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嘉慶御用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這還不算,由於承平日久,加上清朝人也沒有武器報廢、更換的觀念,武器陳舊成為常態,大多數鳥槍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更有甚者,有的士兵用的還是雅克薩戰役年代的。

儘管如此,清軍也沒能全部裝備火器,有近一半的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這並不是朝廷財力有限、造不起那麼多火器,也不是所謂的頑固派抵制新鮮事物,而是軍隊高層考慮到,戰鬥後期兩軍一般會展開肉搏戰,如果等到敵人接近時,鳥槍和抬槍無疑變成了燒火棍,那就真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相比,英軍的槍械都裝有槍刺,一個士兵相當於一個射擊手外加長矛兵,既可射擊也可近戰,所以自18世紀後期就淘汰了全部冷兵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每位士兵的作戰能力。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如果身臨鴉片戰爭戰場,你會發現中英雙方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炮戰。

火炮算得上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了。清朝火炮的鼻祖為明末從歐洲傳入的“紅夷大炮”,後一直不斷在其基礎上仿製、鑄造。清軍的火炮形制、名目繁雜,有紅夷炮、子母炮、竹節炮等,實際上構造差別不大,皆為前裝滑膛炮。火炮重量從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輕型火炮大多用於陸上機動作戰,重型火炮則主要安置於沿海要塞,鴉片戰爭時清軍主要使用後者抗擊英軍。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嘉慶御用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這還不算,由於承平日久,加上清朝人也沒有武器報廢、更換的觀念,武器陳舊成為常態,大多數鳥槍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更有甚者,有的士兵用的還是雅克薩戰役年代的。

儘管如此,清軍也沒能全部裝備火器,有近一半的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這並不是朝廷財力有限、造不起那麼多火器,也不是所謂的頑固派抵制新鮮事物,而是軍隊高層考慮到,戰鬥後期兩軍一般會展開肉搏戰,如果等到敵人接近時,鳥槍和抬槍無疑變成了燒火棍,那就真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相比,英軍的槍械都裝有槍刺,一個士兵相當於一個射擊手外加長矛兵,既可射擊也可近戰,所以自18世紀後期就淘汰了全部冷兵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每位士兵的作戰能力。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如果身臨鴉片戰爭戰場,你會發現中英雙方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炮戰。

火炮算得上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了。清朝火炮的鼻祖為明末從歐洲傳入的“紅夷大炮”,後一直不斷在其基礎上仿製、鑄造。清軍的火炮形制、名目繁雜,有紅夷炮、子母炮、竹節炮等,實際上構造差別不大,皆為前裝滑膛炮。火炮重量從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輕型火炮大多用於陸上機動作戰,重型火炮則主要安置於沿海要塞,鴉片戰爭時清軍主要使用後者抗擊英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道光十五年(1835年)5000司馬斤鐵炮 (虎門鎮遠炮臺出土)

清軍火炮本就直接仿自西方,與英國的火炮樣式及構造原理相同,不足之處亦同鳥槍,在於製造工藝的落後。手工製造的火炮存在大量氣孔氣泡,有的炮膛內的大“坑”竟能貯水半碗。火炮口徑與炮彈也沒有標準尺寸,炮彈小了,導致燃氣旁洩,將大大限制射程;若炮彈過大又堵塞炮膛,其結果就是演放時經常出現炸裂事故。1835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陸續對新制的59門火炮進行試射,共炸壞了13門。

清軍炮彈(包括其他火器)不能致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火藥質量問題。中國的火藥始終停留在經驗層面,未能上升到理論。當時清軍採用的火藥配方中硝的比例過高,導致火藥容易受潮,爆炸效力低。而且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火藥顆粒大、雜質多,無法充分燃燒。這些弱點都直接影響了火炮的威力。

那麼火炮質量不行,用數量來湊如何?給人一般的感覺,清朝作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搞“炮”海戰術應該不成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歷次戰役中清軍海岸炮在數量上遠低於英軍艦炮。鴉片戰爭爆發時,虎門有火炮212門,廈門有279門,定海有70門,而英艦炮總數一直保持在540門以上。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嘉慶御用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這還不算,由於承平日久,加上清朝人也沒有武器報廢、更換的觀念,武器陳舊成為常態,大多數鳥槍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更有甚者,有的士兵用的還是雅克薩戰役年代的。

儘管如此,清軍也沒能全部裝備火器,有近一半的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這並不是朝廷財力有限、造不起那麼多火器,也不是所謂的頑固派抵制新鮮事物,而是軍隊高層考慮到,戰鬥後期兩軍一般會展開肉搏戰,如果等到敵人接近時,鳥槍和抬槍無疑變成了燒火棍,那就真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相比,英軍的槍械都裝有槍刺,一個士兵相當於一個射擊手外加長矛兵,既可射擊也可近戰,所以自18世紀後期就淘汰了全部冷兵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每位士兵的作戰能力。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如果身臨鴉片戰爭戰場,你會發現中英雙方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炮戰。

火炮算得上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了。清朝火炮的鼻祖為明末從歐洲傳入的“紅夷大炮”,後一直不斷在其基礎上仿製、鑄造。清軍的火炮形制、名目繁雜,有紅夷炮、子母炮、竹節炮等,實際上構造差別不大,皆為前裝滑膛炮。火炮重量從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輕型火炮大多用於陸上機動作戰,重型火炮則主要安置於沿海要塞,鴉片戰爭時清軍主要使用後者抗擊英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道光十五年(1835年)5000司馬斤鐵炮 (虎門鎮遠炮臺出土)

清軍火炮本就直接仿自西方,與英國的火炮樣式及構造原理相同,不足之處亦同鳥槍,在於製造工藝的落後。手工製造的火炮存在大量氣孔氣泡,有的炮膛內的大“坑”竟能貯水半碗。火炮口徑與炮彈也沒有標準尺寸,炮彈小了,導致燃氣旁洩,將大大限制射程;若炮彈過大又堵塞炮膛,其結果就是演放時經常出現炸裂事故。1835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陸續對新制的59門火炮進行試射,共炸壞了13門。

清軍炮彈(包括其他火器)不能致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火藥質量問題。中國的火藥始終停留在經驗層面,未能上升到理論。當時清軍採用的火藥配方中硝的比例過高,導致火藥容易受潮,爆炸效力低。而且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火藥顆粒大、雜質多,無法充分燃燒。這些弱點都直接影響了火炮的威力。

那麼火炮質量不行,用數量來湊如何?給人一般的感覺,清朝作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搞“炮”海戰術應該不成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歷次戰役中清軍海岸炮在數量上遠低於英軍艦炮。鴉片戰爭爆發時,虎門有火炮212門,廈門有279門,定海有70門,而英艦炮總數一直保持在540門以上。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歷次戰役英、清雙方火炮數量

當時清火炮效能怎樣呢。鴉片戰爭時廣東大儒陳澧作了一則《炮子謠》,當時頗為流傳,唱道“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如此看來,清軍火炮的作戰效果似乎不怎麼樣。

據載,在虎門之戰中,3000斤的火炮,射程約1200米,卻未能損傷一艘英艦;廈門之戰共發射炮彈200餘發,只有一發擊中英軍火藥船。可見火炮的精準度不太理想,至少在炮擊飄忽不定的英艦時是這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清軍笨重的火炮都被固定在炮臺上,大多沒有炮架,即使有也不能左右旋轉,也就是說射程、射擊方向都無法改變;也沒有瞄準具,發炮時完全靠炮手的經驗來瞄準。這種打法,炮彈不打到海里才是怪事。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嘉慶御用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這還不算,由於承平日久,加上清朝人也沒有武器報廢、更換的觀念,武器陳舊成為常態,大多數鳥槍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更有甚者,有的士兵用的還是雅克薩戰役年代的。

儘管如此,清軍也沒能全部裝備火器,有近一半的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這並不是朝廷財力有限、造不起那麼多火器,也不是所謂的頑固派抵制新鮮事物,而是軍隊高層考慮到,戰鬥後期兩軍一般會展開肉搏戰,如果等到敵人接近時,鳥槍和抬槍無疑變成了燒火棍,那就真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相比,英軍的槍械都裝有槍刺,一個士兵相當於一個射擊手外加長矛兵,既可射擊也可近戰,所以自18世紀後期就淘汰了全部冷兵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每位士兵的作戰能力。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如果身臨鴉片戰爭戰場,你會發現中英雙方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炮戰。

火炮算得上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了。清朝火炮的鼻祖為明末從歐洲傳入的“紅夷大炮”,後一直不斷在其基礎上仿製、鑄造。清軍的火炮形制、名目繁雜,有紅夷炮、子母炮、竹節炮等,實際上構造差別不大,皆為前裝滑膛炮。火炮重量從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輕型火炮大多用於陸上機動作戰,重型火炮則主要安置於沿海要塞,鴉片戰爭時清軍主要使用後者抗擊英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道光十五年(1835年)5000司馬斤鐵炮 (虎門鎮遠炮臺出土)

清軍火炮本就直接仿自西方,與英國的火炮樣式及構造原理相同,不足之處亦同鳥槍,在於製造工藝的落後。手工製造的火炮存在大量氣孔氣泡,有的炮膛內的大“坑”竟能貯水半碗。火炮口徑與炮彈也沒有標準尺寸,炮彈小了,導致燃氣旁洩,將大大限制射程;若炮彈過大又堵塞炮膛,其結果就是演放時經常出現炸裂事故。1835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陸續對新制的59門火炮進行試射,共炸壞了13門。

清軍炮彈(包括其他火器)不能致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火藥質量問題。中國的火藥始終停留在經驗層面,未能上升到理論。當時清軍採用的火藥配方中硝的比例過高,導致火藥容易受潮,爆炸效力低。而且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火藥顆粒大、雜質多,無法充分燃燒。這些弱點都直接影響了火炮的威力。

那麼火炮質量不行,用數量來湊如何?給人一般的感覺,清朝作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搞“炮”海戰術應該不成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歷次戰役中清軍海岸炮在數量上遠低於英軍艦炮。鴉片戰爭爆發時,虎門有火炮212門,廈門有279門,定海有70門,而英艦炮總數一直保持在540門以上。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歷次戰役英、清雙方火炮數量

當時清火炮效能怎樣呢。鴉片戰爭時廣東大儒陳澧作了一則《炮子謠》,當時頗為流傳,唱道“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如此看來,清軍火炮的作戰效果似乎不怎麼樣。

據載,在虎門之戰中,3000斤的火炮,射程約1200米,卻未能損傷一艘英艦;廈門之戰共發射炮彈200餘發,只有一發擊中英軍火藥船。可見火炮的精準度不太理想,至少在炮擊飄忽不定的英艦時是這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清軍笨重的火炮都被固定在炮臺上,大多沒有炮架,即使有也不能左右旋轉,也就是說射程、射擊方向都無法改變;也沒有瞄準具,發炮時完全靠炮手的經驗來瞄準。這種打法,炮彈不打到海里才是怪事。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虎門8000斤岸炮

如果炮彈有幸打中敵艦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吳淞口戰役時,清軍發炮打中一艘英艦後艄,正在督戰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看到後大喜過望,以為英艦會沉沒,不想等了很久根本沒有事,隨後又發一炮擊中英艦桅杆,仍然無恙。在整個戰爭中中,由於炮彈過小過輕,竟然還出現很多次擊中船身後炮彈彈回斃傷自己人的咄咄怪事。

那時候英軍已大量裝備使用霰彈、開花彈等炮彈,而清軍雖然也有蜂窩彈(時稱封門子)、鏈彈(空心半球內連鐵鏈,專門用於擊斷桅杆)、爆炸彈等,但絕大多數還是實心彈,包括石、生鐵、鉛、銅包鉛、熟鐵等質地。實心彈是靠重力加速度來撞擊敵人,本質上與發射鐵球砸人無異,這時火炮儼然退化成了古代拋石機。可以想象,即便向位置相對固定、排列密集的步兵方陣裡拋幾個大鐵球,也無法造成很大的傷亡,確實是“百炮才聞幾個死”了。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嘉慶御用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這還不算,由於承平日久,加上清朝人也沒有武器報廢、更換的觀念,武器陳舊成為常態,大多數鳥槍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更有甚者,有的士兵用的還是雅克薩戰役年代的。

儘管如此,清軍也沒能全部裝備火器,有近一半的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這並不是朝廷財力有限、造不起那麼多火器,也不是所謂的頑固派抵制新鮮事物,而是軍隊高層考慮到,戰鬥後期兩軍一般會展開肉搏戰,如果等到敵人接近時,鳥槍和抬槍無疑變成了燒火棍,那就真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相比,英軍的槍械都裝有槍刺,一個士兵相當於一個射擊手外加長矛兵,既可射擊也可近戰,所以自18世紀後期就淘汰了全部冷兵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每位士兵的作戰能力。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如果身臨鴉片戰爭戰場,你會發現中英雙方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炮戰。

火炮算得上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了。清朝火炮的鼻祖為明末從歐洲傳入的“紅夷大炮”,後一直不斷在其基礎上仿製、鑄造。清軍的火炮形制、名目繁雜,有紅夷炮、子母炮、竹節炮等,實際上構造差別不大,皆為前裝滑膛炮。火炮重量從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輕型火炮大多用於陸上機動作戰,重型火炮則主要安置於沿海要塞,鴉片戰爭時清軍主要使用後者抗擊英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道光十五年(1835年)5000司馬斤鐵炮 (虎門鎮遠炮臺出土)

清軍火炮本就直接仿自西方,與英國的火炮樣式及構造原理相同,不足之處亦同鳥槍,在於製造工藝的落後。手工製造的火炮存在大量氣孔氣泡,有的炮膛內的大“坑”竟能貯水半碗。火炮口徑與炮彈也沒有標準尺寸,炮彈小了,導致燃氣旁洩,將大大限制射程;若炮彈過大又堵塞炮膛,其結果就是演放時經常出現炸裂事故。1835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陸續對新制的59門火炮進行試射,共炸壞了13門。

清軍炮彈(包括其他火器)不能致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火藥質量問題。中國的火藥始終停留在經驗層面,未能上升到理論。當時清軍採用的火藥配方中硝的比例過高,導致火藥容易受潮,爆炸效力低。而且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火藥顆粒大、雜質多,無法充分燃燒。這些弱點都直接影響了火炮的威力。

那麼火炮質量不行,用數量來湊如何?給人一般的感覺,清朝作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搞“炮”海戰術應該不成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歷次戰役中清軍海岸炮在數量上遠低於英軍艦炮。鴉片戰爭爆發時,虎門有火炮212門,廈門有279門,定海有70門,而英艦炮總數一直保持在540門以上。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歷次戰役英、清雙方火炮數量

當時清火炮效能怎樣呢。鴉片戰爭時廣東大儒陳澧作了一則《炮子謠》,當時頗為流傳,唱道“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如此看來,清軍火炮的作戰效果似乎不怎麼樣。

據載,在虎門之戰中,3000斤的火炮,射程約1200米,卻未能損傷一艘英艦;廈門之戰共發射炮彈200餘發,只有一發擊中英軍火藥船。可見火炮的精準度不太理想,至少在炮擊飄忽不定的英艦時是這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清軍笨重的火炮都被固定在炮臺上,大多沒有炮架,即使有也不能左右旋轉,也就是說射程、射擊方向都無法改變;也沒有瞄準具,發炮時完全靠炮手的經驗來瞄準。這種打法,炮彈不打到海里才是怪事。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虎門8000斤岸炮

如果炮彈有幸打中敵艦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吳淞口戰役時,清軍發炮打中一艘英艦後艄,正在督戰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看到後大喜過望,以為英艦會沉沒,不想等了很久根本沒有事,隨後又發一炮擊中英艦桅杆,仍然無恙。在整個戰爭中中,由於炮彈過小過輕,竟然還出現很多次擊中船身後炮彈彈回斃傷自己人的咄咄怪事。

那時候英軍已大量裝備使用霰彈、開花彈等炮彈,而清軍雖然也有蜂窩彈(時稱封門子)、鏈彈(空心半球內連鐵鏈,專門用於擊斷桅杆)、爆炸彈等,但絕大多數還是實心彈,包括石、生鐵、鉛、銅包鉛、熟鐵等質地。實心彈是靠重力加速度來撞擊敵人,本質上與發射鐵球砸人無異,這時火炮儼然退化成了古代拋石機。可以想象,即便向位置相對固定、排列密集的步兵方陣裡拋幾個大鐵球,也無法造成很大的傷亡,確實是“百炮才聞幾個死”了。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軍的炮彈(海戰博物館藏)

結語

清軍的火器與英軍相比有一定差距,但還不至十分懸殊,二者基本處於同一發展階段。清軍一敗塗地的直接原因,除前面所說的武器質量低劣,更主要的是士兵素質的低下和戰術戰法的落後。

火器向來被清軍視作利器,它們在對付西北草原的騎兵和鎮壓西南諸民族時曾經大顯神威,但到了完成了軍事近代化的英軍面前,實在是既無招架之力、又無還手之功了。

"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我們的教科書在講到“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時,常常用“有國無防”“軍備廢弛”這種字眼來形容清朝,以此來證明其軍事上的衰敗以及“落後就要捱打”這一鐵律。那麼,當時的清軍究竟是用了多麼“落後”武器來對抗大不列顛遠征軍的呢?

經過課本和影視劇的多年薰陶,你可能對清軍武器裝備印象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八里橋之戰

或者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由於影視劇的宣傳和教科書表述的不明確,導致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時的清軍的武器是大刀長矛。實際不然,清軍裝備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原始。

“矛錘弓弩銃,鞭鐗劍鏈撾”

確切來說,當時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軍隊。到清朝時,中國冷兵器已沿用了數千年,種類樣式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不外刀、矛、劍、弓箭之類。弓弩在諸多冷兵器中,可以說是較為不錯的。嫻熟的弓箭手,每分鐘可發射3~4支箭,射程可達200米,且命中率相當高,殺傷效果不亞於英軍當時在戰爭中所用的武器——伯克(Bakrer)式遂發槍。

雖然冷兵器在軍中仍佔據重要比例,但實際上並未派上多少用場。在大多數戰役中,清軍還未等到英軍攻到跟前,就已經在炮火攻擊下潰不成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兵器架([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白如練,能擊飛鳥飛”

當時,清軍真正能與英軍較量的是火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有人統計過清軍火器數量,全國軍隊共擁有鳥槍262365支、火炮114091門,這時候大規模的洋務運動還沒開始,想必上溯20年,鴉片戰爭時的火器數量也不會差太多。這些火器裝備50萬軍隊是不成問題的,這個規模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是僅有的。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乾隆大閱圖》中的清軍鳥槍隊

下面,首先說說清軍的輕火器——鳥槍和抬槍。

鳥槍,又叫兵丁鳥槍、鳥銃、火繩槍。“鳥槍”這個稱法來源於其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鳥槍系明末由東來的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構造並無太多改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朝鳥槍手([英]威廉·亞歷山大:《1793: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乾隆盛世》)

鳥槍為前裝滑膛槍,每次射擊前從槍口填入火藥,再裝入彈丸,通過火繩來點燃火藥。此外,每支鳥槍還配有一個搠杖,即推彈杆,便於將彈藥填實。鳥槍由各省自行製造,清中央政府沒有統一標準,所以規格不一,樣式五花八門,長者2米有餘,短的不到1米。彈藥是 1錢的圓形鉛彈外加3錢火藥,射速為每分鐘1~2發,射程在160~240米之間,性能比英軍使用的伯克式遂發槍、布倫士威克(Brunswick)式擊落後一些。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明代著作《軍器圖說》中鳥槍手作戰隊列

鳥槍是外國傳入,清時國內已大量製造。而道光年間出現的一種重型鳥槍——抬槍或抬炮,則完全是中國特色。這種火器與鳥槍形制差別不大,只是更加巨大,重10~30多斤,長近1丈。需一名士兵將其扛於肩上,另一名士兵在槍尾瞄準射擊。抬槍彈藥是鉛彈丸5錢外加3.5兩火藥,射程約290米到480米不等,射速每分鐘1發,威力遠超過單兵使用的鳥槍,與伯克式燧發槍比也不遜色。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抬槍(海戰博物館藏)

當時中國處在前工業時代,火器全靠手工作坊生產,由於冶鐵技術落後,鐵水雜質多,加之督辦人員經常偷工減料,導致鳥槍、抬槍成品極為粗糙,合格率很低,槍膛內多凹凸不平、彈道紊亂,嚴重影響了射擊精確度,在演練和實戰時,常有彈丸飛行不遠即落地和膛炸傷人事件。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鴉片戰爭時中、英軍隊槍械性能比較

當然,不同清軍配備的鳥槍差別較大。眾所周知,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統治階級、八旗制度為根基的王朝。為了維護至上的皇權並監視漢人綠營,最優良的燧發鳥槍自然為皇帝所專有,稍次的也分配給了京營和各地駐防八旗,而作為鴉片戰爭主力的綠營則使用著質量最低劣的鳥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嘉慶御用鳥槍(故宮博物院藏)

這還不算,由於承平日久,加上清朝人也沒有武器報廢、更換的觀念,武器陳舊成為常態,大多數鳥槍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更有甚者,有的士兵用的還是雅克薩戰役年代的。

儘管如此,清軍也沒能全部裝備火器,有近一半的士兵還在使用大刀長矛。這並不是朝廷財力有限、造不起那麼多火器,也不是所謂的頑固派抵制新鮮事物,而是軍隊高層考慮到,戰鬥後期兩軍一般會展開肉搏戰,如果等到敵人接近時,鳥槍和抬槍無疑變成了燒火棍,那就真的只有捱打的份了。

相比,英軍的槍械都裝有槍刺,一個士兵相當於一個射擊手外加長矛兵,既可射擊也可近戰,所以自18世紀後期就淘汰了全部冷兵器,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每位士兵的作戰能力。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如果身臨鴉片戰爭戰場,你會發現中英雙方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炮戰。

火炮算得上清軍最具威力的武器了。清朝火炮的鼻祖為明末從歐洲傳入的“紅夷大炮”,後一直不斷在其基礎上仿製、鑄造。清軍的火炮形制、名目繁雜,有紅夷炮、子母炮、竹節炮等,實際上構造差別不大,皆為前裝滑膛炮。火炮重量從幾百斤到幾千斤不等,輕型火炮大多用於陸上機動作戰,重型火炮則主要安置於沿海要塞,鴉片戰爭時清軍主要使用後者抗擊英軍。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道光十五年(1835年)5000司馬斤鐵炮 (虎門鎮遠炮臺出土)

清軍火炮本就直接仿自西方,與英國的火炮樣式及構造原理相同,不足之處亦同鳥槍,在於製造工藝的落後。手工製造的火炮存在大量氣孔氣泡,有的炮膛內的大“坑”竟能貯水半碗。火炮口徑與炮彈也沒有標準尺寸,炮彈小了,導致燃氣旁洩,將大大限制射程;若炮彈過大又堵塞炮膛,其結果就是演放時經常出現炸裂事故。1835年,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陸續對新制的59門火炮進行試射,共炸壞了13門。

清軍炮彈(包括其他火器)不能致遠,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火藥質量問題。中國的火藥始終停留在經驗層面,未能上升到理論。當時清軍採用的火藥配方中硝的比例過高,導致火藥容易受潮,爆炸效力低。而且由於生產方式的落後,火藥顆粒大、雜質多,無法充分燃燒。這些弱點都直接影響了火炮的威力。

那麼火炮質量不行,用數量來湊如何?給人一般的感覺,清朝作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搞“炮”海戰術應該不成問題。但事實恰恰相反,歷次戰役中清軍海岸炮在數量上遠低於英軍艦炮。鴉片戰爭爆發時,虎門有火炮212門,廈門有279門,定海有70門,而英艦炮總數一直保持在540門以上。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歷次戰役英、清雙方火炮數量

當時清火炮效能怎樣呢。鴉片戰爭時廣東大儒陳澧作了一則《炮子謠》,當時頗為流傳,唱道“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如此看來,清軍火炮的作戰效果似乎不怎麼樣。

據載,在虎門之戰中,3000斤的火炮,射程約1200米,卻未能損傷一艘英艦;廈門之戰共發射炮彈200餘發,只有一發擊中英軍火藥船。可見火炮的精準度不太理想,至少在炮擊飄忽不定的英艦時是這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清軍笨重的火炮都被固定在炮臺上,大多沒有炮架,即使有也不能左右旋轉,也就是說射程、射擊方向都無法改變;也沒有瞄準具,發炮時完全靠炮手的經驗來瞄準。這種打法,炮彈不打到海里才是怪事。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虎門8000斤岸炮

如果炮彈有幸打中敵艦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吳淞口戰役時,清軍發炮打中一艘英艦後艄,正在督戰的江南提督陳化成看到後大喜過望,以為英艦會沉沒,不想等了很久根本沒有事,隨後又發一炮擊中英艦桅杆,仍然無恙。在整個戰爭中中,由於炮彈過小過輕,竟然還出現很多次擊中船身後炮彈彈回斃傷自己人的咄咄怪事。

那時候英軍已大量裝備使用霰彈、開花彈等炮彈,而清軍雖然也有蜂窩彈(時稱封門子)、鏈彈(空心半球內連鐵鏈,專門用於擊斷桅杆)、爆炸彈等,但絕大多數還是實心彈,包括石、生鐵、鉛、銅包鉛、熟鐵等質地。實心彈是靠重力加速度來撞擊敵人,本質上與發射鐵球砸人無異,這時火炮儼然退化成了古代拋石機。可以想象,即便向位置相對固定、排列密集的步兵方陣裡拋幾個大鐵球,也無法造成很大的傷亡,確實是“百炮才聞幾個死”了。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清軍的炮彈(海戰博物館藏)

結語

清軍的火器與英軍相比有一定差距,但還不至十分懸殊,二者基本處於同一發展階段。清軍一敗塗地的直接原因,除前面所說的武器質量低劣,更主要的是士兵素質的低下和戰術戰法的落後。

火器向來被清軍視作利器,它們在對付西北草原的騎兵和鎮壓西南諸民族時曾經大顯神威,但到了完成了軍事近代化的英軍面前,實在是既無招架之力、又無還手之功了。

鴉片戰爭時清軍用什麼武器?

《平定伊犁回部戰圖》中的清軍在用火器作戰

參考文獻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王兆春:《中國火器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鴉片戰爭檔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劉洪亮、孫淑雲:《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火炮炮彈的比較研究》,《自然辨證通訊》,2007年03期;

呂小鮮:《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中英兩軍的武器和作戰效能》,《歷史檔案》,1988年03期;

孫維昌:《上海地區發現的抗英戰役大炮》,《南方文物》,1999年04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