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發佈,2022年將取消汽車行業股比限制

近日,發改委連續發佈了兩則“負面清單”,分別為《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汽車製造業股比開放”成為一大關鍵詞。

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發佈,2022年將取消汽車行業股比限制

其中明確提及,除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汽車整車製造的中方股比不低於50%,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此外,兩則“2019版負面清單”再次強調,在2020年取消商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

開放股比的“缺口”已開

從去年以來,“汽車製造業股比開放”被頻頻提及,而特斯拉則率先“飲頭啖湯”。在此之前,特斯拉希望通過獨資形式擁有工廠的完整所有權,甚至國產計劃一再推遲,直到打破了在中國汽車領域制定的不低於“50:50”股比限制後,終於在今年1月開始動工建廠。這不僅是有史以來外資在上海最大的一筆製造業投資,也是中國宣佈階段性開放汽車產業股比限制後的首個外商獨資新能源車企落地。

傳統汽車也在股比開放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去年3月,華晨中國與寶馬達成協議,以現金290億元人民幣向寶馬轉讓華晨寶馬汽車25%的所有權(2022年生效),同時延長合資企業的經營期限到2040年,屆時,華晨中國持有華晨寶馬的股份將由此前的50%變更為25%。這也是中國第一家進行股比調整的合資車企。

進一步打破技術依賴與封閉

隨著開放措施的逐步深入,外商投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吸引外商投資1383億美元,同比增長1.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繼續成為全球第二大跨國投資流入地。2019年1-5月,我國吸引外商投資546.1億美元,同比增長3.7%。

需要指出的是,放開股比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趨白熱化,隨著跨國車企的進入,將進一步打破技術依賴與封閉,推動汽車產業市場化良性競爭,消費者也可以得到更實惠的價格和多元的選擇。

另一方面,對整體實力偏弱的自主品牌而言,也將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碰撞。全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認為,如果合資企業仍然主要依靠外方進行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自主部分無法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競爭力,結果將令人擔憂,目前留給自主企業和合資企業奮發圖強的時間越來越緊迫了。

【記者】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