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那些只有文字才能帶來的感觸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已經看過好幾年了,因為偶然的念頭才看了這部小說,電影的主要劇情基本忠於原著,但有些事情在電影裡並沒有體現或者說和原著不太一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感觸是隻有文字才能給予的,一些金句也是隻有文字才能承載的。

電影和原著不一樣的地方


1,電影是以安迪為主要視角拍攝的,小說是以瑞德自己為男主講述的。很多事情,除了安迪和瑞德直接接觸瞭解的以外,比如安迪是什麼時候開始在牆上挖洞的,安迪是怎麼把泥土一點一點運出牢房的,安迪是什麼時候把牆挖穿的,又在是否越獄之間經歷了多少思想鬥爭,都是瑞德在安迪越獄以後從多位獄友那裡打聽消息以後自己推測的。

2,在電影裡,瑞德看起來比安迪的年紀要大至少10歲,且安迪從入獄到越獄外貌變化不大。但實際上1948年安迪入獄的時候是30歲,1977年瑞德獲得假釋的時候是58歲,也就是說安迪比瑞德還大一歲,到1975年安迪越獄的時候,已經是個57歲的老頭子了。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那些只有文字才能帶來的感觸


3,在電影裡,安迪在監獄待了19年就越獄了,但在小說原著裡,安迪在監獄裡一直待了26年。

4,電影裡,安迪是趁著幫諾頓典獄長洗錢的便利,拿走了諾頓偽造在另一個身份下的所有財產,小說裡安迪是早就有危機意識,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所以他是親自給自己做了另一個身份,然後在朋友的幫助下用另一個身份理財。

5,電影裡說安迪在面對那群jijian人的侮辱時反抗了,沒有說明那些人有沒有得手。但在小說裡安迪不止一次被輪暴,但他也每一次都反抗。因為安迪覺得,只要又一次讓對方覺得你是“容易得手的”,那麼所有的反抗都成了笑話,而且你再也不會得到安寧。

6,電影裡說安迪是在一個雷雨之夜,伴隨著陣陣雷聲用石塊砸破了汙水管,小說裡安迪逃亡那天並沒有下雨,也沒有雷,因為3月份是美國冬天剛剛結束而春天還沒開始的季節。

7,電影裡,瑞德獲得假釋後在超市工作,上廁所一定要舉手彙報這個習慣然讓他被人恥笑,他住在布魯克住過的房子,做布魯克做過的工作,然後也像布魯克一樣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直到他發現布魯克在樑柱上刻的名字,不願意自己也變成一個符合,才泛起了尋找安迪的念頭。但小說裡,瑞德遠比電影裡的要堅強,因為即便身處囹圄,他依然懂得什麼是美。

8,電影裡湯米因為被典獄長設計、偽裝成意欲潛逃而擊斃,不過小說裡要仁慈的多,給湯米換了一個更加人性化的監獄,每週還可以和妻子團聚的那種。

安迪並不是一個好人


電影著意刻畫了安迪的冤枉,他失去自由後的隱忍,他的自我禁錮,他的堅持和韌性,他的平等的價值觀,他的爭取各種權益的努力,還有他最終的越獄成功,但也刻意弱化了安迪的“惡”。大概是因為惡人做主角的電影比較難受歡迎吧。

幸好,我們的價值體系教我們評價一個人是否罪惡的時候要論行不論心,論心終古少完人。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那些只有文字才能帶來的感觸


首先,在得知妻子出軌後,經過長期的買醉和思考,安迪是想過要殺人的。

安迪早就懷疑妻子有了外遇,為此他還跟蹤過妻子的行蹤。他的跟蹤計劃也非常縝密——他借了朋友的車子,而不是使用自己的車子。

安迪知道妻子出軌的時間長達半個月,這期間他和妻子有過多次爭吵,並且威脅過妻子寧願讓他們下地獄也不會離婚。他也不是在剛剛得知消息的那種盛怒之下才有了殺人的念頭,而是經過長時間思考、慎重考慮的。他為此買好了槍,只差實施這一步了。

其次,安迪深深瞭解金錢的作用,並利用金錢達到自己的目的。

作為20世紀40年代的銀行家,安迪無疑非常聰明,他也做得很成功,同時成功的人都不單純。他們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他們深諳這個世界的真相。

如果你也看過斯蒂芬金的另一部小說《納粹高徒》,裡面安迪曾經鴻泥雪爪般出現過。《納粹高徒》的主角之一杜山德是二戰時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效率管理員,意思是從他上崗開始,集中營從每天處理2000人增加到3000人,後來又增加到3500人,他還因此得到表彰。德國戰敗,杜山德上了通緝名單,但他用自己在集中營聚斂的錢財開路,各方收買,終於隱姓埋名,在美國定居。此時他已經散盡家財,因為西西里人太貪婪了。他也沒辦法出去找工作,因為可能外面有人會認出他來。

他只好靠著債券和一些股息生活,而這些股票,正是安迪幫他選的。安迪幫他打理財產的一年後,就因為殺妻進入肖申克監獄了。

可見,安迪是一個稱職並專業的銀行家,他從來不關心自己的客戶是不是魔鬼。

所有人在入獄前都要經受徹底而全面的檢查,以免夾帶。安迪在肛門裡藏了500美元帶進監獄。他在監獄裡買磨石布,買錘子,買酒,買海報,就是用他帶進去的這筆錢。當然他還用這筆錢打通關節,把欺負過他的博格斯打了個半死。

不得不說,安迪的榜樣力量非常強。瑞德是在監獄裡完成了關於安迪故事的初稿,後來獲得假釋,在接受全身檢查時,瑞德也是把手稿藏進了肛門裡。

我為瑞德默哀,畢竟手稿比美元太有難度了。

最後,安迪的性格說好聽了是理智冷靜,說難聽一點,就是冷酷無情。

安迪在監獄裡為了享有繼續單住一間牢房的特權,也為了保證自己不被那群變態欺負,幫助監獄裡的預警避稅,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典獄長諾頓的灰色收入,除了執行“外役監”計劃取得的暴利、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別人送得賄賂,從囚犯和囚犯家屬頭上刮下來的油水、地下修車廠取得的利潤之外,還有毒品。

安迪明知道這些錢的來源,依然幫助典獄長洗錢。在他看來,洗錢和洗一件衣服沒有區別。

他在牢獄的26年,除了因為得知真相而崩潰的 10個月以外,和在外面的世界上一樣專業冷靜。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那些只有文字才能帶來的感觸


事實上,如果不是他太冷靜了,在審判庭上詳細供述了自己是怎麼換車跟蹤妻子,怎麼知道了的出軌,怎麼去買的槍,就像在說今天天氣真好一樣,沒有絲毫的失控、懺悔,連眼淚都沒有一滴,也許他根本不會被判無期徒刑。

這些在電影裡有體現,但不如小說裡的那麼強烈。

這就是文字的力量。

文字才有的力量

電影不能夠完全帶來的感受還有一些。

一個是肖申克在監獄裡的心情。

安迪1948年初入獄,同時把自己的全部財產委託給朋友。朋友給他辦理了另外一個身份的社會保險卡和駕駛證,然後把這些資料放在一個保險櫃,保險櫃的鑰匙就壓在巴克斯登小鎮草原盡頭石牆的火山岩玻璃下面。

這把鑰匙一直在玻璃下面壓了26年,而安迪的朋友在1961年、也就是越獄前的14年就死了。

在監獄的這26年,安迪每天都看報紙,關注巴克斯登小鎮有沒有建設什麼工程,會不會有一條公路穿過草原,或者一座廣場拔地而起,那麼他的新生活就會永遠被埋在十英尺的水泥地下,或者隨著一堆廢土倒進沼澤裡,當然也可能變成某個發現新大陸的孩子的收藏品。

儘管內心如此煎熬,擔驚受怕,他依然表面看起來雲淡風輕。

在1967年安迪就已經把牆壁挖穿了,所以才會對瑞德說起那麼一番話,說起墨西哥的齊華坦尼荷,但直到8年之後,他才真的越獄。在監獄的每一天,他都提心吊膽。

生活就像盒子裡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吃到的是什麼味道。安迪也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有新的囚犯和他同住?下一刻他的祕密會不會被人發現?下一刻他會不會就被轉移牢房,失去了所有的優待?甚至,下一刻,他就被假釋了,然後牢房被徹底搜查,祕密暴露,從此就更加的沒有自由的希望了?

而安迪挖穿牆壁後的那根汙水管,是肖申克監獄目前為止唯一一根還沒有接入汙水處理廠的排水管,也許下一刻,這根管子就通向汙水廠,而不是500碼以外的小溪了。甚至就算管子依然通向小溪,但管子的盡頭是一道柵欄怎麼辦?因為管子裡的空氣太過汙濁而窒息怎麼辦,被在管子裡猖狂的肥碩老鼠攻擊怎麼辦,在管子裡進退兩難卡死了怎麼辦,要知道因為想要通過下水道越獄卻 被淹死在糞坑裡並不是新鮮事啊。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那些只有文字才能帶來的感觸


而且,一個在監獄裡生活了19年的人,能不能適應外面的變化?在監獄裡,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上廁所,都被規定好了。而外面的世界,每一天都日新月異,他能融入嗎?還是離開了監獄之後,會像布魯克一樣自殺?

另一個是諾頓典獄長對安迪的憎恨。沒錯,憎恨。

諾頓一直在監獄工作,同時也是浸信會基督復臨教會三十年的老教徒,有一個教會發的胸章。他是一個看重規矩的人,他的胸章總是端正的戴在胸前,他對每一個囚犯要求嚴格,比如要求每個人入獄前一定要有一本聖經,他最討厭特立獨行。他用各種規矩把自己禁錮起來,所以他憎恨自由的人。哪怕只是精神上的自由。

偏偏安迪從來也沒覺得自己是個沒有自由的人。身在囚牢對他來說不過是改變了一種生活方式而已,他的表情一直平靜而又自信,每次在運動場上防風的時候,他都像是漫步在自己家裡的客廳,神氣得像在參加雞尾酒會一樣。

他要摧殘安迪,讓安迪變得頹廢、陰鬱、低眉順眼,這樣安迪就會慢慢喪失自己的人格,真正變成他手上的一把工具。

也許這也是為什麼電影裡要加一個安迪在播音室放音樂的情節,只有這樣,才能說明安迪的自由精神,說明他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在服刑。他只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向發生在妻子身上的事請感到抱歉。直到他知道了真相,覺得自己的懺悔已經足夠了,把自己從內心的樊籠釋放出來,他就從精神到肉體,都自由了。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 ——那些只有文字才能帶來的感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