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百科」二夾弦:百年雅韻在汴梁

戲曲 樂器 京劇 豫劇 大話戲壇 2017-05-28

「戲曲百科」二夾弦:百年雅韻在汴梁

張瑞芳、仲星火主演的《李雙雙》劇照

由張瑞芳、仲星火主演的《李雙雙》,曾經影響一代人,成為中國農村電影的經典。有一次,筆者看完這部影片後,為《小扁擔三尺三》的插曲著迷,聽了幾遍。後來,筆者才知道這首歌曲是作曲家借鑑了二夾弦藝術而形成獨特風格得以流傳。

二夾弦是上世紀流行於河南、山東、江蘇、安徽一帶的地方戲曲種類,因其伴奏樂器四胡是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故稱二夾弦。它的起源時間無文字可考。一說是在山東菏澤、曹縣一代流行的曲藝“花鼓丁香”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說是在山東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吸收其他戲曲藝術營養而逐漸形成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二夾弦也是這樣。最早的二夾弦演員在地攤上演唱,而且沒有樂器伴奏,只是“乾唱”。農閒時聚,農忙時散,兩三個演員就是一個演出團體。為了吸引更多觀眾觀看,光靠“吆喝”很難奏效,於是,二夾弦演員就變著花樣來增加演出效果:一人敲鑼,一人敲梆,一人敲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這樣的演出比“乾唱”要出效果。但是,時間久了,觀眾和藝人都覺得不過癮,過於單調。藝人為了自己餬口和滿足觀眾的口味兒,又不斷地想法子,使二夾弦的音樂曲調變得委婉細膩、婉約優美、回味悠長。同時,又加上了樂器伴奏,擴大主絃音量,把原弦子上的兩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為兩股,這就是沿用至今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文樂”增加了琵琶、二胡,“武樂”增加了大鑼、手鈸、堂鼓等。演出劇目以小生、小旦、小丑擔當主角的生活小戲為主,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賢》、《蘭橋會》等。二夾弦有了樂器伴奏,使這一劇種有了質的飛躍,為二夾弦走進開封奠定了基礎。

「戲曲百科」二夾弦:百年雅韻在汴梁

國家級非遺(二夾弦)代表性傳承人田愛雲在指導學生

《如夢錄》上記載開封有府城隍廟。清代開封的府城隍廟位置就在現在的板橋街、成功街附近。孔憲易在1984年校注的《如夢錄》裡說:“城隍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濟瀆廟、穆藹堂,今皆黃河水利學校(今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舊址。”城隍廟廟門坐北向南,廟裡建有戲樓。這時的府城隍廟,距離1841年的那場黃河決口洪災已有十幾年,但附近仍有廢墟,人煙稀少。1880年,山東二夾弦藝人“大蒲扇”的傳人劉大煥、徐效言等,像“闖關東”似的把二夾弦劇種率先引入開封。因為是第一次,他們不知道開封人是否喜歡二夾弦,也不敢在市中心湊熱鬧,找到相對偏僻的城隍廟演出。但是,二夾弦的鑼鼓一響,一傳十、十傳百,吸引不少戲迷爭相觀看,很多人竟叫不出這是什麼戲。有人問,到城隍廟看什麼戲?就是那兩股弦夾著胡器拉出的曲子?就叫二夾弦吧。從此,二夾弦在開封叫響,一直沒有改名。

民國初年,二夾弦劇種發展迅速,開封附近地區都有二夾弦班社的出現和演出活動的記載。1916年開封的《河聲日報》,記載了杞縣等縣“演唱二夾弦小戲,晝夜聚賭”的盛況。杞縣當時是開封與豫東、豫南交通必經之地,東鄰商丘市,南鄰周口太康,地理位置優越,文化底蘊深厚;同時,距離開封數十公里。各個劇種劇團進入開封之前,幾乎都要到杞縣“過過招兒”。杞縣人聽戲非常專業,愛挑毛病,一丁點兒的差錯就會來“倒彩”,但是好唱家兒也常被叫好聲淹沒。因此,杞縣被梨園同行稱為“戲窩兒”。後來的豫劇祥符調大家陳素真、桑振君,都曾進過杞縣戲班,在杞縣演過戲。二夾弦在杞縣風行,不分白天黑夜,戲迷們非常著迷。“晝夜聚賭”的看戲場景,無法用文筆描述,直到今天再也很難看到。

《大梁日報》是民國時期開封的主要報紙之一。1917年12月5日的《大梁日報》,記載二夾弦演員演出,“有花旦名鳳仙者,梁園傑出也,舉止嫻雅,風姿綽約,所演各劇,眉目傳情,媚態可人,觀者幾忘其為男身……”這位名叫鳳仙的二夾弦演員,戲牌一掛,觀者入迷,吸引著人山人海的戲迷看熱鬧,人們竟然忘記“媚態可人”的“旦角兒”原本是男兒身……

民國初期的二夾弦,和豫劇等其他戲曲一樣,劇中的旦角演員。粉墨登場者都是由男演員扮演的。男旦由來已久,從戲曲發展史上來看,遠在宋代“參軍戲”,就已有了男旦。元曲、明雜劇、清傳奇雜劇等,皆由男演員扮演旦角。我國舞臺上女旦的出現則始於清末,組班演唱時稱之為“髦兒班”,但是男、女不能同臺演戲。直到“五四運動”後,男女同臺合演成為“時髦兒”。難怪現在有些人不明白,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京劇四大名旦為什麼都是男的?這和時代、戲曲發展史有著密切關係。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寬帶網絡這麼方便,想看什麼,想玩什麼,鼠標一點,應有盡有;當時的百姓除了看戲、打牌,還能有什麼娛樂方式比欣賞戲曲更吸引人呢?二夾弦已與京劇、羅戲、豫劇等劇種一比高低,被譽為風靡開封的四大劇種。

「戲曲百科」二夾弦:百年雅韻在汴梁

河南省非遺(二夾弦)代表性傳承人婁素霞老師生活照


民國時期的開封是河南的中心城市,各個劇種雲集古城,競相吼唱。1924年,王義成在《京報》副刊《戲劇週報》上發表《豫劇通論》一文,文章中的豫劇是對河南省所有劇種、曲藝的統稱。二夾弦和豫劇、京劇等其他劇種一樣,在開封紛紛亮相。同時,各劇種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和成熟,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等藝術風格基本形成。

開封二夾弦所用的語言,為河南地域方言,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還有三板、北詞、娃娃、山坡羊、捻子、贊子、砍頭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調。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醜、淨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唱腔清新、活潑、優美、樸實。

《戲劇旬刊》1935年12月21日創刊,由上海國劇保存社出版,宗旨是“有我們智力財力學力,引導伶人到光明之途,指示伶人達神化之境”、“使我國固有的國粹,不致淪亡”。其創刊前後全國有200多位名伶、票友和各界名流題詞祝賀,是當時活躍在中國劇壇有影響力的戲劇刊物。1936年《戲劇旬刊》第十期刊登的《譚豫調之一種》寫道:“某藝術專科學生為二夾弦旦角親自編寫劇本,並加入西洋樂器伴奏。二夾弦不脛而走,北入河北,東入魯皖。而花旦演唱之細膩、發音之柔和、表演之活潑、調門之多、花腔之繁,實為豫省各種戲劇旦角之冠。”該刊記載把西洋樂器融入二夾弦伴奏的創新之舉,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反映了二夾弦在河南省廣受戲迷喜愛,特別是受到在校大學生的重視和研究,其紅火程度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上世紀60年代,京劇才成功嘗試西洋樂器進行伴奏,如鋼琴伴唱《紅燈記》等。雖然二夾弦的西洋樂器伴奏沒有成功推廣流傳,但卻開戲曲劇種西洋樂器伴奏之先河。

「戲曲百科」二夾弦:百年雅韻在汴梁

滑縣二夾弦《雷寶童投親》

二夾弦起源於山東,為什麼能流行在開封並紅紅火火百年?首先,其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二夾弦是集文學、美學、唱、念、做、打等於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韻味醇厚,耐人回味。其次,其很接“地氣兒”。從“花鼓丁香”的沿街叫唱,到開封府城隍廟裡人們摩肩接踵地看演出,生根在民間,繁榮在民間,歡樂在民間。再次,其演出劇目生活氣息濃郁。什麼《安安送米》、《小姑賢》,與日常生活聯繫密切,單這劇名就讓人想探個究竟。二夾弦是“下里巴人”,雅俗共賞,能得到開封普通百姓的承認和喜愛,關鍵是二夾弦蘊藏和承載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能夠為開封百姓的文化觀念提供營養。

新中國成立後,開封二夾弦有了長足發展。為豐富開封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1956年,開封調東明縣新民二夾弦劇社成立開封地區二夾弦劇團。196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拍攝電影故事片《李雙雙》時,導演魯韌選中該劇團演員參加了拍攝工作。二夾弦《貨郎翻箱》鏡頭,被收入電影《李雙雙》;吸收了二夾弦唱腔風格的《小扁擔三尺三》,作為電影插曲風靡全國,擴大了開封二夾弦在全國的影響。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該團創作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劇目,排演了《江姐》、《蝶戀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龍江頌》、《紅雲崗》、《盤石灣》、《劉胡蘭》等數十部現代戲,使這一劇種獲得了新的生命。開封二夾弦著名演員有盧愛姣、趙文玲、田愛雲、張秀梅、黃汝榮、李保田、周風蘭、劉月蓮、馬建鳳等。2008年,二夾弦劇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二夾弦被河南省文化廳列入河南省稀有劇種。(開封日報 房子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