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整版討論“創造更好的數字化生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21日 09 版)

本期主題:信息化改變社會生活方式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給社會生活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已經深度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創造出更加智能的生活方式。信息化怎樣改變生活方式?還將怎樣改變生活方式?怎樣創造更好的數字化生活?本期觀察版刊發的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闡述。

——編 者

創造更好的數字化生活(人民觀察)

鄔賀銓

人民日報整版討論“創造更好的數字化生活”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四十三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截至2018年12月)

製圖:張丹峰

內容提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巨大改變,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化推動的。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信息化不僅改變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在不斷拓展和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新時代,我們要解決好數字鴻溝問題、信息安全問題、應用成本偏高問題、法律法規不健全問題,創造更好的數字化生活。

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變化。我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已有25年。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互聯網的發展為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平臺,互聯網與這些技術結合,推動信息技術發展進入全新階段。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信息化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推動形成數字化生活。

信息化正在深刻改變社會生活方式

當前,我們正處在信息化大潮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巨大改變,這種改變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信息化推動的。可以說,世界因信息化而更加多彩,生活因信息化而更加不同。

信息化正在改變人們的衣食住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不斷改變人們的生活,深刻影響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在“衣”方面,依靠虛擬現實(VR)技術,人們可以在網上通過3D視覺來挑選服飾,通過機器人模特穿戴來觀看效果;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讓人們通過網絡直接體驗身穿服裝的感受。此外,無論是定製服裝還是定製鞋子,都可以依託數據庫和3D模型庫來實現,用批量化的方式生產個性化的服裝和鞋子,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隨著信息技術與生產技術的深度融合,“衣”方面的個性化定製將日益走進大眾生活。在“食”方面,農業信息化可及時檢測與發現土壤墒情、肥力以及病蟲害,助力農業穩產增產;大數據提供精準市場信息,幫助農民增收;物聯網與區塊鏈結合,可以監控從農田、牧場到餐桌的整個流通過程,讓消費者放心消費。現在,外賣十分流行,手機點餐已成為一些人的一種生活常態。在餐廳,已經可以實現後廚機器人配菜、前臺機器人送餐。在“住”方面,智能建築將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綜合應用到建築物的設計、運行、維護和管理中。IBM公司認為,到2025年全球聯網設備將有1/5用在智能建築中。智能家居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各類家用電器聯網後可增加音控或手機遙控功能,照明和空調可識別環境條件自動啟動或關閉,電冰箱可以提醒人們所儲存食品的保質期,其他一些家居設備將實現安防、節能、娛樂、養老監護等多種功能。可以說,信息化發展將使“住有所居”變為“住有優居”。在“行”方面,智能交通被認為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改善道路通行狀況。比如,根據經驗設置的紅綠燈轉換節奏難以適應路況的動態變化,而利用信息技術將攝像頭與紅綠燈控制系統連接起來,可以實現紅綠燈轉換的智能化。得益於信息技術的支撐,網約車和共享單車不斷髮展,方便了人們出行。5G在500公里時速下的通信能力,為未來高鐵提速和無人駕駛做好了準備。

信息化正在拓展和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按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人的生理需要之上還有安全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信息化在深刻改變人們衣食住行的同時,還使人們的其他需要得到延伸和拓展,並且得到更好滿足。比如,安全是當前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包括人身安全、家庭安全、財產安全、健康保障等,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水平。比如,利用遍佈道路卡口的傳感器和攝像頭,可有效檢測套牌車、超載車、超速車等,維護交通安全;人臉識別系統能夠幫助尋找丟失兒童。再如,在醫療方面,超級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可以加速藥物研製過程,高清視頻和可靠的傳輸系統可以支撐遠程醫療,AR技術可以縮短醫生培訓時間。學習、娛樂、運動、旅遊等屬於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信息化在這些方面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語音與文字的互相轉換、母語與多種外語的自動翻譯已經不是難題,人們可以將講話實時自動翻譯為數十種語言,輕鬆地與外國朋友交談。微信等社交軟件使人們的溝通交流更加便捷。搜索引擎、慕課等為人們瞭解世界、學習知識打開了一片新天地。移動互聯網與物聯網融合能夠進一步豐富通信的功能,各種傳感器嵌入手機後可以擴展人的感官能力,實現環境感知等功能。

解決好數字化生活面臨的問題

信息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巨大而深刻,正在帶來可以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數字化生活。新時代,我們要進一步解決好發展數字化生活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解決數字鴻溝問題,讓越來越多的人享有數字化生活。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是指信息技術領域存在的差距,它既存在於信息技術開發領域,也存在於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當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不同領域在信息化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雖然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逐年提高,但不同人群在信息的掌握、擁有和使用能力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鄉之間、東西部地區之間的信息化發展也很不平衡。貧困人口在信息化方面還面臨不少障礙,數字化生活對一些人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能讓互聯網的高普及率遮蔽了數字鴻溝,必須進一步推動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信息化均衡發展,讓越來越多的人享有數字化生活。

解決信息安全問題,提高數字化生活的安全係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應用得當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應用不當也會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當前,從整個世界範圍來看,網絡安全威脅不斷增加,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安全就談不上讓信息化更好造福人民。信息時代,人們享受著數字化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但網絡黑客、互聯網詐騙、侵犯個人隱私等又讓很多人“中招”。可見,信息化應用越深入,就越要重視信息安全問題。要通過技術、法律等手段解決信息安全問題,讓人們更為安全地享有數字化生活。

解決應用成本偏高問題,讓老百姓用得起信息服務。創造更好的數字化生活,需要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信息化應用成本,讓老百姓用得起信息服務。為此,近年來我國已推出許多有效舉措。今年,我國進一步推動網絡提速降費,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再降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20%以上,針對低收入和老年群體推廣“地板價”資費。隨著信息技術不斷髮展,新型信息化應用將不斷湧現。要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老百姓都能用得起信息服務。

解決法律法規不健全問題,為數字化生活提供法治保障。信息化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事關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信息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法律法規保障。當前,數字化正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深刻改變。只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才能更好保障數字化生活健康發展。比如,今年1月1日起,我國電子商務法正式施行。電子商務法是調整我國境內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的專門法,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法治保障。應全面審視、深入分析信息化發展中的法治問題,不斷健全與數字化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數字網絡世界的雛形已經出現

信息化催生全新生活方式(順勢而為)

文繼榮

過去幾十年,人類社會經歷了激動人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變革,在我們生活的物理世界之上已經出現一個數字網絡世界的雛形,人們的很多活動直接發生在數字網絡世界中,同時物理世界和數字網絡世界被連接起來,線上線下生活緊密交融,數字化生活時代已經到來。從電子商務發展、移動支付普及,到智慧交通智能出行,再到遠程教育資源共享,信息化深刻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之前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相比,信息化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範圍更廣、程度更深。信息化的發展將全方位改變社會面貌,催生全新的生活方式,為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數字經濟規模達3.31萬億、佔GDP比重達34.8%。這一系列數字意味著,信息化時代數字中國建設正在帶來產業新升級、經濟新發展、社會生活新變革。信息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不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為我們提供全新的體驗,滿足人們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還能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更為安全的世界提供保障。更進一步看,信息化還可以使人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尊重需求;信息化也為滿足人們的自我實現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可以預見,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未來,大數據、雲計算特別是人工智能、5G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將對社會生活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展望未來,信息化必將為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讓信息化為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發展現代信息技術。高性能芯片、基礎軟件、移動設備、物聯網、高速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平臺等技術構建了數字網絡世界的基礎架構。在需求驅動下,帶寬速率、儲存能力、計算性能等快速發展,使得海量數據能順利完成從採集、傳輸、存儲到計算的生命週期。數據作為數字網絡世界中的核心資產,具有與物理世界中的物品完全不同的性質。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性、真實性、有效性、不可複製性成為數字世界中數據流轉的關鍵問題,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出現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辦法。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近年來快速發展,提供了將數據轉化為信息和知識,進而進行決策的工具和方法。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為人類提供了一個和數字網絡世界的互動可視化接口。智能硬件和機器人等技術將數據和智能轉化成實際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這些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決定著信息化發展水平,將構成未來信息時代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統籌佈局,加大對信息技術領域基礎前沿技術的投入,尤其是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構建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為未來的數字化生活提供技術支撐。

讓信息化為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生活,離不開法律和文化的支撐。數字網絡世界及其與物理世界的交互帶來了全新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構建信息化社會的治理框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法律和文化兩個方面的支撐。一方面,信息安全尤其是網絡安全是信息化社會的基礎。信息採集、傳輸、存儲、使用中的任何安全和隱私顧慮,都會嚴重影響用戶對信息技術的使用。我們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實現依法治網,保障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規範數據和服務的權責等,切實維護數字網絡空間的安全、可靠,讓人們對信息技術和產品用得好、用得放心。另一方面,數字網絡空間日益成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和虛擬生活空間。正如現實社會一樣,文化建設在這裡也必不可少。我們要加強管理,深入開展教育和宣傳,引導全社會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世界。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院長)

讓信息化服務於人(大家手筆)

高新民

上世紀90年代末,一本名為《數字化生存》的書曾經風靡一時,作者在書中對未來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進行了展望。如今,許多預言早已變成現實。20多年來,信息化所發揮的作用遠遠超出我們曾經的想象,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說明,信息化已經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我國正式以信息化名義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是從1993年開始的,在此之前更多的是講計算機技術應用或微電子技術應用。這個起點的標誌是1993年12月國務院成立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以統籌規劃和協調推進全國信息化工作。當時的國際背景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浪潮開始興起,而互聯網正是推動計算機技術應用轉變為信息化的關鍵因素。我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25年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化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社交方式、工作方式,展現了信息化服務於人的無窮魅力。

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醫療社保等方面已離不開信息化系統的支撐。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73.6%的網民進行網絡購物,網絡購物交易規模及其佔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比重均位居全球首位,而且目前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社交網絡大大方便了人們之間的交流:截至2018年底,微信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0億,每天發送信息450億次,音視頻通話達4.1億次,這需要高水平雲計算保障能力才能做到。信息化對社會就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儘管信息化給一些傳統就業崗位帶來巨大沖擊,但也創造了更多新的就業崗位,而且讓人們的就業方式更加靈活。政府信息化已由支撐政府內部業務為主轉為服務公眾為主,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區的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和統一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雖然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很大成就,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仍然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截至2018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22億,佔全部網民的26.7%,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8.4%,與城鎮地區74.6%的互聯網普及率相比落後36.2個百分點。還要看到,我國服務業信息化發展較快,而工業和農業生產型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發展較慢。服務業信息化發展較快主要得益於消費型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但生產型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加大發展力度。近幾年,在物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帶動下,生產型互聯網發展開始加速。

當前,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驅動下,信息化正從網絡化向智能化方向邁進。網絡化階段的信息化以連接人為主,以原有業務流程軟件化為主。進入智能化階段,網絡不僅連接人,還可連接物、流程甚至數據本身,可以處理更為豐富的信息、更為多元的數據,為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能夠更好服務於人。智能化階段的信息化在連接萬物的基礎上形成了智能決策和智能控制能力,在技術上可以逐步實現“機器換人”“算法勝人”。在信息化進入智能化新階段後,更要深入思考信息化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人。從技術上看,應該追求機器更智能化、算法更精準化,但在處理機器和人的關係時,仍要堅持以人為核心,智能機器要與人協同,智能算法要與人為善。

信息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無論信息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都應堅持以人為核心,讓信息技術造福全社會,讓數字紅利惠及每一個人。這才是科技進步的價值追求和意義所在。

(作者為中國互聯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責編:馮粒、袁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