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周莊王十五年(前682年),蕭邑大夫大心平宋亂有功,封為蕭君,建蕭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蕭為楚滅,後楚兵撤,蕭旋為宋邑。戰國時,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為齊滅,蕭屬齊。

2、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始置蕭縣;初屬碭郡,後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初屬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屬沛國。三國魏屬豫州譙郡。太和三年(229年)稱蕭國;青龍二年(234年)復為縣。

3、兩晉屬沛國。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屬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為承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承高縣為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臨沛縣。大業元年(605年)仍改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徐州。其後至清末,均為徐州轄地。

4、1912年屬徐海道。1927年屬江蘇省徐州管轄。

5、1949年劃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1952年直屬江蘇省。1953年屬徐州專區。1955年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宿縣專區。1999年屬宿州市。

二、地名來歷

蕭縣地名源於古蕭國,古蕭國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國。夏代殷商六族遷至蕭縣,“斬其蓬藁、藜藿而處之”,並在此建古蕭國。因其地多蕭茅(艾蕭、艾草),故國號為蕭。

三、名勝古蹟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周莊王十五年(前682年),蕭邑大夫大心平宋亂有功,封為蕭君,建蕭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蕭為楚滅,後楚兵撤,蕭旋為宋邑。戰國時,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為齊滅,蕭屬齊。

2、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始置蕭縣;初屬碭郡,後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初屬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屬沛國。三國魏屬豫州譙郡。太和三年(229年)稱蕭國;青龍二年(234年)復為縣。

3、兩晉屬沛國。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屬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為承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承高縣為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臨沛縣。大業元年(605年)仍改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徐州。其後至清末,均為徐州轄地。

4、1912年屬徐海道。1927年屬江蘇省徐州管轄。

5、1949年劃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1952年直屬江蘇省。1953年屬徐州專區。1955年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宿縣專區。1999年屬宿州市。

二、地名來歷

蕭縣地名源於古蕭國,古蕭國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國。夏代殷商六族遷至蕭縣,“斬其蓬藁、藜藿而處之”,並在此建古蕭國。因其地多蕭茅(艾蕭、艾草),故國號為蕭。

三、名勝古蹟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座落在安徽省蕭縣丁裡鎮蔡窪風景區內,是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召開的唯一一次會議舊址,舊址的主體建築位於蔡窪村中心的楊家臺子,為清末古建築群落。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周莊王十五年(前682年),蕭邑大夫大心平宋亂有功,封為蕭君,建蕭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蕭為楚滅,後楚兵撤,蕭旋為宋邑。戰國時,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為齊滅,蕭屬齊。

2、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始置蕭縣;初屬碭郡,後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初屬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屬沛國。三國魏屬豫州譙郡。太和三年(229年)稱蕭國;青龍二年(234年)復為縣。

3、兩晉屬沛國。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屬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為承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承高縣為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臨沛縣。大業元年(605年)仍改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徐州。其後至清末,均為徐州轄地。

4、1912年屬徐海道。1927年屬江蘇省徐州管轄。

5、1949年劃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1952年直屬江蘇省。1953年屬徐州專區。1955年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宿縣專區。1999年屬宿州市。

二、地名來歷

蕭縣地名源於古蕭國,古蕭國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國。夏代殷商六族遷至蕭縣,“斬其蓬藁、藜藿而處之”,並在此建古蕭國。因其地多蕭茅(艾蕭、艾草),故國號為蕭。

三、名勝古蹟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座落在安徽省蕭縣丁裡鎮蔡窪風景區內,是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召開的唯一一次會議舊址,舊址的主體建築位於蔡窪村中心的楊家臺子,為清末古建築群落。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2、皇藏峪。位於蕭縣城東,總面積31平方千米,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聖地”、“淮海佳境”、“天然氧吧”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最大古樹群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周莊王十五年(前682年),蕭邑大夫大心平宋亂有功,封為蕭君,建蕭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蕭為楚滅,後楚兵撤,蕭旋為宋邑。戰國時,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為齊滅,蕭屬齊。

2、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始置蕭縣;初屬碭郡,後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初屬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屬沛國。三國魏屬豫州譙郡。太和三年(229年)稱蕭國;青龍二年(234年)復為縣。

3、兩晉屬沛國。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屬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為承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承高縣為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臨沛縣。大業元年(605年)仍改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徐州。其後至清末,均為徐州轄地。

4、1912年屬徐海道。1927年屬江蘇省徐州管轄。

5、1949年劃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1952年直屬江蘇省。1953年屬徐州專區。1955年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宿縣專區。1999年屬宿州市。

二、地名來歷

蕭縣地名源於古蕭國,古蕭國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國。夏代殷商六族遷至蕭縣,“斬其蓬藁、藜藿而處之”,並在此建古蕭國。因其地多蕭茅(艾蕭、艾草),故國號為蕭。

三、名勝古蹟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座落在安徽省蕭縣丁裡鎮蔡窪風景區內,是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召開的唯一一次會議舊址,舊址的主體建築位於蔡窪村中心的楊家臺子,為清末古建築群落。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2、皇藏峪。位於蕭縣城東,總面積31平方千米,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聖地”、“淮海佳境”、“天然氧吧”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最大古樹群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3、花甲寺遺址。位於蕭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花甲寺村南,1978年8月試掘。採集到一些石器、骨器、陶器,從出土的器物的形狀、紋飾等分析,該遺址屬新石器晚期遺址。1961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周莊王十五年(前682年),蕭邑大夫大心平宋亂有功,封為蕭君,建蕭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蕭為楚滅,後楚兵撤,蕭旋為宋邑。戰國時,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為齊滅,蕭屬齊。

2、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始置蕭縣;初屬碭郡,後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初屬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屬沛國。三國魏屬豫州譙郡。太和三年(229年)稱蕭國;青龍二年(234年)復為縣。

3、兩晉屬沛國。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屬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為承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承高縣為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臨沛縣。大業元年(605年)仍改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徐州。其後至清末,均為徐州轄地。

4、1912年屬徐海道。1927年屬江蘇省徐州管轄。

5、1949年劃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1952年直屬江蘇省。1953年屬徐州專區。1955年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宿縣專區。1999年屬宿州市。

二、地名來歷

蕭縣地名源於古蕭國,古蕭國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國。夏代殷商六族遷至蕭縣,“斬其蓬藁、藜藿而處之”,並在此建古蕭國。因其地多蕭茅(艾蕭、艾草),故國號為蕭。

三、名勝古蹟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座落在安徽省蕭縣丁裡鎮蔡窪風景區內,是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召開的唯一一次會議舊址,舊址的主體建築位於蔡窪村中心的楊家臺子,為清末古建築群落。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2、皇藏峪。位於蕭縣城東,總面積31平方千米,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聖地”、“淮海佳境”、“天然氧吧”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最大古樹群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3、花甲寺遺址。位於蕭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花甲寺村南,1978年8月試掘。採集到一些石器、骨器、陶器,從出土的器物的形狀、紋飾等分析,該遺址屬新石器晚期遺址。1961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4、孔廟。北宋紹聖年間(1094年),蕭縣孔廟大成殿始建,殿址在今之城北的舊城。元末,蕭縣孔廟毀於兵亂。明洪武初年重修,永樂十六年(1418年)、成化、嘉靖年間相繼重修。萬曆五年(1577年)因舊城毀於洪水,遷至新城今址重建。清雍正、乾隆間蕭縣孔廟也有修葺。

"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蕭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地處安徽省最北部,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20萬人。蕭縣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安徽省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

一、歷史沿革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周莊王十五年(前682年),蕭邑大夫大心平宋亂有功,封為蕭君,建蕭國。周定王十年(前597年),蕭為楚滅,後楚兵撤,蕭旋為宋邑。戰國時,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宋為齊滅,蕭屬齊。

2、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始置蕭縣;初屬碭郡,後屬泗水郡。西漢屬沛郡。東漢初屬沛郡。建武八年(32年)屬沛國。三國魏屬豫州譙郡。太和三年(229年)稱蕭國;青龍二年(234年)復為縣。

3、兩晉屬沛國。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屬彭城郡。天保七年(556年)改為承高縣。隋開皇六年(586年),改承高縣為龍城縣。開皇十八年改臨沛縣。大業元年(605年)仍改蕭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屬徐州。其後至清末,均為徐州轄地。

4、1912年屬徐海道。1927年屬江蘇省徐州管轄。

5、1949年劃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1952年直屬江蘇省。1953年屬徐州專區。1955年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宿縣專區。1999年屬宿州市。

二、地名來歷

蕭縣地名源於古蕭國,古蕭國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國。夏代殷商六族遷至蕭縣,“斬其蓬藁、藜藿而處之”,並在此建古蕭國。因其地多蕭茅(艾蕭、艾草),故國號為蕭。

三、名勝古蹟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1、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座落在安徽省蕭縣丁裡鎮蔡窪風景區內,是淮海戰役期間總前委召開的唯一一次會議舊址,舊址的主體建築位於蔡窪村中心的楊家臺子,為清末古建築群落。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2、皇藏峪。位於蕭縣城東,總面積31平方千米,山、水、泉、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小氣候明顯,素有“幽谷聖地”、“淮海佳境”、“天然氧吧”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最大古樹群落、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森林公園。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3、花甲寺遺址。位於蕭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花甲寺村南,1978年8月試掘。採集到一些石器、骨器、陶器,從出土的器物的形狀、紋飾等分析,該遺址屬新石器晚期遺址。1961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4、孔廟。北宋紹聖年間(1094年),蕭縣孔廟大成殿始建,殿址在今之城北的舊城。元末,蕭縣孔廟毀於兵亂。明洪武初年重修,永樂十六年(1418年)、成化、嘉靖年間相繼重修。萬曆五年(1577年)因舊城毀於洪水,遷至新城今址重建。清雍正、乾隆間蕭縣孔廟也有修葺。

安徽蕭縣----古代因其地多蕭茅而得名

5、天門寺,又稱鑽天峪、小黃山。位於安徽蕭縣白土鎮戴村,始建於公元425年,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之子劉義隆在天門山興建寺院,因一山中劈,雙峰壁立,過此步步登高,如上天門,故名此山為天門山。天門寺因山得名。

圖文丨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