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

在《西遊記》流行之前,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各種有關於猿猴的傳說和信仰。早在“英雄紀元”的夏商之際,東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稱為“”的強大神祗。而的形象就有如一隻猿猴。在後世流傳的大量有關猿猴傳說中,一個普遍存在的母題就是“猿猴搶婚”。從這些傳說的原始形態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講述者。人類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後強行成婚,在這些神祕的傳說背後則是商朝對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這一段充滿了血淚真實的歷史。

到了秦漢之際,對猿猴的神話和信仰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猿與猴彼此之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一般來說,猿是神祕的、風雅的神獸。是君子的幽靈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認為猿深得吐納之術,故而享壽八百歲。而東漢的《吳越春秋》則記載了猿公的傳說,越有一少女劍術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禮請來做越人的劍術教師,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稱袁公,與少女比試之後化為老猿飄然而去。《吳越春秋》載: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總之,猿的形象在秦漢之際總是一派仙家氣象。到了魏晉,猿幾乎成了君子的象徵,葛洪《抱朴子》中講了一個很詭異但也很優美的傳說:

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

在《西遊記》流行之前,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各種有關於猿猴的傳說和信仰。早在“英雄紀元”的夏商之際,東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稱為“”的強大神祗。而的形象就有如一隻猿猴。在後世流傳的大量有關猿猴傳說中,一個普遍存在的母題就是“猿猴搶婚”。從這些傳說的原始形態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講述者。人類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後強行成婚,在這些神祕的傳說背後則是商朝對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這一段充滿了血淚真實的歷史。

到了秦漢之際,對猿猴的神話和信仰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猿與猴彼此之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一般來說,猿是神祕的、風雅的神獸。是君子的幽靈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認為猿深得吐納之術,故而享壽八百歲。而東漢的《吳越春秋》則記載了猿公的傳說,越有一少女劍術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禮請來做越人的劍術教師,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稱袁公,與少女比試之後化為老猿飄然而去。《吳越春秋》載: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總之,猿的形象在秦漢之際總是一派仙家氣象。到了魏晉,猿幾乎成了君子的象徵,葛洪《抱朴子》中講了一個很詭異但也很優美的傳說:

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漢代石刻,《吳越春秋》——鬥猿。

但是,關於猴,人們就幾乎沒有什麼好話——在當時的傳說中猴一旦獲得了魔法之後就會變成貪婪、淫蕩的妖孽。比如東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就說: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

玃被是“母猴”的雅稱,這裡的“母”通“沐”,也就是沐猴,即獼猴。

但是,也就是在猿與猴分的涇渭分明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二者的形象又突然開始逐漸的混淆在一起。之前君子的象徵、隱士的化身、成精得道的老猿在各種傳說中開始逐漸人設崩塌。最典型的就是這些猿精也和猴精一樣,私生活開始變得十分放蕩。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初唐時,很可能是由長孫無忌指使人撰寫的《補江總白猿傳》中,成精的白猿就是因為喜好女色而觸犯天條,並因此最後死於凡夫之手的。

這個傳奇講的是樑大同末年,將軍歐陽紇率軍南征,至長樂,妻為白猿劫走。歐陽紇獨自入山,計殺白猿,而妻已孕,後生一子,狀貌如猿猴。及長則”文學善書,知名於時"。題名中"補江總"三字,是說明這個故事最初是由南陳奸佞詞臣江總所撰。江總為歐陽紇故人,後者造反伏誅,其遺孤就為江總所收養,是為日後初唐名臣歐陽詢。

這個故事中白猿還有這古代始君子的種種特徵英俊、強悍、學識淵博。白猿一出場的形象就是“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相貌非凡;衣著打扮也是“加白袷,被素羅衣”一派風流儒雅;而且作為一個妖怪,更是理所當然的戰鬥力爆表“力能殺人,雖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平日裡好讀書,不失名士本色“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了不可識。已,則置石蹬下。”;即使是男女之事,這位白猿也是位十分理想化的如意郎君:

所須無不立得。夜就諸床嬲戲,一夕皆周,未嘗寐。言語淹詳,華旨會利。

但是,白猿還是為歐陽紇所暗殺,臨死前白猿那句:“此天殺我,豈爾之能?”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自刎烏江之畔的西楚霸王。

傳奇中的白猿早已預知自己會死於凡夫俗子之手,但他仍舊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向上天換取兒子的降生。這一點,讓白猿之死有了古典主義悲劇英雄的那種崇高。

"

在《西遊記》流行之前,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各種有關於猿猴的傳說和信仰。早在“英雄紀元”的夏商之際,東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稱為“”的強大神祗。而的形象就有如一隻猿猴。在後世流傳的大量有關猿猴傳說中,一個普遍存在的母題就是“猿猴搶婚”。從這些傳說的原始形態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講述者。人類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後強行成婚,在這些神祕的傳說背後則是商朝對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這一段充滿了血淚真實的歷史。

到了秦漢之際,對猿猴的神話和信仰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猿與猴彼此之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一般來說,猿是神祕的、風雅的神獸。是君子的幽靈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認為猿深得吐納之術,故而享壽八百歲。而東漢的《吳越春秋》則記載了猿公的傳說,越有一少女劍術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禮請來做越人的劍術教師,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稱袁公,與少女比試之後化為老猿飄然而去。《吳越春秋》載: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總之,猿的形象在秦漢之際總是一派仙家氣象。到了魏晉,猿幾乎成了君子的象徵,葛洪《抱朴子》中講了一個很詭異但也很優美的傳說:

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漢代石刻,《吳越春秋》——鬥猿。

但是,關於猴,人們就幾乎沒有什麼好話——在當時的傳說中猴一旦獲得了魔法之後就會變成貪婪、淫蕩的妖孽。比如東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就說: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

玃被是“母猴”的雅稱,這裡的“母”通“沐”,也就是沐猴,即獼猴。

但是,也就是在猿與猴分的涇渭分明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二者的形象又突然開始逐漸的混淆在一起。之前君子的象徵、隱士的化身、成精得道的老猿在各種傳說中開始逐漸人設崩塌。最典型的就是這些猿精也和猴精一樣,私生活開始變得十分放蕩。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初唐時,很可能是由長孫無忌指使人撰寫的《補江總白猿傳》中,成精的白猿就是因為喜好女色而觸犯天條,並因此最後死於凡夫之手的。

這個傳奇講的是樑大同末年,將軍歐陽紇率軍南征,至長樂,妻為白猿劫走。歐陽紇獨自入山,計殺白猿,而妻已孕,後生一子,狀貌如猿猴。及長則”文學善書,知名於時"。題名中"補江總"三字,是說明這個故事最初是由南陳奸佞詞臣江總所撰。江總為歐陽紇故人,後者造反伏誅,其遺孤就為江總所收養,是為日後初唐名臣歐陽詢。

這個故事中白猿還有這古代始君子的種種特徵英俊、強悍、學識淵博。白猿一出場的形象就是“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相貌非凡;衣著打扮也是“加白袷,被素羅衣”一派風流儒雅;而且作為一個妖怪,更是理所當然的戰鬥力爆表“力能殺人,雖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平日裡好讀書,不失名士本色“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了不可識。已,則置石蹬下。”;即使是男女之事,這位白猿也是位十分理想化的如意郎君:

所須無不立得。夜就諸床嬲戲,一夕皆周,未嘗寐。言語淹詳,華旨會利。

但是,白猿還是為歐陽紇所暗殺,臨死前白猿那句:“此天殺我,豈爾之能?”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自刎烏江之畔的西楚霸王。

傳奇中的白猿早已預知自己會死於凡夫俗子之手,但他仍舊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向上天換取兒子的降生。這一點,讓白猿之死有了古典主義悲劇英雄的那種崇高。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皇明月插畫《白猿傳》

注意,這個寫於初唐之際的傳奇點明瞭白猿嘯聚之地為長樂(長樂本古之吳航,唐高祖武德六年始名),地點就是現在的福州一帶。而這一地區對猿猴的信仰由來已久,至今仍是如此。

古代八閩之地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大量的猿猴便生活與其中,所以各種猿猴為禍的記錄在當地幾乎不絕於史,根據南宋《福州府志》記載,唐時此地便常有猿猴為禍。它們不僅破壞農作物、而且還騷擾民眾。同時期洪邁的志怪小說《夷堅志》裡也記載一些關於猿猴為孽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就是當地有猴王散佈瘟疫——凡是染病之人起初會像受了風寒一般,而後慢慢發狂不再吃東西。患者還會爬上籬笆樹幹等等高處,自己往下跳落,往往因此身亡。瘟疫到處,小孩受害很多,民間惶恐。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神祕色彩,而被猴子咬傷之後會感染敗血症也是事實——近代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就是因此而死。閩地素有淫祀之俗,也就是《廈門志》所總結的的:

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飄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而和,酒肉香紙,男女狂趨。

面對著來自黑暗的深林之中,毀壞作物、騷擾民眾、散播瘟疫,奪人性命的猿猴。當地百姓對超自然力量產生了一直本能的恐懼,於是便把猿猴尊為神道,立廟祭祀,希望能夠平息猿猴之神的怒氣,以求消災滅罪。這種信仰在後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升級為新的信仰,比如福州民眾祭祀瘟神“五帝”,而五帝中的劉帝就是一隻妖猴。而由於閩地在宋元之際是非常國際化的地區,所以當地的信仰也就帶有濃厚的異域色彩,比如對於民間信仰的各種神怪皆尊稱為“大聖”這就是來自印度教的影響。大聖本為梵文“Mahatma”,現代漢語多譯為“聖雄”。這個詞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這就是齊天大聖信仰的來源。只是此時的齊天大聖還只是一尊邪神妖猴。

"

在《西遊記》流行之前,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各種有關於猿猴的傳說和信仰。早在“英雄紀元”的夏商之際,東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稱為“”的強大神祗。而的形象就有如一隻猿猴。在後世流傳的大量有關猿猴傳說中,一個普遍存在的母題就是“猿猴搶婚”。從這些傳說的原始形態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講述者。人類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後強行成婚,在這些神祕的傳說背後則是商朝對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這一段充滿了血淚真實的歷史。

到了秦漢之際,對猿猴的神話和信仰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猿與猴彼此之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一般來說,猿是神祕的、風雅的神獸。是君子的幽靈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認為猿深得吐納之術,故而享壽八百歲。而東漢的《吳越春秋》則記載了猿公的傳說,越有一少女劍術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禮請來做越人的劍術教師,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稱袁公,與少女比試之後化為老猿飄然而去。《吳越春秋》載: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總之,猿的形象在秦漢之際總是一派仙家氣象。到了魏晉,猿幾乎成了君子的象徵,葛洪《抱朴子》中講了一個很詭異但也很優美的傳說:

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漢代石刻,《吳越春秋》——鬥猿。

但是,關於猴,人們就幾乎沒有什麼好話——在當時的傳說中猴一旦獲得了魔法之後就會變成貪婪、淫蕩的妖孽。比如東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就說: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

玃被是“母猴”的雅稱,這裡的“母”通“沐”,也就是沐猴,即獼猴。

但是,也就是在猿與猴分的涇渭分明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二者的形象又突然開始逐漸的混淆在一起。之前君子的象徵、隱士的化身、成精得道的老猿在各種傳說中開始逐漸人設崩塌。最典型的就是這些猿精也和猴精一樣,私生活開始變得十分放蕩。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初唐時,很可能是由長孫無忌指使人撰寫的《補江總白猿傳》中,成精的白猿就是因為喜好女色而觸犯天條,並因此最後死於凡夫之手的。

這個傳奇講的是樑大同末年,將軍歐陽紇率軍南征,至長樂,妻為白猿劫走。歐陽紇獨自入山,計殺白猿,而妻已孕,後生一子,狀貌如猿猴。及長則”文學善書,知名於時"。題名中"補江總"三字,是說明這個故事最初是由南陳奸佞詞臣江總所撰。江總為歐陽紇故人,後者造反伏誅,其遺孤就為江總所收養,是為日後初唐名臣歐陽詢。

這個故事中白猿還有這古代始君子的種種特徵英俊、強悍、學識淵博。白猿一出場的形象就是“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相貌非凡;衣著打扮也是“加白袷,被素羅衣”一派風流儒雅;而且作為一個妖怪,更是理所當然的戰鬥力爆表“力能殺人,雖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平日裡好讀書,不失名士本色“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了不可識。已,則置石蹬下。”;即使是男女之事,這位白猿也是位十分理想化的如意郎君:

所須無不立得。夜就諸床嬲戲,一夕皆周,未嘗寐。言語淹詳,華旨會利。

但是,白猿還是為歐陽紇所暗殺,臨死前白猿那句:“此天殺我,豈爾之能?”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自刎烏江之畔的西楚霸王。

傳奇中的白猿早已預知自己會死於凡夫俗子之手,但他仍舊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向上天換取兒子的降生。這一點,讓白猿之死有了古典主義悲劇英雄的那種崇高。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皇明月插畫《白猿傳》

注意,這個寫於初唐之際的傳奇點明瞭白猿嘯聚之地為長樂(長樂本古之吳航,唐高祖武德六年始名),地點就是現在的福州一帶。而這一地區對猿猴的信仰由來已久,至今仍是如此。

古代八閩之地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大量的猿猴便生活與其中,所以各種猿猴為禍的記錄在當地幾乎不絕於史,根據南宋《福州府志》記載,唐時此地便常有猿猴為禍。它們不僅破壞農作物、而且還騷擾民眾。同時期洪邁的志怪小說《夷堅志》裡也記載一些關於猿猴為孽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就是當地有猴王散佈瘟疫——凡是染病之人起初會像受了風寒一般,而後慢慢發狂不再吃東西。患者還會爬上籬笆樹幹等等高處,自己往下跳落,往往因此身亡。瘟疫到處,小孩受害很多,民間惶恐。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神祕色彩,而被猴子咬傷之後會感染敗血症也是事實——近代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就是因此而死。閩地素有淫祀之俗,也就是《廈門志》所總結的的:

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飄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而和,酒肉香紙,男女狂趨。

面對著來自黑暗的深林之中,毀壞作物、騷擾民眾、散播瘟疫,奪人性命的猿猴。當地百姓對超自然力量產生了一直本能的恐懼,於是便把猿猴尊為神道,立廟祭祀,希望能夠平息猿猴之神的怒氣,以求消災滅罪。這種信仰在後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升級為新的信仰,比如福州民眾祭祀瘟神“五帝”,而五帝中的劉帝就是一隻妖猴。而由於閩地在宋元之際是非常國際化的地區,所以當地的信仰也就帶有濃厚的異域色彩,比如對於民間信仰的各種神怪皆尊稱為“大聖”這就是來自印度教的影響。大聖本為梵文“Mahatma”,現代漢語多譯為“聖雄”。這個詞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這就是齊天大聖信仰的來源。只是此時的齊天大聖還只是一尊邪神妖猴。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二郎搜山圖》中的母猿精。這幅古畫也是《西遊記》大鬧天宮的藍本。

這種氛圍下其他的各種妖猴也被冠以“大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宋代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裡有就寫到:

且說梅嶺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陽洞,洞中有一怪,號曰白巾公,乃猢猻精也。弟兄三人:一個是通天大聖,一個是彌天大聖,一個是齊天大聖。小妹便是泗洲聖母。

泗洲聖母就是古老的水妖巫支祁,在宋元之際這位亦正亦邪的女神受到民間的普遍崇拜,甚至《忠義水滸傳》中李逵在沂蒙山的深處也曾經路過“泗州大聖廟”。而日後婦孺皆知的“齊天大聖”也在此出現。此外《爭玉板八仙過海》,其中與八仙共赴牡丹宴的,除了齊天大聖、通天大聖之外還有攪海大聖、翻江大聖和移山大聖這五位大聖;《時真人四聖鎖白猿》中則有煙霞大聖、攪海大聖、翻江大聖、驅雷大聖、撒波大聖······

"

在《西遊記》流行之前,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各種有關於猿猴的傳說和信仰。早在“英雄紀元”的夏商之際,東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稱為“”的強大神祗。而的形象就有如一隻猿猴。在後世流傳的大量有關猿猴傳說中,一個普遍存在的母題就是“猿猴搶婚”。從這些傳說的原始形態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講述者。人類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後強行成婚,在這些神祕的傳說背後則是商朝對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這一段充滿了血淚真實的歷史。

到了秦漢之際,對猿猴的神話和信仰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猿與猴彼此之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一般來說,猿是神祕的、風雅的神獸。是君子的幽靈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認為猿深得吐納之術,故而享壽八百歲。而東漢的《吳越春秋》則記載了猿公的傳說,越有一少女劍術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禮請來做越人的劍術教師,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稱袁公,與少女比試之後化為老猿飄然而去。《吳越春秋》載: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總之,猿的形象在秦漢之際總是一派仙家氣象。到了魏晉,猿幾乎成了君子的象徵,葛洪《抱朴子》中講了一個很詭異但也很優美的傳說:

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漢代石刻,《吳越春秋》——鬥猿。

但是,關於猴,人們就幾乎沒有什麼好話——在當時的傳說中猴一旦獲得了魔法之後就會變成貪婪、淫蕩的妖孽。比如東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就說: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

玃被是“母猴”的雅稱,這裡的“母”通“沐”,也就是沐猴,即獼猴。

但是,也就是在猿與猴分的涇渭分明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二者的形象又突然開始逐漸的混淆在一起。之前君子的象徵、隱士的化身、成精得道的老猿在各種傳說中開始逐漸人設崩塌。最典型的就是這些猿精也和猴精一樣,私生活開始變得十分放蕩。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初唐時,很可能是由長孫無忌指使人撰寫的《補江總白猿傳》中,成精的白猿就是因為喜好女色而觸犯天條,並因此最後死於凡夫之手的。

這個傳奇講的是樑大同末年,將軍歐陽紇率軍南征,至長樂,妻為白猿劫走。歐陽紇獨自入山,計殺白猿,而妻已孕,後生一子,狀貌如猿猴。及長則”文學善書,知名於時"。題名中"補江總"三字,是說明這個故事最初是由南陳奸佞詞臣江總所撰。江總為歐陽紇故人,後者造反伏誅,其遺孤就為江總所收養,是為日後初唐名臣歐陽詢。

這個故事中白猿還有這古代始君子的種種特徵英俊、強悍、學識淵博。白猿一出場的形象就是“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相貌非凡;衣著打扮也是“加白袷,被素羅衣”一派風流儒雅;而且作為一個妖怪,更是理所當然的戰鬥力爆表“力能殺人,雖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平日裡好讀書,不失名士本色“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了不可識。已,則置石蹬下。”;即使是男女之事,這位白猿也是位十分理想化的如意郎君:

所須無不立得。夜就諸床嬲戲,一夕皆周,未嘗寐。言語淹詳,華旨會利。

但是,白猿還是為歐陽紇所暗殺,臨死前白猿那句:“此天殺我,豈爾之能?”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自刎烏江之畔的西楚霸王。

傳奇中的白猿早已預知自己會死於凡夫俗子之手,但他仍舊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向上天換取兒子的降生。這一點,讓白猿之死有了古典主義悲劇英雄的那種崇高。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皇明月插畫《白猿傳》

注意,這個寫於初唐之際的傳奇點明瞭白猿嘯聚之地為長樂(長樂本古之吳航,唐高祖武德六年始名),地點就是現在的福州一帶。而這一地區對猿猴的信仰由來已久,至今仍是如此。

古代八閩之地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大量的猿猴便生活與其中,所以各種猿猴為禍的記錄在當地幾乎不絕於史,根據南宋《福州府志》記載,唐時此地便常有猿猴為禍。它們不僅破壞農作物、而且還騷擾民眾。同時期洪邁的志怪小說《夷堅志》裡也記載一些關於猿猴為孽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就是當地有猴王散佈瘟疫——凡是染病之人起初會像受了風寒一般,而後慢慢發狂不再吃東西。患者還會爬上籬笆樹幹等等高處,自己往下跳落,往往因此身亡。瘟疫到處,小孩受害很多,民間惶恐。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神祕色彩,而被猴子咬傷之後會感染敗血症也是事實——近代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就是因此而死。閩地素有淫祀之俗,也就是《廈門志》所總結的的:

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飄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而和,酒肉香紙,男女狂趨。

面對著來自黑暗的深林之中,毀壞作物、騷擾民眾、散播瘟疫,奪人性命的猿猴。當地百姓對超自然力量產生了一直本能的恐懼,於是便把猿猴尊為神道,立廟祭祀,希望能夠平息猿猴之神的怒氣,以求消災滅罪。這種信仰在後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升級為新的信仰,比如福州民眾祭祀瘟神“五帝”,而五帝中的劉帝就是一隻妖猴。而由於閩地在宋元之際是非常國際化的地區,所以當地的信仰也就帶有濃厚的異域色彩,比如對於民間信仰的各種神怪皆尊稱為“大聖”這就是來自印度教的影響。大聖本為梵文“Mahatma”,現代漢語多譯為“聖雄”。這個詞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這就是齊天大聖信仰的來源。只是此時的齊天大聖還只是一尊邪神妖猴。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二郎搜山圖》中的母猿精。這幅古畫也是《西遊記》大鬧天宮的藍本。

這種氛圍下其他的各種妖猴也被冠以“大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宋代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裡有就寫到:

且說梅嶺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陽洞,洞中有一怪,號曰白巾公,乃猢猻精也。弟兄三人:一個是通天大聖,一個是彌天大聖,一個是齊天大聖。小妹便是泗洲聖母。

泗洲聖母就是古老的水妖巫支祁,在宋元之際這位亦正亦邪的女神受到民間的普遍崇拜,甚至《忠義水滸傳》中李逵在沂蒙山的深處也曾經路過“泗州大聖廟”。而日後婦孺皆知的“齊天大聖”也在此出現。此外《爭玉板八仙過海》,其中與八仙共赴牡丹宴的,除了齊天大聖、通天大聖之外還有攪海大聖、翻江大聖和移山大聖這五位大聖;《時真人四聖鎖白猿》中則有煙霞大聖、攪海大聖、翻江大聖、驅雷大聖、撒波大聖······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京劇《泗州城》女主泗州水母竟然和親兄弟孫悟空打起來了·····

但是,直到元末明初,美猴王孫行者仍舊還不是“齊天大聖”。比如元朝無名氏所撰的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

(齊天大聖上)[雲] 廣大神通變化,騰雲駕霧飛霞,九天神鬼盡皆誇,顯耀千般惡吒。不怕天兵神將,被吾活捉活拿!金精閃爍怒增加,三界神只懼怕。吾神乃齊天大聖是也,我與天地同生,日月並長,神通廣大,變化多般。閒遊洞府,賞異卉奇花;悶繞清溪,翫青松檜柏。衣飄慘霧,袖拂狂風,輕舒猿臂起春雷,舉步頻那轟霹靂。天下神鬼盡歸降,蓋世邪魔聞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大哥哥通天大聖,吾神乃齊天大聖,姐姐是龜山水母,妹子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

注意這個家族,兄弟姐妹五人:通天大聖,齊天大聖,耍耍三郎、龜山水母(就是泗州水母巫支祁)、鐵色獼猴,都是猴妖。但是這個雜劇和唐僧西天取經沒有什麼關係。

第一次把“大聖”之好送給唐僧取經傳說中的孫悟空,是元末明初的楊景賢版雜劇《西遊記》,其中孫悟空一登場就自報家門:

(孫行者上,雲)一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嶽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擾,七冥北斗難分,八方世界有誰尊,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

注意,這是第一次孫行者被稱為某大聖,在此之前,南宋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中孫行者的稱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而且形象也不是個“猴頭”,而是一位翩翩少年,白衣秀士。所謂“換衣冠依舊富貴模樣”,這裡的孫行者仍舊不脫《補江總白猿傳》的影響。

至明中期,朝鮮經典漢語教科書《樸通事》的註釋中才第一次提到齊天大聖孫悟空:

“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澗邊有萬個小洞,洞裡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 以為徒弟,賜法名吾空,改號為孫行者,與沙和尚及黑豬精朱八戒偕往。”

樸通事》成書於元末,但這些註釋卻是明中期的手筆,而這個時間距百回本《西遊記》出世的時間已經不遠。

"

在《西遊記》流行之前,華夏大地上就流傳著各種有關於猿猴的傳說和信仰。早在“英雄紀元”的夏商之際,東夷出身的商人就崇拜一位被稱為“”的強大神祗。而的形象就有如一隻猿猴。在後世流傳的大量有關猿猴傳說中,一個普遍存在的母題就是“猿猴搶婚”。從這些傳說的原始形態可以發現,上古時代的氐羌族群是第一批講述者。人類的少女被猿猴掠走之後強行成婚,在這些神祕的傳說背後則是商朝對羌人的征服以及羌人的反抗,這一段充滿了血淚真實的歷史。

到了秦漢之際,對猿猴的神話和信仰已經相當成熟。而且猿與猴彼此之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一般來說,猿是神祕的、風雅的神獸。是君子的幽靈所化。《春秋繁露》中就認為猿深得吐納之術,故而享壽八百歲。而東漢的《吳越春秋》則記載了猿公的傳說,越有一少女劍術非凡。被越王重金厚禮請來做越人的劍術教師,在上任的途中偶遇一老翁,自稱袁公,與少女比試之後化為老猿飄然而去。《吳越春秋》載: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總之,猿的形象在秦漢之際總是一派仙家氣象。到了魏晉,猿幾乎成了君子的象徵,葛洪《抱朴子》中講了一個很詭異但也很優美的傳說:

周穆王南征,一軍皆化,君子為猿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漢代石刻,《吳越春秋》——鬥猿。

但是,關於猴,人們就幾乎沒有什麼好話——在當時的傳說中猴一旦獲得了魔法之後就會變成貪婪、淫蕩的妖孽。比如東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就說:

"南山大玃盜我媚妾。"

玃被是“母猴”的雅稱,這裡的“母”通“沐”,也就是沐猴,即獼猴。

但是,也就是在猿與猴分的涇渭分明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二者的形象又突然開始逐漸的混淆在一起。之前君子的象徵、隱士的化身、成精得道的老猿在各種傳說中開始逐漸人設崩塌。最典型的就是這些猿精也和猴精一樣,私生活開始變得十分放蕩。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初唐時,很可能是由長孫無忌指使人撰寫的《補江總白猿傳》中,成精的白猿就是因為喜好女色而觸犯天條,並因此最後死於凡夫之手的。

這個傳奇講的是樑大同末年,將軍歐陽紇率軍南征,至長樂,妻為白猿劫走。歐陽紇獨自入山,計殺白猿,而妻已孕,後生一子,狀貌如猿猴。及長則”文學善書,知名於時"。題名中"補江總"三字,是說明這個故事最初是由南陳奸佞詞臣江總所撰。江總為歐陽紇故人,後者造反伏誅,其遺孤就為江總所收養,是為日後初唐名臣歐陽詢。

這個故事中白猿還有這古代始君子的種種特徵英俊、強悍、學識淵博。白猿一出場的形象就是“美髯丈夫長六尺餘”相貌非凡;衣著打扮也是“加白袷,被素羅衣”一派風流儒雅;而且作為一個妖怪,更是理所當然的戰鬥力爆表“力能殺人,雖百夫操兵,不能制也······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平日裡好讀書,不失名士本色“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了不可識。已,則置石蹬下。”;即使是男女之事,這位白猿也是位十分理想化的如意郎君:

所須無不立得。夜就諸床嬲戲,一夕皆周,未嘗寐。言語淹詳,華旨會利。

但是,白猿還是為歐陽紇所暗殺,臨死前白猿那句:“此天殺我,豈爾之能?”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自刎烏江之畔的西楚霸王。

傳奇中的白猿早已預知自己會死於凡夫俗子之手,但他仍舊願意以自己的死亡來向上天換取兒子的降生。這一點,讓白猿之死有了古典主義悲劇英雄的那種崇高。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皇明月插畫《白猿傳》

注意,這個寫於初唐之際的傳奇點明瞭白猿嘯聚之地為長樂(長樂本古之吳航,唐高祖武德六年始名),地點就是現在的福州一帶。而這一地區對猿猴的信仰由來已久,至今仍是如此。

古代八閩之地為原始森林所覆蓋,大量的猿猴便生活與其中,所以各種猿猴為禍的記錄在當地幾乎不絕於史,根據南宋《福州府志》記載,唐時此地便常有猿猴為禍。它們不僅破壞農作物、而且還騷擾民眾。同時期洪邁的志怪小說《夷堅志》裡也記載一些關於猿猴為孽的傳說,其中有一個就是當地有猴王散佈瘟疫——凡是染病之人起初會像受了風寒一般,而後慢慢發狂不再吃東西。患者還會爬上籬笆樹幹等等高處,自己往下跳落,往往因此身亡。瘟疫到處,小孩受害很多,民間惶恐。這一段記載沒有什麼神祕色彩,而被猴子咬傷之後會感染敗血症也是事實——近代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就是因此而死。閩地素有淫祀之俗,也就是《廈門志》所總結的的:

邪怪交作,石獅無言而爺,大樹無故而立祀,木偶飄拾,古柩嘶風,猜神疑仙,一唱而和,酒肉香紙,男女狂趨。

面對著來自黑暗的深林之中,毀壞作物、騷擾民眾、散播瘟疫,奪人性命的猿猴。當地百姓對超自然力量產生了一直本能的恐懼,於是便把猿猴尊為神道,立廟祭祀,希望能夠平息猿猴之神的怒氣,以求消災滅罪。這種信仰在後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升級為新的信仰,比如福州民眾祭祀瘟神“五帝”,而五帝中的劉帝就是一隻妖猴。而由於閩地在宋元之際是非常國際化的地區,所以當地的信仰也就帶有濃厚的異域色彩,比如對於民間信仰的各種神怪皆尊稱為“大聖”這就是來自印度教的影響。大聖本為梵文“Mahatma”,現代漢語多譯為“聖雄”。這個詞來源於梵語的敬語mahatman,原意“Great Souled”,偉大的靈魂。這就是齊天大聖信仰的來源。只是此時的齊天大聖還只是一尊邪神妖猴。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二郎搜山圖》中的母猿精。這幅古畫也是《西遊記》大鬧天宮的藍本。

這種氛圍下其他的各種妖猴也被冠以“大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宋代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裡有就寫到:

且說梅嶺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陽洞,洞中有一怪,號曰白巾公,乃猢猻精也。弟兄三人:一個是通天大聖,一個是彌天大聖,一個是齊天大聖。小妹便是泗洲聖母。

泗洲聖母就是古老的水妖巫支祁,在宋元之際這位亦正亦邪的女神受到民間的普遍崇拜,甚至《忠義水滸傳》中李逵在沂蒙山的深處也曾經路過“泗州大聖廟”。而日後婦孺皆知的“齊天大聖”也在此出現。此外《爭玉板八仙過海》,其中與八仙共赴牡丹宴的,除了齊天大聖、通天大聖之外還有攪海大聖、翻江大聖和移山大聖這五位大聖;《時真人四聖鎖白猿》中則有煙霞大聖、攪海大聖、翻江大聖、驅雷大聖、撒波大聖······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京劇《泗州城》女主泗州水母竟然和親兄弟孫悟空打起來了·····

但是,直到元末明初,美猴王孫行者仍舊還不是“齊天大聖”。比如元朝無名氏所撰的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

(齊天大聖上)[雲] 廣大神通變化,騰雲駕霧飛霞,九天神鬼盡皆誇,顯耀千般惡吒。不怕天兵神將,被吾活捉活拿!金精閃爍怒增加,三界神只懼怕。吾神乃齊天大聖是也,我與天地同生,日月並長,神通廣大,變化多般。閒遊洞府,賞異卉奇花;悶繞清溪,翫青松檜柏。衣飄慘霧,袖拂狂風,輕舒猿臂起春雷,舉步頻那轟霹靂。天下神鬼盡歸降,蓋世邪魔聞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大哥哥通天大聖,吾神乃齊天大聖,姐姐是龜山水母,妹子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

注意這個家族,兄弟姐妹五人:通天大聖,齊天大聖,耍耍三郎、龜山水母(就是泗州水母巫支祁)、鐵色獼猴,都是猴妖。但是這個雜劇和唐僧西天取經沒有什麼關係。

第一次把“大聖”之好送給唐僧取經傳說中的孫悟空,是元末明初的楊景賢版雜劇《西遊記》,其中孫悟空一登場就自報家門:

(孫行者上,雲)一自開天闢地,兩儀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費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嶽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擾,七冥北斗難分,八方世界有誰尊,九天難捕我,十萬總魔君。小聖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驪山老母,二妹巫枝祗聖母,大兄齊天大聖,小聖通天大聖,三弟耍耍三郎。

注意,這是第一次孫行者被稱為某大聖,在此之前,南宋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中孫行者的稱號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而且形象也不是個“猴頭”,而是一位翩翩少年,白衣秀士。所謂“換衣冠依舊富貴模樣”,這裡的孫行者仍舊不脫《補江總白猿傳》的影響。

至明中期,朝鮮經典漢語教科書《樸通事》的註釋中才第一次提到齊天大聖孫悟空:

“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澗邊有萬個小洞,洞裡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 以為徒弟,賜法名吾空,改號為孫行者,與沙和尚及黑豬精朱八戒偕往。”

樸通事》成書於元末,但這些註釋卻是明中期的手筆,而這個時間距百回本《西遊記》出世的時間已經不遠。

齊天大聖是怎麼變成孫行者的——《西遊記》史前史

現在福州仍舊是猴神信仰最普遍的地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