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越“不要臉”的人,心理越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學 平安健康心理 2019-04-05
心理學:越“不要臉”的人,心理越健康?

首先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必須說明一下,今天的這個題目絕對不是譁眾取寵,而是以另一種視角做的一種人性解讀。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下面我會用心理學的依據來進行我的觀點論述,為我們發展自己,解釋他人提供一個心理學的參考。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一個心理健康的、有生命力的人會有哪些特徵,或者你眼裡的那些富有生命力的人都有哪些特徵?

心理學:越“不要臉”的人,心理越健康?

如果你想不清楚,我們就不妨從其相反的角度來思考,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會有怎麼樣的特徵,你會想到什麼特徵,是壓抑、焦慮、還是容易憤怒、容易身心疲憊……,總之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他總是在攻擊自己,他把生命力消耗在了自己的內部。

之所以他把“攻擊的矛頭”指向自己,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他過於在意別人的眼光,太在意自己的臉面,太在意別人眼裡的自己。順著這個方向向下推導,我們就可以找到這類人問題的心理原因,那就是在這類人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時期,沒有發展好,即他們的“自我同一性”沒有順利建立。

自我同一性是發展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下面我們先看一下它的名詞解釋。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恆定的目標和信仰。

說的直白一點、通俗一點,自我同一性就是關於我是誰,我是個怎麼樣的人,什麼才是我自己。

心理學:越“不要臉”的人,心理越健康?

在我們幼小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是弱小的,我們需要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確認我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比如父母、老師、同學、朋友,他們的評價、反饋,我們把這些東西綜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的概貌,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改變和確認,大概在我們十八歲左右的時候會有一個比較穩固的自我同一性。

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形成了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亂的人大有人在,這些人通常就是那些臉皮薄的人,當然這裡我們必須說明的一點就是自我同一性沒有好壞,好壞是道德層面的評價,比如一個別人眼裡的“壞人”,他自己能欣然接受,因為他自己對自己有清晰、全面的認知,這個認知不以外部為轉移,因此他不糾結、不矛盾。

下面我們再回到今天的主題上,越“不要臉”的人,為什麼他們的心理越健康?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把精力、生命力放在了外在的世界,因為他們放下了內心的自我消耗,不再愧疚、指責自己,他們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自我認知,哪怕他們的那個自我在別人眼裡是壞的、不好的,但是他們能欣然接受。

心理學:越“不要臉”的人,心理越健康?

能量是守恆的,消耗在內部的過多,外部就沒有多少精力了,整天跟自己較勁的人,你能期待他創造出什麼價值嗎?你能期待他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嗎?

身心是互為一體的,那些整日裡跟自己較勁的人,他們不僅在心理上過度內耗,很多時候還會影響身體,很多疾病也就會出現,所以為了自身的健康,不妨就臉皮厚點吧。

作者簡介:心理相先生,一名溫暖的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簽約作者、心理領域優質創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文為平安好醫生簽約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