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定標、定位、定法,用核心視角開拓時代視野;

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個發現,第一個研究,第一個發展;

明晰本位,堅信自我,敢擔責任;

就是得有創新能力,就是要解決複雜問題!

這位任達不拘的校長擲地有聲的話語,讀來讓人心安。

長城志士今猶在。

作者 | 丁士峰

編輯 | 包相冬

密西西比河上傾倒著牛奶,乳白的波光間,沒人發覺是金融海嘯的前兆;塞爾維亞的一次刺殺事件,最終演變成人類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超千萬人將生命拱手相讓;一個紡織工的改良機器,拉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重整了全球百年格局。

日常的生活中總有種麻木的味道,鉅變的時刻卻往往是悄悄來到,必須要有靈敏的嗅覺,必須要有深刻的思考,必須要有振臂一呼,贏糧景從,隨時響應戰鬥的準備。

“信息化不僅是技術應用,更是深層變革。現在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楊宗凱,正在這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衝鋒陷陣。

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即使是在各具特色,理念不同的校長群體中,楊宗凱也顯得有些別具一格。

五十六年前的秋天,楊宗凱出生於河南鄧州,在這座不大的城隘裡,他也許沒能想到自己的足跡會延續至很多地方。

1981年,楊宗凱前往湖北武漢,在華中理工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並在這裡獲得了碩士研究生學歷和學位。

1988年,趕赴西安,於西交大攻讀博士研究生。

1994年,再次動身,前往韓國高麗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韓國、武漢、西安,三個風格迥然的地域,三種截然不同的學術環境,讓楊宗凱見識到了別樣的風土人情,學會了因地制宜,這為他帶來了更廣闊的探索視野和更豐厚的人文知識。對於容易“鑽牛角尖”的學術科研人才來說,“行萬里路”是一筆相當寶貴的財富。

在日復一日的繁瑣輾轉中,很容易水土不服,陷入頹靡不振的境地。但對於楊宗凱卻正好相反,每到一處,他都能迅速融入環境,新的歷程反倒成了靈感的來源,學術與行政兩輛馬車並駕齊驅,都有著長足的進展。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作為電子與通信專業的高材生,他的學術成果矚目:僅出版內容而言,就有《模式識別與神經網絡》、《ATM-理論及應用》、《ATM概論》、《實用小波分析》(編著)等四本著作,其中《實用小波分析》已被中國科學引用數據庫列為引用次數最多的專著之一,《ATM-理論及應用》一書已再版兩次,其修訂版被列為國家九五研究生重點教材。

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在研究課題上,他又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五”國家遠程教育標準的制定及其測試技術、湖北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歸國留學人員基金、教育部骨幹教師基金等多項縱向研究。

行政領域,回到武漢的楊宗凱先後就任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系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主管科研與研究生工作。

到2011年8月,經過七年的校園長跑,楊宗凱憑藉紮實的工作經驗、優秀的科研成果,成功升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在2017年11月,又從西電學子口中的“靜姐”手裡接過大旗,就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

從楊宗凱的履歷來看,他具有深厚的IT科研領域背景,此次調任西電,絕非橫衝直撞、欠缺考慮之舉。對於西電而言,它急需一個有雄心、擅思考、敢落實的“掌門人”來把控方向,重回急速發展的軌道;對楊宗凱而言,他也需要一個專業對口,能施拳腳的地方。西電與楊宗凱,都可謂適逢其會。

不過這裡面卻隱含著一個大問題——在此時,他在華中師範大學的校長任期還未結束,同時任職兩地校長,兼顧兩校發展,這是一個聽起來就難以完成的任務。

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但如果是楊宗凱的話,卻讓人有莫名的安心感,畢竟真要說起來,他可是個“兼職專業戶”。根據統計,楊宗凱現任職務包括:

ISO/IEC JC1/SC36平臺/媒體標準組聯合主席(so-chair)

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電子商務與現代化物流”專家組成員

全國信息與電子學科研究生教育委員會理事

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城市發展研究所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

共計多達十六項。楊宗凱拿出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決心,將每分每秒的時間都用到了極致,不曾辜負過任何一個期望。

他對自己要求之高、要求之嚴,令人瞠目。在這個全社會都喊著“慢一點”的大環境下,他卻不曾有過絲毫鬆懈。為什麼要對自己如此嚴苛?這個問題,從他常說的一個詞中能找出答案:

“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令中國有些屈辱的一個詞,從這時開始,一個曾讓萬國來朝的龐大帝國被扯下了最後一塊遮羞布,開始了飽受侮辱的血淚征程。到它下一次怒吼、站起時,已經羸弱了整整百年。

中國用了百年來吞下缺席前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惡果,而在如今“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下,再沒有時間來彌補過錯了。

21世紀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是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是最好的出發,也是時至今日最新最大的挑戰。

作為親眼目睹、經歷中國外受欺侮,內部積弱的一代人,楊宗凱從一開始就瞄準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他絕不容許同樣的錯誤再次上演:“我們必須推動信息技術支撐下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不是進化式的修修補補。我在這裡呼籲大家,抓緊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規律,如果我們忽視它,恐怕越努力,越事與願違。”

在這次的深刻變革中,人們的生活正在被重構,社會的變革也越發趨於綜合。面對挑戰,我們最需要具備哪種能力?如何確定發展方向?如何才能做好?

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楊宗凱用三個“定”來分析這些問題:

一是定位我們所處的時代位置:全球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以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信息技術、虛擬現實等為主的全新技術革命,正在開創“智能時代”。

二是定標我們在這個時代的作為:在不同的時代,哪個國家搶佔了當時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哪個國家就站在這個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至高點上。中國曾是世界科技發展的“領跑者”。在前三次工業革命過程中,近代中國與之失之交臂,是被“邊緣化者”、“落伍者”。在智能時代,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從“落伍者”變成“並行者”“領跑者”。

三是定法如何實現這個轉變:答案要先從十九大報告中找。立足新時代,定的標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回答了“幹什麼”的問題;從十四個方面看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包括七大發展戰略、十二個強國。

“智能時代”的發展,一步都不能讓。展望未來,楊宗凱不僅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對西電學子也保持著極高的期望。

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西電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闢了中國IT學科的先河,是中國電子信息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第四次工業革命,西電勢必要站在第一線和世界各國科研人才直接交鋒,這擔子可一點都不輕,非得從上到下凝為一體,倒廩傾囷在所不惜。

楊宗凱這樣鼓勵他的學子:“必須得有創新能力,就是要解決複雜問題。”

解決複雜問題,於個人而言好像是在“吃悶虧”,一點也不夠機靈,但對於國家和整個人類而言,這反而是捷徑中的捷徑。

愛因斯坦曾在與弗蘭克的信中說道:“我不能容忍這樣的科學家,他拿出一塊木板來,尋找最薄的地方,然後在容易鑽透的地方鑽許多孔。”

這塊木板指的就是科研陣地。在智能時代,簡單問題、重複問題將被智能技術過濾掉,人能做AI(人工智能)也能做。唯有複雜問題將會是核心的考驗,也是唯一的考驗。誰能解決複雜問題,誰就能掌握主動權、話語權。

西軍電掌門人楊宗凱

在2018年的新生寄語中,楊宗凱曾送出過一個詞:擔當。

“西電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的學校,血脈中流淌著紅色基因,是獨一無二的西電風采;西電是一所正走在創新大道上的學校,面向未來,創新永不止步,是不可替代的西電稟賦。”

從一開始,楊宗凱的目光就已經放在了世界格局上;從一開始,楊宗凱謀求的就是整個國家的進步;從一開始,楊宗凱想的就是擔當二字。

所在是變革之時,所處是風暴中心,接下這份新時代的挑戰,楊宗凱就像一個臨行的將軍。學子就是他的士兵,科研是他的武器,在這次戰爭中,他們是國家的先鋒。

長城志士今猶在。

楊宗凱的“大學之道”裡,想必一定有擔當二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