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心理學 關愛吃貨成長協會 聆雲心理 2019-09-15
"
"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當我們拿到種草已久的東西……

當我們吃上一直想要試試的“網紅店美食”……

是不是還會像當初那樣期待?是不是得到了當初想象中的快樂?

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時,並不會如想象中開心。

最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想要”有關,而血清素則與“喜歡”有關。這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當我們得到“想要的”卻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快樂”?

01

“想要”和“喜歡”

如果我們把“想要”當作是“追求某個東西的動作”,是我們朝思暮想、卻還沒到手的狀態。

就像我們很想要買某部手機;我們暗戀某個人並想要追求ta;此時我們的心中是興奮、又擔憂的。在腦中,讓我們感覺想要、感覺期待的,就是多巴胺這個物質的工作。多巴胺的口號是:“我要!我要!”

而 “喜歡” 指的是,在我們拿到好東西之後,這個東西帶來的“好感受”

即我們買到了手機後非常滿意的感覺;和喜歡的對象融洽相處,然後沉醉其中,享受的感覺。喜歡的感覺主要由血清素負責,血清素的口號是:“這真的好棒!好享受!”

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巴胺和血清素運作的方式不太一樣,兩者各自獨立,卻也會互相影響。

"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當我們拿到種草已久的東西……

當我們吃上一直想要試試的“網紅店美食”……

是不是還會像當初那樣期待?是不是得到了當初想象中的快樂?

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時,並不會如想象中開心。

最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想要”有關,而血清素則與“喜歡”有關。這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當我們得到“想要的”卻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快樂”?

01

“想要”和“喜歡”

如果我們把“想要”當作是“追求某個東西的動作”,是我們朝思暮想、卻還沒到手的狀態。

就像我們很想要買某部手機;我們暗戀某個人並想要追求ta;此時我們的心中是興奮、又擔憂的。在腦中,讓我們感覺想要、感覺期待的,就是多巴胺這個物質的工作。多巴胺的口號是:“我要!我要!”

而 “喜歡” 指的是,在我們拿到好東西之後,這個東西帶來的“好感受”

即我們買到了手機後非常滿意的感覺;和喜歡的對象融洽相處,然後沉醉其中,享受的感覺。喜歡的感覺主要由血清素負責,血清素的口號是:“這真的好棒!好享受!”

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巴胺和血清素運作的方式不太一樣,兩者各自獨立,卻也會互相影響。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02

都是多巴胺的“鍋”

“想要”帶來的快樂,和“喜歡”帶來的快樂不太一樣。區分兩者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常常把兩者混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剁手”的一大原因!!)

“想要”會帶來的“愉悅感”是很強烈的。

這種強烈,會讓我們誤以為東西到手時,我們一定會非常開心,非常“喜歡”。例如購物中,你好想買到限量的商品。我們會在心裡預言,要是真的搶到那個東西,一定會超級快樂的。

不過,我們的“想要”其實是個浮誇的“演員”,而“愉悅感”則是他的傑作。

幾天後,當我們拿到包裹,拆開的時候,心情還算開心。但再過幾天,你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那麼需要那個東西。

"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當我們拿到種草已久的東西……

當我們吃上一直想要試試的“網紅店美食”……

是不是還會像當初那樣期待?是不是得到了當初想象中的快樂?

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時,並不會如想象中開心。

最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想要”有關,而血清素則與“喜歡”有關。這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當我們得到“想要的”卻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快樂”?

01

“想要”和“喜歡”

如果我們把“想要”當作是“追求某個東西的動作”,是我們朝思暮想、卻還沒到手的狀態。

就像我們很想要買某部手機;我們暗戀某個人並想要追求ta;此時我們的心中是興奮、又擔憂的。在腦中,讓我們感覺想要、感覺期待的,就是多巴胺這個物質的工作。多巴胺的口號是:“我要!我要!”

而 “喜歡” 指的是,在我們拿到好東西之後,這個東西帶來的“好感受”

即我們買到了手機後非常滿意的感覺;和喜歡的對象融洽相處,然後沉醉其中,享受的感覺。喜歡的感覺主要由血清素負責,血清素的口號是:“這真的好棒!好享受!”

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巴胺和血清素運作的方式不太一樣,兩者各自獨立,卻也會互相影響。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02

都是多巴胺的“鍋”

“想要”帶來的快樂,和“喜歡”帶來的快樂不太一樣。區分兩者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常常把兩者混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剁手”的一大原因!!)

“想要”會帶來的“愉悅感”是很強烈的。

這種強烈,會讓我們誤以為東西到手時,我們一定會非常開心,非常“喜歡”。例如購物中,你好想買到限量的商品。我們會在心裡預言,要是真的搶到那個東西,一定會超級快樂的。

不過,我們的“想要”其實是個浮誇的“演員”,而“愉悅感”則是他的傑作。

幾天後,當我們拿到包裹,拆開的時候,心情還算開心。但再過幾天,你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那麼需要那個東西。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多巴胺就是這樣一個“皮”的化學物質。

它負責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去關注任何“可能”會帶來好處或獎勵的人事物,它的任務就是讓你去“想要”任何它覺得你應該想要的事物。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總能在一篇篇內容中渡過時間;明明已經吃飽,卻還是有點想其他的東西吃;明明知道很晚了,卻還是有點想看多一集電視劇。

對多巴胺來說,它並不在意你做了某事之後“是否真的快樂”,它比較在意你到底“有沒有”去做那些可能會帶來潛在好處的行為。

一旦東西到手,多巴胺就走了,它的臺詞瞬間會變成:“那個,接下來就沒我的事了,拜拜。”

"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當我們拿到種草已久的東西……

當我們吃上一直想要試試的“網紅店美食”……

是不是還會像當初那樣期待?是不是得到了當初想象中的快樂?

大部分情況下,當我們完成某件想做的事情時,並不會如想象中開心。

最近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多巴胺與“想要”有關,而血清素則與“喜歡”有關。這為我們解答了:為什麼當我們得到“想要的”卻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快樂”?

01

“想要”和“喜歡”

如果我們把“想要”當作是“追求某個東西的動作”,是我們朝思暮想、卻還沒到手的狀態。

就像我們很想要買某部手機;我們暗戀某個人並想要追求ta;此時我們的心中是興奮、又擔憂的。在腦中,讓我們感覺想要、感覺期待的,就是多巴胺這個物質的工作。多巴胺的口號是:“我要!我要!”

而 “喜歡” 指的是,在我們拿到好東西之後,這個東西帶來的“好感受”

即我們買到了手機後非常滿意的感覺;和喜歡的對象融洽相處,然後沉醉其中,享受的感覺。喜歡的感覺主要由血清素負責,血清素的口號是:“這真的好棒!好享受!”

而最新的研究發現:多巴胺和血清素運作的方式不太一樣,兩者各自獨立,卻也會互相影響。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02

都是多巴胺的“鍋”

“想要”帶來的快樂,和“喜歡”帶來的快樂不太一樣。區分兩者是重要的,因為我們常常把兩者混在一起。(這就是我們“剁手”的一大原因!!)

“想要”會帶來的“愉悅感”是很強烈的。

這種強烈,會讓我們誤以為東西到手時,我們一定會非常開心,非常“喜歡”。例如購物中,你好想買到限量的商品。我們會在心裡預言,要是真的搶到那個東西,一定會超級快樂的。

不過,我們的“想要”其實是個浮誇的“演員”,而“愉悅感”則是他的傑作。

幾天後,當我們拿到包裹,拆開的時候,心情還算開心。但再過幾天,你可能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那麼需要那個東西。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多巴胺就是這樣一個“皮”的化學物質。

它負責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去關注任何“可能”會帶來好處或獎勵的人事物,它的任務就是讓你去“想要”任何它覺得你應該想要的事物。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總能在一篇篇內容中渡過時間;明明已經吃飽,卻還是有點想其他的東西吃;明明知道很晚了,卻還是有點想看多一集電視劇。

對多巴胺來說,它並不在意你做了某事之後“是否真的快樂”,它比較在意你到底“有沒有”去做那些可能會帶來潛在好處的行為。

一旦東西到手,多巴胺就走了,它的臺詞瞬間會變成:“那個,接下來就沒我的事了,拜拜。”

“想要”≠“喜歡”!| 或許這能幫助你減少剁手的機會

03

多讓“喜歡”出場

神經學家貝里奇(Kent Berridge)曾說:“在解剖學上,‘喜歡’是個又小又脆弱的東西,它很容易就會瓦解,而且只佔據大腦的一小部分。相反地,強大的‘想要’一旦啟動,就很難終止。”

從進化演變的角度來看,在過去“想要”往往關乎我們的生存,“喜歡”是生存下來後的“富餘”。而放在今天,我們所擁有的資源早已超出生存所需。所以“想要”的生存意義已經減弱,只是我們的本能依然重視“想要”,不自覺的與“喜歡”畫等號。

我們需要做到是學會安撫“想要”,覺察多巴胺的“詭計”。

少點物慾,多讓“喜歡”出場。

所謂“知足常樂”,不就是讓我們著眼於當下擁有的麼?

其實我們許多的不快樂,都來源於:“我還想要,給我更多……”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