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頓緋聞採訪札記

新聞 CNN 小淵惠三 傑斐遜 法國 上官婉婉 2018-12-09

美國三權鼎立,政府、國會和司法三種權力互相制約,而新聞媒體則被稱為“第四帝國”,它對美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巨大,其權力有時可以超越“三足”,因此記者在美國被稱為“無冕之王”。當年,《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揭露了“水門事件”後,新聞媒體在美國政界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最後理查德·尼克松被迫宣佈辭職。20多年過去了,克林頓性醜聞爆發後,華府的“無冕之王”們還想像當年那樣,將克林頓趕出白宮,以顯示新聞媒體的巨大影響。在克林頓承認與萊溫斯基有不正當關係後不幾天,美國廣播公司的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宮資深記者塞繆·多納爾森在電視上口出狂言:不到一週,克林頓就要辭職。

克林頓緋聞採訪札記

克林頓緋聞爆發的那段日子,美國主流媒體幾乎已經沒有別的話題。美國人的生活固定在一個“頻道”上。翻開美國的報紙,打開美國的電視,聽聽美國的收音機,話題只有一個:總統克林頓與前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醜聞。政客、專家、學者、律師、記者等等各類人士紛紛粉墨登場,喋喋不休、津津有味地評論總統的這一緋聞。即使來訪的外國貴賓也難以迴避這個令人尷尬難耐的問題,南非總統曼德拉、捷克總統哈韋爾、日本首相小淵惠三,都不得不在美國記者窮追不捨的追問下表態。

法國人感到不解,德國人感到噁心,俄羅斯人則希望自己的領導人也有類似的風流韻事,只有美國的一些媒體用殘酷的語言鞭撻自己的總統,用令人作嘔的故事羞辱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的領袖……克林頓性醜聞在全球鬧得沸沸揚揚,被稱為美國“第四帝國”的新聞媒體在其中推波助瀾,興風作浪。

作為分管報道美國外交的記者,我平時參加了不少克林頓與外國領導人舉行的記者招待會。按說,在這些嚴肅場合,記者的注意力應該集中在兩國關係或者國際形勢上,但是美國的無冕之王們經常不顧別國同行的存在,也不管招待會上的客人是誰,專問一些毫不相關的花邊問題。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緋聞成為焦點後,他與外國領導人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就成了這些美國記者尋找“獵物”的重要場所,他們挖空心思地從克林頓那裡套話,像蒼蠅圍著一隻裂縫的雞蛋一樣糾纏不休。白宮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記者招待會會場的前幾排中間座位全部為美國記者保留,並准許他們先於其他記者進入,他們的有利地位使其他記者想換個話題都不容易。

1998年2月,萊溫斯基案初起,克林頓一口咬定與萊溫斯基沒有不正當關係。恰在此時,英國首相布萊爾來訪,克林頓與他在白宮東廳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兩位領導人的開場白話音未落,坐在最前排中間位子的CNN駐白宮記者、大鬍子沃爾夫已經站了起來。但克林頓的手指向了後排的另一個記者,這位記者還沒有來得及張口,沃爾夫就不顧一切地大聲發問:“請問總統先生,萊溫斯基本來可以過平常人的生活,但是因為你,現在看來她的一生都將改變,你對此有何感想?”

克林頓緋聞採訪札記

克林頓左手手肘抵著桌面,手掌支著下巴,對沃爾夫提出這樣的問題顯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自言自語似的只說了幾個字:“那很好,很好。”大廳內爆發出鬨堂大笑,記者招待會嚴肅而緊張的空氣一下子變得輕鬆起來。

隨後,全美廣播公司、美聯社等美國各大媒體的記者都開始追問克林頓是否與萊溫斯基真的有性關係。克林頓一一作答,用不可爭辯的語氣強調他與“那個女人”沒有“不正當關係”,站在克林頓身邊的布萊爾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好像是局外人。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斯塔爾這個被稱為“老狐狸”的檢察官在萊溫斯基好友特里普提供的錄音帶裡嗅出了一些味道,於是千方百計地收集證據,傳訊證人,使用免除萊溫斯基偽證罪等伎倆,直至要求克林頓在大陪審團面前作證。克林頓終於被迫發表電視講話,承認與萊溫斯基有“不恰當關係”。美國輿論大譁,紛紛責罵克林頓“下流、無恥、偽君子、撒謊”,要求克林頓下臺,美國政治面臨嚴峻危機,白宮頓時被烏雲籠罩,白宮主人的處境和心情可想而知,然而美國記者們並沒有因此停止“騷擾”,他們仍在尋找“圍攻”克林頓的機會。

事隔不久,捷克總統哈韋爾來訪。克林頓與這位身體欠佳的捷克總統在國務院的艾奇遜大廳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這是克林頓認錯以來首次與記者見面,這可是記者獲取信息的重要時機。在前一天,新聞媒體破例預報了這次記者招待會,美國主要電視網將實況轉播。9月16日下午,我提前近一個小時來到國務院,國務院入口處已經擠滿了各路記者。艾奇遜大廳裡,記者和外交官熙熙攘攘,大廳後面支滿了“大炮”,CNN、全美廣播公司(NBC)和美國廣播公司(ABC)等電視臺的記者都在對著自己的攝像機鏡頭排練,背誦早已準備好的臺詞。

下午3時整,美國禮賓官像往常一樣宣佈:“先生們、女士們,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威廉·傑斐遜·克林頓,在捷克總統陪同下到場。”只見克林頓從舞臺的右邊幕後走了出來,並做出手勢,讓哈韋爾先行。在我的記憶中,這是克林頓第一次如此準時。他面帶微笑,滿臉紅光,精神飽滿,根本看不出在過去這段時間裡他所承受的來自社會各界、乃至“第一家庭”的巨大壓力。數百名記者、國務院的工作人員和美捷雙方官員全部起立,長時間鼓掌,醜聞並沒有改變美國人對總統的尊敬。

克林頓緋聞採訪札記

哈韋爾此次訪問,主要是為捷克加入北約,以及即將在華盛頓舉行的北約首腦會議做準備,但是所有的提問都集中在緋聞上,對北約這個具有戰略性意義的話題全然不屑一顧。和往常一樣,克林頓首先點了合眾社老記者海倫的名字。海倫問:“有人說你已經沒有道德權威領導這個國家、不適合進行外交活動,你對此有何評論?”克林頓非常從容地說:“在外交方面,我從來、也將不會停止領導這個國家,因為它對我們太重要了,影響到我們美國人在國內的生活。”接著,他從反恐怖主義談到北愛和平進程,從中東和平談到科索沃,滔滔不絕地談到他自己在國際上的建樹。隨後,坐在第一排的記者們繼續提出一系列難以回答的問題。有人問他既然已經公開承認錯誤,是否承認原來在瓊斯案中作證時撒了謊。克林頓巧妙地迴避了這一問題,因為一旦承認在大陪審團面前撒謊,就等於承認自己犯了偽證罪。

記者們連客人也不放過,有人問哈韋爾如何評價克林頓的道德表現。哈韋爾也繞圈子:“美國有許多面孔,我喜歡它的大部分面孔,但有些面孔我看不懂,所以我不評價。”哈韋爾的話簡短有力,言下之意是美國輿論很無聊,他為克林頓打抱不平,臺下不少人為他鼓掌。

克林頓在這次記者招待會上的表現十分出色,面對記者審訊犯人似的提問,他沒有一點脾氣,而是像談心一樣真誠地回答問題,但頭腦又十分冷靜,不上記者的圈套。他反覆表示自己願意悔過自新,繼續領導自己的家庭,領導這個國家,希望美國人能夠原諒他,忘記過去向前看。克林頓的話深沉、真摯、感人,當他用哽咽的聲音說“我保證今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時,臺下掌聲雷鳴——是克林頓的大度、風度和智慧構成的領袖風範,使這些“無冕之王”們的圍攻顯得不堪一擊。

關於克林頓緋聞的報道8月至9月中旬進入高潮,報紙、電視發瘋似的沒完沒了,不論是傳言、造謠,還是真的新聞,也不管內容是否適合公開,它們一股腦兒地全部抖摟出來。斯塔爾報告被人們稱為是美國的《金瓶梅》,通篇報告中有多處露骨的詳細描述,通篇報告根本不像法律文件,它對性關係的描述比某些黃色小說還要技高一籌,將白宮描繪成了總統的“春宮”。這篇報告被公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黃色的政府文件。而國會居然以壓倒多數的表決結果准許報告全文公佈於眾後,各大報紙均不加任何刪節地全文予以刊登。9月21日早晨,國會將克林頓在大陪審團作證的錄像公佈於眾,幾乎是在同時,克林頓也在聯合國大會發表重要演講。照慣例,電視應該實況轉播克林頓的講話,第二天的報紙也應該全文刊登克林頓演講全文,但是,媒體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錄像帶上,美國廣播公司、全美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及CNN用了4個小時的時間播放克林頓作證錄像,期間停止了一切正常的商業廣告和新聞節目,據統計,每家電視臺在這段時間裡的廣告收入損失均在數百萬美元。連一些文藝節目也不例外,在全美廣播公司的“晚間節目”中,5個年輕姑娘裸露大腿,一身萊溫斯基的打扮,她們不但裸露大腿,而且個個嘴裡叼著一支萊溫斯基在證詞中所描述過的雪茄,做出各種性感的姿態,在舞臺上跳來跳去,繼而又將雪茄打開變成了一條黃色領帶——斯塔爾報告中描述的證物。

克林頓緋聞採訪札記


美國輿論雖然閉著眼睛看不見,但世界超級大國的公民們在困惑中開始思考,俄羅斯政治經濟危機在威脅全球經濟,金融危機正悄悄來到華爾街,美國人還有更多更有意義的事做,在總統私生活問題上糾纏不休究竟有什麼意義?美國人對“第四帝國”厭倦了。根據新聞媒體所做的民意測驗,80%的公民反對公佈克林頓作證錄像,66%的人認為應該讓克林頓繼續未完成的任期,大多數美國人對緋聞報道感到厭煩。一些婦女組織、黑人團體呼籲抵制新聞媒體報道克林頓私生活。

歐洲人對美國媒體更是大為不滿,指責美國輿論“令人作嘔”、“反胃”、“噁心”、“可恥”,認為不應如此處理新聞。法國時任總理若斯潘說,尊重個人的原則也應該是大西洋彼岸所應遵循的。新聞記者出身的法國外交部長韋德里納也公開表示他個人的感想,認為美國新聞媒體沒有經過編輯處理,將聽證會錄像全部播放,令人十分震驚。德國總理科爾發表評論,認為公開討論這種事情完全不能接受,特別是全球最強盛的國家總統竟遭如此汙衊,感到極為“噁心”,批評美國媒體如此炒作毫無價值的國內社會新聞,忽視世界尚有戰爭、飢餓、難民流離失所。德國《夫林堡日報》記者普雷爾聘請律師,準備以散播色情圖文與誹謗克林頓的罪名,對斯塔爾和美國媒體提起刑事訴訟。

白宮北草坪西側仍然熙熙攘攘,電視臺的“大炮”仍在對著白宮,有的記者在白宮熬夜守候,管理人員在白宮新聞廳的廣告欄上張貼了一張小條,上面寫著:提醒大家白宮新聞廳的工作時間——早晨5點到晚上10點,晚上11點新聞廳熄燈。

“你知道美國大眾對輿論報道克林頓醜聞很反感,為什麼你們還要繼續報道?”在北草坪的小路上,我問全美廣播公司的駐白宮記者溫德爾。他邊走邊說:“很簡單,我們的編輯讓我們這麼幹的。”“編輯後面的人又是誰?”溫德爾沒有回答。但是溫德爾的同事凱倫·威廉斯告訴我:“共和黨是這場用骯髒手段掀起倒克林頓運動的幕後人。平衡預算、醫療改革、外交事務等方面的政策曾經是共和黨拉攏選民的強項,但是現在他們看到民主黨的總統在這些方面比他們幹得都成功,他們毫無辦法,他們急瘋了,於是便想盡一切骯髒手段來攻擊總統。”

“這算什麼?”提到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私通的事,威廉斯覺得又可笑又氣憤,又覺得美國媒體實在實在是無聊透頂。“華盛頓的權貴們哪位沒有風流韻事?哪位沒有一兩個小祕?從共和黨眾議院議長金裡奇到眾院司法委員會主席海德,他們在私生活方面都不乾淨。”

通過與白宮記者聊天,我發現他們自己並不希望報道克林頓緋聞,普遍認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是老闆要求他們這麼做,他們別無選擇,否則就被炒魷魚。

有一個金喇叭的故事,說的是從前一個國王通過百姓吹喇叭來議國事,哪邊的喇叭聲響,就聽取哪邊的意見,結果總是那些富人吹得最響,因為窮人根本就沒有喇叭可吹。美國憲法修正案第一條規定,人人都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是報紙、電臺和電視臺背後的支柱都是大富翁,而窮人永遠沒有財力去出版報紙、建立電臺和電視臺,所謂言論自由其實只是富人的自由。長期以來,美國輿論傾向於保守的富人,偏向被認為只為富人說話的共和黨,在歷屆總統選舉中,報紙總的來說都偏向於共和黨。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今日美國》等各大報紙均刊載批評克林頓的社論,《今日美國》的評論甚至要求克林頓下臺,這樣看來也就不足為怪了。前總統林登·B·約翰遜曾經對新聞媒介怨言頗多,他認為,東北部的一小部分富人控制了“大”傳播媒介,這些人不喜歡他這個來自得克薩斯州的人,一個外來的人,來自堪薩斯這個小地方的克林頓就更不會得到媒體的喜歡了。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寫過一篇題為《競選州長》的短篇小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因為受不了誹謗、謠言和各種人身攻擊等輿論的壓力,而最後被迫宣佈退出競選。克林頓緋聞與大師作品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美國政治的骯髒。難怪有人將美國政界叫做“瘋人院和汙水池”,而如果一個人要諷刺另一個人時,就可以說:“他不過是一個政客罷了。”

克林頓的緋聞已經徹底演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

20世紀的最後一個12月19日,是華盛頓極不尋常的一天,是美國政壇上鬥爭最為激烈的一次。作為記者,我親身感受了其中的緊張氣氛。

克林頓緋聞採訪札記

這一天美國內政外交雲譎波詭,一個又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從這裡頻繁傳出,美國曆史不再以年月日記錄,而是以小時和分鐘記載。

清晨,天空陰雲蔽日,寒氣襲人,但仍有一些遊客在國會山東門排隊,等待參觀。從外表看,國會山與往日沒什麼不同。然而,此時國會山大樓眾院大廳內正在進行一場近乎白熱化的鬥爭,昨天爭吵到深夜的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們毫無疲勞之容,仍在脣槍舌劍地就彈劾總統克林頓的議案進行爭論。議員們伶牙俐齒、巧舌如簧的本領在這裡表現得真是淋漓盡致。

9時40分許,當眾院議長利文斯頓大聲疾呼:“他(克林頓)必須辭職!”但是臺下民主黨議員幾乎齊聲呼喊:“不,你自己辭職。”果然,不到一分鐘,利文斯頓便在講話中承認自己曾經有過婚外戀,他說:“我不再出任眾院議長,希望克林頓總統以我為榜樣。”同時他還決定6個月後退出國會。

大廳內一片沉靜,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議員們個個震驚不已。

“今天是美國曆史上最悲哀的一天,我想哭,但沒有眼淚。”民主黨眾議員約翰·路易斯揮舞著兩隻拳頭,像獅子一樣憤怒。臨時議長不停地敲響“驚堂木”,提示發言時間已過,但他仍在聲嘶力竭地為克林頓喊冤,怒斥共和黨不公正的做法。

上午10時40分許,世界上最大的辦公大樓——五角大樓,當天是週末,但停車場沒有像往常那樣空空蕩蕩,北門的停車場上仍停放著許多車輛。大樓內的氣氛也是異常緊張。國防部長科恩宣佈,美英已經開始對伊拉克進行第四輪空襲,這是“沙漠之狐”行動實施以來最沉重的一次打擊。美國各大電視臺將鏡頭轉向巴格達,那裡一串串火光,伴著隆隆的響聲,劃破夜空。

下午1時25分許,眾院以228對206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彈劾克林頓議案的第一條款。西方各大通訊社紛紛以“急電”形式宣佈,克林頓已經成為自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以後130年來被眾院彈劾的第一位總統。美國電視臺的鏡頭從炮聲隆隆的巴格達轉移到“靜悄悄”的國會山,全美各地報紙也紛紛出版總統遭彈劾的“號外”,報攤和報童叫賣於街頭。

下午2時15分,眾院終於結束了對克林頓彈劾案的表決,克林頓的4大罪狀通過了2項——偽證和阻礙司法。支持克林頓的民主黨眾議員個個憤憤不平地走出國會山,乘坐兩輛大巴士,沿著賓夕法尼亞大街,前往白宮。

聖誕節即將來臨,白宮內到處掛滿了花環,白宮南草坪不遠處的國家聖誕樹妝點得色彩繽紛,熠熠生輝。然而,這裡並沒有節日的氣氛。白宮後門外,反對戰爭的、反對彈劾的和支持彈劾的示威者不時高呼口號,一片嘈雜。白宮內,北草坪上各大電視臺將“大炮”對準白宮,記者奔走於新聞廳和“大炮”之間,隨時向觀眾報道關於戰爭和彈劾的消息。主人克林頓並沒有觀看眾院辯論的電視轉播,而是和他的“精神顧問”在一起。

下午4時10分許,克林頓出現在白宮東廳至玫瑰園的走廊上,副總統戈爾、民主黨領袖蓋普哈特和第一夫人希拉里等人簇擁其後。他們幾乎個個面帶微笑,匆匆走進正對白宮南草坪的一扇門裡。稍候,民主黨議員從白宮東廳魚貫而出,在南草坪一個裝有白宮標誌的麥克風架子後面站定。這時,只見希拉里兩手挽著克林頓的左臂,兩人微笑而又充滿自信地走來。

白宮辦公廳主任波代斯塔首先發言,感謝支持克林頓的所有議員們。隨後,蓋普哈特、戈爾和克林頓分別發表講話,斥責共和黨得理不饒人的做法,戈爾尤其讚揚蓋普哈特在眾院仗義執言、要求停止“人身攻擊政治”的講話。他說,他和蓋普哈特22年前同一天來到華盛頓,蓋普哈特的這次講話是最精彩的一次。蓋普哈特和戈爾對克林頓都是讚不絕口。民主黨在面臨“滅頂之災”的情況下,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團結。

南草坪上的儀式結束不到兩個小時,白宮又傳出重大新聞。晚6時許,克林頓來到白宮的羅斯福廳,向世界宣佈停止已經持續了4天的“沙漠之狐”行動,稱美英已經完成任務,伊拉克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已經被摧毀。

至此,美國內戰外交面臨的兩大危機總算告一段落,美國人終於可以安心地過一個聖誕節了。

風雲變幻的克林頓緋聞事件猶如一場大戲。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這場戲應該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迪。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僅有200多年的歷史,為什麼這200年卻超越了世界5000年的文明?答案可以有1000個理由:美國吸取了世界上各民族的精華,美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美國曆史短暫沒有包袱,美國沒有發生過毀滅性的戰爭等等。但是我覺得,最根本的一條是——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在這場大戲中得到了檢驗。斯塔爾不是宰相,不是青天,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法官,但是他卻能審“皇帝”。如果“皇帝”都能審,全國還有哪個高官不能審?

然而,法治並不是興國的最佳良藥。審視美國的文化,我們可以在這座烏煙瘴氣、魚目混珠的文化世界裡找到最精髓的部分。美國文化是暴力文化,美國價值觀強調個人自由。但是HONESTY(誠實)是這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中最值錢的東西,是法治的鑰匙。如果沒有這一條,法律再多,執法再嚴,人人都撒謊,法律也不過是皇帝的新裝。反觀克林頓緋聞案,斯塔爾洋洋灑灑幾百頁的報告,克林頓前前後後的辯解,其中心問題是:克林頓是否撒謊。2001年我們的高考命題作文是“誠信”。在我看來,這次高考命題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我們終於明白我們興國需要靠什麼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