地。秦朝時設漆縣(治今彬縣城關鎮),以境內漆水(今水簾河)命名。西漢時仍置漆縣,王莽時改漆縣為漆治縣,東漢初複名漆縣;興平元年(194年),在漆縣縣城兼置新平郡。十六國後秦時,郡、縣俱廢。

北魏皇興二年(468年),於陳陽塬設白土縣(治今彬縣水口鄉白土村一帶),後復設新平郡,轄白土、三水、爰得、高平4縣。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年),於新平郡治兼置南豳州;廢帝三年(554年),改為豳州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新平郡,移白土縣治於州城;開皇四年(584年)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此後,豳州經歷多次改名複名,新平縣先後隸屬於豳州、寧州、豳州、北地郡、新平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新平郡為豳州;開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2字易混,改“豳”為“邠”,即為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新平析置)、宜祿(新平析置)4縣。

陝西一個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名,被稱為“絲路明珠”

宋朝時,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永壽、宜祿、定平5縣,歷經多次區劃調整,至政和八年(1118年),邠州轄新平、三水、宜祿、定平、淳化5縣。

金朝天會八年(1130年)四月,邠州屬金朝,轄新平、宜祿、三水、淳化、永壽5縣;正大七年(1230年),邠州被蒙軍佔領,仍設邠州,轄新平、三水、淳化、宜祿4縣。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三水縣併入淳化縣,宜祿縣併入新平縣,邠州轄新平、淳化2縣。

明朝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直轄,邠州轄淳化1縣;成化十四年(1478年),分淳化縣,復置三水縣,州轄2縣;萬曆十一年(1583年),分邠州設長武縣,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

清朝時,沿襲明制,設邠州,轄三水、長武、淳化3縣,屬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邠州升為直隸州,直屬陝西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1913年),廢邠州,設邠縣。

建國初,邠縣先後隸屬於邠縣分區、寶雞專區、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

1958年12月,邠縣、長武縣、栒邑縣合併為邠縣,直屬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1年1月改隸咸陽市人民委員會。1961年8月,撤銷邠縣大縣建制,恢復原邠縣,改屬咸陽地區行政公署。

1964年文字改革時,因“邠”字屬生僻字,經國務院批准,邠縣改為彬縣;1983年4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咸陽市,彬縣隨屬至今。

陝西一個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名,被稱為“絲路明珠”

彬縣總面積1185平方公里,總人口36.56萬,下轄8個鎮1個街辦1個管委會156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37.5萬人(2015年)。

陝西一個縣,1964年因縣名生僻改名,被稱為“絲路明珠”

彬縣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3500年前,周人先祖公劉就在這裡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建立古豳國,《詩經•豳風》描寫的就是古豳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因此彬縣也有“詩經之鄉”之美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