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鞭鐗

鞭、鐗屬於十八般兵器中的短兵類,是為了對付重甲而出現的破甲利器,故此是中國曆代兵器中出現較晚的形制。早期的鞭、鐗並不代指兵器,鞭最開始是指皮革編制而成軟鞭,起源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多作馬鞭所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載:“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意為馬鞭雖長,也不該打在馬肚子上。是左丘明用此來告誡國君,晉國雖然強大,但不宜攻打楚國的借喻。後演變為“鞭長莫及”。)而如今通稱的鞭則為硬鞭,是指作為武器的鞭,最早的記載見於在五代十國時期,據《新五代史》中載,當時後晉國將領安重榮曾制有鐵鞭,詐稱:”鞭有神,指人,人輒死。”故此軍中均稱其為“鐵鞭郎君”。也是因此,就有了“寸鐵不指人”的說法,軍營中也正是在此之後就明文規定:“凡在軍中,所有兵器均不準指人。”

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鞭鐗

▲鞭鐗是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像歐洲各國所使用的破甲武器都是錘類,而非如鞭鐗這般的劍形類武器。

硬鞭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多為鐵鞭。硬鞭一般用於馬戰,有單雙鞭之分,在形制上又分為竹節鞭,虎尾鞭等數種。重而無刃,呈六角形,鞭身分有數節,宋《武經總要》中載:“其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明《武備志》及清《兵仗記》中亦有相近的記載。而根據其鞭身上的“節”,可推斷出硬鞭的形制起源於五代五刑中,笞刑的刑具。所謂笞,便是用竹條或者荊條鞭打的刑罰,而硬鞭形制多形如竹節,也許就是因此演變。宋朝時期的王繼勳就是用鐵鞭的高手,《宋史·王繼勳傳》載:“繼勳有武勇,在軍陣,常用鐵鞭、鐵槊、鐵檛,軍中目為‘王三鐵’。”

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鞭鐗

▲鐵鞭上如同竹子般一節節的圓環即是鞭的“節”,故此亦有“鐵節鞭”之稱。

相比於鞭,鐗的出現較晚,是由鞭演化而來,在最開始,鐗是指車軸上,用以減少軸與轂之間摩擦的鐵條。《吳子·治兵》中載:“膏鐧(鐗)有餘,則車輕人”。後慢慢演變為武器,在《武經總要》中有載:“有人作四稜者,謂之鐵鐗,謂方稜似形,皆鞭類也。”和鞭相比,鐗的使用率較高,是南北朝時期對付重甲騎兵的利器。其形制雖然和鐵鞭相近,都是與劍相類、長而無刃的打擊兵器,但鐵鞭為鞭身為六角形,而鐵鐗為四稜形,且鐗身無節有槽,鐗端無尖,相比鞭來說較為輕便。故此,鐗是和鞭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一種鞭類兵器。

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鞭鐗

▲北宋《武經總要》中圖解,從左到右,分別為”鐵鏈夾棒“、”鐵鐗“、”連珠雙鐵鞭“、”鐵鞭“。

鞭和鐗都是馬戰的破甲利器,由於分量較重,故此非有勇者不能用也。是一種光靠力氣,就可以對敵人造成較大殺傷力的打擊型兵器。在南北朝時期,重甲騎兵橫行,普通的刀劍對厚重的鎧甲沒有辦法,而鞭鐗類的破甲型武器就大行其道,可以輕鬆的對身披重甲的敵軍造成有效的傷害,《武備要略》有言:“刀只可敵無甲之兵,若遇鐵騎重甲,非鞭不可”。

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鞭鐗

▲宋代名臣李綱的隨身兵器,傳世近九百年。

從南北朝的開始使用,到兩宋時期(當時除了宋朝軍隊,西夏、遼國及金國的軍隊也曾大量裝備鞭鐗)的鼎盛,鞭鐗的熱度一直持高不下,在黑科技頗多的明朝,還有將火器火門銃和鞭鐗合二為一的”雷火鞭鐗“出現。在外形上和傳統的鞭鐗差不多,較大的改動在於鞭鐗的前端被改造為槍管,令這個新式鞭鐗不但可以用於打擊敵人,還能作為火銃遠攻,在當時火器漸漸流行的時期,可謂是鞭鐗類武器最後的輝煌。

我國獨有的打擊兵器——鞭鐗

▲雷火鞭鐗,現藏於徐州博物館。

明朝之後,雖然鞭鐗類武器已大不如前,但在冷兵器最後的時代,清朝,鞭鐗也有作為軍隊制式裝備的記載,如《清會典圖·武備》中便繪有銳健營所用的鐵鞭和綠營所用雙鐗,其形制大體上繼承宋代時期,不過更加輕便靈活。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作為冷兵器的鞭鐗漸漸沒落,曾經在戰場上威名赫赫,大殺四方,如今卻是帶著千年的歷史,靜靜的陳列在博物館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