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的冬天,有個叫不凖的汲郡人盜了戰國時的魏襄王墓。

不久案發,汲郡地方官忙帶人趕到現場,只見沉重的墓門被撬得齜牙咧嘴,墓中的貴重物品已無蹤影,只在墓道中找到了一把銅劍、一口銅鐘、一個銅磬和幾隻玉律(玉製的管狀定音器)。此外,他們還在墓室中發現了大量散亂的竹簡,其中不少都有灼燒的痕跡,顯然是被用來照明瞭。

"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的冬天,有個叫不凖的汲郡人盜了戰國時的魏襄王墓。

不久案發,汲郡地方官忙帶人趕到現場,只見沉重的墓門被撬得齜牙咧嘴,墓中的貴重物品已無蹤影,只在墓道中找到了一把銅劍、一口銅鐘、一個銅磬和幾隻玉律(玉製的管狀定音器)。此外,他們還在墓室中發現了大量散亂的竹簡,其中不少都有灼燒的痕跡,顯然是被用來照明瞭。

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王陵被盜乃是大案,汲郡地方官不敢怠慢,馬上向朝廷報告,並將找到的東西送往國都洛陽,據說光竹簡就裝了幾十車。

晉武帝對此十分重視,立即下令捉拿盜墓賊,並命人將竹簡上的文字整理出來。經過一年多的查訪,不凖終於落網,他怎麼也想不到,曾被自己當成破爛的竹簡竟在無意中“刷新”了歷史。

當年秦始皇曾下令燒燬除秦國外所有國家的史書,而秦國的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周孝王時期。後來,司馬遷等史學家在漢初儒生憑記憶整理出的先秦諸子文中,找出關於周朝以前歷史的隻言片語,重新撰寫了從五帝時代到周朝的這段歷史,但由於其中夾雜了大量民間傳說,以訛傳訛的部分實在太多。

令人激動的是,這幾十車竹簡竟是秦始皇“焚書行動”中的劫後餘灰,不知被哪個智勇雙全的讀書人保護下來,組成一部古老的編年通史—《竹書紀年》(也稱《汲冢紀年》)。它記載了從黃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到周隱王十六年(公元前472年)足足1922年的歷史。如果沒它的話,史上是否有過五帝及夏、商兩代是否真實存在都很難說清。這也是很多西方學者一直不承認夏朝存在的原因,如果不是後來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他們甚至連商朝的存在都持懷疑態度。

"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的冬天,有個叫不凖的汲郡人盜了戰國時的魏襄王墓。

不久案發,汲郡地方官忙帶人趕到現場,只見沉重的墓門被撬得齜牙咧嘴,墓中的貴重物品已無蹤影,只在墓道中找到了一把銅劍、一口銅鐘、一個銅磬和幾隻玉律(玉製的管狀定音器)。此外,他們還在墓室中發現了大量散亂的竹簡,其中不少都有灼燒的痕跡,顯然是被用來照明瞭。

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王陵被盜乃是大案,汲郡地方官不敢怠慢,馬上向朝廷報告,並將找到的東西送往國都洛陽,據說光竹簡就裝了幾十車。

晉武帝對此十分重視,立即下令捉拿盜墓賊,並命人將竹簡上的文字整理出來。經過一年多的查訪,不凖終於落網,他怎麼也想不到,曾被自己當成破爛的竹簡竟在無意中“刷新”了歷史。

當年秦始皇曾下令燒燬除秦國外所有國家的史書,而秦國的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周孝王時期。後來,司馬遷等史學家在漢初儒生憑記憶整理出的先秦諸子文中,找出關於周朝以前歷史的隻言片語,重新撰寫了從五帝時代到周朝的這段歷史,但由於其中夾雜了大量民間傳說,以訛傳訛的部分實在太多。

令人激動的是,這幾十車竹簡竟是秦始皇“焚書行動”中的劫後餘灰,不知被哪個智勇雙全的讀書人保護下來,組成一部古老的編年通史—《竹書紀年》(也稱《汲冢紀年》)。它記載了從黃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到周隱王十六年(公元前472年)足足1922年的歷史。如果沒它的話,史上是否有過五帝及夏、商兩代是否真實存在都很難說清。這也是很多西方學者一直不承認夏朝存在的原因,如果不是後來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他們甚至連商朝的存在都持懷疑態度。

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更有趣的是,《竹書紀年》所述的歷史與《史記》相比有很多不同。比如據《史記》載,堯因年邁而無力處理政事,便想將王位讓給舜,舜再三推辭後才繼承了王位;而在《竹書紀年》中,堯因德不配位而被舜所囚,舜奪取王位後又關押了丹朱(堯的兒子),使他們父子永生不得相見。於是,原被儒家歌頌的美好的禪讓神話就這樣灰飛煙滅。

再比如,商朝的相國伊尹在《史記》中形象光輝—國君太甲因沉迷酒色而不理朝政,伊尹多次規勸無果便將他流放,三年後太甲悔過自新,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於他;而在《竹書紀年》中,伊尹竟成了反派角色,自恃位高權重,欺壓幼主太甲,將其流放,自立為王,後來太甲潛逃,殺了伊尹,這才奪回王位。賢相伊尹變成竊國大盜,昏君太甲變成中興之主,這樣的反轉實在讓人接受無能。

比起《史記》的腦補,《竹書紀年》顯然更具史料價值,但後者的說法為何一直沒被正史採納呢?因為《竹書紀年》剛出土不久就趕上了“八王之亂”,混戰之下,由這些竹簡整理出的譯文都丟失了。直到宋代,《竹書紀年》的譯文才被重新發現,但由於時隔太久,傳抄過程中難免會有錯漏,況且當時諸國文字的翻譯本就爭議頗多,所以它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的冬天,有個叫不凖的汲郡人盜了戰國時的魏襄王墓。

不久案發,汲郡地方官忙帶人趕到現場,只見沉重的墓門被撬得齜牙咧嘴,墓中的貴重物品已無蹤影,只在墓道中找到了一把銅劍、一口銅鐘、一個銅磬和幾隻玉律(玉製的管狀定音器)。此外,他們還在墓室中發現了大量散亂的竹簡,其中不少都有灼燒的痕跡,顯然是被用來照明瞭。

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王陵被盜乃是大案,汲郡地方官不敢怠慢,馬上向朝廷報告,並將找到的東西送往國都洛陽,據說光竹簡就裝了幾十車。

晉武帝對此十分重視,立即下令捉拿盜墓賊,並命人將竹簡上的文字整理出來。經過一年多的查訪,不凖終於落網,他怎麼也想不到,曾被自己當成破爛的竹簡竟在無意中“刷新”了歷史。

當年秦始皇曾下令燒燬除秦國外所有國家的史書,而秦國的歷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周孝王時期。後來,司馬遷等史學家在漢初儒生憑記憶整理出的先秦諸子文中,找出關於周朝以前歷史的隻言片語,重新撰寫了從五帝時代到周朝的這段歷史,但由於其中夾雜了大量民間傳說,以訛傳訛的部分實在太多。

令人激動的是,這幾十車竹簡竟是秦始皇“焚書行動”中的劫後餘灰,不知被哪個智勇雙全的讀書人保護下來,組成一部古老的編年通史—《竹書紀年》(也稱《汲冢紀年》)。它記載了從黃帝元年(公元前2394年)到周隱王十六年(公元前472年)足足1922年的歷史。如果沒它的話,史上是否有過五帝及夏、商兩代是否真實存在都很難說清。這也是很多西方學者一直不承認夏朝存在的原因,如果不是後來出土了大量甲骨文,他們甚至連商朝的存在都持懷疑態度。

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更有趣的是,《竹書紀年》所述的歷史與《史記》相比有很多不同。比如據《史記》載,堯因年邁而無力處理政事,便想將王位讓給舜,舜再三推辭後才繼承了王位;而在《竹書紀年》中,堯因德不配位而被舜所囚,舜奪取王位後又關押了丹朱(堯的兒子),使他們父子永生不得相見。於是,原被儒家歌頌的美好的禪讓神話就這樣灰飛煙滅。

再比如,商朝的相國伊尹在《史記》中形象光輝—國君太甲因沉迷酒色而不理朝政,伊尹多次規勸無果便將他流放,三年後太甲悔過自新,伊尹迎回太甲並還政於他;而在《竹書紀年》中,伊尹竟成了反派角色,自恃位高權重,欺壓幼主太甲,將其流放,自立為王,後來太甲潛逃,殺了伊尹,這才奪回王位。賢相伊尹變成竊國大盜,昏君太甲變成中興之主,這樣的反轉實在讓人接受無能。

比起《史記》的腦補,《竹書紀年》顯然更具史料價值,但後者的說法為何一直沒被正史採納呢?因為《竹書紀年》剛出土不久就趕上了“八王之亂”,混戰之下,由這些竹簡整理出的譯文都丟失了。直到宋代,《竹書紀年》的譯文才被重新發現,但由於時隔太久,傳抄過程中難免會有錯漏,況且當時諸國文字的翻譯本就爭議頗多,所以它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西晉盜墓賊打開一座魏王墓,揭開了一段兩千多年前不為人知的歷史

​此外,《竹書紀年》中的一些內容與傳統儒家的論述大相徑庭,而宋及以後的歷代統治者都以儒學治國,它自然成了異端邪說,遭到嚴厲封殺。直到清末民初,才又有人把它翻出來加以研究,作為解讀歷史的另一個角度。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巖 波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