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警察巡邏面面觀

刑法 交通 紐約 徒步 前沿觸警 2019-04-24

美國有30個聯邦警察機構、49個州警察局(除夏威夷州)、3070個縣警察局、12666個市警察局、135個土著部落警察局、1376個特殊警察機構。全美除聯邦警察機關外,州及其以下的幾乎所有大大小小地方警察機關,都有一個專事巡邏警務的部門。在較大的地方警察局,巡邏警察的數量佔警力總數的60%左右,很多較小的警察局實際上就是一個巡邏警察機構。可以說,巡邏是美國警務的最主要方式。

美國警察巡邏面面觀

英文“巡邏”一詞最初的含義是“在泥濘的道路上沉重地行走”。現代警務中的“巡邏”,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指徒步或駕駛警車的警察,在一定的區域內巡視、威懾、發現、處理犯罪行為,併為居民提供各種服務。當警察想到“巡邏”一詞時,會立即聯想到“費力的、勞累的、困難的工作”。在大多數普通美國人的觀念中,“巡邏”則是身著警服、佩帶武器的警察,在每天的24小時中提供隨叫隨到、快速有效的服務。

“巡警”也有“地方治安警官”濃重含義,其職責是多方面的,必須隨時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一名巡警可能被隨時呼叫去對付正在發生的搶劫犯罪,或者去營救被困在著火的建築中的人員,或者去交通事故現場處理事故,或者到正在維修的路段疏導交通。巡邏的基本作用是:保證警力在社會面上出現,及時回答呼叫並提供支援,隨時準備探查可疑情況。警力在社會面上的出現和流動,被認為是警察最自然的屬性,能夠威懾和防範犯罪,也能夠隨時接受指令並作出快速反應。

巡邏是警察機關的基礎工作。由於巡警代表警察機關出現在社會面上,與當地公眾有著最直接的聯繫,因而巡警的活動影響警民關係,也決定了警察形象。進而言之,他們的活動還影響了詢問證人、獲取犯罪證據的質量,決定了犯罪調查和公訴活動的質量,也最終決定了警察機關在刑事司法體系中所發揮的作用。因其重要性,幾乎所有的警察機關都挑選最優秀的警員從事巡邏工作。

巡邏有以下幾種類型,但在實際工作中並非截然分開。在不同時期,針對不同的治安情況和特點,警察機關會運用不同的方式,採用相應的警務策略。

美國警察巡邏面面觀

一、防範型巡邏。是巡警在社區內部或社區之間流動,以震懾、防範犯罪為主要目的的巡邏。長期以來,它被認為是最有效的防範犯罪的警務方式。1974年,密蘇里州勘薩斯市警察局進行的一項實驗,方法是將該市15個巡邏區域分為等數三組,各組區內的犯罪率、居民特徵、收入水平、電話呼叫警察的次數都極為接近。實驗期間,第一組只對居民的呼叫作出反應,第二組只進行分班全天候不間斷巡邏,第三組只對發生案件作出迴應。通過一年觀察發現,三個區域發生案件的數量、居民的安全感並無明顯不同。這一研究結果促使許多警察機關改變以往以執法辦案、打擊犯罪為主要目的執法型巡邏,取而代之以服務公眾為主要目標的防範型巡邏。

二、治安熱點巡邏。是把警力資源集中用於易發生嚴重刑事案件區域的巡邏。一項觀察研究表明,佔3%的重要街道、十字路口等地區,治安求助呼叫數量佔總數的50%。因而,部署警力在治安熱點區域開展重點巡邏,也是普遍採用的一種形式。

三、強化型巡邏。是一種有針對性的、前懾的、使警察活動在熱點地區最大化表現出來的巡邏。具體形式有:盯梢、沒收武器、突襲售賣柯卡因的地點、跟蹤假釋的罪犯等。研究者認為,警察同犯罪鬥爭能否取得成效,主要不在於使用了多少警力,而在於警員在轄區幹了什麼。1990年代,紐約市警察局實施一種“零容忍警務”的強化型巡邏,對所有違法行為,甚至街頭行乞、亂塗亂畫、拉客賣淫、公共場所撒尿等,進行徹底清理整治,在減少街頭犯罪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底特律等大城市隨後推行“零容忍警務”後,有效地遏制街頭毒品犯罪和黑幫犯罪活動,通過對假釋罪犯的跟蹤觀察,將一批犯新罪者重新送回了監獄。這一警務理念及其方式的產生,基於這樣的理論:輕微的違法現象得不到制止,就會發展演變成嚴重的刑事犯罪。

四、巡邏中的快速反應。統一聯網的“911”呼叫系統,以及巡邏警車和雙通道對講機,能夠使最靠近現場的巡警以最快時間到達。另一方面,研究也表明,依靠快速反應成功處理的案件只佔總數的2.9%,巡警到達現場時間2分鐘或20分鐘,對於成功處理案件並不起決定性作用,關鍵是警察在案件發生後多長時間內接到報告,接到報告越早,成功處理案件的機率越高。案件知情人延誤向警察報告案件有三種情形:一是對現場情況不明確,無法決定如何報告;二是忙於救助受害者或疏導交通,延誤了報告;三是對於是否向警察報告有矛盾心理,在徵求朋友或家人的意見後才會決定報告。這一研究結果,使警察機關在確保快速反應的同時,進一步促成以警民溝通、警民互動為重要特徵的社區警務模式。

美國警察巡邏面面觀

五、徒步巡邏與機動車巡邏。對於接受當地警察服務的美國人來說,85%的人接受著徒步巡邏、自行車巡邏或者兩者混合巡邏的治安服務,但這種巡邏只限於商業、人口稠密的地區。徒步巡邏被認為更貼近居民日常生活,更易抓獲犯法者,更能使居民增加安全感,更有利於增進警民關係。但整體而言,更多的巡邏仍然依靠機動車完成,尤其是車載計算機系統和通訊設備的普及應用,在社會面控制方面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六、社區警務。社區警務戰略自1970年代廣泛推行,它強調巡邏警察與居民之間互動合作,核心內容是:(1)以社區為基礎開展犯罪預防;(2)把日常巡邏作為非緊急情況的服務;(3)警察對社區公眾更為負責;(4)公眾參與治安問題決策。實施社區警務戰略,要求警員在觀念上要有大的變化,特別是要把居民作為服務的顧客,作為實現共同社會目標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把他們看成監管、控制的對象。儘管犯罪控制仍是社區警務的優先目標,但這一警務方式的實施,卻大大強化了警察在維持秩序和提供服務方面的作用。

許多警察機關實施以“面對問題的警務”為主要特色的社區警務。其方法是,對公眾向警察求助的問題進行分類分析,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類型的治安問題。最近的研究表明,“面對問題的警務”能揭示深層次的治安問題,因而在打擊和抑制凶殺等嚴重刑事案件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一警務策略不僅僅是同犯罪鬥爭的有效方法,而且是解決諸多深層次社會治安問題的有效途徑。

美國警察巡邏面面觀

上個世紀的後半葉,防範型巡邏和快速反應成了美國警務的標誌。但近30 年來,研究者提出了許多關於究竟應該推行哪種警務戰略的問題。社區警務戰略的興起,改變了美國警察執法的形態,也將美國警務帶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很多研究者相信,傳統的巡邏方式侷限於控制犯罪,忽視了維持秩序和提供服務的功能,而這實際上正是警察機關之所以存在的基本理由。研究者還對巡邏這一主要警務方式的未來,作了基本定位:警察應變得更加面向社區,回到警務的最初原則,即“接近居民並頻繁地與他們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