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

楊家將故事在中國流傳較廣,故事背後所代表的忠誠,捨身忘死等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有不少楊家後人回到河南開封認祖歸宗。他們集資在天波楊府的舊址上,新建天波楊府。並且由楊業的直系子孫,中國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天波楊府”四個大字。

"

楊家將故事在中國流傳較廣,故事背後所代表的忠誠,捨身忘死等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有不少楊家後人回到河南開封認祖歸宗。他們集資在天波楊府的舊址上,新建天波楊府。並且由楊業的直系子孫,中國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天波楊府”四個大字。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的天波楊府

通過歷史,不禁有個疑問,為何宋朝滅國的時候。楊家將們沒有挺身而出呢,楊家的後代們為何鮮有出現在歷史中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疑問,我們先要從從楊家將第一位人物楊業說起。

"

楊家將故事在中國流傳較廣,故事背後所代表的忠誠,捨身忘死等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有不少楊家後人回到河南開封認祖歸宗。他們集資在天波楊府的舊址上,新建天波楊府。並且由楊業的直系子孫,中國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天波楊府”四個大字。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的天波楊府

通過歷史,不禁有個疑問,為何宋朝滅國的時候。楊家將們沒有挺身而出呢,楊家的後代們為何鮮有出現在歷史中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疑問,我們先要從從楊家將第一位人物楊業說起。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人們為了紀念楊業而設置的雕塑

楊業本屬北漢,北漢漢主劉繼元歸降宋朝,劉繼元親自勸降,楊業也歸降宋朝。楊業那時已名聲在外,宋太宗趙光義早有耳聞。

對於他的歸降,非常高興,直接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史。為抵抗遼國侵犯,把他派到代州,作為三交駐泊兵馬都署,受潘美節制。

後來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名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一場戰鬥下來,收貨頗豐,殺死了遼國節度使駙馬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時李重海,繳獲眾多兵器戰馬,因此升為雲州觀察史。

此後儘管遼軍多次侵犯宋朝,但是由於楊業作戰勇猛,數次被打退,以至於遼國軍隊只要見到楊業旌旗,便不戰而走。

楊業威名赫赫,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楊業身為降將,功勞已經明顯超過他們,嫉妒的同時更害怕楊業爬到他們頭上,所以千方百計向趙廣義誹謗楊業有通敵、苛責下屬之心。

趙光義深知抵抗遼國根本離不開楊業,為了體現對於楊業信任,趙光義把奏摺送給楊業,以此表示對於他的信任,楊業大受感動,感慨遇到了明君,在戰場上更加拼命殺敵。

武將人的心是單純的,他們總是以為只要忠心愛國一定會得到皇帝的認可。不過事實告訴他,任何人在君主面前,都是棋子。

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顧眾人勸阻,執意派遣大軍攻執意派遣三路大軍攻打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

西路軍馬首戰告捷,奪取四個州,但是主路兵馬曹彬一度失利,宋太宗看到形勢不對,於是趕緊命令各路軍馬撤退,又擔心遼國軍隊殺害四州的百姓,在撤退同時命令潘美把四州百姓全部遷移到內地。

此時,遼軍派遣十萬軍馬反撲,敵眾我寡,楊業審時度勢,認為不可與遼軍正面交鋒,但是監軍王洗和劉文裕不以為然,一度認為楊業懼怕失敗,所以才不敢出名作戰。

楊業向潘美建議不可出兵,潘美坐在凳子上,沒有迴應。看到這情形,楊業明白,潘美這這是同意他們兩人的意見,不得已出兵作戰。

出發之前,深知必敗無疑,所以和潘美約定,在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還有可能成功撤退。

楊業出兵以後,潘美等人在陳家谷部署兵力,但是聽聞楊業戰敗,慌忙撤走,等到楊業一路突圍殺到陳家谷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有援兵,內心悲愴不已,但是依然寧死不降,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之死令人可敬,正是如此,百姓們才徹底的記住了楊業,記住了這個為國捐軀的英雄。

令人可悲的是,楊業殉國之初。沒有任何獎賞,全國上下沒有沒有舉國悲號,甚至該有的補償標準都是低於國家標準。

迫害他的奸臣,照樣活的逍遙自在,後來在其家人辯白陳述下,潘美、王侁和劉文裕才受到懲罰。處罰程度更讓人心寒,潘美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只是削職流放,讓人心寒。

更為心寒的是,潘美沒過多久,受到重用,連升三級。對楊業迫害,絲毫沒有影響他的仕途升遷。

這對浴血奮戰,戰死沙場對楊業多麼不公,對那些奮戰殺敵的將士們更是不公,這是一種輕視,這是對功臣們的褻瀆。而在宋史中也只是寥寥數筆,記載潘美兵敗,楊業被封為太尉,絲毫沒有提及楊業為何之死。

但是在遼國,對於楊業之死,異常隆重。遼聖宗特地下旨表揚楊業忠君愛國,讓大臣們都好好學學習,學習完還不算,居然還給楊業立廟祭祀。這待遇與宋朝相比,天壤之別,宋朝滅國實屬活該。

楊業死了之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續保衛宋朝,保衛趙家大好河山。楊延昭就是我們常說的楊六郎,不過他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孩子,而是契丹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克遼國。而楊延昭在契丹作戰中,屢次得勝,契丹人認為楊延昭是剋星,所以遂稱為楊六郎。

"

楊家將故事在中國流傳較廣,故事背後所代表的忠誠,捨身忘死等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有不少楊家後人回到河南開封認祖歸宗。他們集資在天波楊府的舊址上,新建天波楊府。並且由楊業的直系子孫,中國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天波楊府”四個大字。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的天波楊府

通過歷史,不禁有個疑問,為何宋朝滅國的時候。楊家將們沒有挺身而出呢,楊家的後代們為何鮮有出現在歷史中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疑問,我們先要從從楊家將第一位人物楊業說起。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人們為了紀念楊業而設置的雕塑

楊業本屬北漢,北漢漢主劉繼元歸降宋朝,劉繼元親自勸降,楊業也歸降宋朝。楊業那時已名聲在外,宋太宗趙光義早有耳聞。

對於他的歸降,非常高興,直接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史。為抵抗遼國侵犯,把他派到代州,作為三交駐泊兵馬都署,受潘美節制。

後來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名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一場戰鬥下來,收貨頗豐,殺死了遼國節度使駙馬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時李重海,繳獲眾多兵器戰馬,因此升為雲州觀察史。

此後儘管遼軍多次侵犯宋朝,但是由於楊業作戰勇猛,數次被打退,以至於遼國軍隊只要見到楊業旌旗,便不戰而走。

楊業威名赫赫,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楊業身為降將,功勞已經明顯超過他們,嫉妒的同時更害怕楊業爬到他們頭上,所以千方百計向趙廣義誹謗楊業有通敵、苛責下屬之心。

趙光義深知抵抗遼國根本離不開楊業,為了體現對於楊業信任,趙光義把奏摺送給楊業,以此表示對於他的信任,楊業大受感動,感慨遇到了明君,在戰場上更加拼命殺敵。

武將人的心是單純的,他們總是以為只要忠心愛國一定會得到皇帝的認可。不過事實告訴他,任何人在君主面前,都是棋子。

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顧眾人勸阻,執意派遣大軍攻執意派遣三路大軍攻打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

西路軍馬首戰告捷,奪取四個州,但是主路兵馬曹彬一度失利,宋太宗看到形勢不對,於是趕緊命令各路軍馬撤退,又擔心遼國軍隊殺害四州的百姓,在撤退同時命令潘美把四州百姓全部遷移到內地。

此時,遼軍派遣十萬軍馬反撲,敵眾我寡,楊業審時度勢,認為不可與遼軍正面交鋒,但是監軍王洗和劉文裕不以為然,一度認為楊業懼怕失敗,所以才不敢出名作戰。

楊業向潘美建議不可出兵,潘美坐在凳子上,沒有迴應。看到這情形,楊業明白,潘美這這是同意他們兩人的意見,不得已出兵作戰。

出發之前,深知必敗無疑,所以和潘美約定,在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還有可能成功撤退。

楊業出兵以後,潘美等人在陳家谷部署兵力,但是聽聞楊業戰敗,慌忙撤走,等到楊業一路突圍殺到陳家谷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有援兵,內心悲愴不已,但是依然寧死不降,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之死令人可敬,正是如此,百姓們才徹底的記住了楊業,記住了這個為國捐軀的英雄。

令人可悲的是,楊業殉國之初。沒有任何獎賞,全國上下沒有沒有舉國悲號,甚至該有的補償標準都是低於國家標準。

迫害他的奸臣,照樣活的逍遙自在,後來在其家人辯白陳述下,潘美、王侁和劉文裕才受到懲罰。處罰程度更讓人心寒,潘美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只是削職流放,讓人心寒。

更為心寒的是,潘美沒過多久,受到重用,連升三級。對楊業迫害,絲毫沒有影響他的仕途升遷。

這對浴血奮戰,戰死沙場對楊業多麼不公,對那些奮戰殺敵的將士們更是不公,這是一種輕視,這是對功臣們的褻瀆。而在宋史中也只是寥寥數筆,記載潘美兵敗,楊業被封為太尉,絲毫沒有提及楊業為何之死。

但是在遼國,對於楊業之死,異常隆重。遼聖宗特地下旨表揚楊業忠君愛國,讓大臣們都好好學學習,學習完還不算,居然還給楊業立廟祭祀。這待遇與宋朝相比,天壤之別,宋朝滅國實屬活該。

楊業死了之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續保衛宋朝,保衛趙家大好河山。楊延昭就是我們常說的楊六郎,不過他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孩子,而是契丹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克遼國。而楊延昭在契丹作戰中,屢次得勝,契丹人認為楊延昭是剋星,所以遂稱為楊六郎。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楊延昭實為楊六郎

楊延昭從小喜歡玩行軍打仗的遊戲。楊業看到之後,認為”此兒像我”。行軍打仗的時候,總是帶著他。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稱道,顯示出楊六郎的出色軍事能力。

公元999年冬,契丹騷擾邊境。當時楊延昭負責堅守城池,契丹一直久攻不下,但一直為退兵。此時天寒地凍,大地一片蕭瑟,楊延昭突然想到一個好方法,他命令人在在城牆上面灑上水,由於天冷,沒過多久,牆上全部結冰,非常光滑,第二天契丹人一看,攻破城牆難上加難,只好撤兵。

在澶淵之盟時,楊延昭上書,契丹兵馬勞頓,可從後路包抄,截斷契丹歸路,收復失地,但是朝廷害怕契丹報復,沒有答應。於是楊延昭親自率兵抵達遼國古城,一舉攻下城池,俘獲眾多。

簽訂盟約之後,楊延昭一直奉守邊關,直到死於任上。聽聞他的死訊,舉國上下一片哀悼,宋真宗遣派特使,扶靈柩而歸。

楊延昭死後,他的孩子楊文廣,因為他的名聲,受到宋真宗重視,而且同父親一樣,常年生活邊境,練就了一身本領。

西夏侵擾邊境,想要南下佔領秦川,大將韓琦命令楊文廣在篳篥(bì lì)修築工事,楊文廣先揚言先到噴珠,然後連夜趕到篳篥修建工事,等到西夏軍隊趕到,楊文廣早就埋伏好軍隊,西夏大敗而歸。

後來,遼國人來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陣圖,以及取幽怨之策。可是還未上報朝廷便去世了,雖然楊文廣沒有像祖父和父親那樣,功績卓著,但是同樣英勇善戰,一直以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為目標,從來沒有辱過楊家名聲。

此時楊家將的故事,已經成型,但是由於口頭相傳,虛構了不少的成分。歷史上並沒有佘太君這個人物,穆桂英掛帥,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更不要說四郎探母。五郎出家的故事了。

"

楊家將故事在中國流傳較廣,故事背後所代表的忠誠,捨身忘死等愛國情懷,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有不少楊家後人回到河南開封認祖歸宗。他們集資在天波楊府的舊址上,新建天波楊府。並且由楊業的直系子孫,中國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天波楊府”四個大字。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開國功臣楊成武將軍親自書寫的天波楊府

通過歷史,不禁有個疑問,為何宋朝滅國的時候。楊家將們沒有挺身而出呢,楊家的後代們為何鮮有出現在歷史中呢

要想搞清楚這個疑問,我們先要從從楊家將第一位人物楊業說起。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人們為了紀念楊業而設置的雕塑

楊業本屬北漢,北漢漢主劉繼元歸降宋朝,劉繼元親自勸降,楊業也歸降宋朝。楊業那時已名聲在外,宋太宗趙光義早有耳聞。

對於他的歸降,非常高興,直接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史。為抵抗遼國侵犯,把他派到代州,作為三交駐泊兵馬都署,受潘美節制。

後來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名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形成兩面夾擊之勢,一場戰鬥下來,收貨頗豐,殺死了遼國節度使駙馬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時李重海,繳獲眾多兵器戰馬,因此升為雲州觀察史。

此後儘管遼軍多次侵犯宋朝,但是由於楊業作戰勇猛,數次被打退,以至於遼國軍隊只要見到楊業旌旗,便不戰而走。

楊業威名赫赫,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楊業身為降將,功勞已經明顯超過他們,嫉妒的同時更害怕楊業爬到他們頭上,所以千方百計向趙廣義誹謗楊業有通敵、苛責下屬之心。

趙光義深知抵抗遼國根本離不開楊業,為了體現對於楊業信任,趙光義把奏摺送給楊業,以此表示對於他的信任,楊業大受感動,感慨遇到了明君,在戰場上更加拼命殺敵。

武將人的心是單純的,他們總是以為只要忠心愛國一定會得到皇帝的認可。不過事實告訴他,任何人在君主面前,都是棋子。

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顧眾人勸阻,執意派遣大軍攻執意派遣三路大軍攻打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

西路軍馬首戰告捷,奪取四個州,但是主路兵馬曹彬一度失利,宋太宗看到形勢不對,於是趕緊命令各路軍馬撤退,又擔心遼國軍隊殺害四州的百姓,在撤退同時命令潘美把四州百姓全部遷移到內地。

此時,遼軍派遣十萬軍馬反撲,敵眾我寡,楊業審時度勢,認為不可與遼軍正面交鋒,但是監軍王洗和劉文裕不以為然,一度認為楊業懼怕失敗,所以才不敢出名作戰。

楊業向潘美建議不可出兵,潘美坐在凳子上,沒有迴應。看到這情形,楊業明白,潘美這這是同意他們兩人的意見,不得已出兵作戰。

出發之前,深知必敗無疑,所以和潘美約定,在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還有可能成功撤退。

楊業出兵以後,潘美等人在陳家谷部署兵力,但是聽聞楊業戰敗,慌忙撤走,等到楊業一路突圍殺到陳家谷的時候,發現根本沒有援兵,內心悲愴不已,但是依然寧死不降,被遼軍生擒,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之死令人可敬,正是如此,百姓們才徹底的記住了楊業,記住了這個為國捐軀的英雄。

令人可悲的是,楊業殉國之初。沒有任何獎賞,全國上下沒有沒有舉國悲號,甚至該有的補償標準都是低於國家標準。

迫害他的奸臣,照樣活的逍遙自在,後來在其家人辯白陳述下,潘美、王侁和劉文裕才受到懲罰。處罰程度更讓人心寒,潘美官降三級,王侁和劉文裕只是削職流放,讓人心寒。

更為心寒的是,潘美沒過多久,受到重用,連升三級。對楊業迫害,絲毫沒有影響他的仕途升遷。

這對浴血奮戰,戰死沙場對楊業多麼不公,對那些奮戰殺敵的將士們更是不公,這是一種輕視,這是對功臣們的褻瀆。而在宋史中也只是寥寥數筆,記載潘美兵敗,楊業被封為太尉,絲毫沒有提及楊業為何之死。

但是在遼國,對於楊業之死,異常隆重。遼聖宗特地下旨表揚楊業忠君愛國,讓大臣們都好好學學習,學習完還不算,居然還給楊業立廟祭祀。這待遇與宋朝相比,天壤之別,宋朝滅國實屬活該。

楊業死了之後,他的兒子楊延昭繼續保衛宋朝,保衛趙家大好河山。楊延昭就是我們常說的楊六郎,不過他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孩子,而是契丹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克遼國。而楊延昭在契丹作戰中,屢次得勝,契丹人認為楊延昭是剋星,所以遂稱為楊六郎。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楊延昭實為楊六郎

楊延昭從小喜歡玩行軍打仗的遊戲。楊業看到之後,認為”此兒像我”。行軍打仗的時候,總是帶著他。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稱道,顯示出楊六郎的出色軍事能力。

公元999年冬,契丹騷擾邊境。當時楊延昭負責堅守城池,契丹一直久攻不下,但一直為退兵。此時天寒地凍,大地一片蕭瑟,楊延昭突然想到一個好方法,他命令人在在城牆上面灑上水,由於天冷,沒過多久,牆上全部結冰,非常光滑,第二天契丹人一看,攻破城牆難上加難,只好撤兵。

在澶淵之盟時,楊延昭上書,契丹兵馬勞頓,可從後路包抄,截斷契丹歸路,收復失地,但是朝廷害怕契丹報復,沒有答應。於是楊延昭親自率兵抵達遼國古城,一舉攻下城池,俘獲眾多。

簽訂盟約之後,楊延昭一直奉守邊關,直到死於任上。聽聞他的死訊,舉國上下一片哀悼,宋真宗遣派特使,扶靈柩而歸。

楊延昭死後,他的孩子楊文廣,因為他的名聲,受到宋真宗重視,而且同父親一樣,常年生活邊境,練就了一身本領。

西夏侵擾邊境,想要南下佔領秦川,大將韓琦命令楊文廣在篳篥(bì lì)修築工事,楊文廣先揚言先到噴珠,然後連夜趕到篳篥修建工事,等到西夏軍隊趕到,楊文廣早就埋伏好軍隊,西夏大敗而歸。

後來,遼國人來爭代州地界。楊文廣獻陣圖,以及取幽怨之策。可是還未上報朝廷便去世了,雖然楊文廣沒有像祖父和父親那樣,功績卓著,但是同樣英勇善戰,一直以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為目標,從來沒有辱過楊家名聲。

此時楊家將的故事,已經成型,但是由於口頭相傳,虛構了不少的成分。歷史上並沒有佘太君這個人物,穆桂英掛帥,更是子虛烏有的事情,更不要說四郎探母。五郎出家的故事了。

歷史中楊家將的後人,為何出現過不能為官家訓,原因讓人心寒

楊家將虛構的故事中滿足了大眾的善惡的心理

既然楊家將一族在宋朝如此聞名,為何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沒有挺身而出,拯救宋朝呢。

這與宋朝重文輕武的文化分不開,很多武將縱使有莫大的功勞,但是依然在朝廷上依然受到排擠。

王安石與宋仁宗討論楊業的之死的時候,王安石向仁宗說道,太宗過於重用潘美,以至寒楊家的心,寒了眾將士們的心,仁宗聽完默然不語。

此後楊家後代資質平平,到了宋微宗的時候,已經默默無名了。

儘管楊家此後默默無名,但是人丁興旺,零零散散有幾位比較出名的人物,像是青面獸楊志,楊志雖然為楊家後人,同樣英雄無門,為了生計殺了牛二,雖然不甘心落入草寇,但是朝廷小人當道,一心報國的志向被現實擊得粉碎。

到了明朝,楊家甚至出現了不能在朝為官的家訓,主要原因在於朱元璋對於功臣大肆屠殺,雖然身為楊家將的後代,但是依然無法避滅族之災。

據《明史太祖本紀》記載,楊璟乃是楊家後代之一,跟隨常遇春東征西戰,立下了漢馬功勞。朱元璋登基後,作為有功之臣,被授予爵位。

楊璟死後三年,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誅殺胡惟庸。並趁機誅殺大量功臣,其中就包括楊璟後代。不得已只得四處亡命天涯,有的人還趁機改名換姓,由楊改為陽。

慢慢的楊家一族徹底地淡出大眾視線,只留下楊家將的故事代代相傳,成為統治者控制百姓的思想工具,大概這才是統治者們最主要的的吧。

資料來源《宋史楊業傳》、《宋史太祖本紀》、《宋史潘美傳》

#頭條心理情感學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