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心理學 沙丁魚 鯰魚 法國 英國 I敏而好學I 2018-12-05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當前,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知識被應用到班級管理中。對班主任來說,如果能正確地認識、瞭解一些與教育相關的心理效應,並在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教育教學工作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門檻效應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是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

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爾迪尼分析認為,對人們提出一個很簡單的要求時,人們很難拒絕,否則怕別人認為自己不通人情;當人們接受了簡單的要求後,再提出較高的要求,人們為了保持認識上的統一和給外界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傾向於接受較高要求。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在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學生心理接受能力,應少一些,小一些,這樣才會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二、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雖然這一效應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見,但也有不少學生學會了這些。犯了錯誤相當於“開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應。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當,能被學生所接受,同時對學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為絕不能遷就。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在這些方面養成與班主任討價還價的習慣。

三、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

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

因此作為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優化學生周圍的環境,如讓嬌生慣養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怯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學生交友。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四、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祕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由於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禁果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

1、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引力。

2、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五、鯰魚效應

沙丁魚捕撈後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讓魚在途中死去,在魚艙室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遊動。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鯰魚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1、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因此,班主任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並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2、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產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

六、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裡偷了二元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

這個效應啟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生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產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七、齊加尼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經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批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同時完成20項工作。結果一組順利完成了任務,而另一組卻未完成。試驗表明,雖然受訓者在接受任務時均呈現出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其緊張情緒逐漸消失;而未完成任務者,緊張情緒卻持續存在,且呈加劇傾向。後這種現象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這種效應啟示我們:學習負擔重,學生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學習效果就會越來越差。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這一效應,採取有效措施,一是不要對學生提出過多、過高的要求,二是班主任要設法幫助學生按時完成任務,以適當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學得愉快。

八、期望效應


有一次,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到一個學校裡做完調查後,劃了一部分名單告訴班主任,這些學生很有發展潛力。但要求班主任不要告訴學生、一個學期後發現這些學生進步很快。其實這些學生都是隨便劃出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叫期望效應。

它告訴我們,真誠的期待和不懈的努力,終會結出預期的果實。平時,班主任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寄予厚望,使這種真誠的期待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和方向。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九、空白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於留白。

如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鍊和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麵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日,批評之後,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

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究追不捨”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十、貝爾納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納勤奮刻苦,同時又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他畢生研究晶體學或生物化學,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路——為他人去做一架雲梯,把一個富有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科學的高峰,這一舉動被科學家們稱為“貝爾納效應”。


如何帶好一個班,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種心理效應



作為班主任,不一定有貝爾納的天賦,也不一定是某學科的專家學者,但與學生相比,總在一些方面佔有一定的優勢。

班主任只要認真地把自己的優勢加以發揮和利用,就能逐步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促使學生更快地進步,產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

歡迎喜歡分享孩子智力開發、學習等育兒問題的朋友們在下面評論區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專注於6~15歲兒童腦力營養,學習成長,專注力提升,如果您覺著有收穫,還望多多點贊、轉發或關注,予以我們最大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