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

三藩之亂,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場叛亂,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叛亂,險些導致清軍退回山海關以北。

在歷史中,很多人以為,三藩之亂是清朝碾壓式的勝利,實際上,這仗打的並不輕鬆。

在清軍入關後,殘暴無比,老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原來富庶繁華的江南,十室九空,如同人間地獄。

雖然到了康熙年間,努力的恢復江南的生產,漸漸恢復了生機,但清軍的殘暴依然讓老百姓恐懼甚至憤怒,只是因為恐懼,所以將憤怒藏在心中。

為了能夠拉攏漢人,減少民族矛盾,並且開始任用很多漢人作為封疆大吏,這些人,除了三藩,比較有名的還有,陝西的王輔臣等封疆大吏,漢人的勢力,幾乎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康熙皇帝在即位六年後親政。

"

三藩之亂,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場叛亂,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叛亂,險些導致清軍退回山海關以北。

在歷史中,很多人以為,三藩之亂是清朝碾壓式的勝利,實際上,這仗打的並不輕鬆。

在清軍入關後,殘暴無比,老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原來富庶繁華的江南,十室九空,如同人間地獄。

雖然到了康熙年間,努力的恢復江南的生產,漸漸恢復了生機,但清軍的殘暴依然讓老百姓恐懼甚至憤怒,只是因為恐懼,所以將憤怒藏在心中。

為了能夠拉攏漢人,減少民族矛盾,並且開始任用很多漢人作為封疆大吏,這些人,除了三藩,比較有名的還有,陝西的王輔臣等封疆大吏,漢人的勢力,幾乎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康熙皇帝在即位六年後親政。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十四歲的康熙皇帝,已經對三藩的勢力產生反感,但因為三藩的勢力太大,而且,這些人還是忠誠於清政府的,雖然各個擁兵自重,但並沒有做出什麼影響清朝統治的事情。

但康熙皇帝,是不允許出現國中之國的,而且,清朝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已經積蓄了很強的實力,至少在康熙心中,現在的清政府,是可以和三藩戰一場。

一錯再錯的吳三桂

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一個機會出現,年老的尚可喜想要退休,回到遼東老家,而且,要求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代替自己的位置。

年輕卻很有政治嗅覺的康熙皇帝,立刻嗅到一絲不妙,於是,他拒絕尚可喜的要求,開始實行削藩的策略。

只是,康熙皇帝還是太年輕,削藩的旨意一下來,就遭到三藩的強烈抵抗,先開始,吳三桂等人,只是想要和稀泥,沒有什麼其他手段,但清廷不斷地施加壓力,讓吳三桂等人感覺到危險。

於是,這一年,吳三桂反了。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的實力最強,這次叛亂的兵力,達到了十五萬之多,而吳三桂反了之後,其他兩個藩王立刻響應。

接著,四川,貴州,陝西紛紛響應。甚至對清軍十分仇恨的江南百姓,也開始呼應,叫反聲席捲清朝半壁江山,甚至很多對清朝不滿的少數民族,遠在臺灣的鄭經,也紛紛起兵呼應。

這種規模和氣勢,遠非清朝現有的實力所能控制的,但偏偏出現了一個很細微的紕漏,這個紕漏就是,這次叛亂的首腦人物是吳三桂。

他不是真心想造反,也不是真心想要反清復明,他本來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而且,年事已高的吳三桂,根本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於是,轟轟烈烈的三藩舉兵,變得雷聲大,雨點小。

"

三藩之亂,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場叛亂,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叛亂,險些導致清軍退回山海關以北。

在歷史中,很多人以為,三藩之亂是清朝碾壓式的勝利,實際上,這仗打的並不輕鬆。

在清軍入關後,殘暴無比,老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原來富庶繁華的江南,十室九空,如同人間地獄。

雖然到了康熙年間,努力的恢復江南的生產,漸漸恢復了生機,但清軍的殘暴依然讓老百姓恐懼甚至憤怒,只是因為恐懼,所以將憤怒藏在心中。

為了能夠拉攏漢人,減少民族矛盾,並且開始任用很多漢人作為封疆大吏,這些人,除了三藩,比較有名的還有,陝西的王輔臣等封疆大吏,漢人的勢力,幾乎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康熙皇帝在即位六年後親政。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十四歲的康熙皇帝,已經對三藩的勢力產生反感,但因為三藩的勢力太大,而且,這些人還是忠誠於清政府的,雖然各個擁兵自重,但並沒有做出什麼影響清朝統治的事情。

但康熙皇帝,是不允許出現國中之國的,而且,清朝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已經積蓄了很強的實力,至少在康熙心中,現在的清政府,是可以和三藩戰一場。

一錯再錯的吳三桂

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一個機會出現,年老的尚可喜想要退休,回到遼東老家,而且,要求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代替自己的位置。

年輕卻很有政治嗅覺的康熙皇帝,立刻嗅到一絲不妙,於是,他拒絕尚可喜的要求,開始實行削藩的策略。

只是,康熙皇帝還是太年輕,削藩的旨意一下來,就遭到三藩的強烈抵抗,先開始,吳三桂等人,只是想要和稀泥,沒有什麼其他手段,但清廷不斷地施加壓力,讓吳三桂等人感覺到危險。

於是,這一年,吳三桂反了。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的實力最強,這次叛亂的兵力,達到了十五萬之多,而吳三桂反了之後,其他兩個藩王立刻響應。

接著,四川,貴州,陝西紛紛響應。甚至對清軍十分仇恨的江南百姓,也開始呼應,叫反聲席捲清朝半壁江山,甚至很多對清朝不滿的少數民族,遠在臺灣的鄭經,也紛紛起兵呼應。

這種規模和氣勢,遠非清朝現有的實力所能控制的,但偏偏出現了一個很細微的紕漏,這個紕漏就是,這次叛亂的首腦人物是吳三桂。

他不是真心想造反,也不是真心想要反清復明,他本來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而且,年事已高的吳三桂,根本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於是,轟轟烈烈的三藩舉兵,變得雷聲大,雨點小。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吳三桂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佔領湖南後,並沒有就此北上,問鼎中原,反而按兵不動,和清軍隔江對峙。

三藩起兵的初期,清軍兵力完全不佔優勢,又是倉促應對,因此,軍隊沒有來的及集結,戰鬥力不足,如果吳三桂可以出其不意,或許會有另一個結局。

但吳三桂不敢這麼做,因為他本心就不是想要造反,而且,入主中原,雖然很威風,但風險很大。

他不敢保證,他和清軍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其他人,是幫助自己,還是幫助清軍。所以,吳三桂選擇對峙。

隨後,吳三桂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忽視了北方王輔臣的地位。

王輔臣是一個非常能打的人,而且他所處的位置,是難得的戰略要地,東可出潼關入主中原,和吳三桂會師河南,西可以聯絡蒙古準噶爾汗國,給清朝後院放一把火。

即使打不贏,也可以扼守關中險阻,聯通四川,形成戰略防禦。

但很顯然,吳三桂對王輔臣的態度,並不鮮明。

吳三桂沒有關注王輔臣的重要地位,清朝卻看到了這個重要轉折點,於是,在吳三桂扼守長江,並沒有渡江打算的時候,清軍趁著這個天賜良機,一舉擊敗王輔臣,並且迫使他投降。

於是,北方再次成為清軍的天下。

這時候,起兵反清的集團內部,出現內訌,首先是鄭經的臺灣軍團,他們雖然也反清,卻將進攻重點,放在了福建的耿精忠身上。

於是,耿精忠在和清軍廝殺還沒有佔據上風,背後就被鄭經捅了一刀,於是,耿精忠再也不想造反,只得投降。

很快,尚之信也投降了。從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五年,短短三年時間,聲勢浩大的三藩起兵,就變成鳥獸散。清軍終於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吳三桂的勢力。

又過了兩年,吳三桂死了。他的孫子吳世藩當了皇帝,但無奈的是,他們手下的軍隊,已經沒了戰鬥的慾望,頓時土崩瓦解,但依然有一些悍將抵抗,又過了兩年,這才完全平定吳三桂的叛亂。

三藩的兵力

三藩之亂,實際上是一幫反覆無常的小人自編自導的一場鬧劇,根本沒有任何偉大的理想,聲勢雖然浩大,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架子。

唯一能有些戰鬥力的,只能算是吳三桂的軍隊。因此,三藩到底有多少兵馬,很難具體說明。

據清朝官方史料記載,平南,鎮南兩藩,各有十五佐領,綠營的兵力有六七千,佐領是清朝的官職,在康熙年間,一個佐領,可以帶領一百三十人,相當於連長,那麼十五佐領,也就是不到兩千人,加上六七千綠營,不超過萬人。

而吳三桂,擁有五十三佐領,綠營一萬多人,也就是近兩萬人,那麼,三藩的官方兵力加起來,不超過四萬。

很顯然,這個數字是不靠譜的,如果吳三桂等人想憑藉這點兵力,就要造反,那麼,他們一定是老糊塗了,而且如果三藩憑藉這點兵力,清軍還要打八年,那清軍真成了笑話了。

因此,很多資料顯示,吳三桂等三藩起兵的時候,兵力應該在三十萬以上,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兵力,那麼,這次叛亂的總兵力,可能達到七十萬之多。這個數字還是比較靠譜的。

"

三藩之亂,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場叛亂,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叛亂,險些導致清軍退回山海關以北。

在歷史中,很多人以為,三藩之亂是清朝碾壓式的勝利,實際上,這仗打的並不輕鬆。

在清軍入關後,殘暴無比,老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原來富庶繁華的江南,十室九空,如同人間地獄。

雖然到了康熙年間,努力的恢復江南的生產,漸漸恢復了生機,但清軍的殘暴依然讓老百姓恐懼甚至憤怒,只是因為恐懼,所以將憤怒藏在心中。

為了能夠拉攏漢人,減少民族矛盾,並且開始任用很多漢人作為封疆大吏,這些人,除了三藩,比較有名的還有,陝西的王輔臣等封疆大吏,漢人的勢力,幾乎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康熙皇帝在即位六年後親政。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十四歲的康熙皇帝,已經對三藩的勢力產生反感,但因為三藩的勢力太大,而且,這些人還是忠誠於清政府的,雖然各個擁兵自重,但並沒有做出什麼影響清朝統治的事情。

但康熙皇帝,是不允許出現國中之國的,而且,清朝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已經積蓄了很強的實力,至少在康熙心中,現在的清政府,是可以和三藩戰一場。

一錯再錯的吳三桂

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一個機會出現,年老的尚可喜想要退休,回到遼東老家,而且,要求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代替自己的位置。

年輕卻很有政治嗅覺的康熙皇帝,立刻嗅到一絲不妙,於是,他拒絕尚可喜的要求,開始實行削藩的策略。

只是,康熙皇帝還是太年輕,削藩的旨意一下來,就遭到三藩的強烈抵抗,先開始,吳三桂等人,只是想要和稀泥,沒有什麼其他手段,但清廷不斷地施加壓力,讓吳三桂等人感覺到危險。

於是,這一年,吳三桂反了。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的實力最強,這次叛亂的兵力,達到了十五萬之多,而吳三桂反了之後,其他兩個藩王立刻響應。

接著,四川,貴州,陝西紛紛響應。甚至對清軍十分仇恨的江南百姓,也開始呼應,叫反聲席捲清朝半壁江山,甚至很多對清朝不滿的少數民族,遠在臺灣的鄭經,也紛紛起兵呼應。

這種規模和氣勢,遠非清朝現有的實力所能控制的,但偏偏出現了一個很細微的紕漏,這個紕漏就是,這次叛亂的首腦人物是吳三桂。

他不是真心想造反,也不是真心想要反清復明,他本來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而且,年事已高的吳三桂,根本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於是,轟轟烈烈的三藩舉兵,變得雷聲大,雨點小。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吳三桂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佔領湖南後,並沒有就此北上,問鼎中原,反而按兵不動,和清軍隔江對峙。

三藩起兵的初期,清軍兵力完全不佔優勢,又是倉促應對,因此,軍隊沒有來的及集結,戰鬥力不足,如果吳三桂可以出其不意,或許會有另一個結局。

但吳三桂不敢這麼做,因為他本心就不是想要造反,而且,入主中原,雖然很威風,但風險很大。

他不敢保證,他和清軍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其他人,是幫助自己,還是幫助清軍。所以,吳三桂選擇對峙。

隨後,吳三桂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忽視了北方王輔臣的地位。

王輔臣是一個非常能打的人,而且他所處的位置,是難得的戰略要地,東可出潼關入主中原,和吳三桂會師河南,西可以聯絡蒙古準噶爾汗國,給清朝後院放一把火。

即使打不贏,也可以扼守關中險阻,聯通四川,形成戰略防禦。

但很顯然,吳三桂對王輔臣的態度,並不鮮明。

吳三桂沒有關注王輔臣的重要地位,清朝卻看到了這個重要轉折點,於是,在吳三桂扼守長江,並沒有渡江打算的時候,清軍趁著這個天賜良機,一舉擊敗王輔臣,並且迫使他投降。

於是,北方再次成為清軍的天下。

這時候,起兵反清的集團內部,出現內訌,首先是鄭經的臺灣軍團,他們雖然也反清,卻將進攻重點,放在了福建的耿精忠身上。

於是,耿精忠在和清軍廝殺還沒有佔據上風,背後就被鄭經捅了一刀,於是,耿精忠再也不想造反,只得投降。

很快,尚之信也投降了。從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五年,短短三年時間,聲勢浩大的三藩起兵,就變成鳥獸散。清軍終於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吳三桂的勢力。

又過了兩年,吳三桂死了。他的孫子吳世藩當了皇帝,但無奈的是,他們手下的軍隊,已經沒了戰鬥的慾望,頓時土崩瓦解,但依然有一些悍將抵抗,又過了兩年,這才完全平定吳三桂的叛亂。

三藩的兵力

三藩之亂,實際上是一幫反覆無常的小人自編自導的一場鬧劇,根本沒有任何偉大的理想,聲勢雖然浩大,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架子。

唯一能有些戰鬥力的,只能算是吳三桂的軍隊。因此,三藩到底有多少兵馬,很難具體說明。

據清朝官方史料記載,平南,鎮南兩藩,各有十五佐領,綠營的兵力有六七千,佐領是清朝的官職,在康熙年間,一個佐領,可以帶領一百三十人,相當於連長,那麼十五佐領,也就是不到兩千人,加上六七千綠營,不超過萬人。

而吳三桂,擁有五十三佐領,綠營一萬多人,也就是近兩萬人,那麼,三藩的官方兵力加起來,不超過四萬。

很顯然,這個數字是不靠譜的,如果吳三桂等人想憑藉這點兵力,就要造反,那麼,他們一定是老糊塗了,而且如果三藩憑藉這點兵力,清軍還要打八年,那清軍真成了笑話了。

因此,很多資料顯示,吳三桂等三藩起兵的時候,兵力應該在三十萬以上,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兵力,那麼,這次叛亂的總兵力,可能達到七十萬之多。這個數字還是比較靠譜的。

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