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劇團的“獅吼”魂

《秦豫情》劇照。

80歲劇團的“獅吼”魂

1982年的《樊梨花歸唐》劇照。

“不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罪,我們也要活下去。”當這句臺詞被演員鏗鏘有力地喊出來時,一群形象各異的人物在舞臺上演繹出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間畫卷。5月7日、8日,由西安市豫劇團傾力創作的豫劇現代戲《秦豫情》受邀參加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展演季、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再次唱響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難、相互包容、拼搏奮鬥的偉大精神。

用傳統戲劇

展現民族精神

《秦豫情》以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災,300萬河南災民西出潼關大遷徙到陝西為歷史背景,講述了河南人民在異鄉奮力拼搏、艱苦創業,並與陝西人民相互扶持、風雨同舟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秦豫情》中的女主人公小勤為了生存,奮力拼搏,最終落戶西安,與陝西人張大結識並相愛,他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靠著吃苦耐勞的品格,最終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自2016年首演以來,《秦豫情》演出100多場,走過全國多個城市,是西北地區唯一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滾動資助項目等3個項目的“大滿貫”劇目。此次在北京的演出也是《秦豫情》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滾動資助項目“兩改兩演”的收官演出。

雖然《秦豫情》在全國各地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但是這部劇的誕生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西安市豫劇團副總經理、《秦豫情》男主角王凱告訴記者:“我們劇團想排一部講述河南人在陝西的戲,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在項目提上日程後的幾年裡,我們到處尋找編劇,故事題材更換了幾次,劇本也幾次三番地推倒了重來,經過反覆研究、反覆商榷、反覆打磨,最終確定了要排《秦豫情》。”

2016年年初,《秦豫情》劇本出爐,西安市豫劇團立刻開始建組排練。起初,由於資金短缺、演員匱乏,排演一週了,劇團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女主角。就在這十萬火急的關頭,現代版的“秦豫情”在戲外上演。王凱說:“當時,我師父——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帶著河南豫劇院伸出了援手,不僅有編劇、導演、主演等主創人員的支援,而且還派河南豫劇院優秀青年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徐俊霞到西安擔當《秦豫情》的女主角。”“陝西和河南兩地戲劇人才的融合,充分體現了‘秦豫情’。”西安市豫劇團總經理趙鵬說。

《秦豫情》一邊立足傳統,一邊大膽創新、嘗試,在劇中融合了西方戲劇、話劇的舞臺呈現方式,讓觀眾在感受現代戲曲獨特魅力的同時,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聽感覺。該劇自2016年4月公演以來,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好評和觀眾的稱讚。

在鄭州演出結束後,當地一位觀眾動情地說:“我已經是四看《秦豫情》了。從第一次跑到西安看首演,到全國巡演鄭州站,《秦豫情》每次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可以說,裡面的唱腔我都能跟著哼唱了。我覺得這個戲故事情節好,舞臺呈現好,演員演得好,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劇目,既有傳統戲的程式化,又融入了話劇的元素,讓人耳目一新。”

“獅吼”魂的傳承

“我們把這部戲當作西安市豫劇團走出低谷、打翻身仗的重要契機,集中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傾力打造!”趙鵬說。最後一搏、背水一戰,歷經80多年風風雨雨仍頑強堅持的西安市豫劇團希望能用《秦豫情》再現劇團昔日榮光。

1934年,被稱為“現代豫劇之父”的樊粹庭在河南開封創辦豫聲劇院,劇院接連演出了樊粹庭創作的《凌雲志》《三拂袖》等新豫劇,深受當地群眾喜愛。1937年,為喚起民眾抵抗日寇,樊粹庭將劇團更名為獅吼劇團,編寫了旨在抗敵御辱的《克敵榮歸》等劇目,並以旅行演出的方式宣傳抗戰,激發群眾愛國熱情。後來因為戰亂,劇團輾轉至西安,之後便一直留在西安,不斷招收新學生,不斷改進、豐富和創新演出。新中國成立後,獅吼劇團有了更大的發展,《劈山救母》《紅珠女》《楊滿堂》等代表劇目久演不衰。1973年,獅吼劇團與民眾劇社合併,成立西安市豫劇團。

西安市豫劇團自成立以來,上演傳統劇、新編歷史劇、現代劇200餘部,主要以“樊戲”為特色。劇團先後創作、改編、移植、整理《女皇祭陵》《錢家風波》《狸貓換太子》《樊梨花歸唐》《不該凋謝的玫瑰》《潔白的玉蘭花》《任長霞》《小姑不賢》《陳三兩》《女貞花》《朝陽溝》《秦豫情》等優秀劇目,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獅吼”是西安市豫劇團傳承多年的“魂”,立足群眾、觀照現實,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創作,成為“獅吼精神”最直觀的體現。謳歌奮戰在抗擊非典一線的醫護人員的大型現代豫劇《潔白的玉蘭花》,以犧牲在抗擊非典一線的廣州“白衣戰士”葉欣為原型,藝術再現了“白衣戰士”無私奉獻的精神。展現女公安局長任長霞熾熱的愛民情懷、勇敢的職業氣概的豫劇《任長霞》,以藝術的手段、極富張力的戲劇衝突和細膩的人物刻畫,塑造了一個生動感人的英雄形象。廉政教育現代戲《芝蘭花開》塑造了以支蕙蘭為代表的剛直不阿、勤政清廉、敢於擔當的優秀共產黨員形象。

豫劇發展的新方向

西安市豫劇團一路走來,歷經坎坷,但初心不改。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視、電影等多種娛樂方式對傳統戲劇的衝擊,西安市豫劇團陷入了人才匱乏、資金短缺的困境。為了走出困境、重現劇團輝煌,2012年上任的80後團長趙鵬立志打造一臺適合西安市豫劇團的“看家戲”。於是,在原陝西省文化廳、西安演藝集團的支持下,劇團投入200萬元開始創作《秦豫情》。

《秦豫情》是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在創作、生產、演出等過程中所獲得的新理念、新創舉、新成果,以及兩地藝術人才的新融合,給劇團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給戲曲“現代化”帶來了新的啟發。《秦豫情》是豫劇,但根據情節發展巧妙地融入了不少秦腔元素。秦腔的特點是表演樸實、粗獷、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而豫劇則是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為了打造這部劇,主創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對兩種不同的劇種進行了融合,並以一種全新的舞臺呈現演繹出來。

中國戲劇家協會祕書長崔偉評價道:“《秦豫情》不僅展現了中原人民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性格,更是藉助秦豫人民說不盡的水乳交融的感情,謳歌了中華兒女在大災大難面前所表現出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和品質。”

西安市豫劇團沒有止步於《秦豫情》取得的成功。2018年,劇團精心打造的創意民族音樂劇《絲路傳奇·花木蘭》不僅是藝術的融合與創新,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探索。該劇面向世界市場,採用現代的舞臺技術,將優秀的中國技藝轉化為世界語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曾拜師於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的趙鵬始終忘不了《秦豫情》排演之初,受到李樹建的無私幫助與鼓舞——“一切為了豫劇,一切為了豫劇藝術的發展。”趙鵬說:“我一直牢記師父的囑託和鼓勵,傳承‘獅吼’精神,排演精品劇目,重振西安市豫劇團的輝煌,守好豫劇的西大門。《秦豫情》的成功用事實證明了幸福就是奮鬥出來的,只要奮鬥,就有出路;不奮鬥,就無法生存。我們將繼續關注現實生活,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把更多更好的舞臺精品呈現給廣大觀眾。”

來源:陝西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