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綠樹掩映下的美麗村莊。

"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綠樹掩映下的美麗村莊。

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東山。”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不知有多少小孩在不聽話的時候都被大人的這句話“恐嚇”過。曾經的“東山”,是山高路遠、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如今走進東山,寬闊的柏油路連通著村村寨寨,整齊的房屋廕庇在茂密的樹林間,“東山百合”更成為全國有名的地理標誌。

曾經的東山已一去不復返,如今的東山,因優良的生態被譽為“祥雲之肺”。

修通“高速路” 激活東山鄉

“我清楚記得,那年是1987年,我剛剛從部隊退伍回來。以一個離開家多年的人的眼光來看,幹海就像與世隔絕一樣,因為是山區,土地資源匱乏,鄉親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水稻、玉米等粗放莊稼,好點的人家養幾隻雞、幾隻羊,連自給自足都無法滿足,全村都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幹海村黨總支書記李紅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彷彿那種日子就發生在昨天。“直到2005年通了路,東山才開始了自身改革的歷程。”

“要想富,先修路。”2005年,鄉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要改變全鄉這種貧困落後的面貌,首先必須通路。在這一認識的啟發下,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人民群眾,歷時10個月,投資3000多萬元,修通了全鄉第一條“高速路”,公路全長30多公里,解決了全鄉9800多人的出行難問題。以此為標誌,東山鄉正式邁入“高速”發展快車道。

“通了路,就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繫,曾經的農產品,成了受歡迎的土特產品;通了路,就打通了大家的思想,通過發展產業,曾經原始、落後的傳統農業,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規模化特色產業;通了路,也就打通了大家致富的道路,群眾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紅火了。”東山鄉黨委書記楊志才自豪地說。2015年,又修通了鄉政府所在地妙姑村到距離鄉政府最遠的小莊子村的妙小公路,整條公路全長54公里,共計投入4600多萬元。截至2018年,全鄉70%自然村實現了道路硬化,伴隨而來的是全鄉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7153元,較2005年的1026元,增加了6127元。

建好新住房 改善貧困貌

"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綠樹掩映下的美麗村莊。

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東山。”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不知有多少小孩在不聽話的時候都被大人的這句話“恐嚇”過。曾經的“東山”,是山高路遠、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如今走進東山,寬闊的柏油路連通著村村寨寨,整齊的房屋廕庇在茂密的樹林間,“東山百合”更成為全國有名的地理標誌。

曾經的東山已一去不復返,如今的東山,因優良的生態被譽為“祥雲之肺”。

修通“高速路” 激活東山鄉

“我清楚記得,那年是1987年,我剛剛從部隊退伍回來。以一個離開家多年的人的眼光來看,幹海就像與世隔絕一樣,因為是山區,土地資源匱乏,鄉親們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植水稻、玉米等粗放莊稼,好點的人家養幾隻雞、幾隻羊,連自給自足都無法滿足,全村都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幹海村黨總支書記李紅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彷彿那種日子就發生在昨天。“直到2005年通了路,東山才開始了自身改革的歷程。”

“要想富,先修路。”2005年,鄉黨委、政府深刻認識到,要改變全鄉這種貧困落後的面貌,首先必須通路。在這一認識的啟發下,鄉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鄉廣大黨員幹部和各族人民群眾,歷時10個月,投資3000多萬元,修通了全鄉第一條“高速路”,公路全長30多公里,解決了全鄉9800多人的出行難問題。以此為標誌,東山鄉正式邁入“高速”發展快車道。

“通了路,就打通了與外界的聯繫,曾經的農產品,成了受歡迎的土特產品;通了路,就打通了大家的思想,通過發展產業,曾經原始、落後的傳統農業,成了“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規模化特色產業;通了路,也就打通了大家致富的道路,群眾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紅火了。”東山鄉黨委書記楊志才自豪地說。2015年,又修通了鄉政府所在地妙姑村到距離鄉政府最遠的小莊子村的妙小公路,整條公路全長54公里,共計投入4600多萬元。截至2018年,全鄉70%自然村實現了道路硬化,伴隨而來的是全鄉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7153元,較2005年的1026元,增加了6127元。

建好新住房 改善貧困貌

大理祥雲縣東山鄉:彝鄉的華麗轉身

小莊子村新貌。

“1987年我擔任村支書的時候,全村只有4間瓦房,其他都是土掌房、茅草房。”李紅聲音沉重地說,群眾住房問題成了他心頭的一個老大難題。

為了充分利用脫貧攻堅政策,改善大家的居住條件,2013年鄉黨委、政府在發展產業和經濟的同時,著力解決大家的住房問題。“整個脫貧攻堅期間,除了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的投入是全鄉最大的投入。通過6年多的努力,共投入1500多萬元,全鄉1867戶住房(佔全鄉80%)得到了修繕,共解決了7000多人的住房問題,群眾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楊志才告訴記者,言語間,土掌房、茅草房已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以前我家住的老房子只有兩個小房間,而且是兩家人一起住,房間也不規則,院子又小,住起來很擁擠,很不方便。由於房子比較老,‘料子’也舊,下雨天就經常漏雨。”幹海村第十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熊丕德語重心長地說,“2013年,在掛鉤工作隊員的幫扶下,我家新蓋了房子,總共有120多個平方,房子比較穩固,院子也大,我還在院子種了一些花花草草,現在全家人住得很好。”

生態產業化 走好振興路

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近年來,結合市場需求,東山鄉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產業的路子。在鞏固發展核桃、蠶桑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百合、魔芋、青花椒、中藥材等新興產業。

在談到東山鄉未來發展規劃時,楊志才信心滿滿地說:“東山鄉森林覆蓋率達77%,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下一步,我們將立足山區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緊緊圍繞‘綠色食品牌’,走一條生態產業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子,將東山的綠水青山變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截止2019年上半年,全鄉種植核桃70000多畝、蠶桑3000多畝、百合2500多畝、魔芋700多畝、青花椒4500多畝、中藥材500多畝,傳統產業持續鞏固,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為了發展百合產業,幹海村黨支部還組織黨員群眾成立了‘健民百合協會’,結合土壤類別、氣候特點、水源條件等諸多因素,請有關專家為村民講授生態種植、科學管理等技術知識,通過科技知識的應用,提升了產品品質,創建了自主品牌,提高了產品單價。”幹海村委會主任李開榮介紹到,“2019年幹海村百合種植面積達1600多畝,產值預計達3000多萬元,產業初具規模,下一步我們將發展初加工,增加產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雲南網記者 博達 通訊員 楊錫全 楊家振 陳琳 攝影報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