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鍾書“痴氣”十足,有著孩子般的童心。

生完孩子後,錢鍾書親自為妻子熬湯補身體,伺候楊絳坐月子,這樣的細膩柔情,哪還有當年的狂傲之氣。

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錢鍾書第一次嚐到了沒有楊絳在身邊的日子。

一次去醫院看望妻子時,低著頭一副痴呆的樣兒:“我犯錯誤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她說,“不要緊,再去買一個。”

一句句“不要緊”是楊絳對於錢鍾書最深情的愛,她細心守護著他“痴”和“傻”的另一面。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鍾書“痴氣”十足,有著孩子般的童心。

生完孩子後,錢鍾書親自為妻子熬湯補身體,伺候楊絳坐月子,這樣的細膩柔情,哪還有當年的狂傲之氣。

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錢鍾書第一次嚐到了沒有楊絳在身邊的日子。

一次去醫院看望妻子時,低著頭一副痴呆的樣兒:“我犯錯誤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她說,“不要緊,再去買一個。”

一句句“不要緊”是楊絳對於錢鍾書最深情的愛,她細心守護著他“痴”和“傻”的另一面。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回憶說:“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字很困,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可是他剛落筆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淨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後他不再做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鬍子,聊以過癮。

回國後暑假回上海,大熱天女兒熟睡(女兒還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畫一個大花臉,挨他母親一頓訓斥,他不敢再畫了。”

1938年,錢鍾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後去世。這以後,錢鍾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鍾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鍾書“痴氣”十足,有著孩子般的童心。

生完孩子後,錢鍾書親自為妻子熬湯補身體,伺候楊絳坐月子,這樣的細膩柔情,哪還有當年的狂傲之氣。

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錢鍾書第一次嚐到了沒有楊絳在身邊的日子。

一次去醫院看望妻子時,低著頭一副痴呆的樣兒:“我犯錯誤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她說,“不要緊,再去買一個。”

一句句“不要緊”是楊絳對於錢鍾書最深情的愛,她細心守護著他“痴”和“傻”的另一面。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回憶說:“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字很困,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可是他剛落筆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淨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後他不再做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鬍子,聊以過癮。

回國後暑假回上海,大熱天女兒熟睡(女兒還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畫一個大花臉,挨他母親一頓訓斥,他不敢再畫了。”

1938年,錢鍾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後去世。這以後,錢鍾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鍾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胡河清曾讚歎:“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在這樣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兩人過著“琴瑟和絃,鸞鳳和鳴”的圍城生活。

1935年,楊絳陪夫君去英國牛津就讀。初到牛津,楊絳很不習慣異國的生活,又鄉愁迭起。一天早上,楊絳還在睡夢中,錢鍾書早已在廚房忙活開了,平日裡“拙手笨腳”的他煮了雞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還做了醇香的紅茶。睡眼惺忪的楊絳被錢鍾書叫醒,他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這樣楊絳就可以坐在床上隨意享用了。

吃著夫君親自做的飯,楊絳幸福地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聽到愛妻滿意的回答,錢鍾書欣慰地笑了。

學習之餘,楊絳和錢鍾書還展開讀書競賽,比誰讀的書多。通常情況下,兩人所讀的冊數不相上下。

有一次,錢鍾書和楊絳交流閱讀心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許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會發現。”楊絳不以為然,說:“這是你的讀法。我倒是更隨性,好書多看幾遍,不感興趣的書則瀏覽一番即可。”兩人的婚姻生活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

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後,一鳴驚人,迅速走紅。楊絳的躥紅,使大才子錢鍾書坐不住了。一天,他對楊絳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大為高興,催他趕緊寫。

楊絳讓他減少授課時間,為了節省開支,她還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自己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劈柴生火做飯,經常被煙火薰得滿眼是淚,也會不小心切破手指。

可是楊絳從未抱怨過,她心甘情願地做灶下婢,只盼著鍾書的大作早日問世。看著昔日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煉成甘於洗手做羹湯的賢內助,錢鍾書心裡雖有慚愧,但更多的是對愛妻的感激與珍愛。

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其實,《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艱難歲月裡,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是多麼難得的人間真情啊!

有網友深度點評楊絳,她總是將自己掩藏於錢鍾書的光環之下,殊不知她的光輝早已和錢鍾書相互輝映,不分高下。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鍾書“痴氣”十足,有著孩子般的童心。

生完孩子後,錢鍾書親自為妻子熬湯補身體,伺候楊絳坐月子,這樣的細膩柔情,哪還有當年的狂傲之氣。

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錢鍾書第一次嚐到了沒有楊絳在身邊的日子。

一次去醫院看望妻子時,低著頭一副痴呆的樣兒:“我犯錯誤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她說,“不要緊,再去買一個。”

一句句“不要緊”是楊絳對於錢鍾書最深情的愛,她細心守護著他“痴”和“傻”的另一面。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回憶說:“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字很困,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可是他剛落筆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淨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後他不再做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鬍子,聊以過癮。

回國後暑假回上海,大熱天女兒熟睡(女兒還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畫一個大花臉,挨他母親一頓訓斥,他不敢再畫了。”

1938年,錢鍾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後去世。這以後,錢鍾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鍾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胡河清曾讚歎:“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在這樣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兩人過著“琴瑟和絃,鸞鳳和鳴”的圍城生活。

1935年,楊絳陪夫君去英國牛津就讀。初到牛津,楊絳很不習慣異國的生活,又鄉愁迭起。一天早上,楊絳還在睡夢中,錢鍾書早已在廚房忙活開了,平日裡“拙手笨腳”的他煮了雞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還做了醇香的紅茶。睡眼惺忪的楊絳被錢鍾書叫醒,他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這樣楊絳就可以坐在床上隨意享用了。

吃著夫君親自做的飯,楊絳幸福地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聽到愛妻滿意的回答,錢鍾書欣慰地笑了。

學習之餘,楊絳和錢鍾書還展開讀書競賽,比誰讀的書多。通常情況下,兩人所讀的冊數不相上下。

有一次,錢鍾書和楊絳交流閱讀心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許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會發現。”楊絳不以為然,說:“這是你的讀法。我倒是更隨性,好書多看幾遍,不感興趣的書則瀏覽一番即可。”兩人的婚姻生活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

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後,一鳴驚人,迅速走紅。楊絳的躥紅,使大才子錢鍾書坐不住了。一天,他對楊絳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大為高興,催他趕緊寫。

楊絳讓他減少授課時間,為了節省開支,她還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自己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劈柴生火做飯,經常被煙火薰得滿眼是淚,也會不小心切破手指。

可是楊絳從未抱怨過,她心甘情願地做灶下婢,只盼著鍾書的大作早日問世。看著昔日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煉成甘於洗手做羹湯的賢內助,錢鍾書心裡雖有慚愧,但更多的是對愛妻的感激與珍愛。

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其實,《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艱難歲月裡,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是多麼難得的人間真情啊!

有網友深度點評楊絳,她總是將自己掩藏於錢鍾書的光環之下,殊不知她的光輝早已和錢鍾書相互輝映,不分高下。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錢鍾書則評論,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還說: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樂觀面對十年劫難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鍾書“痴氣”十足,有著孩子般的童心。

生完孩子後,錢鍾書親自為妻子熬湯補身體,伺候楊絳坐月子,這樣的細膩柔情,哪還有當年的狂傲之氣。

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錢鍾書第一次嚐到了沒有楊絳在身邊的日子。

一次去醫院看望妻子時,低著頭一副痴呆的樣兒:“我犯錯誤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她說,“不要緊,再去買一個。”

一句句“不要緊”是楊絳對於錢鍾書最深情的愛,她細心守護著他“痴”和“傻”的另一面。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回憶說:“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字很困,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可是他剛落筆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淨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後他不再做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鬍子,聊以過癮。

回國後暑假回上海,大熱天女兒熟睡(女兒還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畫一個大花臉,挨他母親一頓訓斥,他不敢再畫了。”

1938年,錢鍾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後去世。這以後,錢鍾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鍾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胡河清曾讚歎:“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在這樣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兩人過著“琴瑟和絃,鸞鳳和鳴”的圍城生活。

1935年,楊絳陪夫君去英國牛津就讀。初到牛津,楊絳很不習慣異國的生活,又鄉愁迭起。一天早上,楊絳還在睡夢中,錢鍾書早已在廚房忙活開了,平日裡“拙手笨腳”的他煮了雞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還做了醇香的紅茶。睡眼惺忪的楊絳被錢鍾書叫醒,他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這樣楊絳就可以坐在床上隨意享用了。

吃著夫君親自做的飯,楊絳幸福地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聽到愛妻滿意的回答,錢鍾書欣慰地笑了。

學習之餘,楊絳和錢鍾書還展開讀書競賽,比誰讀的書多。通常情況下,兩人所讀的冊數不相上下。

有一次,錢鍾書和楊絳交流閱讀心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許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會發現。”楊絳不以為然,說:“這是你的讀法。我倒是更隨性,好書多看幾遍,不感興趣的書則瀏覽一番即可。”兩人的婚姻生活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

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後,一鳴驚人,迅速走紅。楊絳的躥紅,使大才子錢鍾書坐不住了。一天,他對楊絳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大為高興,催他趕緊寫。

楊絳讓他減少授課時間,為了節省開支,她還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自己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劈柴生火做飯,經常被煙火薰得滿眼是淚,也會不小心切破手指。

可是楊絳從未抱怨過,她心甘情願地做灶下婢,只盼著鍾書的大作早日問世。看著昔日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煉成甘於洗手做羹湯的賢內助,錢鍾書心裡雖有慚愧,但更多的是對愛妻的感激與珍愛。

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其實,《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艱難歲月裡,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是多麼難得的人間真情啊!

有網友深度點評楊絳,她總是將自己掩藏於錢鍾書的光環之下,殊不知她的光輝早已和錢鍾書相互輝映,不分高下。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錢鍾書則評論,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還說: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樂觀面對十年劫難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66年,錢鍾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了“陰陽頭”。她連夜趕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照常出門買菜。

群眾分給她的任務是清洗廁所,汙垢重重的女廁所被她擦得煥然一新,楊絳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塵不染,閒時就坐在上面掏出書看,倒也無人打擾。

錢鍾書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被貼了大字報,楊絳就在下邊一角貼了張小字報澄清辯誣。這下群眾炸窩了,身為“牛鬼蛇神”的楊絳,還敢貼小字報申辯! 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會上批鬥示眾。

楊絳在被逼問為什麼要替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翻案時,她跺著腳,激動地據理力爭:“就是不符合事實!”這“金剛怒目”的一面,讓許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們被下放至幹校,安排楊絳種菜,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錢鍾書擔任幹校通信員,每天他去郵電所取信的時候就會特意走菜園的東邊,與她“菜園相會”。

楊絳白天看管菜園,她利用這個時間,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檯,看書或寫東西。

其實十年文革,錢楊夫婦備受折磨: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

在此期間,錢鍾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楊絳也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

八年後從幹校回來,楊絳動筆寫了《幹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復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幹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

胡喬木很喜歡,曾對它下了十六字考語:“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

女兒錢瑗一語道破:“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他們都走了,留下我一個人打掃戰場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越遠,越怕從此不見。
"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一代名家楊絳先生溘然長逝。她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她被稱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文學巨匠”。

有人用當年范仲淹評論嚴子陵的一句詩句來紀念楊絳先生“雲水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楊絳先生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她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她一生謙和低調,為人有風骨,敢於堅持內心的原則,正如她所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想,楊絳先生在100歲時寫下的這段文字便是她一生最好的註腳吧。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出身和作品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

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當年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為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生。

1935年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1949年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楊絳先生的第一部作品為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於1934年初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1942年,她創作的話劇《稱心如意》引起很大反響。

作為翻譯家,楊絳先生的文學翻譯成就卓著,除《堂吉訶德》外,她還翻譯了西班牙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文學名著《吉爾·布拉斯》以及古希臘散文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等。

上世紀80年代,是楊絳創作的“新時期”,她以散文和小說兩方面的創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出版於1981年的散文代表作《幹校六記》,成為上世紀80年代暢銷書。出版於1988年的小說代表作《洗澡》是國內最早反映知識分子改造的文學作品,在知識分子當中引起很大反響。

世間最好的感情就是勢均力敵

眾所周知,楊絳是“文化崑崙”錢鍾書的夫人。錢鍾書堪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界最智慧的頭顱,中華第一鴻儒。

1929年,錢鍾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無錫輔仁中學,和堂弟錢鍾韓一起考入清華大學。在清華期間,錢鍾書的超人稟賦和學養便顯露無遺。

那時,楊絳個頭不高,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溫婉和藹,人又聰明大方,深受男生的愛慕。

3月,楊絳在清華大學,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坦白:“我沒有訂婚。” 楊絳也趁機說明:“我沒有男朋友。”

錢鍾書評論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

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

錢父大讚:“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到1933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

默存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紹給我爸爸,爸爸很賞識他,不就是“肯定了”嗎?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男家女家的媒人,然後在蘇州某飯館擺酒宴,請兩家的至親好友,男女分席。因為我爸爸生病,諸事從簡。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5年,錢鍾書與楊絳在無錫七尺場錢府舉行正式婚禮。婚禮上來了許多客人。有一位女士,穿著新潮白夏布衣裙,足穿無錫人看來很不吉利的白顏色皮鞋,引得人們側面詫怪。她便是賦閒在家的楊絳三姑母楊蔭榆。

婚禮這天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裡最熱的日子”,“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新郎錢鍾書身穿“黑色禮服,白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

此情此景,後來被錢鍾書搬到小說《圍城》裡,只是新郎、新娘換成了曹元朗與蘇文紈。

這時,錢鍾書已經考取第三屆中英庚款資助的公費留學,而楊絳則尚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外文系讀書,尚未畢業。

為能與錢鍾書結婚出國,她不等畢業,與老師商量用論文代替大考,提前一個月趕回老家無錫。所以,有學者在清華新生名單及畢業名單上查找她的名字,均未查到。結婚不久,他們便結伴到英國牛津大學去了。

我們仨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37年,他們的女兒錢瑗出生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樂趣。錢鍾書“痴氣”十足,有著孩子般的童心。

生完孩子後,錢鍾書親自為妻子熬湯補身體,伺候楊絳坐月子,這樣的細膩柔情,哪還有當年的狂傲之氣。

在楊絳生女兒住院期間,錢鍾書第一次嚐到了沒有楊絳在身邊的日子。

一次去醫院看望妻子時,低著頭一副痴呆的樣兒:“我犯錯誤了,把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

第二天他又去了,說:“我又犯錯誤了,把檯燈搞壞了。”她說,“不要緊,再去買一個。”

一句句“不要緊”是楊絳對於錢鍾書最深情的愛,她細心守護著他“痴”和“傻”的另一面。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回憶說:“我們在牛津時,他午睡,我臨帖,可是一個人寫字很困,便睡著了。他醒來見我睡了,就飽蘸濃墨想給我畫個花臉。可是他剛落筆我就醒了。他沒想到我的臉皮比宣紙還吃墨,洗淨墨痕,臉皮像紙一樣快洗破了。以後他不再做惡作劇,只給我畫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鏡和鬍子,聊以過癮。

回國後暑假回上海,大熱天女兒熟睡(女兒還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畫一個大花臉,挨他母親一頓訓斥,他不敢再畫了。”

1938年,錢鍾書楊絳攜女兒提前回國。楊絳的父母先後去世。這以後,錢鍾書楊絳相依為命,顛沛流離,曾一度生活艱難,錢鍾書為維持這個家,不得不多代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胡河清曾讚歎:“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在這樣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兩人過著“琴瑟和絃,鸞鳳和鳴”的圍城生活。

1935年,楊絳陪夫君去英國牛津就讀。初到牛津,楊絳很不習慣異國的生活,又鄉愁迭起。一天早上,楊絳還在睡夢中,錢鍾書早已在廚房忙活開了,平日裡“拙手笨腳”的他煮了雞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還做了醇香的紅茶。睡眼惺忪的楊絳被錢鍾書叫醒,他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這樣楊絳就可以坐在床上隨意享用了。

吃著夫君親自做的飯,楊絳幸福地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聽到愛妻滿意的回答,錢鍾書欣慰地笑了。

學習之餘,楊絳和錢鍾書還展開讀書競賽,比誰讀的書多。通常情況下,兩人所讀的冊數不相上下。

有一次,錢鍾書和楊絳交流閱讀心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許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會發現。”楊絳不以為然,說:“這是你的讀法。我倒是更隨性,好書多看幾遍,不感興趣的書則瀏覽一番即可。”兩人的婚姻生活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

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後,一鳴驚人,迅速走紅。楊絳的躥紅,使大才子錢鍾書坐不住了。一天,他對楊絳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大為高興,催他趕緊寫。

楊絳讓他減少授課時間,為了節省開支,她還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自己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劈柴生火做飯,經常被煙火薰得滿眼是淚,也會不小心切破手指。

可是楊絳從未抱怨過,她心甘情願地做灶下婢,只盼著鍾書的大作早日問世。看著昔日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煉成甘於洗手做羹湯的賢內助,錢鍾書心裡雖有慚愧,但更多的是對愛妻的感激與珍愛。

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其實,《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艱難歲月裡,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是多麼難得的人間真情啊!

有網友深度點評楊絳,她總是將自己掩藏於錢鍾書的光環之下,殊不知她的光輝早已和錢鍾書相互輝映,不分高下。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錢鍾書則評論,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還說: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樂觀面對十年劫難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66年,錢鍾書和楊絳都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楊絳還被人剃了“陰陽頭”。她連夜趕做了個假髮套,第二天照常出門買菜。

群眾分給她的任務是清洗廁所,汙垢重重的女廁所被她擦得煥然一新,楊絳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塵不染,閒時就坐在上面掏出書看,倒也無人打擾。

錢鍾書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被貼了大字報,楊絳就在下邊一角貼了張小字報澄清辯誣。這下群眾炸窩了,身為“牛鬼蛇神”的楊絳,還敢貼小字報申辯! 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會上批鬥示眾。

楊絳在被逼問為什麼要替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翻案時,她跺著腳,激動地據理力爭:“就是不符合事實!”這“金剛怒目”的一面,讓許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們被下放至幹校,安排楊絳種菜,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錢鍾書擔任幹校通信員,每天他去郵電所取信的時候就會特意走菜園的東邊,與她“菜園相會”。

楊絳白天看管菜園,她利用這個時間,坐在小馬紮上,用膝蓋當寫字檯,看書或寫東西。

其實十年文革,錢楊夫婦備受折磨:楊絳最親的小妹妹楊必被逼得心臟衰竭辭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鬥中不堪受辱自殺。

在此期間,錢鍾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楊絳也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

八年後從幹校回來,楊絳動筆寫了《幹校六記》,名字仿擬自沈復的《浮生六記》,記錄了幹校日常生活的點滴。這本書自1981年出版以來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

胡喬木很喜歡,曾對它下了十六字考語:“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纏綿悱惻,句句真話。”

女兒錢瑗一語道破:“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他們都走了,留下我一個人打掃戰場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越遠,越怕從此不見。
楊絳先生|我從不和誰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1994年,錢鍾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全靠楊絳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兒錢瑗也病中住院,與錢鍾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辛苦異常。

錢鍾書已病到不能進食,只能靠鼻飼,醫院提供的勻漿不適宜吃,楊絳就親自來做,做各種雞魚蔬菜泥,燉各種湯,雞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沒有,魚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

一年後,錢鍾書臨終,一眼未合好,楊絳附他耳邊說:“你放心,有我吶!”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 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女兒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樂融融的家庭不復存在,只剩下楊絳孤零零一個人。

2003年,《我們仨》出版問世,這本書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楊絳寫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

如今,楊絳先生已經去世兩年有餘,讀完她的散文集《我們仨》,為他們平淡而幸福的時光而感動,這世間我所見過最好的感情模樣,大概就是錢鍾書和楊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