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新生兒 曲奇 育兒錦囊 育兒 育兒慢時光 2019-02-15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儀式感,在寶寶出生這一年,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講究”,比如報喜,三朝做膽,拜床母,做滿月,理胎髮,百日禮,收涎,吃姑米,抓週等等,很多習俗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有些習俗已經失傳。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過去的這些習俗,多源自對生命的敬畏,由於醫學不發達,嬰兒夭折情況非常常見,拜神,祈福等形式都是在為孩子平安長大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今天我們一起聊聊嬰兒習俗的轉變。

1.報喜

舊時通訊不便,交通也不夠發達,當寶寶出生後,婆家人會專門派人向孃家告知,這就是報喜的來歷,去報喜會帶去禮品拜祭孃家先祖,也會帶給媒人一份喜酒,孃家收到報喜及禮品後,會回贈坐月子的補品。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而今等不及寶寶出生,孃家人怕是已經守在產房門口,報喜自然是沒有那麼講究了,產婦及家人也會通過網絡向身邊掛念自己的親友報平安。

2.三朝做膽

古代的寶寶出生後不會每天洗澡,出生後會用安全的油脂塗抹寶寶全身,並且裹起來防止皮膚問題,直到三天後,由祖父母為寶寶行沐浴禮,在澡盆中放三塊大小適中的石頭,太小會“膽小如鼠”,太大又怕“膽大包天”,還要放進代表富貴的桂花葉,代表福氣的龍眼葉,代表吉祥的橘子葉,洗澡過程中會輕輕拍寶寶的胸前,表示讓寶寶膽大一些,試圖以此抗衡寶寶的驚跳反射。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而今天天洗澡,最多隔一天洗一次澡,也知道驚跳反射並不是因為孩子膽小,不會油裹全身,更不會把洗澡水調的跟鍋底一樣。這個習俗也幾乎淡化了。

3.剃胎髮

滿月時父母幫寶寶剃下胎毛,做成胎毛筆,寓意未來參加科舉高中狀元,也有人將臍帶和胎毛一起做成印章,取義頭髮(“發”),臍帶(“財”)。另有說法是寶寶出生24天理胎髮,寓意長大效法二十四孝,成為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而今剃胎毛越來越流行,做出胎毛筆或者印章大有人在,不過批量生產真的不太保證拿到手的筆來自自家寶寶的頭髮,倒是越來越不提倡給寶寶剃光頭,擔心傷害毛囊。

4.滿月

由於古時候嬰兒夭折情況嚴重,能到滿月就是一個重要的跨越,時至今日,新生兒和嬰兒的分界仍然是滿月。滿月禮既是對寶寶未來的祈福,也是對之前神明的庇佑給予還願。滿月時根據各地風俗,去拜送子觀音,註生娘娘,三奶夫人,媽祖等傳統神明,並且給親友送一份油飯或豆飯。孃家人會送長命鎖,寓意寶寶長命百歲。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由於當時的條件有限,主家會給親友街坊送紅皮雞蛋作為“誕生”的禮物。

而今的習慣多是擺酒席,大家歡聚一堂,為添丁的喜悅而慶祝。

5.收涎

寶寶4-6個月的口水多,古代會有收涎禮,準備6-8-12個小餅乾和一個壽桃,讓寶寶坐在壽桃上,將小餅乾穿成串掛在寶寶脖子上,垂在胸前,每個長輩將寶寶胸前的餅乾掰下一小塊,幫助寶寶擦口水,邊擦邊說吉祥話“收涎收乾乾,祝你不再流口水”“收涎收瀝瀝,祝你早些叫媽媽”等等。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而今都知道,流口水是要長牙了,收涎是收不住的,所以風俗也淡化了,只有少部分媽媽會給寶寶定製帶有寶寶姓名生日的收涎餅乾,進行“儀式”。

6.抓週

古代抓週既是吉祥的傳統,也是為寶寶的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做一個“測評”,如果一歲的寶寶還不能爬到吉祥物旁邊,或者不會抓,那就一定是出現了問題。不過當時也沒什麼解決辦法。

寶寶出生第一年的習俗,有些流傳至今

抓週的早晨,長輩會給寶寶手上放蔥(聰明),蒜(精打細算),蘋果(平安),然後擺好尺子,算盤,食物等代表士農工商的職業象徵,看寶寶的第一直覺去摸哪一樣。來預測寶寶的未來發展。

現在的抓週同樣是吉祥物或象徵物,但是不再糾結於寶寶抓了什麼,畢竟行行出狀元,未來孩子開心才是最重要。

你身邊有什麼風俗可以與大家分享嗎?保護中國傳統文化人人有責,希望各位轉發,讓更多人知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