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一座民居外的坎兒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坎兒井是中國中原地區首先發明的,其後隨著向西域的擴張而傳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陝西大荔縣曾經開挖了一條“龍首渠”,將洛河水從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說龍首渠”就是坎兒井的前身,後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邊的漢族軍民帶到了新疆。然而坎兒井畢竟更加複雜,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則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派到伊犁戍邊,當他走到距離吐魯番約40裡的地方時看到了坎兒井,他十分驚訝於這種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經在內地興辦過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漢堤工和兩次黃河修防的林則徐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水利工程在邊疆地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廣。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僅限於吐魯番,而且只有30餘處,經林則徐的推廣之後,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開了60多處。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一座民居外的坎兒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坎兒井是中國中原地區首先發明的,其後隨著向西域的擴張而傳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陝西大荔縣曾經開挖了一條“龍首渠”,將洛河水從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說龍首渠”就是坎兒井的前身,後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邊的漢族軍民帶到了新疆。然而坎兒井畢竟更加複雜,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則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派到伊犁戍邊,當他走到距離吐魯番約40裡的地方時看到了坎兒井,他十分驚訝於這種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經在內地興辦過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漢堤工和兩次黃河修防的林則徐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水利工程在邊疆地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廣。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僅限於吐魯番,而且只有30餘處,經林則徐的推廣之後,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開了60多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坎兒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晒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農閒時節,只需三五個人,帶著钁頭、刨錘、轆轤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開挖了。

一條坎兒井可以斷斷續續挖上好幾年,挖好的坎兒井還要定時檢查和維護。這雖然是一項極度耗費人工的活兒,而且也很危險,但是在機器生產不發達的年代,掏挖坎兒井才是人們勝任得起的工作。

隨著農業社會生活的展開,掏挖坎兒井、修護坎兒井、耕地收割、坎兒井水的分配和管紛紛規定了當地人民的理生活節奏,坎兒井因此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農村就曾有過把坎兒井當作女兒嫁妝的習俗。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一座民居外的坎兒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坎兒井是中國中原地區首先發明的,其後隨著向西域的擴張而傳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陝西大荔縣曾經開挖了一條“龍首渠”,將洛河水從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說龍首渠”就是坎兒井的前身,後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邊的漢族軍民帶到了新疆。然而坎兒井畢竟更加複雜,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則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派到伊犁戍邊,當他走到距離吐魯番約40裡的地方時看到了坎兒井,他十分驚訝於這種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經在內地興辦過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漢堤工和兩次黃河修防的林則徐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水利工程在邊疆地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廣。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僅限於吐魯番,而且只有30餘處,經林則徐的推廣之後,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開了60多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坎兒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晒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農閒時節,只需三五個人,帶著钁頭、刨錘、轆轤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開挖了。

一條坎兒井可以斷斷續續挖上好幾年,挖好的坎兒井還要定時檢查和維護。這雖然是一項極度耗費人工的活兒,而且也很危險,但是在機器生產不發達的年代,掏挖坎兒井才是人們勝任得起的工作。

隨著農業社會生活的展開,掏挖坎兒井、修護坎兒井、耕地收割、坎兒井水的分配和管紛紛規定了當地人民的理生活節奏,坎兒井因此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農村就曾有過把坎兒井當作女兒嫁妝的習俗。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博物館內的沙盤

科技和人們觀念的斗轉星移使得人不斷地對自我及與自我相關的事物產生思考。坎兒井的好處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樸素的東西都有其落後的一面一樣,它的缺點也有不少:由於坎兒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兩季卻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儲水量相較於地面水來說有滯後性),這與當地農業上春忙冬閒的節律不相稱;坎兒井的修護完全靠人力,既危險又辛苦,隨著年輕人對工作的選擇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再去幹這種活兒,挖坎兒井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危險。

從1957年開始,吐哈盆地在上游的河流上修建了防滲乾渠以及紅山、柯柯亞調節水庫,從1965年開始,這裡又進行了機井建設。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一座民居外的坎兒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坎兒井是中國中原地區首先發明的,其後隨著向西域的擴張而傳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陝西大荔縣曾經開挖了一條“龍首渠”,將洛河水從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說龍首渠”就是坎兒井的前身,後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邊的漢族軍民帶到了新疆。然而坎兒井畢竟更加複雜,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則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派到伊犁戍邊,當他走到距離吐魯番約40裡的地方時看到了坎兒井,他十分驚訝於這種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經在內地興辦過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漢堤工和兩次黃河修防的林則徐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水利工程在邊疆地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廣。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僅限於吐魯番,而且只有30餘處,經林則徐的推廣之後,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開了60多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坎兒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晒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農閒時節,只需三五個人,帶著钁頭、刨錘、轆轤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開挖了。

一條坎兒井可以斷斷續續挖上好幾年,挖好的坎兒井還要定時檢查和維護。這雖然是一項極度耗費人工的活兒,而且也很危險,但是在機器生產不發達的年代,掏挖坎兒井才是人們勝任得起的工作。

隨著農業社會生活的展開,掏挖坎兒井、修護坎兒井、耕地收割、坎兒井水的分配和管紛紛規定了當地人民的理生活節奏,坎兒井因此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農村就曾有過把坎兒井當作女兒嫁妝的習俗。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博物館內的沙盤

科技和人們觀念的斗轉星移使得人不斷地對自我及與自我相關的事物產生思考。坎兒井的好處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樸素的東西都有其落後的一面一樣,它的缺點也有不少:由於坎兒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兩季卻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儲水量相較於地面水來說有滯後性),這與當地農業上春忙冬閒的節律不相稱;坎兒井的修護完全靠人力,既危險又辛苦,隨著年輕人對工作的選擇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再去幹這種活兒,挖坎兒井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危險。

從1957年開始,吐哈盆地在上游的河流上修建了防滲乾渠以及紅山、柯柯亞調節水庫,從1965年開始,這裡又進行了機井建設。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在坎兒井旅遊的遊客

防滲乾渠和水庫截取了向地下滲漏的地表水,從而使地下水資源變少了;與此同時,大量隨意建造的機井又在坎兒井的附近與其爭奪地下水。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吐哈盆地到處都有坎兒井斷流、於涸、和廢棄的景象,人們越來越懷疑,這一古老的水利技術是否有生存下去的意義。

在新疆的其它地方也有坎兒井,但都不如吐哈盆地那樣多,那樣成規模。這一現象的形成與吐哈盆地乾旱的氣候、豐富而深埋的地下水、大斜度的地層(從而使地下水沿緩斜的暗渠自然流出地表成為可能)等自然條件是分不開的。我們可以捨棄項落伍的技術,但是卻無法割捨那份歷經千年而纏繞在當地人心中的對坎兒井的感情。

所以當地人要開辦“坎兒井博物館”,要舉辦“坎兒井研討會”,他們想盡辦法規劃了新的坎兒井建設藍圖。他們不捨歷史,也就對未來有了一份穩靠的把握。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一座民居外的坎兒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坎兒井是中國中原地區首先發明的,其後隨著向西域的擴張而傳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陝西大荔縣曾經開挖了一條“龍首渠”,將洛河水從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說龍首渠”就是坎兒井的前身,後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邊的漢族軍民帶到了新疆。然而坎兒井畢竟更加複雜,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則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派到伊犁戍邊,當他走到距離吐魯番約40裡的地方時看到了坎兒井,他十分驚訝於這種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經在內地興辦過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漢堤工和兩次黃河修防的林則徐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水利工程在邊疆地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廣。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僅限於吐魯番,而且只有30餘處,經林則徐的推廣之後,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開了60多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坎兒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晒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農閒時節,只需三五個人,帶著钁頭、刨錘、轆轤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開挖了。

一條坎兒井可以斷斷續續挖上好幾年,挖好的坎兒井還要定時檢查和維護。這雖然是一項極度耗費人工的活兒,而且也很危險,但是在機器生產不發達的年代,掏挖坎兒井才是人們勝任得起的工作。

隨著農業社會生活的展開,掏挖坎兒井、修護坎兒井、耕地收割、坎兒井水的分配和管紛紛規定了當地人民的理生活節奏,坎兒井因此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農村就曾有過把坎兒井當作女兒嫁妝的習俗。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博物館內的沙盤

科技和人們觀念的斗轉星移使得人不斷地對自我及與自我相關的事物產生思考。坎兒井的好處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樸素的東西都有其落後的一面一樣,它的缺點也有不少:由於坎兒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兩季卻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儲水量相較於地面水來說有滯後性),這與當地農業上春忙冬閒的節律不相稱;坎兒井的修護完全靠人力,既危險又辛苦,隨著年輕人對工作的選擇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再去幹這種活兒,挖坎兒井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危險。

從1957年開始,吐哈盆地在上游的河流上修建了防滲乾渠以及紅山、柯柯亞調節水庫,從1965年開始,這裡又進行了機井建設。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在坎兒井旅遊的遊客

防滲乾渠和水庫截取了向地下滲漏的地表水,從而使地下水資源變少了;與此同時,大量隨意建造的機井又在坎兒井的附近與其爭奪地下水。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吐哈盆地到處都有坎兒井斷流、於涸、和廢棄的景象,人們越來越懷疑,這一古老的水利技術是否有生存下去的意義。

在新疆的其它地方也有坎兒井,但都不如吐哈盆地那樣多,那樣成規模。這一現象的形成與吐哈盆地乾旱的氣候、豐富而深埋的地下水、大斜度的地層(從而使地下水沿緩斜的暗渠自然流出地表成為可能)等自然條件是分不開的。我們可以捨棄項落伍的技術,但是卻無法割捨那份歷經千年而纏繞在當地人心中的對坎兒井的感情。

所以當地人要開辦“坎兒井博物館”,要舉辦“坎兒井研討會”,他們想盡辦法規劃了新的坎兒井建設藍圖。他們不捨歷史,也就對未來有了一份穩靠的把握。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博物館


"

坎兒井,是中學時代課本中的重要內容,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坎兒井”一詞本身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中國90%的坎兒井都位於新疆,而新疆90%的坎兒井又集中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哈地區(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你若驅車行使於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茫茫大戈壁中,你會發現身邊經常冒出延亙一長串的小土包,浩浩蕩蕩,向遠方排去。小土包全由黃土構築而成,看起來像一個個饅頭般。事實上,在這個饅頭的中間是空心的,如果從天上往下看,則好像是一個個甜甜圈,又像是月球上的環形山,非常令人驚歎。這種介於神祕與奇蹟之間的景象就是被世人稱為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鳥瞰坎兒井

為什麼需要坎兒井?

吐哈地區的用水之所以這樣複雜,也有其不得已之處。

從空中望去,我們會發現這裡像一個巨大的傾斜的船底,北高南低,船底就停歇在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裡。

盆地西邊和北邊的高山,平均高度在3500米到4000米之間,其中博格達峰高達5445米,這些山脈終年被白雪覆蓋,它們的高度足以擋住從北邊吹來的夾帶著水汽的氣流。

這些溼潤的氣流在翻越高山的北坡時水汽隨著高度的增加、溫度的逐漸降低冷凝成雲,形成降雨,當它們到達高山的南坡時氣勢銳減,當它們降入山間盆地時,又會遇到盆地中蒸蒸而上的熱氣流,兩股氣流相遇很難形成雨滴(因為水汽遇冷才會凝結致雨),吐哈盆地內的雨水往往只有寥寥幾滴。與此同時,盆地南邊又只有山脈和沙漠,沒有水汽來源。所以,吐哈盆地的降水是極其稀少的,最少的年份(1968年),吐魯番盆地全年降水才2.9毫米!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出水口

這裡的天上不降水,只有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才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清泉,由於這裡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裡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

光禿禿的戈壁在白天被太陽晒著的時候溫度升高得很快,由於盆地太低,所以熱空氣不容易疏散出去,再加上盆地與山地的高差太大,氣流下沉時形成了乾熱的“焚風”,這些都使盆地如同一個巨大的火爐。

戈壁灘上是不能種莊稼的,可以種莊稼的土地與山麓河水之間隔著一片遼闊荒蕪的戈壁難。吐哈地區的炎熱和乾旱非但沒有熄滅人們生存下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人們想方設法生活在這裡的願望。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人們就可以在盆地中心土壤顆粒最細的地方種植莊稼和作物,在吐哈地區,無論你進入哪一片綠洲,你都會恍如進入了人間的仙境:高大蔥綠的檉柳和楊樹堅挺著粗壯的身軀,田畦縱橫交錯,鳥聲啾啾,田埂上閒坐著90歲的維吾爾老人和陪伴他的小白羊,涼風習習吹來絲絲潮氣……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內景

如今吐哈盆地裡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衝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來自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如何出現的?

誰也說不清坎兒井是從何時何地開始出現的。在新疆維吾爾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個年青牧羊人為了尋找水源,用手挖出了水井,從此代代相傳。

有人說,新疆的坎兒井是從波斯(今伊朗)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而傳到了各地的。坎兒井在中東、中亞及北非乾旱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伊朗中部的高原地帶,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坎兒井點綴著沙漠裡的綠洲。據說,伊朗的坎兒井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位於絲綢之路的中心、古代東西文化交匯之處的新疆很有可能接受了西方傳來的引水方法,從而開鑿了第一條坎兒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一座民居外的坎兒井

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堅持認為坎兒井是中國中原地區首先發明的,其後隨著向西域的擴張而傳入了新疆。公元前109年,陝西大荔縣曾經開挖了一條“龍首渠”,將洛河水從地下引至下游的大荔平原灌溉。有人說龍首渠”就是坎兒井的前身,後由中原派到西域屯田守邊的漢族軍民帶到了新疆。然而坎兒井畢竟更加複雜,它所引用的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地下水。

在近代提倡和推廣坎兒井最有力和最有成效的人是林則徐。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被派到伊犁戍邊,當他走到距離吐魯番約40裡的地方時看到了坎兒井,他十分驚訝於這種奇巧的引水工程,曾經在內地興辦過太湖水利、江浙海塘、江漢堤工和兩次黃河修防的林則徐一眼就看出了這種水利工程在邊疆地區的重要性,所以大力推廣。在林則徐到新疆辦水利之前,坎兒井僅限於吐魯番,而且只有30餘處,經林則徐的推廣之後,新疆的其它地方又增開了60多處。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坎兒井的今天

吐哈盆地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晒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

農閒時節,只需三五個人,帶著钁頭、刨錘、轆轤和土筐等工具就可以開挖了。

一條坎兒井可以斷斷續續挖上好幾年,挖好的坎兒井還要定時檢查和維護。這雖然是一項極度耗費人工的活兒,而且也很危險,但是在機器生產不發達的年代,掏挖坎兒井才是人們勝任得起的工作。

隨著農業社會生活的展開,掏挖坎兒井、修護坎兒井、耕地收割、坎兒井水的分配和管紛紛規定了當地人民的理生活節奏,坎兒井因此成為了當地文化的一部分。吐哈盆地的農村就曾有過把坎兒井當作女兒嫁妝的習俗。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博物館內的沙盤

科技和人們觀念的斗轉星移使得人不斷地對自我及與自我相關的事物產生思考。坎兒井的好處自然不必再提,正如樸素的東西都有其落後的一面一樣,它的缺點也有不少:由於坎兒井引用的地下水是冰雪融水,所以它的水量在春季是最少的,而秋冬兩季卻是最大的(地下水的儲水量相較於地面水來說有滯後性),這與當地農業上春忙冬閒的節律不相稱;坎兒井的修護完全靠人力,既危險又辛苦,隨著年輕人對工作的選擇越來越多,就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再去幹這種活兒,挖坎兒井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危險。

從1957年開始,吐哈盆地在上游的河流上修建了防滲乾渠以及紅山、柯柯亞調節水庫,從1965年開始,這裡又進行了機井建設。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在坎兒井旅遊的遊客

防滲乾渠和水庫截取了向地下滲漏的地表水,從而使地下水資源變少了;與此同時,大量隨意建造的機井又在坎兒井的附近與其爭奪地下水。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後,吐哈盆地到處都有坎兒井斷流、於涸、和廢棄的景象,人們越來越懷疑,這一古老的水利技術是否有生存下去的意義。

在新疆的其它地方也有坎兒井,但都不如吐哈盆地那樣多,那樣成規模。這一現象的形成與吐哈盆地乾旱的氣候、豐富而深埋的地下水、大斜度的地層(從而使地下水沿緩斜的暗渠自然流出地表成為可能)等自然條件是分不開的。我們可以捨棄項落伍的技術,但是卻無法割捨那份歷經千年而纏繞在當地人心中的對坎兒井的感情。

所以當地人要開辦“坎兒井博物館”,要舉辦“坎兒井研討會”,他們想盡辦法規劃了新的坎兒井建設藍圖。他們不捨歷史,也就對未來有了一份穩靠的把握。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坎兒井博物館


新疆坎兒井,被譽為“世界奇蹟”!地理學家:名副其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