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

陽江市有近萬條自然村落,其中不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鄉村,集明清嶺南建築文化之大成的傳統民居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的文化村。為保護好這些尚存卻正在消失的古村落,挖掘自然村落的優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地方特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系統整理研究陽江歷史、陽江地情、陽江地域文化,幫助人們認識陽江、瞭解陽江,激發人們熱愛陽江之情,激發陽江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陽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作貢獻。

"

陽江市有近萬條自然村落,其中不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鄉村,集明清嶺南建築文化之大成的傳統民居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的文化村。為保護好這些尚存卻正在消失的古村落,挖掘自然村落的優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地方特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系統整理研究陽江歷史、陽江地情、陽江地域文化,幫助人們認識陽江、瞭解陽江,激發人們熱愛陽江之情,激發陽江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陽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作貢獻。

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陽江海陵古村落蒔園村

毗鄰閘坡漁港,在大山之陽,在5A級旅遊景區大角灣之北,在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之下,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蒔園村。居民有陳、韓、李姓,還有戴姓。陳、韓、李姓人入居蒔園村較早,戴姓人較遲。但是,現在居蒔園村者,以戴姓族人最多,有1400人。

蒔園村的戴氏源流

宋通議大夫戴棐,原籍江蘇南京府溧水縣,字仲伊,號西巖,官吏部左侍郞。棐娶妻錢氏,生子積慶,字善修,號心田,官盧州經歷,娶溫氏安人,生三子:長思端,次思美,三思元。積慶因主張抗金諫謫廣東南雄府通判,遂家南雄珠璣裡。及宋南渡避亂遷至廣州府新會縣,思端、思美子孫皆居新會天台裡,思元則由新會遷肇慶府陽江縣之雅韶鄉。思元名魁,字思元,以字行世,號茂蓮,元末明初人。時為都圖制,其遷入地實系陽江郡臺都三圖雅韶堡長福裡沙塘村,再徙塘客村。思元妻莫氏生三子:長伯通,次伯達,三伯適。伯適遷海南瓊州府,伯通留居雅韶。伯達初遷織篢倉面村。伯達子茂又從倉面村遷至壽文一圖麻良村。茂配許氏,生四子:長志堅,次志斌,三志端,四志材。茂和材都是邑庠生,各有完納色米之例,被倉吏誣毀倉斛。縣主袒吏,茂、材被詳褫。遂變賣倉面村產業而徙居壽文三圖北極村。茂之世孫立則又從北極村遷出,初遷嶺腳側,再遷那站,後定居蒔園村。蒔園村戴氏,自立則始,至今又傳十四世矣。蒔園村戴氏族人在清康熙元年之前已居於斯,陳、韓、李姓人又早於戴姓人入居蒔園村,所以,建村時間應是清康熙朝之前。即便是從康熙元年(1662)算起,距今也已有352年了,所以說蒔園村是古村落。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居民多數已住進了新樓房,古屋年久失修,保持原貌已成為較困難的事情了。

"

陽江市有近萬條自然村落,其中不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鄉村,集明清嶺南建築文化之大成的傳統民居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的文化村。為保護好這些尚存卻正在消失的古村落,挖掘自然村落的優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地方特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系統整理研究陽江歷史、陽江地情、陽江地域文化,幫助人們認識陽江、瞭解陽江,激發人們熱愛陽江之情,激發陽江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陽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作貢獻。

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陽江海陵古村落蒔園村

毗鄰閘坡漁港,在大山之陽,在5A級旅遊景區大角灣之北,在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之下,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蒔園村。居民有陳、韓、李姓,還有戴姓。陳、韓、李姓人入居蒔園村較早,戴姓人較遲。但是,現在居蒔園村者,以戴姓族人最多,有1400人。

蒔園村的戴氏源流

宋通議大夫戴棐,原籍江蘇南京府溧水縣,字仲伊,號西巖,官吏部左侍郞。棐娶妻錢氏,生子積慶,字善修,號心田,官盧州經歷,娶溫氏安人,生三子:長思端,次思美,三思元。積慶因主張抗金諫謫廣東南雄府通判,遂家南雄珠璣裡。及宋南渡避亂遷至廣州府新會縣,思端、思美子孫皆居新會天台裡,思元則由新會遷肇慶府陽江縣之雅韶鄉。思元名魁,字思元,以字行世,號茂蓮,元末明初人。時為都圖制,其遷入地實系陽江郡臺都三圖雅韶堡長福裡沙塘村,再徙塘客村。思元妻莫氏生三子:長伯通,次伯達,三伯適。伯適遷海南瓊州府,伯通留居雅韶。伯達初遷織篢倉面村。伯達子茂又從倉面村遷至壽文一圖麻良村。茂配許氏,生四子:長志堅,次志斌,三志端,四志材。茂和材都是邑庠生,各有完納色米之例,被倉吏誣毀倉斛。縣主袒吏,茂、材被詳褫。遂變賣倉面村產業而徙居壽文三圖北極村。茂之世孫立則又從北極村遷出,初遷嶺腳側,再遷那站,後定居蒔園村。蒔園村戴氏,自立則始,至今又傳十四世矣。蒔園村戴氏族人在清康熙元年之前已居於斯,陳、韓、李姓人又早於戴姓人入居蒔園村,所以,建村時間應是清康熙朝之前。即便是從康熙元年(1662)算起,距今也已有352年了,所以說蒔園村是古村落。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居民多數已住進了新樓房,古屋年久失修,保持原貌已成為較困難的事情了。

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蒔園村人的半漁農生活

蒔,栽種之義,蒔園為栽培種植之園地。蒔園村有古屋逾百座,均坐北向南,冬暖夏涼,環境宜人。村前有田地數百畝,均系蒔園村人耕種,吃糧靠耕田種稻種番薯。田野南邊是無邊的南海,村人吃魚靠耕海,賺錢靠海產。

蒔園村緊挨閘坡大漁港,素來以漁產著稱。來往客商川流不息,是個繁榮集鎮。因此,蒔園村人又利用村前的土地種菜,供應漁民、鎮上居民和來往客商所需,種瓜菜又成為蒔園村人一項可觀的收入。蒔園村人既耕海打魚,又耕田種地,過著半漁農的生活,豐衣足食,樂業安居。(樑連順)

"

陽江市有近萬條自然村落,其中不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鄉村,集明清嶺南建築文化之大成的傳統民居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的文化村。為保護好這些尚存卻正在消失的古村落,挖掘自然村落的優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地方特色,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系統整理研究陽江歷史、陽江地情、陽江地域文化,幫助人們認識陽江、瞭解陽江,激發人們熱愛陽江之情,激發陽江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為陽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作貢獻。

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陽江海陵古村落蒔園村

毗鄰閘坡漁港,在大山之陽,在5A級旅遊景區大角灣之北,在鱗次櫛比的高樓掩映之下,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蒔園村。居民有陳、韓、李姓,還有戴姓。陳、韓、李姓人入居蒔園村較早,戴姓人較遲。但是,現在居蒔園村者,以戴姓族人最多,有1400人。

蒔園村的戴氏源流

宋通議大夫戴棐,原籍江蘇南京府溧水縣,字仲伊,號西巖,官吏部左侍郞。棐娶妻錢氏,生子積慶,字善修,號心田,官盧州經歷,娶溫氏安人,生三子:長思端,次思美,三思元。積慶因主張抗金諫謫廣東南雄府通判,遂家南雄珠璣裡。及宋南渡避亂遷至廣州府新會縣,思端、思美子孫皆居新會天台裡,思元則由新會遷肇慶府陽江縣之雅韶鄉。思元名魁,字思元,以字行世,號茂蓮,元末明初人。時為都圖制,其遷入地實系陽江郡臺都三圖雅韶堡長福裡沙塘村,再徙塘客村。思元妻莫氏生三子:長伯通,次伯達,三伯適。伯適遷海南瓊州府,伯通留居雅韶。伯達初遷織篢倉面村。伯達子茂又從倉面村遷至壽文一圖麻良村。茂配許氏,生四子:長志堅,次志斌,三志端,四志材。茂和材都是邑庠生,各有完納色米之例,被倉吏誣毀倉斛。縣主袒吏,茂、材被詳褫。遂變賣倉面村產業而徙居壽文三圖北極村。茂之世孫立則又從北極村遷出,初遷嶺腳側,再遷那站,後定居蒔園村。蒔園村戴氏,自立則始,至今又傳十四世矣。蒔園村戴氏族人在清康熙元年之前已居於斯,陳、韓、李姓人又早於戴姓人入居蒔園村,所以,建村時間應是清康熙朝之前。即便是從康熙元年(1662)算起,距今也已有352年了,所以說蒔園村是古村落。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居民多數已住進了新樓房,古屋年久失修,保持原貌已成為較困難的事情了。

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蒔園村人的半漁農生活

蒔,栽種之義,蒔園為栽培種植之園地。蒔園村有古屋逾百座,均坐北向南,冬暖夏涼,環境宜人。村前有田地數百畝,均系蒔園村人耕種,吃糧靠耕田種稻種番薯。田野南邊是無邊的南海,村人吃魚靠耕海,賺錢靠海產。

蒔園村緊挨閘坡大漁港,素來以漁產著稱。來往客商川流不息,是個繁榮集鎮。因此,蒔園村人又利用村前的土地種菜,供應漁民、鎮上居民和來往客商所需,種瓜菜又成為蒔園村人一項可觀的收入。蒔園村人既耕海打魚,又耕田種地,過著半漁農的生活,豐衣足食,樂業安居。(樑連順)

美麗鄉村遊陽江海陵島古村落蒔園村

閘坡漁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