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而看一個作家如何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過於他的生平和作品,當然重點則是通過作品達到作家內心的深處,可以瞭解一二,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的理解而已,當不得通常的眾生理解。

"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而看一個作家如何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過於他的生平和作品,當然重點則是通過作品達到作家內心的深處,可以瞭解一二,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的理解而已,當不得通常的眾生理解。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因父母早逝,被寄養伯父家,同時由於身材矮小和口吃,受到大孩子的欺凌的折磨,這樣的童年生活並不是愉快的,最終形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歷史無法假設,這樣的人生經歷卻反映在創作上卻又是一種財富,人生的悲喜劇在由於當你以為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可能會打開一扇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來形容毛姆應該是恰當的,也許是他十歲起父母雙亡,所以對於他來說家庭這個溫暖之所和部分牽掛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四處飄落倒是成為人生的一種可能性。

他生在巴黎,學在德國,到英國繼續他的學習,看他的旅行軌跡後續還包括比利時、俄國、南太平洋、中國及拉丁美洲與印度,二戰期間則是再一次飄洋過海到美國。另外看他的職業生涯也是精彩異常,事務所的實習生、醫生、戲劇創作、間諜等等,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後續最終的文學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而看一個作家如何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過於他的生平和作品,當然重點則是通過作品達到作家內心的深處,可以瞭解一二,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的理解而已,當不得通常的眾生理解。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因父母早逝,被寄養伯父家,同時由於身材矮小和口吃,受到大孩子的欺凌的折磨,這樣的童年生活並不是愉快的,最終形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歷史無法假設,這樣的人生經歷卻反映在創作上卻又是一種財富,人生的悲喜劇在由於當你以為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可能會打開一扇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來形容毛姆應該是恰當的,也許是他十歲起父母雙亡,所以對於他來說家庭這個溫暖之所和部分牽掛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四處飄落倒是成為人生的一種可能性。

他生在巴黎,學在德國,到英國繼續他的學習,看他的旅行軌跡後續還包括比利時、俄國、南太平洋、中國及拉丁美洲與印度,二戰期間則是再一次飄洋過海到美國。另外看他的職業生涯也是精彩異常,事務所的實習生、醫生、戲劇創作、間諜等等,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後續最終的文學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倒是類似於中國的魯迅,後者要以文來喚醒國人,前者是不是同樣作想不得而知,不過豐富的人生閱歷已經能夠支撐他以文開始自己的人生傳奇。

當然他初寫小說具有喜劇色彩,按他自己所說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其中劇本《弗雷德裡克夫人》在倫敦的舞臺上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

但是他心中依舊有一團熱烈的火,這個火的來源則是小說。如他在《人生的枷鎖》前言中說的,(當戲劇很成功時)決定將餘生獻給戲劇藝術,但是我忽略了我內心的一股力量,正是它讓我的決心落了空……我渴望小說創造的無拘無束。

最終毛姆在小說創作這條路上是一條路走到黑,也走向了自我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擺脫了《人生的枷鎖》並尋求到自我。他尋求的文字是質樸與簡單,正如他自己說的理念:只使用清晰表達語義所必需的文字。

毛姆的一生著作頗豐,涉及戲劇、短篇及長篇小說,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

"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而看一個作家如何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過於他的生平和作品,當然重點則是通過作品達到作家內心的深處,可以瞭解一二,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的理解而已,當不得通常的眾生理解。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因父母早逝,被寄養伯父家,同時由於身材矮小和口吃,受到大孩子的欺凌的折磨,這樣的童年生活並不是愉快的,最終形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歷史無法假設,這樣的人生經歷卻反映在創作上卻又是一種財富,人生的悲喜劇在由於當你以為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可能會打開一扇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來形容毛姆應該是恰當的,也許是他十歲起父母雙亡,所以對於他來說家庭這個溫暖之所和部分牽掛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四處飄落倒是成為人生的一種可能性。

他生在巴黎,學在德國,到英國繼續他的學習,看他的旅行軌跡後續還包括比利時、俄國、南太平洋、中國及拉丁美洲與印度,二戰期間則是再一次飄洋過海到美國。另外看他的職業生涯也是精彩異常,事務所的實習生、醫生、戲劇創作、間諜等等,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後續最終的文學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倒是類似於中國的魯迅,後者要以文來喚醒國人,前者是不是同樣作想不得而知,不過豐富的人生閱歷已經能夠支撐他以文開始自己的人生傳奇。

當然他初寫小說具有喜劇色彩,按他自己所說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其中劇本《弗雷德裡克夫人》在倫敦的舞臺上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

但是他心中依舊有一團熱烈的火,這個火的來源則是小說。如他在《人生的枷鎖》前言中說的,(當戲劇很成功時)決定將餘生獻給戲劇藝術,但是我忽略了我內心的一股力量,正是它讓我的決心落了空……我渴望小說創造的無拘無束。

最終毛姆在小說創作這條路上是一條路走到黑,也走向了自我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擺脫了《人生的枷鎖》並尋求到自我。他尋求的文字是質樸與簡單,正如他自己說的理念:只使用清晰表達語義所必需的文字。

毛姆的一生著作頗豐,涉及戲劇、短篇及長篇小說,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915毛姆的一部超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帶有一點自傳色彩,普遍認為這是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作品確實超長,所以毛姆在此書的序言中不無幽默的說道:這是一部篇幅很長的小說,而我提筆寫下的這篇前言無疑會讓它變得更長,對此我很羞愧。

這部作品從才開始的初版無人問津到修改後的一鳴驚人,這部兩易其稿,構思長達數十年的鉅著,被世人認為是天才的著作。1966年,英國著名批評家柯諾利將此書列入“現代文學運動鉅著一百種”,這本書在其去世前的銷量就已超過了一千萬冊。

在中國廣為人知的另一部作品則是創作於1919年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刻畫了一心追求內心解脫和渴求,而無視社會一切規則和倫理道德的獨行者,這既可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縮影,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聖人的尋求之路,因為只有最高境界和聖人才會無情。

上述兩部長篇小說的可以說是非常鋒利,也許同他早年的生活閱歷初始和年齡有關,畢竟年輕的氣勢和閱歷讓人會更偏激一點,在這點上毛姆的直言不諱據說常常招致文藝批評界的詆譭。

在這點上,毛姆依舊堅持著自我,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和超然的做法繼續著他旺盛的創作,在兩次大戰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劇本。

"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而看一個作家如何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過於他的生平和作品,當然重點則是通過作品達到作家內心的深處,可以瞭解一二,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的理解而已,當不得通常的眾生理解。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因父母早逝,被寄養伯父家,同時由於身材矮小和口吃,受到大孩子的欺凌的折磨,這樣的童年生活並不是愉快的,最終形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歷史無法假設,這樣的人生經歷卻反映在創作上卻又是一種財富,人生的悲喜劇在由於當你以為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可能會打開一扇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來形容毛姆應該是恰當的,也許是他十歲起父母雙亡,所以對於他來說家庭這個溫暖之所和部分牽掛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四處飄落倒是成為人生的一種可能性。

他生在巴黎,學在德國,到英國繼續他的學習,看他的旅行軌跡後續還包括比利時、俄國、南太平洋、中國及拉丁美洲與印度,二戰期間則是再一次飄洋過海到美國。另外看他的職業生涯也是精彩異常,事務所的實習生、醫生、戲劇創作、間諜等等,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後續最終的文學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倒是類似於中國的魯迅,後者要以文來喚醒國人,前者是不是同樣作想不得而知,不過豐富的人生閱歷已經能夠支撐他以文開始自己的人生傳奇。

當然他初寫小說具有喜劇色彩,按他自己所說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其中劇本《弗雷德裡克夫人》在倫敦的舞臺上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

但是他心中依舊有一團熱烈的火,這個火的來源則是小說。如他在《人生的枷鎖》前言中說的,(當戲劇很成功時)決定將餘生獻給戲劇藝術,但是我忽略了我內心的一股力量,正是它讓我的決心落了空……我渴望小說創造的無拘無束。

最終毛姆在小說創作這條路上是一條路走到黑,也走向了自我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擺脫了《人生的枷鎖》並尋求到自我。他尋求的文字是質樸與簡單,正如他自己說的理念:只使用清晰表達語義所必需的文字。

毛姆的一生著作頗豐,涉及戲劇、短篇及長篇小說,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915毛姆的一部超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帶有一點自傳色彩,普遍認為這是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作品確實超長,所以毛姆在此書的序言中不無幽默的說道:這是一部篇幅很長的小說,而我提筆寫下的這篇前言無疑會讓它變得更長,對此我很羞愧。

這部作品從才開始的初版無人問津到修改後的一鳴驚人,這部兩易其稿,構思長達數十年的鉅著,被世人認為是天才的著作。1966年,英國著名批評家柯諾利將此書列入“現代文學運動鉅著一百種”,這本書在其去世前的銷量就已超過了一千萬冊。

在中國廣為人知的另一部作品則是創作於1919年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刻畫了一心追求內心解脫和渴求,而無視社會一切規則和倫理道德的獨行者,這既可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縮影,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聖人的尋求之路,因為只有最高境界和聖人才會無情。

上述兩部長篇小說的可以說是非常鋒利,也許同他早年的生活閱歷初始和年齡有關,畢竟年輕的氣勢和閱歷讓人會更偏激一點,在這點上毛姆的直言不諱據說常常招致文藝批評界的詆譭。

在這點上,毛姆依舊堅持著自我,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和超然的做法繼續著他旺盛的創作,在兩次大戰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劇本。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年近70的毛姆在美國創作了另一部個人以為十分有味道並圓潤的作品《刀鋒》,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原型現在都認為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這位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和矛盾性,但是他的天才哲學思想至今還閃爍著光芒,《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到現在依舊難懂卻吸引著無數人進入其中閱讀。

這部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在個人看來,是毛姆在這部小說中是以一種冷靜的視角去看待所有的主人公,帶著一種憐憫心去娓娓道來,並沒有進行所謂道德或價值觀的批判,哪怕是自甘墮落的索菲·麥唐納最後身死異國時,毛姆也沒有大發議論,只有一絲的同情,而且在她死後倒是小小的批判了一下伊莎貝爾,正是後者用酒再次引誘了索菲·麥唐納,但是所有的最終選擇依舊是索菲·麥唐納自己,只不過伊莎貝爾耍了一次小心機罷了,即使沒有伊莎貝爾的小心機,以索菲·麥唐納這種容易被引誘的性格依舊會邁入墮落的深淵,哪怕拉里再如何成為聖人拯救也不成。

"

第一次聽說毛姆,也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開始的,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閱讀下去,有的讀完如《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有的正在閱讀當中的如《人生的枷鎖》,閱讀之餘則對毛姆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由此倒是想一探究竟,看一個作家是如何去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而看一個作家如何去面對真實的世界,最大的入口莫過於他的生平和作品,當然重點則是通過作品達到作家內心的深處,可以瞭解一二,不過這也只是個人的理解而已,當不得通常的眾生理解。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因父母早逝,被寄養伯父家,同時由於身材矮小和口吃,受到大孩子的欺凌的折磨,這樣的童年生活並不是愉快的,最終形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歷史無法假設,這樣的人生經歷卻反映在創作上卻又是一種財富,人生的悲喜劇在由於當你以為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可能會打開一扇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來形容毛姆應該是恰當的,也許是他十歲起父母雙亡,所以對於他來說家庭這個溫暖之所和部分牽掛已經不存在了,那麼四處飄落倒是成為人生的一種可能性。

他生在巴黎,學在德國,到英國繼續他的學習,看他的旅行軌跡後續還包括比利時、俄國、南太平洋、中國及拉丁美洲與印度,二戰期間則是再一次飄洋過海到美國。另外看他的職業生涯也是精彩異常,事務所的實習生、醫生、戲劇創作、間諜等等,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也為他後續最終的文學創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897年起,毛姆棄醫專事文學創作,倒是類似於中國的魯迅,後者要以文來喚醒國人,前者是不是同樣作想不得而知,不過豐富的人生閱歷已經能夠支撐他以文開始自己的人生傳奇。

當然他初寫小說具有喜劇色彩,按他自己所說沒有一部能夠“使泰晤士河起火”。1902年他轉向戲劇創作,結果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紅極一時的劇作家,其中劇本《弗雷德裡克夫人》在倫敦的舞臺上連續上演達一年之久。

但是他心中依舊有一團熱烈的火,這個火的來源則是小說。如他在《人生的枷鎖》前言中說的,(當戲劇很成功時)決定將餘生獻給戲劇藝術,但是我忽略了我內心的一股力量,正是它讓我的決心落了空……我渴望小說創造的無拘無束。

最終毛姆在小說創作這條路上是一條路走到黑,也走向了自我的人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是擺脫了《人生的枷鎖》並尋求到自我。他尋求的文字是質樸與簡單,正如他自己說的理念:只使用清晰表達語義所必需的文字。

毛姆的一生著作頗豐,涉及戲劇、短篇及長篇小說,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1915毛姆的一部超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帶有一點自傳色彩,普遍認為這是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部作品確實超長,所以毛姆在此書的序言中不無幽默的說道:這是一部篇幅很長的小說,而我提筆寫下的這篇前言無疑會讓它變得更長,對此我很羞愧。

這部作品從才開始的初版無人問津到修改後的一鳴驚人,這部兩易其稿,構思長達數十年的鉅著,被世人認為是天才的著作。1966年,英國著名批評家柯諾利將此書列入“現代文學運動鉅著一百種”,這本書在其去世前的銷量就已超過了一千萬冊。

在中國廣為人知的另一部作品則是創作於1919年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以畫家高更為原型,刻畫了一心追求內心解脫和渴求,而無視社會一切規則和倫理道德的獨行者,這既可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的縮影,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聖人的尋求之路,因為只有最高境界和聖人才會無情。

上述兩部長篇小說的可以說是非常鋒利,也許同他早年的生活閱歷初始和年齡有關,畢竟年輕的氣勢和閱歷讓人會更偏激一點,在這點上毛姆的直言不諱據說常常招致文藝批評界的詆譭。

在這點上,毛姆依舊堅持著自我,以客觀、冷靜的態度和超然的做法繼續著他旺盛的創作,在兩次大戰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劇本。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到了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年近70的毛姆在美國創作了另一部個人以為十分有味道並圓潤的作品《刀鋒》,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原型現在都認為是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這位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和矛盾性,但是他的天才哲學思想至今還閃爍著光芒,《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到現在依舊難懂卻吸引著無數人進入其中閱讀。

這部小說出版後,反響強烈,特別受到當時置身於戰火的英、美現役軍人的歡迎。

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在個人看來,是毛姆在這部小說中是以一種冷靜的視角去看待所有的主人公,帶著一種憐憫心去娓娓道來,並沒有進行所謂道德或價值觀的批判,哪怕是自甘墮落的索菲·麥唐納最後身死異國時,毛姆也沒有大發議論,只有一絲的同情,而且在她死後倒是小小的批判了一下伊莎貝爾,正是後者用酒再次引誘了索菲·麥唐納,但是所有的最終選擇依舊是索菲·麥唐納自己,只不過伊莎貝爾耍了一次小心機罷了,即使沒有伊莎貝爾的小心機,以索菲·麥唐納這種容易被引誘的性格依舊會邁入墮落的深淵,哪怕拉里再如何成為聖人拯救也不成。

從毛姆的世界裡看人生不變的追求

法國是毛姆的出生地,也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1946年毛姆回到了法國,繼續他的創作生活,這時的作品如《卡塔麗娜》、《作家筆記》等,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國裡維埃拉去世。死後,美國耶魯大學建立了檔案館以資紀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