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

中國小康網訊 近年來,五原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密切關注貧困戶的動態,因地制宜,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引領扶貧產業,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綠色產業、高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確保產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實現同步前行。

打好“生態牌”,鋪就農業綠色發展基地

這段時間,在隆興昌鎮榮義村的仿野生紅花種植基地裡,300多人分散在漫天花海里採摘紅花。勞作一上午,人均收入150元,手快點的能收入300元左右。一個月採摘期結束,一個人摘花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高的能掙到近萬元。

"

中國小康網訊 近年來,五原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密切關注貧困戶的動態,因地制宜,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引領扶貧產業,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綠色產業、高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確保產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實現同步前行。

打好“生態牌”,鋪就農業綠色發展基地

這段時間,在隆興昌鎮榮義村的仿野生紅花種植基地裡,300多人分散在漫天花海里採摘紅花。勞作一上午,人均收入150元,手快點的能收入300元左右。一個月採摘期結束,一個人摘花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高的能掙到近萬元。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紅花喜歡溫暖、乾燥的氣候,適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土壤上種植,而要獲得高產,必須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力均勻,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五原縣則完全滿足上述條件。

土好、水好、空氣好,生態環境優勢是五原縣發展綠色農業的最大優勢。近年來,五原縣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質量興農,著力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生產經營體系完備、業態類型豐富的特色農業品牌。

今年,全縣整合扶貧資金3246萬元,建成鋼架拱棚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10個,所有園區堅持三品共建(品牌、品質、品種)、“三體”共育(田園綜合體、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化聯合體)、三生共融(生產、生活、生態),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等生態農業技術全部覆蓋。勝豐的燈籠紅香瓜、隆興昌的河套南瓜、豐裕的蜜瓜、新公中的西州蜜、塔爾湖的白梨脆等綠色瓜果品牌已成為五原縣產業扶貧的特色名片。優化產業佈局,整合扶貧資金,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市場,科學合理確定種植意向,形成大園帶小園,產業帶農戶,實現產業在園區培育、聯結在園區建立、動力在園區激發,貧困群眾在園區持續穩定增收。

打好“科技牌”,推動傳統產業對標高位

走進勝豐鎮的扶貧產業園,西瓜王子、貝貝南瓜、QQ南瓜、火龍果、秋葵、草莓、櫻桃等30多種作物生機勃勃,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貧困戶王永寶正在自家租用的拱棚裡採摘白梨脆香瓜,“平時自家地都是種點玉米、葵花,一年到頭收入都不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現在鎮裡帶領我們發展拱棚種瓜果,一個拱棚一茬的利潤就有6000多元。”

2018年年底,勝豐鎮注入扶貧資金330萬元,建成佔地168畝的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園區與五原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合作,引進50位“農創客”,租憑扶貧拱棚105棟,集中在園區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旨在推廣高新科技、高效益的農業新品種。

"

中國小康網訊 近年來,五原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密切關注貧困戶的動態,因地制宜,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引領扶貧產業,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綠色產業、高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確保產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實現同步前行。

打好“生態牌”,鋪就農業綠色發展基地

這段時間,在隆興昌鎮榮義村的仿野生紅花種植基地裡,300多人分散在漫天花海里採摘紅花。勞作一上午,人均收入150元,手快點的能收入300元左右。一個月採摘期結束,一個人摘花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高的能掙到近萬元。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紅花喜歡溫暖、乾燥的氣候,適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土壤上種植,而要獲得高產,必須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力均勻,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五原縣則完全滿足上述條件。

土好、水好、空氣好,生態環境優勢是五原縣發展綠色農業的最大優勢。近年來,五原縣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質量興農,著力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生產經營體系完備、業態類型豐富的特色農業品牌。

今年,全縣整合扶貧資金3246萬元,建成鋼架拱棚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10個,所有園區堅持三品共建(品牌、品質、品種)、“三體”共育(田園綜合體、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化聯合體)、三生共融(生產、生活、生態),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等生態農業技術全部覆蓋。勝豐的燈籠紅香瓜、隆興昌的河套南瓜、豐裕的蜜瓜、新公中的西州蜜、塔爾湖的白梨脆等綠色瓜果品牌已成為五原縣產業扶貧的特色名片。優化產業佈局,整合扶貧資金,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市場,科學合理確定種植意向,形成大園帶小園,產業帶農戶,實現產業在園區培育、聯結在園區建立、動力在園區激發,貧困群眾在園區持續穩定增收。

打好“科技牌”,推動傳統產業對標高位

走進勝豐鎮的扶貧產業園,西瓜王子、貝貝南瓜、QQ南瓜、火龍果、秋葵、草莓、櫻桃等30多種作物生機勃勃,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貧困戶王永寶正在自家租用的拱棚裡採摘白梨脆香瓜,“平時自家地都是種點玉米、葵花,一年到頭收入都不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現在鎮裡帶領我們發展拱棚種瓜果,一個拱棚一茬的利潤就有6000多元。”

2018年年底,勝豐鎮注入扶貧資金330萬元,建成佔地168畝的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園區與五原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合作,引進50位“農創客”,租憑扶貧拱棚105棟,集中在園區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旨在推廣高新科技、高效益的農業新品種。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科技人員田間指導

近年來,五原縣與30多所農業高校合作、引進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100餘位,建成科技小院7個,科技指導覆蓋22個扶貧產業園。同時,堅持緊盯扶貧特色產業、著眼市場需求,開展實用技術、轉移就業等精準培訓30多場,實現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一人一技全培訓”,補齊技術短板。

打好“融合牌”,多點聯動延長產業鏈條

盛夏時節,五原縣塔爾湖鎮有個休閒避暑的好地方,活羊博物館、特色養殖科普教育園、千畝林果採摘園,逛累了還能去農家樂怡情小酌品位鄉土文化。近年來,塔爾湖鎮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加快“農旅融合”進程,打造生態旅遊之鄉。形成了千畝設施農業種植基地、聯豐村萬畝田園綜合體、國家三級溼地公園巴美湖、特色養殖科普園等多項農業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帶動96戶貧困戶發展瓜果種植、採摘,帶動46戶貧困群眾依託景區發展服務行業,書寫了產業扶貧的致富新篇章。

"

中國小康網訊 近年來,五原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密切關注貧困戶的動態,因地制宜,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引領扶貧產業,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綠色產業、高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確保產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實現同步前行。

打好“生態牌”,鋪就農業綠色發展基地

這段時間,在隆興昌鎮榮義村的仿野生紅花種植基地裡,300多人分散在漫天花海里採摘紅花。勞作一上午,人均收入150元,手快點的能收入300元左右。一個月採摘期結束,一個人摘花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高的能掙到近萬元。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紅花喜歡溫暖、乾燥的氣候,適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土壤上種植,而要獲得高產,必須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力均勻,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五原縣則完全滿足上述條件。

土好、水好、空氣好,生態環境優勢是五原縣發展綠色農業的最大優勢。近年來,五原縣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質量興農,著力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生產經營體系完備、業態類型豐富的特色農業品牌。

今年,全縣整合扶貧資金3246萬元,建成鋼架拱棚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10個,所有園區堅持三品共建(品牌、品質、品種)、“三體”共育(田園綜合體、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化聯合體)、三生共融(生產、生活、生態),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等生態農業技術全部覆蓋。勝豐的燈籠紅香瓜、隆興昌的河套南瓜、豐裕的蜜瓜、新公中的西州蜜、塔爾湖的白梨脆等綠色瓜果品牌已成為五原縣產業扶貧的特色名片。優化產業佈局,整合扶貧資金,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市場,科學合理確定種植意向,形成大園帶小園,產業帶農戶,實現產業在園區培育、聯結在園區建立、動力在園區激發,貧困群眾在園區持續穩定增收。

打好“科技牌”,推動傳統產業對標高位

走進勝豐鎮的扶貧產業園,西瓜王子、貝貝南瓜、QQ南瓜、火龍果、秋葵、草莓、櫻桃等30多種作物生機勃勃,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貧困戶王永寶正在自家租用的拱棚裡採摘白梨脆香瓜,“平時自家地都是種點玉米、葵花,一年到頭收入都不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現在鎮裡帶領我們發展拱棚種瓜果,一個拱棚一茬的利潤就有6000多元。”

2018年年底,勝豐鎮注入扶貧資金330萬元,建成佔地168畝的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園區與五原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合作,引進50位“農創客”,租憑扶貧拱棚105棟,集中在園區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旨在推廣高新科技、高效益的農業新品種。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科技人員田間指導

近年來,五原縣與30多所農業高校合作、引進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100餘位,建成科技小院7個,科技指導覆蓋22個扶貧產業園。同時,堅持緊盯扶貧特色產業、著眼市場需求,開展實用技術、轉移就業等精準培訓30多場,實現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一人一技全培訓”,補齊技術短板。

打好“融合牌”,多點聯動延長產業鏈條

盛夏時節,五原縣塔爾湖鎮有個休閒避暑的好地方,活羊博物館、特色養殖科普教育園、千畝林果採摘園,逛累了還能去農家樂怡情小酌品位鄉土文化。近年來,塔爾湖鎮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加快“農旅融合”進程,打造生態旅遊之鄉。形成了千畝設施農業種植基地、聯豐村萬畝田園綜合體、國家三級溼地公園巴美湖、特色養殖科普園等多項農業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帶動96戶貧困戶發展瓜果種植、採摘,帶動46戶貧困群眾依託景區發展服務行業,書寫了產業扶貧的致富新篇章。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不僅如此,五原縣還依託縣域內的河套農耕文化博覽苑、內蒙古五原抗戰紀念園、葵花公園、特色養殖科普園和7個鄉鎮田園綜合體,連點成線、以線帶面,打造全域農耕文化旅遊。通過全力推動景區內土地流轉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打好生態農業旅遊這張牌,五原縣走出了一條多樣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截至目前,全縣共識別的貧困人口5760戶12419人中僅有5戶13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由5.6%降至0.006%,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村行列。2018年7月經自治區公示,五原縣實現區貧縣“摘帽”。

一組組扶貧數據令人振奮,一幅幅生動畫面催人奮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上,全縣30萬人民正勠力同心、砥礪前行,以點滴的實際行動共同繪就古郡城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

中國小康網訊 近年來,五原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密切關注貧困戶的動態,因地制宜,以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引領扶貧產業,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綠色產業、高端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確保產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實現同步前行。

打好“生態牌”,鋪就農業綠色發展基地

這段時間,在隆興昌鎮榮義村的仿野生紅花種植基地裡,300多人分散在漫天花海里採摘紅花。勞作一上午,人均收入150元,手快點的能收入300元左右。一個月採摘期結束,一個人摘花的收入在6000元左右,高的能掙到近萬元。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紅花喜歡溫暖、乾燥的氣候,適宜在排水良好、中等肥沃的土壤上種植,而要獲得高產,必須選擇土層深厚,土壤肥力均勻,排水良好的中、上等土壤。五原縣則完全滿足上述條件。

土好、水好、空氣好,生態環境優勢是五原縣發展綠色農業的最大優勢。近年來,五原縣堅持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堅持創新驅動、綠色引領、質量興農,著力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生產經營體系完備、業態類型豐富的特色農業品牌。

今年,全縣整合扶貧資金3246萬元,建成鋼架拱棚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10個,所有園區堅持三品共建(品牌、品質、品種)、“三體”共育(田園綜合體、新型經營主體、產業化聯合體)、三生共融(生產、生活、生態),控水、控肥、控藥、控膜等生態農業技術全部覆蓋。勝豐的燈籠紅香瓜、隆興昌的河套南瓜、豐裕的蜜瓜、新公中的西州蜜、塔爾湖的白梨脆等綠色瓜果品牌已成為五原縣產業扶貧的特色名片。優化產業佈局,整合扶貧資金,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市場,科學合理確定種植意向,形成大園帶小園,產業帶農戶,實現產業在園區培育、聯結在園區建立、動力在園區激發,貧困群眾在園區持續穩定增收。

打好“科技牌”,推動傳統產業對標高位

走進勝豐鎮的扶貧產業園,西瓜王子、貝貝南瓜、QQ南瓜、火龍果、秋葵、草莓、櫻桃等30多種作物生機勃勃,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貧困戶王永寶正在自家租用的拱棚裡採摘白梨脆香瓜,“平時自家地都是種點玉米、葵花,一年到頭收入都不夠一家人的生活開銷。現在鎮裡帶領我們發展拱棚種瓜果,一個拱棚一茬的利潤就有6000多元。”

2018年年底,勝豐鎮注入扶貧資金330萬元,建成佔地168畝的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園區與五原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合作,引進50位“農創客”,租憑扶貧拱棚105棟,集中在園區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旨在推廣高新科技、高效益的農業新品種。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科技人員田間指導

近年來,五原縣與30多所農業高校合作、引進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100餘位,建成科技小院7個,科技指導覆蓋22個扶貧產業園。同時,堅持緊盯扶貧特色產業、著眼市場需求,開展實用技術、轉移就業等精準培訓30多場,實現有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一人一技全培訓”,補齊技術短板。

打好“融合牌”,多點聯動延長產業鏈條

盛夏時節,五原縣塔爾湖鎮有個休閒避暑的好地方,活羊博物館、特色養殖科普教育園、千畝林果採摘園,逛累了還能去農家樂怡情小酌品位鄉土文化。近年來,塔爾湖鎮依託當地資源優勢,加快“農旅融合”進程,打造生態旅遊之鄉。形成了千畝設施農業種植基地、聯豐村萬畝田園綜合體、國家三級溼地公園巴美湖、特色養殖科普園等多項農業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帶動96戶貧困戶發展瓜果種植、採摘,帶動46戶貧困群眾依託景區發展服務行業,書寫了產業扶貧的致富新篇章。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不僅如此,五原縣還依託縣域內的河套農耕文化博覽苑、內蒙古五原抗戰紀念園、葵花公園、特色養殖科普園和7個鄉鎮田園綜合體,連點成線、以線帶面,打造全域農耕文化旅遊。通過全力推動景區內土地流轉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打好生態農業旅遊這張牌,五原縣走出了一條多樣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

截至目前,全縣共識別的貧困人口5760戶12419人中僅有5戶13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由5.6%降至0.006%,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村行列。2018年7月經自治區公示,五原縣實現區貧縣“摘帽”。

一組組扶貧數據令人振奮,一幅幅生動畫面催人奮進。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上,全縣30萬人民正勠力同心、砥礪前行,以點滴的實際行動共同繪就古郡城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五原縣:讓生態農業與脫貧同步前行

(五原縣融媒體中心 祁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