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民間廣為流傳的評書《楊家將》中,有一個大名鼎鼎的蕭太后。她的原型,就是契丹歷史上舉足輕重、風光無限的承天皇太后。

蕭太后,名蕭綽,小名燕燕,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

與《楊家將》等戲劇、小說中殺伐決斷、率領虎狼之師與宋軍大戰於燕雲一帶的“母夜叉”形象大為不同的是:歷史上的蕭燕燕實際上是個美女政治家,高瞻遠矚,治國有方。

到景宗之時,阿保機創立的契丹王朝已經立國六十多年。

其間,內憂外患,血雨腥風,戰爭一直伴隨著這個多元文化的草原帝國。

在契丹男人的手裡,這個王朝沒能成為太平盛世。於是,歷史把這個重任賦予了契丹的女人。賦予了年僅20多歲的蕭燕燕。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公元979年,統一了南方的宋太宗趙光義發動了征伐北漢的太原之戰。

蕭燕燕清楚,宋太宗征伐北漢,最終目的是奪取燕雲十六州。

蕭燕燕不希望失去北漢這個遼宋之間的緩衝地帶,於是,派人到北宋交涉,希望北宋不要征伐北漢。

但是,趙光義自恃兵強馬壯,對蕭燕燕的警告置若罔聞,拍著胸脯說了一句宋朝自太宗以後近三百年間再也聽不到的豪言壯語:“河東(北漢)逆命,正應興師問罪!如北朝(契丹)不援,和約如故;否則,只有兵戎相見!”

於是,在消滅北漢之後,宋太宗不顧勝利後不得獎賞、心有怨恨的將士們的反對,強令疲憊不堪之師,徒步600餘公里,越過連綿險惡的太行山脈,去進攻強大的遼國。

戰爭開始時,宋軍兵不血刃,連克軍事要地,並對遼朝的“南京”幽州城(今北京)形成了合圍之勢。

一時之間,趙光義不禁有些飄飄然了。卻全然不知自己長途奔襲,孤軍深入,已正中了蕭燕燕“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計謀。

在接下來的高粱河會戰中,宋軍三面受敵。

原本疲憊、厭戰的將士在酣戰之時突然叛變,頃刻間,宋軍全線潰敗,死者萬餘人。

宋太宗本人也身中流矢,腿部受傷,乘驢車狼狽狂逃。

遼軍追至涿州,繳獲宋軍兵器、糧秣無數。

宋太宗腿上的兩處入骨箭傷,竟成了他日後病死的主因。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為了教訓趙光義的無端挑釁,次年10月29日,蕭燕燕與丈夫親率大軍進圍瓦橋關(河北雄縣)。

趙光義命宋軍嚴密設防,阻截遼軍南下,並親率大軍馳援瓦橋關。

但遼軍進展迅速,宋朝援軍尚未趕到,遼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已率前鋒軍將瓦橋關包圍。

蕭燕燕抓住戰機,命令耶律休哥出擊。

遼軍兵鋒銳猛,奮力衝殺,宋軍不敵,退至莫州(河北任丘北州鎮),被遼軍追及,展開決戰。

宋軍損失很大,幾員戰將被俘。心有餘悸的趙光義,怕重演高粱河之戰的悲劇,不敢再進,只好草草收兵。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公元982年9月,在瓦橋關決戰之後兩年,35歲的遼景宗到達雲州(山西大同)境內,遊獵於祥古山時得了重病,最後在趕往雲州的途中死在了焦山行宮。

當時,蕭燕燕剛剛30歲,太子耶律隆緒12歲。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握政,虎視眈眈地盯著皇位,局勢馬上變得險惡起來。

韓德讓建議蕭燕燕下詔讓各諸侯王回到自己的領地,相互之間不得互通消息和見面。

在解除了宮廷政變的危險之後,蕭燕燕宣佈景宗遺詔,立太子耶律隆緒為皇帝,是為遼聖宗。

蕭燕燕則被尊為“承天皇太后”。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韓德讓是漢族人,祖父韓知古原本是述律氏的家奴,述律平嫁給阿保機時,韓知古作為陪嫁的滕臣到了耶律家。

因此,韓德讓有著“宮分人”的不光彩出身。

韓德讓在景宗大量提拔運用漢官時嶄露頭角。為景宗朝的政權鞏固,百姓安居樂業出了很多好主意。

因此他屢屢升官,先是代父韓匡嗣為上京留守,後又代父為南京留守,管理偌大的燕地。

在公元979年的“高粱河之役”中,韓德讓堅守南京(今北京)十五個晝夜。在援軍到達時,韓利用原來的地下坑道,出奇兵抄宋軍背後,配合耶律休哥大敗宋軍。

這次戰鬥,不但保住了幽州燕地,而且使宋軍元氣大傷。

韓德讓以守禦之功譽滿朝野,景宗授之為遼興軍節度使。

此次,韓德讓又因擁立有功,官升一級。蕭燕燕命其統掌御府禁衛軍,總理宿衛事,參決大政。

於是,韓德讓一面主持朝廷政務,安撫臣民,一方面兼起保衛皇太后和小皇帝的責任。

他對上京臨潢府實行戒嚴,使得以蕭燕燕為首的領導核心,很快穩住了局勢,渡過了危機。

由此,蕭燕燕對韓德讓也愈加寵信,並遷升他和耶律斜軫分掌南、北樞密院。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為了籠絡群臣,蕭燕燕作了許多平反工作,下令凡是結案發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臺上訴,並多次親自審決滯獄。

還把以前契丹人和漢人發生糾紛時重責漢人的舊俗,改為契丹人和漢人同罪同罰,及時調整了兩族關係。

由於蕭燕燕臨危決斷,處變不驚,賞罰分明,治國有方,一時間,契丹內外和睦,兵強馬壯。

契丹帝國平靜地完成了權力交接,內部穩定了,外部的流言蜚語卻瀰漫開來。

邊關將領關於“契丹‘主幼國疑’,此時北上必定勝利”的彙報,惹動了宋太宗的北伐之心。

於是,他決定乘契丹孤兒寡母風雨飄搖之際,一舉佔領燕雲十六州。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遣東、西、中三路大軍,由曹彬、潘美、田重進掛帥領軍,揮師北上,向遼發起攻擊。

因為這一年是北宋雍熙三年,這次戰役被史學家稱之為“雍熙之役”。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面對分路來犯的幾十萬敵人,蕭燕燕依然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策略,有條不紊地展開反擊。

蕭燕燕偕同聖宗親臨幽州,戎裝上陣,指揮作戰。

在岐溝關打敗了東路曹彬的主力,然後彙集優勢兵力,圍剿中、西兩路宋軍。

當時,赫赫有名的楊老令公楊業是這次戰役中的唯一勝利者。

由他充當前鋒的西路軍連克寰、朔、應、雲諸州,氣勢如虹。

但是,他優異的作戰表現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好處,反而引起了同僚們的嫉妒,招致了殺身之禍.

至此,宋遼之間這場空前未有的大戰,經歷了半年多的較量,最終以宋朝的慘敗而告終。

北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再也不敢奢談收復燕雲十六州之事,舉國上下患了一種“恐遼症”。

楊家將裡的蕭太后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經過多年與北宋的交戰,蕭燕燕早已徹底摸清了北宋政府的實力和君臣怯戰的心理。

但即便如此,遼宋之間的戰爭——對燕雲十六州的領土爭端,也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蕭燕燕以政治家的高瞻遠矚,敏銳地意識到:與其這樣無休止地相互征伐下去,不如互不侵犯,和平共處。

但雙方進行了這麼多年的戰爭,怎麼個“和”法,還需要講求策略。

蕭燕燕深諳“進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採取了以戰止戰,以攻求和的策略。

公元1004年,蕭燕燕發動了一場長驅直入北宋腹地兩千多公里的南征——澶州戰役。

這是一次為後世政治家、軍事家提供種種重要啟示的偉大戰例。

是遼宋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遼宋關係從長期對抗走向和平相處的轉折點。

此戰雙方參戰軍隊多達數十萬,結果以訂立"澶淵之盟"而結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