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馬皮”淺考

興化 文化 民俗 江蘇 泰州文話 2019-06-12

作者:陳斌

談及江蘇興化廟會文化的地域特色,莫過於那聳人聽聞的 “馬皮開道”。這一民俗形式在興化民間流行了近千年,在大大小小的廟會中屢有出現。

然而關於它的由來,卻鮮有人做探討,甚至視作一種封建迷信,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火熱的今天,這種偏激的思想顯然是不對的。

作為一個專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初學者,近來偶閱一些書籍,加上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熱愛,就關於 “馬皮”的由來,做一些淺顯的探考,還望行家指正。

所謂的 “馬皮”,是興化民間文化中流傳的一種 “巫師行當”。

據史料記載,早在人類的初蒙時代,就有了 “巫儺”的出現。

儺文化是世界各地早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雖則彰顯著 “野性美”,卻也是人類文化的基因所在,比起後世奉崇的 “封建禮教”,更是一種 “真善美”。

興化的 “馬皮”就是 “巫儺文化”的現實遺存,興化舊時屬楚,是楚國戰將昭陽的封邑。史載楚國巫風極盛,人們崇尚神靈,有強烈的 “自然靈”、 “動物靈”以及 “植物靈”等崇拜。 “馬皮”於此時或更早時期的 “淮夷”時代已然出現。在生產力不很發達的人類文明早期,人們寄希望於神靈保佑,於是便有了 “求神拜佛”的領頭人巫師即 “馬皮”的出現。

因為 “馬皮”是興化方言中的一種發音,其最初的文字表達已不可考。

如今許多人誤解為 “馬弁”兩個字,認為是舊時武官前面的馬伕,從形式上看還可以說得過去,若深究文化內涵則無法自圓其說。

這還得從 “巫儺文化”入手。在中國的語言文字裡, “巫”指的就是“女巫”,到了父系氏族社會以後,才出現了女性曰 “巫”,男性曰 “覡”的區別。

最初的“巫”都是女性,所以直到現在巫師無論男女一直都是沿用的女性稱謂。而在許多地區中,“巫”被稱為 “畢摩”、 “白馬”、 “梯瑪”等,其實都是 “bim”的音譯,興化也不例外。

“bi”是指女性生殖器,加上一個輔音 “m”,意為 “長著女性生殖器的人”。原始社會的語言, “bim”成了 “女人”和 “女巫”的共用詞。興化的 “馬皮”也是這一音譯的演化。

興化“馬皮”淺考

興化廟會民俗中的 “馬皮開道”,繼承了原始社會的野性之美。馬皮身著紅褲,頭裹紅布插黃角,執法器,以大刀揮舞開道,伴以驚險動作。

“馬皮開道”中最刺激的莫過於 “鋼針穿腮”,這也是原始文化的遺存,在東北薩滿教和海南軍山節以及江西客家祭神中亦有出現。

這種民俗以燒紅鋼針穿腮而過,觀者一旁叫 “威武”,鋼針從嘴而入從腮而出,令人不忍。

一說起源於對神的誠意,一說扮演原始社會 “野豬”,一說源自古代行伍的鼓舞軍威。這幾種說法在興化都可說通,一來興化人自古奉神且原始社會早期就有人類活動,二來昭陽封邑興化,應有軍隊駐紮祈神。更多意義上看則是驅鬼降魔的儀式。然而本人資歷尚淺,不敢妄加定論。

興化 “馬皮開道”在今天說到底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不應該視作封建遺留而予以蔑視。我們應以正確的眼光看待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時代的精神予以研究。

至於它的傳承,因為傷害軀體,殘害自身而不宜發揚光大。我們這一代應記載下來,供與後人觀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