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米上市一週年,雷軍股價翻倍承諾成空,新故事如何續寫?

來源:國際金融報

一年前,小米頭頂港股首個同股不同權公司和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的光環成功上市,創始人雷軍在高光時刻承諾的那句“上市買入賺一倍”彷彿還在耳邊。

一年後,小米股價非但沒有翻倍,還跌去了近半。即便如此,購買了小米股票的股民中依然有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只是個被收割的韭菜,但是對小米的未來有信心。”

過去一年中,手機行業依舊是一片紅海,5G變革帶來的新高峰還未真正到來。

過去一年中,小米開啟了“手機+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的雙引擎戰略,頻繁地進行組織架構和人員的調整,為提振市場信心共進行了22次回購,但無奈資本市場並沒有給予過多樂觀的反映。

截至7月9日收盤,小米集團報收9.5港元,跌1.14%,相比其17港元的發行價,跌幅高達44.12%,近乎腰斬。

解禁與回購

在上市滿一週年之際,小米還迎來了第二批股份解禁。

具體來看,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家族旗下晨興集團持有的小米股份,一年禁售期滿,所持的27.11億股B類股份可沽售,佔小米B類股份的15.69%。再加上小米3名聯合創辦人到期解禁的持股,將合計有43.87億股可於市場流通,佔B類股份的25.34%,相當於整體股份(A類及B類股份)的18.25%。

不過,此次股份解禁,小米股價承壓相對較小。在半年前首批股份解禁之際,小米集團發佈公告稱,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CFO周受資及其他控股股東承諾未來一年內不出售公司股份。

此外,在第二批股份解禁之前,小米多次回購股票。小米公告顯示,6月以來,小米累計回購次數多達19次,合計回購股份數量達10553.8萬股,回購總金額超10億港元;今年以來,小米累計回購次數已達22次。

小米週年考:雷軍股價翻倍承諾成空 新故事如何續寫

西南證券在研報中表示,小米從6月初股價底部開始堅定進行回購,6月份共完成17次回購,股價從底部最大反彈幅度超過15%,彰顯了公司對自身業務發展和前景的巨大信心。

中郵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程毅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小米此次解禁短期釋放壓力後,長期來看情況會轉好,機構投資者在公司上市後會考慮到變現落袋的過程,但正因為香港市場是一個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新老機構更替後,反而會真正挖掘出企業的價值。

程毅敏提到,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之初也曾經歷過比較明顯的回落,但後隨著新老投資者的更替,阿里巴巴的價值逐漸得到充分的挖掘。

手機“失速”

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當下,5G還未真正到來,4G仍是主流,這對於以智能手機為核心業務的小米來說,在資本市場缺乏故事性。這也是小米上市後股價表現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

2018年財報顯示,小米報告期內總營收為1749億元,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59.5%,具體到其三大業務分部,智能手機、IoT(物聯網)與生活消費品和互聯網服務的營收分別同比增長41.3%、86.9%和61.2%。

從基本數據來看,小米業務表現呈上升趨勢,但分析其業務營收比重後可發現,2018年,小米的智能手機營收為1138億元,佔總收入的65.1%。

在業內看來,一個可以明確的事實是,全球手機行業銷量停滯短期內並不會有太大改變。國際數據公司IDC預計,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將下滑0.8%,降至13.9億部,這將是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連續第三年下滑,雖然5G會帶來技術創新的新高峰,但5G設備應用場景尚不明確,預計今年5G設備僅佔手機市場份額的0.5%。

中國市場所遭遇的寒流可能更甚。根據IDC數據,在2018年全年時間裡,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銷量為3.98億臺,同比下滑10.5%,而在銷量前五名的手機品牌中,除了華為和vivo之外,OPPO、小米和蘋果以及剩下的二三線品牌均是負增長狀態。

面對全球手機失速的大環境,小米的應對之策已有不少落地。

今年年初,小米和Redmi作為獨立品牌分拆,Redmi繼承了性價比的傳統,其Redmi Note7系列2019年第一季度累計銷量超過400萬;探索高端市場和線下新零售渠道的小米在7月2日也推出了開拓女性用戶市場的小米CC系列手機。

在小米此前並不見長的線下市場,小米正在籌劃一支新零售鐵軍,未來三年專項投入50億元。

不過,一片紅海下,競爭對手蠶的圍剿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在線下市場比小米更具先機的OPPO和vivo,今年也分別推出了新系列Reno和子品牌iQOO;在小米重視的海外市場,OPPO的子品牌realme在印度、印尼等國家掀起熱潮,性價比的賽道上越發擁擠。

線上和線下,國內與海外,增量市場以及存量市場,手機行業的廝殺從未停止,甚至更加激烈。

AIoT新故事

小米也試圖講新故事。

2019年初,小米推出“手機+AIoT”雙引擎戰略。在IoT領域,雷軍提出,未來五年要投入超過100億元,並稱“這就是小米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

不少行業專家曾對記者表示,從長遠來看,小米的雙引擎戰略方向是正確的。

2019年一季度,小米IoT及生活消費品收入達到120億元,同比增長56.5%,其IoT平臺連接的設備數(不含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達到1.71億,經過多年的儲備,小米IoT平臺已經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臺之一。

從小米今年以來的多次組織架構調整中也不難看出,AIoT備受重視。今年3月,小米成立AIoT戰略委員會,隸屬於集團技術委員會;5月,小米成立大家電事業部,由此前小米電視的掌舵人、集團高級副總裁王川來負責除電視之外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的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試圖在其他大家電領域複製小米電視的成功。

但是,連接更多的設備並不是萬物互聯的本質,也不意味著智能家居的春天已經到來。在程毅敏看來,小米豐富的生態鏈為萬物互聯打下了基礎,但其萬物互聯缺乏一個明確的架構。此外,就小米的AIoT發展,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也缺乏充分的溝通。

在利潤層面,AIoT新故事能否說服嚴苛的投資者也是一個難題。

2018年度,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的營收為438億元,同比增長86.9%,佔總營收的25.1%,IoT與生活消費品分部毛利率升至10.3%。相比之下,小米的“宿敵”格力空調2018年的毛利率為36.48%。

相比路由器、充電寶、智能手環等小型的IoT設備,大家電領域主要由海爾、美的、格力等巨頭佔據主導地位。根據奧維雲網數據,2019年第一季度,在洗衣機市場,海爾系和美的系的市場份額合計高達62.1%,在空調市場,格力、美的、海爾三大品牌已經佔據了超78%的市場份額。

此外,這些家電巨頭們正與小米在手機市場的競爭對手華為、OPPO、vivo結盟,共同發展智能家居。可以說,在AIoT領域,與小米競爭的不只是手機領域的老對手,還有家電企業,甚至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產經觀察家劉步塵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直言,目前,幾乎所有智能終端企業都制定了AIoT戰略,暫時還看不出小米在這方面有什麼明顯優勢。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