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要將手榴彈設計成敲擊後才能引爆?這是多此一舉嗎?

武器 日本 保險 美國 僱傭兵 2017-04-04

相信大家在看抗日類型劇目的時候,都會發現日本兵在拉掉手榴彈的保險環後,會先放在鋼盔上敲打一下,之後將手榴彈扔出才會爆炸。對此很多人感到不解。日本為何要將手榴彈設計成敲擊後才能引爆?這是多此一舉嗎?

基於我們對日本手榴彈的瞭解,其實大致可分為97式、十年式和簡化版99式,及91式這四款。日本的手榴彈在外觀上非常易於辨別,因為它與中國和美國手榴彈形狀不同,基本都是圓柱形狀的。以97和91式為代表,整個手榴彈重量約為四百五十克左右,內部裝載的炸藥約合九十克,爆炸後殺傷力半徑大約在十米範圍內,整體而言日本這類手榴彈的威力還是可以的。且日本為了增加手榴彈的威力,還會在彈體上增設相關紋路。日本為何要將手榴彈設計成敲擊後才能引爆?這是多此一舉嗎?

日本為何要將手榴彈設計成敲擊後才能引爆?這是多此一舉嗎?

上述介紹到的這幾款日式手榴彈有特別的引爆方式——針刺式。這種方式主要靠的就是手榴彈內部的擊針。而保險帽就是該擊針上方的慣性體結構。手榴彈在沒有被引爆的時候,擊針和慣性體會被保險銷固定住,且雷管和導火索也處於分離的狀態。如果要引爆那麼就只需拔掉保險銷就可以了,但是同時還需要外力的配合,因為擊針若無外力敲打就不能將導火索引燃,如此內部裝置的炸藥就不能被引爆,這就是為什麼日本士兵會先把手榴彈在帽子上撞一下再扔掉的原因了。其實除了日本兵的所帶的鋼帽,他們腳上穿的鞋子,以及戰場上的石頭等等都可以拿來使用。保險帽受到外力撞擊後,在扔出去的五秒左右就會徹底爆炸。日本為何要將手榴彈設計成敲擊後才能引爆?這是多此一舉嗎?

其實日本之所以這樣設計手榴彈,一定程度上考慮了日本士兵的生命安全。譬如美國的手榴彈在拔掉保險銷後,如果沒有外力來壓制住保險,那麼很快就會進入待爆炸的狀態。如此一來如果美國士兵行走在叢林中,那麼身上攜帶的手榴彈很容易被樹枝刮掉保險銷,而士兵根本就沒有時間尋找外力壓住保險,因此往往很多美國兵都死在了自己的手榴彈下。相比之下日本的手榴彈設計更顯人性化和安全性。

當然有優勢就一定存在弊端,日本的手榴彈明顯不夠靈活,譬如戰場激戰時,日本兵很有可能會死在砸手雷的時候,因為畢竟多了一個步驟,戰爭中就相當於多了一份危險。其次其引信工藝的複雜程度也存在劣勢。

然而當時我國在抗戰時還是很希望收繳這類手榴彈的,因為畢竟是正規工廠生產,且內置TNT炸藥,即便使用起來略顯麻煩,也總比小作坊生產的好上很多倍。看過《亮劍》的應該會有印象,主角李雲龍就曾對我國的手榴彈有過抱怨,主要是因為我國手榴彈的炸藥與彈體的質量太差。因此日本產的手榴彈相較之下就顯得優勢很大。日本為何要將手榴彈設計成敲擊後才能引爆?這是多此一舉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