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看堂會戲摭憶

戲曲 趙德芳 孫菊仙 京劇 梨園雜志 梨園雜志 2017-09-12

吳小如

吳小如(1922-2014),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安徽人,著名書法家、詩人吳玉如先生的長子,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也是一位著名的京劇評論家、戲劇史家,著有《古典小說漫稿》、《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吳小如戲曲文錄》等。

這裡所談的兩件事,全是我的親身經歷;然而若干年後卻由於先母的提示,才留下明確的印象。

1926年隨先母居天津數月。有一次某宅有堂會戲,先母攜我前往。同行者有先姑母及她的子女等(即我的表哥表姐們,今尚有健在者)。當時堂會戲例從午飯後開鑼,午夜始散,中間開晚飯時戲亦不停。大抵不受歡迎的演員和劇目,多排在晚飯時演出。我彼時雖在童稚之年,卻已愛戲入迷,家長去吃飯,我仍獨自佇立臺口,手扳臺欄,踮起雙腳,目不轉睛地望著臺上。這時正由陳德霖和王鳳卿合演《罵殿》,古調獨彈,座客零落。我到臺前時正值趙德昭金殿自盡,於是賀後攜趙德芳急急風上場。記得陳德霖扮演的賀後,右手攜趙德芳,左手以袖遮面,倒退著身子出臺。至臺口甩水袖叫板,才面向觀眾。我主觀上以為出場的既是“小媳婦”,一定很漂亮,不想看到的卻是一張老得往下落乾粉屑的大方臉,而且滿臉皺紋;當時陳老夫子正在進入角色,露出悲憤表情,更使我心驚膽戰。我不禁“哇”地一聲,哭著跑到筵席上找母親去了。

童年看堂會戲摭憶

陳德霖、王楞仙之《琴挑》

入夜以後,先母把我攏在懷中看一場據說是難得的好戲:老鄉親孫菊仙的戲《四進士》(孫扮宋士傑)。演至醉打丁旦時,丁下場後,孫老竟摘下髯口,當場發表演說。當時婦女服裝已漸趨時,雖仍以裙襖為主,青年女子間亦有著旗袍者。而總的趨勢卻是不論長袍短襖,袖子都逐漸短了起來。其實所謂“短”,不過在腕之上、肘之下,微露小臂而已。

童年看堂會戲摭憶

孫菊仙便裝照

這天因是堂會,座上時裝婦女較多,孫老演說的內容正是針對此事大發議論。記得他有“露著半截胳臂,成個嘛(去聲)樣子”云云的話,弄得女客們啼笑皆非。因思京劇演員登臺演出,凡穿著帶有水袖的服裝,照例不許把水袖捋到手腕以上。即如《一捧雪》莫誠舉臂以指數更鼓時,也應用左手緊綰住右腕上的袖口,不許裸臂。而近年來在京劇舞臺上,不論生旦淨醜,往往高捋雙袖,不僅臂腕畢露,甚至有人扮演紅娘,幾乎把衣袖直褪到兩肘以上,滿臺玉臂橫揮。此或風氣使然,連唐代女性也摩登起來了。如使孫老見之,不知當作何感想?

(《吳小如戲曲隨筆》續集)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微信號: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