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在撞擊過程中,有些小天體脫離了原有運行軌際變成流星散落到宇宙中,有一些小天體墜落到地球上形成隕石。

流星體在高空快速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流星體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果流星體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

當流星體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由於低層濃密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在撞擊過程中,有些小天體脫離了原有運行軌際變成流星散落到宇宙中,有一些小天體墜落到地球上形成隕石。

流星體在高空快速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流星體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果流星體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

當流星體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由於低層濃密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大多數的隕石,外表熔殼一層是黑色的。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在石隕石,熱影響區頂多只有幾毫米深;而在鐵隕石,是較好的熱導體在表面下1釐米的金屬結構可能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一些隕石據報說在落地後有被燒得滾燙的觸感,而其他的則是冰冷的。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晒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

隕石的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的火球可以非常明亮,然而大多數都比較黯淡,甚至在白天都不會被注意到。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它的速度非常快,進入大氣層後,因為和空氣的摩擦產生了很多的熱量,就會引發空爆。

大多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瓦解,估計每年仍有大約500顆左右,小至彈珠大至籃球的隕石落在地面上;但是,通常每年只有10%至20%左右的流星會被發現墜落,並被科學家得知和尋獲。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在撞擊過程中,有些小天體脫離了原有運行軌際變成流星散落到宇宙中,有一些小天體墜落到地球上形成隕石。

流星體在高空快速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流星體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果流星體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

當流星體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由於低層濃密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大多數的隕石,外表熔殼一層是黑色的。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在石隕石,熱影響區頂多只有幾毫米深;而在鐵隕石,是較好的熱導體在表面下1釐米的金屬結構可能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一些隕石據報說在落地後有被燒得滾燙的觸感,而其他的則是冰冷的。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晒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

隕石的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的火球可以非常明亮,然而大多數都比較黯淡,甚至在白天都不會被注意到。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它的速度非常快,進入大氣層後,因為和空氣的摩擦產生了很多的熱量,就會引發空爆。

大多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瓦解,估計每年仍有大約500顆左右,小至彈珠大至籃球的隕石落在地面上;但是,通常每年只有10%至20%左右的流星會被發現墜落,並被科學家得知和尋獲。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少數的隕石夠大,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撞擊坑;相對的,其它的隕石則因為不夠大,墜地時都已經達到終端速度,最多隻能創造出一個小坑洞。

大隕石擊中地面時的速度有可能仍然接近它們的第二宇宙速度,在超高速的撞擊下會留下一個撞擊坑。坑洞的類型取決於隕石的大小、形狀、和進入的撞擊角度。這種碰撞的力量有可能造成廣泛的破壞。

在地球上最常見到的超高速撞擊,是由最容易穿越大氣層的鐵隕石造成的。鐵隕石造成的撞擊坑例子如,巴林傑隕石坑、奧德薩隕石坑、瓦巴坑和狼溪隕石坑,在這些隕石坑都發現相關聯的鐵隕石。相較之下,夠大的石質流星體即使重量達到數百萬公噸,在進入和通過大氣層時,依然會被破壞而不會留下撞擊坑。

隨著流星體的碎裂,會有閃光和爆破。在隕石墜落時經常會聽到碎裂事件引起的激波產生爆炸或隆隆的聲爆,有時可以聽到口哨聲或嘶嘶聲。在火球經過之後,經常會看見煙塵的尾巴在大氣層內殘留幾分鐘。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在撞擊過程中,有些小天體脫離了原有運行軌際變成流星散落到宇宙中,有一些小天體墜落到地球上形成隕石。

流星體在高空快速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流星體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果流星體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

當流星體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由於低層濃密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大多數的隕石,外表熔殼一層是黑色的。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在石隕石,熱影響區頂多只有幾毫米深;而在鐵隕石,是較好的熱導體在表面下1釐米的金屬結構可能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一些隕石據報說在落地後有被燒得滾燙的觸感,而其他的則是冰冷的。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晒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

隕石的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的火球可以非常明亮,然而大多數都比較黯淡,甚至在白天都不會被注意到。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它的速度非常快,進入大氣層後,因為和空氣的摩擦產生了很多的熱量,就會引發空爆。

大多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瓦解,估計每年仍有大約500顆左右,小至彈珠大至籃球的隕石落在地面上;但是,通常每年只有10%至20%左右的流星會被發現墜落,並被科學家得知和尋獲。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少數的隕石夠大,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撞擊坑;相對的,其它的隕石則因為不夠大,墜地時都已經達到終端速度,最多隻能創造出一個小坑洞。

大隕石擊中地面時的速度有可能仍然接近它們的第二宇宙速度,在超高速的撞擊下會留下一個撞擊坑。坑洞的類型取決於隕石的大小、形狀、和進入的撞擊角度。這種碰撞的力量有可能造成廣泛的破壞。

在地球上最常見到的超高速撞擊,是由最容易穿越大氣層的鐵隕石造成的。鐵隕石造成的撞擊坑例子如,巴林傑隕石坑、奧德薩隕石坑、瓦巴坑和狼溪隕石坑,在這些隕石坑都發現相關聯的鐵隕石。相較之下,夠大的石質流星體即使重量達到數百萬公噸,在進入和通過大氣層時,依然會被破壞而不會留下撞擊坑。

隨著流星體的碎裂,會有閃光和爆破。在隕石墜落時經常會聽到碎裂事件引起的激波產生爆炸或隆隆的聲爆,有時可以聽到口哨聲或嘶嘶聲。在火球經過之後,經常會看見煙塵的尾巴在大氣層內殘留幾分鐘。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在大氣層中碎裂,有可能形成隕石雨,落下的隕石從幾顆到幾千顆都有可能。這些隕石雨墜落的區域被稱為散佈區,通常是橢圓的形狀,長軸的方向與流星飛行的方向平行。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隕石雨中最大的隕石會墜落在散佈區最遠的距離。

隕石的形狀

隕石在大氣層中燃燒磨蝕,表面融化又冷卻凝固,形態多渾圓而無稜無角,除了低空爆炸的隕石和落地後碎裂的隕石。隕石在大氣層中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但是絕對不會形成完全對稱的形體,例如:正圓的球形,對稱的橢圓形、正方體、長方體形狀等。

如果隕石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這樣的定位隕石在表面上會留下方向一致的空氣流動產生的熔流紋。並不是所有的隕石都會保持固定的方位不變,所以,只有一小部分隕石會有這種特徵。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在撞擊過程中,有些小天體脫離了原有運行軌際變成流星散落到宇宙中,有一些小天體墜落到地球上形成隕石。

流星體在高空快速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流星體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果流星體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

當流星體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由於低層濃密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大多數的隕石,外表熔殼一層是黑色的。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在石隕石,熱影響區頂多只有幾毫米深;而在鐵隕石,是較好的熱導體在表面下1釐米的金屬結構可能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一些隕石據報說在落地後有被燒得滾燙的觸感,而其他的則是冰冷的。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晒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

隕石的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的火球可以非常明亮,然而大多數都比較黯淡,甚至在白天都不會被注意到。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它的速度非常快,進入大氣層後,因為和空氣的摩擦產生了很多的熱量,就會引發空爆。

大多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瓦解,估計每年仍有大約500顆左右,小至彈珠大至籃球的隕石落在地面上;但是,通常每年只有10%至20%左右的流星會被發現墜落,並被科學家得知和尋獲。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少數的隕石夠大,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撞擊坑;相對的,其它的隕石則因為不夠大,墜地時都已經達到終端速度,最多隻能創造出一個小坑洞。

大隕石擊中地面時的速度有可能仍然接近它們的第二宇宙速度,在超高速的撞擊下會留下一個撞擊坑。坑洞的類型取決於隕石的大小、形狀、和進入的撞擊角度。這種碰撞的力量有可能造成廣泛的破壞。

在地球上最常見到的超高速撞擊,是由最容易穿越大氣層的鐵隕石造成的。鐵隕石造成的撞擊坑例子如,巴林傑隕石坑、奧德薩隕石坑、瓦巴坑和狼溪隕石坑,在這些隕石坑都發現相關聯的鐵隕石。相較之下,夠大的石質流星體即使重量達到數百萬公噸,在進入和通過大氣層時,依然會被破壞而不會留下撞擊坑。

隨著流星體的碎裂,會有閃光和爆破。在隕石墜落時經常會聽到碎裂事件引起的激波產生爆炸或隆隆的聲爆,有時可以聽到口哨聲或嘶嘶聲。在火球經過之後,經常會看見煙塵的尾巴在大氣層內殘留幾分鐘。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在大氣層中碎裂,有可能形成隕石雨,落下的隕石從幾顆到幾千顆都有可能。這些隕石雨墜落的區域被稱為散佈區,通常是橢圓的形狀,長軸的方向與流星飛行的方向平行。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隕石雨中最大的隕石會墜落在散佈區最遠的距離。

隕石的形狀

隕石在大氣層中燃燒磨蝕,表面融化又冷卻凝固,形態多渾圓而無稜無角,除了低空爆炸的隕石和落地後碎裂的隕石。隕石在大氣層中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但是絕對不會形成完全對稱的形體,例如:正圓的球形,對稱的橢圓形、正方體、長方體形狀等。

如果隕石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這樣的定位隕石在表面上會留下方向一致的空氣流動產生的熔流紋。並不是所有的隕石都會保持固定的方位不變,所以,只有一小部分隕石會有這種特徵。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特徵

1.熔殼:隕石在隕落地面以前要穿越稠密的大氣層,使隕石外表的熔融物質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因此,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2.氣印:由於隕石與大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隕石表面還會留下許多氣印,就象手指按下的手印。

3.內部金屬:鐵隕石和石鐵隕石內部由金屬鐵組成,這些鐵的鎳含量很高(5-10%)。球粒隕石內部也有金屬顆粒,在新鮮斷裂面上能看到細小的金屬顆粒。

4.磁性:因為大多數隕石含有鐵,所以大多數的隕石都具有強度不等的被磁鐵吸引的特性。

5.球粒: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佔總數的90%),這些隕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鹽球體,稱作球粒。在球粒隕石的新鮮斷裂面上能看到圓形的球粒。

"

隨著中國隕石文化的科學知識普及,隕石現已走進普通老百姓家中,民間收藏隕石者發展迅速,而如何確定手中撿到、或者購買、或者準備購買的石頭是不是隕石,即如何鑑定隕石,這一重要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今天先說一說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後續章節系統的說一說隕石的分類及鑑定方法。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定義

我國古籍《史記》中記載:“星墜至地則石也”。隕石也稱“隕星”,是指地球以外脫離原有運行軌際的宇宙流星或星體碎塊,快速散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盡的物質。

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隕石是來自地球以外的星系天體;第二,是經過地球大氣層隕落到地球上。符合這兩個條件,才能稱為隕石。

所以,天上掉下來的人造衛星的碎片,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岩樣品,還有日本的太空飛船取回來的小行星樣品,這些都不能稱為隕石。因為它要麼不是地球以外的物體,要麼不是通過自然隕落過程掉落到地球上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來源

根據科學家的觀察發現,在太陽系的行星中,火星和木星之間的軌道有一條小行星帶,這些小行星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不斷地發生著碰撞,有時會被撞出軌道散落到宇宙中,有的小行星奔向地球,穿過大氣層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隕石。地球上大多數隕石來自於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小部分來自月球和火星。

隕石的形成

在宇宙空間,有大量的小天體圍繞著太陽運行,這些小天體的直徑大到幾十公里、幾百公里,小到幾十釐米、幾釐米,有的像鵝卵石、砂塵顆粒大小。小天體在運行過程中經常相互撞擊,這些小天體是以宇宙速度在太空中運行的,遠比槍彈、炮彈的行進速度大得多。因此,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所產生的撞擊力是很大的。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在這種撞擊力的作用下,會使小天體之間的撞擊面上產生高溫高壓並使礦物岩石熔融變質而形成熔融體。小天體之間相互撞擊常常會改變其內部的構造和結構。例如,會把無球粒構造向球粒構造轉變。

在撞擊過程中,有些小天體脫離了原有運行軌際變成流星散落到宇宙中,有一些小天體墜落到地球上形成隕石。

流星體在高空快速飛行時,表面溫度達到幾千度,在這樣的高溫下,流星體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如果流星體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

當流星體其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由於低層濃密大氣的阻擋,它的速度越來越慢,融化的表面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在熔殼冷卻的過程中,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在隕石表面吹過的痕跡保留下來,叫“氣印”。氣印的樣子很像在麵糰上按出的手指印。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大多數的隕石,外表熔殼一層是黑色的。熔殼很薄,一般在1毫米左右。在石隕石,熱影響區頂多只有幾毫米深;而在鐵隕石,是較好的熱導體在表面下1釐米的金屬結構可能會受到高溫的影響。一些隕石據報說在落地後有被燒得滾燙的觸感,而其他的則是冰冷的。

熔殼和氣印是隕石表面的主要特徵。但是落下來的年代較長的一些隕石,由於長期的風吹、日晒和雨淋,熔殼脫落了,氣印也就不易辨認出來了。

隕石的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穿過大氣層時的火球可以非常明亮,然而大多數都比較黯淡,甚至在白天都不會被注意到。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它的速度非常快,進入大氣層後,因為和空氣的摩擦產生了很多的熱量,就會引發空爆。

大多數流星體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瓦解,估計每年仍有大約500顆左右,小至彈珠大至籃球的隕石落在地面上;但是,通常每年只有10%至20%左右的流星會被發現墜落,並被科學家得知和尋獲。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少數的隕石夠大,可以創造出巨大的撞擊坑;相對的,其它的隕石則因為不夠大,墜地時都已經達到終端速度,最多隻能創造出一個小坑洞。

大隕石擊中地面時的速度有可能仍然接近它們的第二宇宙速度,在超高速的撞擊下會留下一個撞擊坑。坑洞的類型取決於隕石的大小、形狀、和進入的撞擊角度。這種碰撞的力量有可能造成廣泛的破壞。

在地球上最常見到的超高速撞擊,是由最容易穿越大氣層的鐵隕石造成的。鐵隕石造成的撞擊坑例子如,巴林傑隕石坑、奧德薩隕石坑、瓦巴坑和狼溪隕石坑,在這些隕石坑都發現相關聯的鐵隕石。相較之下,夠大的石質流星體即使重量達到數百萬公噸,在進入和通過大氣層時,依然會被破壞而不會留下撞擊坑。

隨著流星體的碎裂,會有閃光和爆破。在隕石墜落時經常會聽到碎裂事件引起的激波產生爆炸或隆隆的聲爆,有時可以聽到口哨聲或嘶嘶聲。在火球經過之後,經常會看見煙塵的尾巴在大氣層內殘留幾分鐘。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流星體在大氣層中碎裂,有可能形成隕石雨,落下的隕石從幾顆到幾千顆都有可能。這些隕石雨墜落的區域被稱為散佈區,通常是橢圓的形狀,長軸的方向與流星飛行的方向平行。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隕石雨中最大的隕石會墜落在散佈區最遠的距離。

隕石的形狀

隕石在大氣層中燃燒磨蝕,表面融化又冷卻凝固,形態多渾圓而無稜無角,除了低空爆炸的隕石和落地後碎裂的隕石。隕石在大氣層中表面融化成了液體,它們可以被雕塑成各種不同的形狀,但是絕對不會形成完全對稱的形體,例如:正圓的球形,對稱的橢圓形、正方體、長方體形狀等。

如果隕石保持固定的方位,沒有翻滾的前進一段時間,它可能會形成一個大致圓錐形或是熱遮罩的形狀,這樣的定位隕石在表面上會留下方向一致的空氣流動產生的熔流紋。並不是所有的隕石都會保持固定的方位不變,所以,只有一小部分隕石會有這種特徵。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隕石的特徵

1.熔殼:隕石在隕落地面以前要穿越稠密的大氣層,使隕石外表的熔融物質冷卻下來,凝固形成一層薄殼叫“熔殼”。因此,新降落的隕石表面都有一層黑色的熔殼,厚度約為1毫米。

2.氣印:由於隕石與大氣流之間的相互作用,空氣流動產生強烈摩擦,隕石表面還會留下許多氣印,就象手指按下的手印。

3.內部金屬:鐵隕石和石鐵隕石內部由金屬鐵組成,這些鐵的鎳含量很高(5-10%)。球粒隕石內部也有金屬顆粒,在新鮮斷裂面上能看到細小的金屬顆粒。

4.磁性:因為大多數隕石含有鐵,所以大多數的隕石都具有強度不等的被磁鐵吸引的特性。

5.球粒:大部分隕石是球粒隕石(佔總數的90%),這些隕石中有大量毫米大小的硅酸鹽球體,稱作球粒。在球粒隕石的新鮮斷裂面上能看到圓形的球粒。

隕石的形成和隕落過程及其變化

6.比重:隕石因為含鐵鎳比重較大,鐵隕石的比重為7~8克/cm3,遠遠大於地球上一般岩石的比重。石隕石也因常含20%鐵鎳,比一般岩石比重也大些。但是,存在極少量的石質隕石(如碳質球粒隕石等)因不含或金屬含量極低,其密度與一般地球岩石相似。

7.條痕:隕石在無釉白色瓷板上摩擦一般沒有條痕或僅有淺灰色條痕,而鐵礦石的條痕則是黑色或棕紅色,以此加以區別。

.

關注星語莊頭條號,獲得更多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