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古城裡的能工巧匠,知道的人可能頭髮都白了

民國時期的西寧實際上只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其中最繁華熱鬧的是東大街,西大街次之,南、北大街則相對冷清。我們從文史資料上了解到,解放前西寧手工業雖然不甚發達,但是,各行各業也湧現出一些較有名氣的技師和能工巧匠,他們的學藝故事,賦予古城豐富的人文內涵,並對當時西寧的手工業生產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西寧古城裡的能工巧匠,知道的人可能頭髮都白了

風匣名匠徐成全

徐成全(人稱尕徐),男,漢族,青海西寧人,生於1885年,卒於1959年,享年74歲。

1912年,徐成全學成木工手藝,在西寧市西大街開設木匠鋪,主要製作木質風匣,兼做木工零活。徐成全製作的木質風匣,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刨工平展,合縫緊密,不變形,不裂縫,風力大,拉著輕。其品種有雞毛造和黑龍紙造兩種。其規格有單杆、雙杆、四杆等。在當時,徐成全製作的木質風匣較有名氣。當地的爐院、飯館、銀爐和居民,都喜歡購買他做的風匣。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尕徐風匣”。風匣壞了或風小了,人們也都願意送到尕徐的木匠鋪去修理。

徐成全不收徒弟,將手藝只傳給兒子徐汝璽。1955年合作化時,徐汝璽參加了西寧市炊具生產合作社。

西寧古城裡的能工巧匠,知道的人可能頭髮都白了
西寧古城裡的能工巧匠,知道的人可能頭髮都白了

首飾巧匠王延昌

王延昌,(人稱瘸王爺)男,漢族,青海湟源人,生於1888年,卒於1953年,享年65歲。

王延昌自幼跟父親王懷德學習製作金銀首飾的技藝,手藝精湛,擅長繪畫。先在青海湟源縣城開銀匠鋪,製作金銀首飾,尤以製作少數民族特需銀首飾為主。

1938年,王延昌與孫子王海龍從湟源遷至西寧飲馬街13號,開設“德盛銀樓”,製作金銀首飾。並將少數民族特需銀首飾的製作工藝和品種傳入西寧,逐步推廣開來。其品種有:銀盾、銀盤、銀碗、銀鐲、奶鉤、佛閣、耳墜、戒指等。

1945年,王延昌接受大通縣一顧客的訂貨,自己設計,親手製作了一頂重20兩的純銀菩薩鳳冠,做工精細,技術高超,同行爭相目睹學習,讚不絕口。

王延昌將製作金銀首飾的技術傳給孫子王海龍。王延昌家祖孫五代都是銀匠。1955年合作化時,王海龍帶頭組織起西寧市銀器工藝生產合作社(現更名為西寧金銀首飾廠),並擔任社主任。

西寧古城裡的能工巧匠,知道的人可能頭髮都白了
西寧古城裡的能工巧匠,知道的人可能頭髮都白了

藏刀名匠馬國禎

馬國禎,男,回族,甘肅臨夏人,生於1894年,卒於1989年,享年86歲。

1928年,馬國禎一家從甘肅臨夏逃荒來西寧,在北小街口開鐵匠鋪,鍛打各種鐵器刀具,並以鍛打藏刀為主。

馬國禎鍛打的藏刀有5寸、7寸兩個規格,並配有牛角花紋手柄和十分考究的刀銷,還配有吃飯用的筷子、拔汗毛用的鑷子、挖耳屎用的挖耳子等附件,小巧玲瓏,造型獨特。即是實用的刀具,又是名貴的工藝品。其優點是:刀口鋒利,不捲刃,用料考究,做工精細,一物多用,攜帶方便。他鍛打的藏刀,刀面上都砸有一個手掌圖形的標記,人稱“手牌”藏刀,又被人們稱譽為“馬國禎藏刀”。是深受廣大藏族人民喜愛的名牌產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珍貴禮物。

1956年合作化時,馬國禎和兒子馬呈祥都參加了西寧市鐵工生產合作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