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早在元朝時代,元末著名農民起久領袖張士誠,出生寒微,以販私鹽為生。在艱難的謀生過程中多次來戴窯,接觸了不少商人窯工。組織窯工,農民在戴窯舉起了起義大旗,聚眾萬人,一舉攻克了興化城、高郵城、戴窯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十八條漢子齊上戴家窯,一路直取興化城,順帶高郵州”。並以高郵為都城,建國號為“大周”。

張士誠自稱“誠王”。公元1356年張士誠南下,佔據了平江(今蘇州)杭州、安徽壽縣等地區,並遷都平江。後為朱元璋所敗,投降了元朝。1363年張士誠東山再起,自稱“吳王”勢力強盛。但因張士誠兄弟驕奢淫逸,忙於享樂,疏於政事,懈於戰鬥,因而力量日衰。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自縊身亡。戴窯人為了紀念他,專模特製大磚,雕刻有凸字,紀念張士誠,磚長42公分,寬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磚在戴窯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於2000年3月買來,經過考證,這塊大磚為張士誠死後造墓所用。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早在元朝時代,元末著名農民起久領袖張士誠,出生寒微,以販私鹽為生。在艱難的謀生過程中多次來戴窯,接觸了不少商人窯工。組織窯工,農民在戴窯舉起了起義大旗,聚眾萬人,一舉攻克了興化城、高郵城、戴窯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十八條漢子齊上戴家窯,一路直取興化城,順帶高郵州”。並以高郵為都城,建國號為“大周”。

張士誠自稱“誠王”。公元1356年張士誠南下,佔據了平江(今蘇州)杭州、安徽壽縣等地區,並遷都平江。後為朱元璋所敗,投降了元朝。1363年張士誠東山再起,自稱“吳王”勢力強盛。但因張士誠兄弟驕奢淫逸,忙於享樂,疏於政事,懈於戰鬥,因而力量日衰。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自縊身亡。戴窯人為了紀念他,專模特製大磚,雕刻有凸字,紀念張士誠,磚長42公分,寬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磚在戴窯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於2000年3月買來,經過考證,這塊大磚為張士誠死後造墓所用。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出遊戴窯,見戴窯河南建有青龍橋、八卦池、河溝縱橫,風景秀麗,水激清波,地蒸雲霞,蔚然成彩,大有臥龍棲鳳之勢。想想當年吳王張士誠在這裡舉行起義,與朱元璋爭奪江山,於是劉伯溫下令指定:

戴窯夏家嘴子建窯7座,八卦地建8座連體大窯,李家嘴建窯4座,張家嘴建窯5座,地勢險要的建窯15座,靠近鎮上建窯5座,加上原戴窯河北的西窯頭北窯頭等計72座,還下設鑿井72眼,以此來破掉戴窯東山再起的好風水。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早在元朝時代,元末著名農民起久領袖張士誠,出生寒微,以販私鹽為生。在艱難的謀生過程中多次來戴窯,接觸了不少商人窯工。組織窯工,農民在戴窯舉起了起義大旗,聚眾萬人,一舉攻克了興化城、高郵城、戴窯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十八條漢子齊上戴家窯,一路直取興化城,順帶高郵州”。並以高郵為都城,建國號為“大周”。

張士誠自稱“誠王”。公元1356年張士誠南下,佔據了平江(今蘇州)杭州、安徽壽縣等地區,並遷都平江。後為朱元璋所敗,投降了元朝。1363年張士誠東山再起,自稱“吳王”勢力強盛。但因張士誠兄弟驕奢淫逸,忙於享樂,疏於政事,懈於戰鬥,因而力量日衰。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自縊身亡。戴窯人為了紀念他,專模特製大磚,雕刻有凸字,紀念張士誠,磚長42公分,寬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磚在戴窯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於2000年3月買來,經過考證,這塊大磚為張士誠死後造墓所用。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出遊戴窯,見戴窯河南建有青龍橋、八卦池、河溝縱橫,風景秀麗,水激清波,地蒸雲霞,蔚然成彩,大有臥龍棲鳳之勢。想想當年吳王張士誠在這裡舉行起義,與朱元璋爭奪江山,於是劉伯溫下令指定:

戴窯夏家嘴子建窯7座,八卦地建8座連體大窯,李家嘴建窯4座,張家嘴建窯5座,地勢險要的建窯15座,靠近鎮上建窯5座,加上原戴窯河北的西窯頭北窯頭等計72座,還下設鑿井72眼,以此來破掉戴窯東山再起的好風水。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誰知,戴窯人民靠勤勞的雙手做磚制瓦,窯煙不熄,雖然燒去虛構幻想的美夢,卻孕育出手藝高超,雕刻精美的磚瓦雕刻藝人。

明初以來,戴窯鎮人民流傳著一首民謠:

“戴家窯、戴家窯,南北三座橋、七十二座窯,朱洪武南京築城牆,一道聖旨到戴窯”。

此言確有實據,戴窯磚瓦廠,1973年2月在舊窯址,挖出五塊大城磚,字樣凸示顯有“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郵州提調官同知常鬆司吏紀衡,興化提調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趙宗”反面刻有“年月日窯匠胡士一”。

此磚長44公分,寬21公分,厚12公分,重18公斤。經查在南京市中華門北門向南的第三層第21塊城磚,在壩城牆藏兵洞對面也有兩塊,它與戴窯出土的城磚一模一樣。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早在元朝時代,元末著名農民起久領袖張士誠,出生寒微,以販私鹽為生。在艱難的謀生過程中多次來戴窯,接觸了不少商人窯工。組織窯工,農民在戴窯舉起了起義大旗,聚眾萬人,一舉攻克了興化城、高郵城、戴窯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十八條漢子齊上戴家窯,一路直取興化城,順帶高郵州”。並以高郵為都城,建國號為“大周”。

張士誠自稱“誠王”。公元1356年張士誠南下,佔據了平江(今蘇州)杭州、安徽壽縣等地區,並遷都平江。後為朱元璋所敗,投降了元朝。1363年張士誠東山再起,自稱“吳王”勢力強盛。但因張士誠兄弟驕奢淫逸,忙於享樂,疏於政事,懈於戰鬥,因而力量日衰。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自縊身亡。戴窯人為了紀念他,專模特製大磚,雕刻有凸字,紀念張士誠,磚長42公分,寬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磚在戴窯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於2000年3月買來,經過考證,這塊大磚為張士誠死後造墓所用。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出遊戴窯,見戴窯河南建有青龍橋、八卦池、河溝縱橫,風景秀麗,水激清波,地蒸雲霞,蔚然成彩,大有臥龍棲鳳之勢。想想當年吳王張士誠在這裡舉行起義,與朱元璋爭奪江山,於是劉伯溫下令指定:

戴窯夏家嘴子建窯7座,八卦地建8座連體大窯,李家嘴建窯4座,張家嘴建窯5座,地勢險要的建窯15座,靠近鎮上建窯5座,加上原戴窯河北的西窯頭北窯頭等計72座,還下設鑿井72眼,以此來破掉戴窯東山再起的好風水。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誰知,戴窯人民靠勤勞的雙手做磚制瓦,窯煙不熄,雖然燒去虛構幻想的美夢,卻孕育出手藝高超,雕刻精美的磚瓦雕刻藝人。

明初以來,戴窯鎮人民流傳著一首民謠:

“戴家窯、戴家窯,南北三座橋、七十二座窯,朱洪武南京築城牆,一道聖旨到戴窯”。

此言確有實據,戴窯磚瓦廠,1973年2月在舊窯址,挖出五塊大城磚,字樣凸示顯有“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郵州提調官同知常鬆司吏紀衡,興化提調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趙宗”反面刻有“年月日窯匠胡士一”。

此磚長44公分,寬21公分,厚12公分,重18公斤。經查在南京市中華門北門向南的第三層第21塊城磚,在壩城牆藏兵洞對面也有兩塊,它與戴窯出土的城磚一模一樣。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磚瓦

磚瓦雕刻是戴窯鎮窯工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是戴窯人民精神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象徵。戴窯磚瓦雕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早在元朝時代,元末著名農民起久領袖張士誠,出生寒微,以販私鹽為生。在艱難的謀生過程中多次來戴窯,接觸了不少商人窯工。組織窯工,農民在戴窯舉起了起義大旗,聚眾萬人,一舉攻克了興化城、高郵城、戴窯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十八條漢子齊上戴家窯,一路直取興化城,順帶高郵州”。並以高郵為都城,建國號為“大周”。

張士誠自稱“誠王”。公元1356年張士誠南下,佔據了平江(今蘇州)杭州、安徽壽縣等地區,並遷都平江。後為朱元璋所敗,投降了元朝。1363年張士誠東山再起,自稱“吳王”勢力強盛。但因張士誠兄弟驕奢淫逸,忙於享樂,疏於政事,懈於戰鬥,因而力量日衰。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自縊身亡。戴窯人為了紀念他,專模特製大磚,雕刻有凸字,紀念張士誠,磚長42公分,寬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磚在戴窯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於2000年3月買來,經過考證,這塊大磚為張士誠死後造墓所用。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出遊戴窯,見戴窯河南建有青龍橋、八卦池、河溝縱橫,風景秀麗,水激清波,地蒸雲霞,蔚然成彩,大有臥龍棲鳳之勢。想想當年吳王張士誠在這裡舉行起義,與朱元璋爭奪江山,於是劉伯溫下令指定:

戴窯夏家嘴子建窯7座,八卦地建8座連體大窯,李家嘴建窯4座,張家嘴建窯5座,地勢險要的建窯15座,靠近鎮上建窯5座,加上原戴窯河北的西窯頭北窯頭等計72座,還下設鑿井72眼,以此來破掉戴窯東山再起的好風水。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誰知,戴窯人民靠勤勞的雙手做磚制瓦,窯煙不熄,雖然燒去虛構幻想的美夢,卻孕育出手藝高超,雕刻精美的磚瓦雕刻藝人。

明初以來,戴窯鎮人民流傳著一首民謠:

“戴家窯、戴家窯,南北三座橋、七十二座窯,朱洪武南京築城牆,一道聖旨到戴窯”。

此言確有實據,戴窯磚瓦廠,1973年2月在舊窯址,挖出五塊大城磚,字樣凸示顯有“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郵州提調官同知常鬆司吏紀衡,興化提調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趙宗”反面刻有“年月日窯匠胡士一”。

此磚長44公分,寬21公分,厚12公分,重18公斤。經查在南京市中華門北門向南的第三層第21塊城磚,在壩城牆藏兵洞對面也有兩塊,它與戴窯出土的城磚一模一樣。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磚瓦

磚瓦雕刻是戴窯鎮窯工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是戴窯人民精神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象徵。戴窯磚瓦雕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的種類有:

河磚(即建橋白磚),城牆磚、墓磚、門楣磚、砧磚、瓦檔及其他手工藝品,特別是門楣磚、羅底磚、瓦檔上面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刀工精細、線條流暢,圖像更是美好絕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較強的地方性、花紋、銘文、圖案五花、有樓閣、柵欄、雲水、人物、龍、鳳、河泊、水草、花魚吐丹,各類“古錢”圖,有福祿壽財喜,天宮賜福、黃金萬兩、花鳥、天馬行宮、雲霧水浪、月季花、菊花、如意花、虎頭、獅子頭、紅太陽、八卦、太平、火盆、荷花、蓮子、藕結、還有古屋和廟宇用的獸頭、龍對頭、鳳對頭、雞對頭、獅對頭、磚像等。

"

戴窯鎮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東部,地處興化市、東臺市、鹽城市大豐區三市(區)交界,素有“雞鳴三縣”之說,也有“興化東大門”之稱,江蘇省重點中心鎮之一。2015年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為“3+2小城市”發展序列。是古窯磚瓦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全國最大的現貨糧食交易市場。

鎮域面積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萬畝,人口7.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萬人。有365個村民小組。

興化市戴窯鎮已有兩千年的文明歷史,原名“灶產”,後因戴氏人口劇增,又改名為“大戴莊”。戴窯底蘊深厚,唐為“灶產”,宋為“東村”。元末,張士誠在此“十八條扁擔齊上戴家窯,一路興化村”;因戴氏家族燒窯者居多,改名為“戴窯”至今。

明初,劉伯溫出遊至戴窯,擔心此地再出能人與朱氏爭奪江山,下令在戴窯鑿井72眼,建窯72座,破戴窯風水。泰州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一代理學大師、“東海賢人”韓貞(字樂吾)即出生於此。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鎮位於蘇中裡下河地區腹部,地處揚州、南通、鹽城經濟開發區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43′至120°16′,北緯32°44′至33°13′。地勢平坦,土地肥沃。

戴窯鎮境內河流縱橫,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其中的車路河,是丁溪場通招遠場南官河的一條運鹽河。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早在元朝時代,元末著名農民起久領袖張士誠,出生寒微,以販私鹽為生。在艱難的謀生過程中多次來戴窯,接觸了不少商人窯工。組織窯工,農民在戴窯舉起了起義大旗,聚眾萬人,一舉攻克了興化城、高郵城、戴窯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十八條漢子齊上戴家窯,一路直取興化城,順帶高郵州”。並以高郵為都城,建國號為“大周”。

張士誠自稱“誠王”。公元1356年張士誠南下,佔據了平江(今蘇州)杭州、安徽壽縣等地區,並遷都平江。後為朱元璋所敗,投降了元朝。1363年張士誠東山再起,自稱“吳王”勢力強盛。但因張士誠兄弟驕奢淫逸,忙於享樂,疏於政事,懈於戰鬥,因而力量日衰。

1367年朱元璋攻破平江,張士誠被俘至金陵自縊身亡。戴窯人為了紀念他,專模特製大磚,雕刻有凸字,紀念張士誠,磚長42公分,寬20公分,厚13公分,重18公斤,此磚在戴窯河南袁姓家中收集的。於2000年3月買來,經過考證,這塊大磚為張士誠死後造墓所用。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明朝初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出遊戴窯,見戴窯河南建有青龍橋、八卦池、河溝縱橫,風景秀麗,水激清波,地蒸雲霞,蔚然成彩,大有臥龍棲鳳之勢。想想當年吳王張士誠在這裡舉行起義,與朱元璋爭奪江山,於是劉伯溫下令指定:

戴窯夏家嘴子建窯7座,八卦地建8座連體大窯,李家嘴建窯4座,張家嘴建窯5座,地勢險要的建窯15座,靠近鎮上建窯5座,加上原戴窯河北的西窯頭北窯頭等計72座,還下設鑿井72眼,以此來破掉戴窯東山再起的好風水。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誰知,戴窯人民靠勤勞的雙手做磚制瓦,窯煙不熄,雖然燒去虛構幻想的美夢,卻孕育出手藝高超,雕刻精美的磚瓦雕刻藝人。

明初以來,戴窯鎮人民流傳著一首民謠:

“戴家窯、戴家窯,南北三座橋、七十二座窯,朱洪武南京築城牆,一道聖旨到戴窯”。

此言確有實據,戴窯磚瓦廠,1973年2月在舊窯址,挖出五塊大城磚,字樣凸示顯有“揚州府提調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郵州提調官同知常鬆司吏紀衡,興化提調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趙宗”反面刻有“年月日窯匠胡士一”。

此磚長44公分,寬21公分,厚12公分,重18公斤。經查在南京市中華門北門向南的第三層第21塊城磚,在壩城牆藏兵洞對面也有兩塊,它與戴窯出土的城磚一模一樣。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磚瓦

磚瓦雕刻是戴窯鎮窯工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是戴窯人民精神信仰和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象徵。戴窯磚瓦雕刻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戴窯的種類有:

河磚(即建橋白磚),城牆磚、墓磚、門楣磚、砧磚、瓦檔及其他手工藝品,特別是門楣磚、羅底磚、瓦檔上面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刀工精細、線條流暢,圖像更是美好絕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較強的地方性、花紋、銘文、圖案五花、有樓閣、柵欄、雲水、人物、龍、鳳、河泊、水草、花魚吐丹,各類“古錢”圖,有福祿壽財喜,天宮賜福、黃金萬兩、花鳥、天馬行宮、雲霧水浪、月季花、菊花、如意花、虎頭、獅子頭、紅太陽、八卦、太平、火盆、荷花、蓮子、藕結、還有古屋和廟宇用的獸頭、龍對頭、鳳對頭、雞對頭、獅對頭、磚像等。

泰州特色鄉鎮推介 | 一磚一瓦 永駐戴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