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批判性思維的6個技巧,再也不怕做錯事

心理學 美國 法律 星座 機械工業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7-11-05

掌握批判性思維的6個技巧,再也不怕做錯事

一直以來,人們對精神的神祕力量以及超自然對人格的影響都懷有極大的興趣,各種渲染靈異的影視劇作品等,也在繼續助長著這種興趣。

你的每日星象預測也是同樣,雖然占星術的把戲早已經被徹底揭穿(Schick & Vaughn,2001)。還有測字(筆記學的偽科學)、算命,以及閾下信息會影響我們的行為,這些都毫無事實根據。

它們都是偽心理學(pseudo-psychology),即沒有根據的心理學信念卻偽裝成科學真理。

預言家、占卜師和其他偽心理學家不會對他們的觀點做深入研究,也不會讓他們的來訪者參與到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中。

當然占星術和超自然現象可能純粹是一種好玩的消遣,但是我們要知道,在沒有基於事實的現實之境,就只剩下基於想象的幻想了。畢竟你也不希望自己根據錯誤信息來為自己的健康或者投資做決定。

批判性思維的6個技巧

掌握批判性思維的6個技巧,再也不怕做錯事

丨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每當談及批判性思維,人們就會發現自己像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波特·斯圖爾特(Potter Stewart)一樣,在被問及如何定義“色情”(pornography)時,他的回答是:“看到我就知道了”(表示色情難以定義)。

正如斯圖爾特法官一樣,無所畏懼的我們(Phil,Bob,& Vivian)也很難對批判性思維下一個人人都贊同的定義。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列出並試圖強調批判性思維的6種技巧。每一種技巧都是根據具體問題而提出的,我們相信這些問題是在新想法產生時人人都會遇到的。

1.其來源出自哪裡?

做出解釋的人擅長這個領域嗎?

假設,一段新聞裡提到,某位政治家或權威人士提出,未成年人犯罪要“靠嚇”(scared straight)。他們主張初犯者要接受類似重刑犯那樣殘酷的監獄生活來以示警告。實際上,這類項目已經在美國的好幾個州開始實施了(Finckenauer et al.,1999)。

但是項目的倡導者對這一課題真的瞭解嗎?這個人是否具有做出這樣提議的法律資格?他/她或許只是自稱為專家?要解答這些問題就要上網去查這個人的簡歷,以及他/她在該領域的地位。

另外,還要查查這些說法背後是否有資金的支持。比如如果是一項醫學進展,就要考慮這種宣傳是不是為了從新藥或新設備中獲取利益?在“靠嚇”項目中,就要考慮這是不是為了政治上的加分或者獲取選票?

2.這個觀點是合理的還是極端的?

生命太短暫,無法去批判所有事情,所以,我們要選對方法。

正如著名宇航員卡爾·薩根(Carl Sagan)所說,非同尋常的主張需要有非同尋常的證據來支持。批判性思維,要對突破和革新持懷疑態度(Nova Online,1996)。

當然,突破和革新一定是存在的,只是相當罕見。所以,關於對已有知識的衝突應該引起重視。比如,如果有廣告說,可以毫不費勁地戒菸或減肥,就應該引起警覺。應謹記,簡單的方法很難用來解決複雜的問題。

3.證據是什麼?

這是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一條指導方針。科學證據由什麼構成呢?

要注意軼事證據(anecdotal evidence)或證言證詞對任何一項新項目的戲劇性效應。

這些第一手材料看上去很有說服力,所以很容易使人相信。但無論證言和軼事表現得多麼強勁,始終都不是科學證據。它們僅僅代表了少數個體的經歷。將少數人的事實推及每個人是很冒險,甚至是危險的。

“靠嚇”項目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個項目不僅起不到作用,還可能會導致青少年不再懼怕監獄。這可能令人驚訝,但有真憑實據的研究表明,從平均水平而言,那些接受過這種對待的青少年,較之其他問題少年,隨後更有可能捲入到較麻煩的問題中(Petrosino et al.,2003)。

4.是否有影響結論的偏差?

批判性思考者知道在任何條件下偏差都難以避免,並且可以清晰識別出常見的各類偏差。

例如,他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參與評估新藥的藥物研究者能否真正給出無偏差的客觀意見,如果他們從藥物研發公司已經拿到了好處(McCook,2006)。

掌握批判性思維的6個技巧,再也不怕做錯事

“靠嚇”項目的例子中,也涉及一種最常見的偏差:情緒偏差(emotional bias),人們因害怕犯罪和罪犯,所以會贊同對犯罪行為施以嚴懲,比如最近接連出臺的“三擊出局”法案(three strikes laws,指犯了三次嚴重罪行就得在監獄度過餘生)。因此,“靠嚇”項目對人們的吸引僅僅因其簡單粗暴。而且,尤其當人們的所愛之人陷入麻煩時,更易受此影響,這時好意往往干擾了理性思考。

另一個常見的偏差是驗證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人們只記得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事情而忽略了相悖的證據(Halpern,2002;Nickerson,1998)。

比如說,驗證性偏差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堅信星座的作用,因為他們只記得某次準確的預測,忘記了錯誤的預測。驗證性偏差還能解釋為什麼賭徒對贏比輸記憶得更好,以及為什麼我們會迷信某個物品是自己的幸運符。

令人驚奇的是,最近的研究發現這種偏差可能部分來自生理反應。

上一屆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有人做研究讓人們分別聽自己心儀的候選人與自己反對的候選人的不同言論。在聽反對的言論之前,與推理相關的腦回路就突然關閉了,而與情緒相關的腦區依然被激活(Shermer,2006;Westen et al.,2006)。好像大腦在說:我不想聽跟我觀點對立的任何東西。因此,我們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克服這種偏差。你或許已經從《週末直播》節目裡見識了“靠嚇”措施。

5. 推理是否避開了常見謬誤?

我們需要學醫一些邏輯謬誤,其中最適用於“靠嚇”例子的謬誤是人們總以為常識可以用來替代科學證據。實際上,很多情況下,常識都是“兩邊倒”的。

掌握批判性思維的6個技巧,再也不怕做錯事

比如有一句話叫“物以類聚”,然而還有一句話叫“兩極相吸”;有一句話叫“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還有一句話叫“欲速則不達”。到底哪個才對呢?只有對證據做出檢驗才能知道答案。

6. 看待這個問題是否需要多種視角?

“靠嚇”干預項目做出了一個過於簡單的假設,即認為對懲罰的恐懼是對犯罪行為最有效的威懾,所以引起恐懼能夠預防犯罪行為。

但更為準確的論調是認為犯罪行為作為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看待。

心理學家會從學習、社會影響和人格特質的角度出發來考察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則可能對金錢激勵更感興趣;社會學家會關注幫派、貧窮和社區結構等方面。

因此,這樣一個多層面的問題,需要遠比恐嚇複雜得多的解決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