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西藏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雪域高原 換了人間'

"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3日 03 版)

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中國成立70週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吳英傑,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齊扎拉圍繞“加強民族團結 建設美麗西藏”介紹情況,並答記者問。

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十二五”“十三五”期間中央投資達到近1萬億元,相當於1951年到2010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和的5.1倍。如今,雪域高原換了人間。從和平解放前沒有一條公路,到如今鐵路、航空、公路四通八達;從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水電站,到2018年全區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333萬千瓦;糧食產量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04.9萬噸……西藏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一個嶄新的西藏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經濟發展速度保持在全國前列。2018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1477.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9年增長了191倍。

“西藏貫徹好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推進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吳英傑說。

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70年來,西藏產業從無到有,形成了關聯度強的高原生物、旅遊文化、清潔能源等產業,建成了包含20多個門類的現代工業體系。”齊扎拉介紹。數據顯示,到去年年底,全區的工業增加值達到了114.5億元。

旅遊文化產業突飛猛進。2018年全區接待遊客3368.7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90.14億元;今年1—8月,接待遊客3314.9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5.01億元,同比增長19.6%和25.4%。

交通運輸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公路總里程達到了10萬公里,青藏鐵路、拉日鐵路、拉林鐵路已建成或正在建設,近期川藏鐵路也即將開工建設,建成機場5座,開通了國際國內96條航線……“西藏已經實現了公路、鐵路、航空為主體的綜合立體交通,西藏各族人民出行越來越方便,越來越便利,與外界的交往越來越緊密。”齊扎拉介紹。

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各地各部門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對口援藏工作開展以來,各援藏單位累計組織2萬多名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援藏工作,實施項目1萬多個、援藏資金投入400多億元,有力支持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吳英傑說。

超過七成的貧困縣摘帽

西藏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超過七成的貧困縣摘帽、八成的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6%以下。

脫貧貴在精準。吳英傑說:“西藏地廣人稀,做好精準識別工作十分重要,我們通過對貧困戶精準篩選,確保不落一人。”西藏連續三年在全國脫貧攻堅考核中被評為綜合評價好,貧困人口識別退出準確率達到100%,扶貧綜合滿意度達到9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脫貧關鍵靠產業,一個個特色產業在雪域高原上茁壯成長,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據介紹,西藏厚植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青稞產業、犛牛產業和旅遊文化產業,中央提供西藏的產業扶持資金投入已經達500億元。

幫扶更加有力。吳英傑介紹,在幫扶力量上,依靠17個省市和18家中央大型企業,以及各部委大力支援;在資金投入上,把援藏資金絕大部分傾斜於貧困戶、貧困群眾。

“西藏目前還有19個縣15萬人尚未脫貧,預計今年年底可以完成國家標準的脫貧,有信心在2020年與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吳英傑展望。

日子越過越美

2018年西藏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797元和11450元,增速居全國前列。“日子越過越美,小轎車、平板電腦、高清電視、智能手機等飛入尋常百姓家。”吳英傑說,社會保障網絡扎得牢靠。目前,西藏基本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教育事業優先發展。一系列優惠政策精準發力,補上西藏教育的短板。針對教學水平相對較低的問題,西藏辦內地西藏班,內地不少地方辦西藏中學。

吳英傑介紹,到2018年,西藏學前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70.87%,小學的淨入學率已經達到99.5%,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分別達到了99.5%、82.3%和39.2%,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達到9.55年。

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一個以拉薩為中心,遍佈城鄉的藏西醫結合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已經建立,1548個醫療機構守護著各族群眾的健康,人均預期壽命從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70.6歲。“我們基本控制並清除包蟲病、大骨節病等高原性地方病,這在全世界都走在前列。”齊扎拉說。

鼓口袋更要富腦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在不久前的雪頓節上,一場場精彩紛呈的藏戲,讓群眾過足了癮。齊扎拉介紹,全區74個縣區的藝術團,2400多支鄉村業餘演出團隊經常活躍在廣袤城鄉,為群眾帶來了豐富的文化大餐。

齊扎拉說,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全面的保護和弘揚,一批文化精品走俏市場,文化產業產值達到近50億元。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如何實現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用制度為生態護航。自治區頒佈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60多部法規;相繼出臺了關於著力構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性指導意見;完善河湖長制,壓實領導責任。

生態效益已經顯現。目前西藏已經實施三大類11項重點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保護區的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里,125種野生動物和39種野生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調動群眾保護環境積極性。“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群眾,十分珍惜身邊一草一木,保護生態環境離不開他們的充分參與。”吳英傑說。目前已經提供70萬個生態崗位,讓老百姓充分享受保護環境的紅利。

中科院和相關部門監測評估顯示,西藏高原各類生態系統結構整體穩定,生態質量穩定向好,主要城鎮環境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魯藏布江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質保持在Ⅰ類和Ⅱ類水質標準。“今天的西藏,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仍然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吳英傑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