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損失了四艘正規航空母艦後,帝國海軍上下出現了“航母不足恐懼症~”,這種病症導致了日軍將一切可用的艦船匆匆改建為航空母艦,比如原水上飛機母艦千歲、千代田號,大和級三號艦信濃號。在此期間,日軍還將伊勢、日向兩艘老舊戰列艦改建為航空戰艦。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這種混合類型的戰艦前部是戰列艦,而尾部卻有航空母艦的造型,常被軍迷們戲稱為“半人馬”。其實,美國海軍早在二戰之前,也曾設計過類似的方案,那就是美國海軍的半人馬——航空巡洋艦設計計劃。

在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艦隊非常關注如何有效使用其航空母艦的問題。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安排下,兩艘未建成的戰列巡洋艦——列剋星敦號,薩拉託加號被改造為美國海軍最強大的航空母艦,當時的世界各國,對航空母艦的使用定位尚不明確。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當時的思路是,航空母艦作為一種特殊的巡洋艦,主要用於提供偵察情報,控制水域,保護/破壞海上貿易,以及限制敵方巡洋艦部隊的行動範圍,航空母艦攜帶的艦載機,大大擴展了偵察範圍,同時戰鬥機可以限制敵方偵察機的活動範圍。

在20世紀20年代的技術水平下,航空巡邏的範圍和持續時間仍然非常短,除非航母就呆在艦隊附近,否則將無法將艦隊置於戰鬥機保護傘之下。美國艦隊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主要艦載戰鬥機——柯蒂斯F6C鷹的飛行距離不超過580公里,為了在艦隊上空執行一段時間的空中巡邏,那麼航母距離大艦隊的距離不能超過150公里,似乎將航母編入大艦隊是最合理的解決辦法,在警戒敵方飛機時航母可以隨時起飛戰鬥機。

那時雷達技術還沒有出現,在大洋上作戰的航母艦載機受到天氣的限制,隨時可能突然遭遇敵方的偵察巡洋艦,因此,日本美國不約而同的在其主力航空母艦上裝備了8英寸(203mm)主炮。有助於航空母艦在面對敵方偵察巡洋艦時不落下風,可以繼續遂行偵察/控制水域的作戰任務。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赤城,加賀兩艦都在艦首方向佈設了雙聯裝8英寸主炮。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薩拉託加號艦橋前後裝備的8英寸雙聯裝炮塔,擁有不弱於重巡洋艦的炮戰能力。

總之,當時很少關注航空母艦艦載機在海面上擊沉高速移動的艦艇的能力。大家都是大艦巨炮俱樂部的成員,如果將航母脫離大艦隊運用,那麼就必須為他提供一定數量的掩護艦隻,防止他被摧毀後主力艦隊失去偵察情報。

無論是把它留在大艦隊中提供空中掩護,或是把它派往前線偵察併為其配備相當的掩護艦艇,對於美國海軍來說似乎都不是最優解決方案。有沒有讓他可以獨立作戰的辦法呢?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美國海軍從10000噸的突擊者號(CV-4)航空母艦上得到的使用經驗是:

輕型的航母常常遇到輕微的惡劣天氣就無法起降飛機,在這種情況下航空母艦將處於完全的劣勢之下,無法完成其原定的提供偵察情報,控制水域,保護/破壞海上貿易,以及限制敵方巡洋艦部隊的行動範圍的既定任務。

由於突擊者號航速低——29節,他在面對敵巡洋艦追擊時將無法逃脫,僅僅一艘敵軍驅逐艦也可能將其重創,如果是戰時發生這種情況,那麼航空母艦佔用的條約噸位就會被白白的浪費了~。

而重型的列剋星敦,薩拉託加則不存在此類問題,他們的高航速和大口徑艦炮可以保護其提供有效的艦隊偵察情報。但缺點是,他們單艦噸位太大,佔用了華盛頓海軍協定中建造限額的大部分(列剋星敦與薩拉託加的總排水量為72,000噸 - 超過美國允許的135,000噸航空母艦總噸位的一半。),只能建造很少幾艘,數量上不敷使用。

如果面對同樣擁有航空力量的敵人——比如假想敵日軍聯合艦隊,美軍2艘大型航空母艦很可能在敵軍的第一波空襲中喪失甲板起降飛機的能力,進而使整個太平洋艦隊的作戰陷入被動局面。於是美國人想到的辦法是分散風險,建造多艘小型航母,即使其中一半喪失戰鬥能力,剩下的依然可以為艦隊提供偵察和掩護。

美國人決心設計一種專門的偵察艦艇,他們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儘可能小,可以編隊作戰(分散風險);

-高速移動;

-不弱於巡洋艦的炮戰能力;

這就是美國10000噸級的航空巡洋艦的設計由來~美國人稱為:Flightdeck Cruiser,美國造船局提出的航空巡洋艦概念,可攜帶1~2個飛行中隊。


華盛頓海軍條約中,航空母艦被定義為標準排水量超過10,000噸(10,160公噸)的戰艦,專門用於運載飛機。它的設計必須使飛機可以從艦上起飛和降落,並且不應攜帶比第IX條或第X條所允許的更強大的武器。


依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航空母艦是一種“專門”用於起降飛機的艦船,而升級了載機數量的巡洋艦不屬於的航空母艦(對面日本自衛隊正在偷偷摸摸的幹著一樣的事情)。美國人的咬文嚼字是想使用條約中的巡洋艦噸位來建造這種半人馬航空母艦。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各國巡洋艦的建造數量沒有限制,這種“載機的巡洋艦”可以建造任意數量,不受限制。

“憑藉強大的武器,這種巡洋艦可以成功地在炮戰中保護自己,從而代替傳統偵察巡洋艦執行相關的任務。

此外,惡劣天氣如果導致飛行條件不佳,不會讓這種船成為大艦隊無用的噸位負擔。雖然,這種巡洋艦的航空能力有限,但他們可以解放原本不多的大型航母去執行更為重要的任務。”

以上是美國海軍對其能力的描述。

美國海軍上將和國會議員非常喜歡這個思路,雖然工程師們意識到小航母的使用效率會降低,但這是分散風險方案可以接受的代價。他們的任務是驅趕和控制海域,而不是擊沉敵艦。

1930年,倫敦海軍軍備會議,他們達成了下列條款

第3條

1.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目的,在第一章給予航空母艦定義 II,第4,上述條約的內容用以下定義代替:

"航空母艦”是它專門被設計為,僅用於起降飛機的一種水面艦艇,他可以是任何噸位的。

2. 如果不是專門設計用於起降飛機的(水面艦艇)。那就不被歸類為航空母艦的類別。

3. 1930年4月1日之前,禁止各國(對現有艦艇)進行航空改裝

PS:第3點的約定是因為美國人嚴重懷疑英國佬會搶先一步將納爾遜級戰列艦改裝為半人馬航母。好搞笑,美國人自己心裡有鬼,卻疑心別人會搶了先機。

第2條明確指出,在巡洋艦,戰列艦或驅逐艦上安裝飛機庫不被歸類為航空母艦,除非起降飛機是他們的唯一功能。事實上,通過這個條約,美國偷偷的獲得了建造設計中的航空巡洋艦的可能性,現在只有一個問題了,就是是否要建造它們......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海軍上將William A. Moffet,他是這個項目的主要支持者和推動者。

1930年12月,第一設計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非常類似輕型航母,只有一座升降機,位於飛行甲板前部,艦首1座炮塔,艦尾兩座,煙囪位於右舷。

1930年12月12日,第二設計方案,飛行甲板前置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艦尾三座3聯裝6英寸炮塔,類似於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機庫升降機位於航空甲板後側,艦體中部,而三個煙囪矗立在右舷,在飛機起降時,可以用鉸鏈放倒煙囪。

1930年12月30日,第三設計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與日軍最上級航空巡洋艦類似,艦首為巡洋艦,艦尾為110米長的飛行甲板,總長200米,排水量10000噸,艦首三個三聯裝6英寸主炮塔逐漸升高,互不遮擋射界。機庫中可以容納24架飛機(相當於輕型航母祥鳳、瑞鳳的載機數量),美軍計劃搭載SBD偵察轟炸中隊。

這個方案被認為是最佳的設計,但還有一個問題沒能解決,就是炮戰的觀瞄要求火控和雷達系統配置的越高越好,而飛行員們為了起降飛機,希望飛行甲板越平坦越好,這是一個矛盾的選擇。


1931年的設計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長度為200米,排水量不超過11580噸,原始設計沒有飛機彈射器。側舷裝甲帶厚度為70mm,高3米,其中1.5米位於吃水線以下。裝甲帶內襯20mmSTS鋼,它不能防禦8英寸(203mm的炮彈),這在當時設計的巡洋艦中是一個普遍問題,大家拿著鐵錘互相砸對方的雞蛋殼。

司令塔裝甲厚125mm,相對比較結實,水平裝甲板厚32mm,最高航速32.5節,比巡洋艦航速略低,以15節經濟航速的續航力是10000海里。

總之,該設計比較均衡,符合各方對其的設計要求,但是,美國沒有錢!!! 1931年的經濟大蕭條席捲了美國上下,政府除了建造船臺上的未完成艦船,沒錢建造新的航空巡洋艦(1930年,國會已經同意了建造航空巡洋艦)。


這個項目的發起人,William A. Moffet於1933年在飛艇“阿克倫”號墜毀時喪生,讓航空巡洋艦的狀況進一步惡化了。但航空巡洋艦的支持者沒有放棄,他們繼續推進設計,1934年,國際形勢不斷惡化,日本在亞洲的入侵讓美國增加了軍費投入。

1939年,12月8日,新的設計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排水量12000噸,僅配備一個8英寸三聯裝主炮塔,還裝備了4座5英寸雙聯裝高平兩用副炮(與美軍大部分艦艇通用)。因為預算增加了,主裝甲帶厚度提升至127mm,其餘部分也有加強,最為顯著的改進是,這次隨著主炮塔數量的減少,美國人似乎放棄了與敵軍炮戰的企圖,同時將礙眼的中央塔樓撤銷,使用了航空母艦常用的右船舷艦島的佈局,延長的飛行甲板和機庫佔據了整個艦體長度的2/3。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

1939年,12月19日的第2設計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取消了艦尾射界不佳的五英寸炮塔,在艦尾安裝了一部機庫彈射器,可以向艦尾方向彈射起飛飛機。飛行甲板上還有一部飛機彈射器,可以彈射起飛重型魚雷轟炸機,可以看出,以上變化其實是美國人的設計思路逐漸變化了,炮戰成為可以犧牲的能力,他越來越像一艘萬噸級輕型航母。

1940年1月20日,太平洋戰爭前的最新方案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新船的標準排水量為12200噸,滿載達到14560噸,船首尾各配備一座3聯裝6英寸主炮,側舷主裝甲帶厚度縮減到100毫米。

載機仍然是36架SBD無畏式。這個項目成為了航空巡洋艦的想法的天鵝之歌。在分析了它的能力之後,美國海軍上將得出了最終的結論,即這樣的戰艦成本效益比並非最佳,此後美國海軍不再設計建造此類戰艦。

在1941年,還有一個強化炮戰的設計方案引起了我的注意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這個方案在航空艦橋的前後安裝了3座3聯裝8英寸主炮,完全是重巡的炮戰能力!!!(期待毛子趕緊開發這種黑科技戰艦加入WOWS美巡科技樹,口水ing…………),此外,美國人還有個配備16門6英寸火炮的航空巡洋艦設計方案,遺憾的是我未能找到該艦的設計圖紙……


因為海軍軍備限制條約失效,因此這種混合型戰艦對美國軍方失去了吸引力,這種航空巡洋艦最終一艘也沒有建造出來。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批萬噸巡洋艦被改建為獨立級航空母艦,以補充航空母艦數量不足的問題,獨立級航母並沒有半人馬的血統,而是一種純粹的航空母艦。


事實證明:

(1)航空母艦可以進行獨立作戰,大艦巨炮的時代已經終結。

(2)航母艦載機航程的提升使得偵察型巡洋艦在整個二戰中失去了作用,並沒有發生預想中的偵察巡洋艦炮戰。

(3)雷達和大量建造的廉價護航航空母艦可以為艦隊提供戰鬥機保護傘。

但是,美國人的對手,日本海軍的最上號重巡洋艦,因為在中途島海戰中嚴重損毀,卻被按照同樣的思路改裝成為了一艘航空巡洋艦,只是日本遇到了與美國人初期設計時的同樣問題,最上號的高大艦橋阻礙了飛機起降,因此他只能搭載水上飛機,並不能起降艦載飛機。

假如……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華盛頓海軍條約繼續有效,而美國率先利用咬文嚼字的鬼點子建造了此類“半人馬巡洋艦”,那麼世界各國,尤其是太平洋上的日本帝國,必將效仿其做法掀起一輪新的航空巡洋艦的軍備建造競賽,那將是一個有趣的平行宇宙故事了。

大量建造的萬噸級此類艦艇將被視為可以犧牲的代價,他們的存在將拓展亞洲美軍太平洋艦隊的偵察和進攻能力,如果在爪哇海的ABDA艦隊戰鬥序列中有幾艘萬噸級航空巡洋艦可供盟軍使用,必將讓日軍前期進攻付出更慘重的代價,同時限制日軍航空兵的作用,也許——Z艦隊被日本陸攻擊沉的悲劇可以避免。

二戰之後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二戰結束以後,蘇聯建造的基輔級航空母艦最為接近這種航空巡洋艦的理念,在起降艦載機的能力以外,還配備了凶猛的火力,不亞於一艘導彈巡洋艦,基輔和他的2號艦明斯克號,目前分別以航母酒店和軍事主題公園的形式停靠在我國天津和深圳,而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原俄羅斯海軍瓦良格號)就是他們的直系子孫,結果,我國反而成了航空巡洋艦理念的繼承者。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完)~

這是一個海戰愛好者的港灣,喜歡請點關注


美國的航空巡洋艦之夢


動圖來自押井守《空中殺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