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如不動”——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無量壽經 金剛經 惠能 釋淨空 沙門的世界 2017-07-16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如不動”——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1996年 淨空法師於美國聖荷西 :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曰,如如不動。】

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兩足中尊;

皈依達摩,離欲中尊;

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兩句經文,在佛教裡面是很出名的,原因就是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就是在這一句裡面開悟的。五祖跟他講經也就講到這一句,以後就不再講了,因為他已經徹底明白,從這個地方悟入的。因此,這兩句在禪宗裡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實在說,不僅是禪宗,所有一切大乘法裡面,說到修行的原則、綱領,確實不外這兩句,兩句話說盡了。

『應無所住』,應是應當或者說應該,住是講心,心安住。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你心裡面有了,心裡頭有了就是住,心就住了。佛教人,心應該“無所住”,為什麼要無所住?住的意思也就是執著,我們心裡有了,就是心裡有執著,不應當有執著。不但對於世間法,乃至於出世間法也不例外,出世間講的是佛法,佛法也不可以執著,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這是什麼道理?因為能執著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決定沒有執著,妄心裡面才會有執著的現象,真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一絲毫都不會染汙的。住也是染汙的現象,就是執著是染汙的現象,妄念裡面才有這個東西,真心本性裡沒有這個東西。由此可知,住就錯了,住就是凡夫,無住就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你要說它的差別在哪裡,從這一句經文當中就很容易辨別。也就是凡夫有所住,佛菩薩無所住,無所住是對的、是正確的,有所住是錯誤的。也可以說這一部《金剛經》,無非就是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而已。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也是引用《金剛經》裡面講過,能執著的心是妄心,不可得;你所執著的諸法,無論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也不可得。諸法緣生,世間法是緣生的,出世間的佛法也是緣生的。緣生它就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所謂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由此可知,能住、所住都不可得。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你都清楚、都明白了,你自然就能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些東西。

底下說『而生其心』,生的是什麼心?真心。由此可知,“應無所住”是把妄心放下,放下之後,放下妄心,真心就現前。佛法裡頭常講,真如本性就現前,它就起作用,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諸位要曉得,有所住的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它生妄想分別執著、生煩惱,心中常生煩惱,就是有所住心。如果無所住心,無所住,真心現前的時候那就是六祖所說的,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常生智慧,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

由此可知,這兩句是諸佛菩薩修行證果的心得,是修學的關鍵,因此特別重要。只要把這兩句做到,就夠了、就成功了、就圓滿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對於這兩句經文的講解非常得詳細,用了很大的篇幅,為我們細說這兩句經文的理論與修學的方法,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底下一句說,也是《金剛經》說的。

【金剛經曰,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前面還有一句,叫“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也是行門的總綱領。大乘佛法的禪宗,禪就從這兩句經文做為依據所建立的。什麼叫禪?不取於相是禪;什麼是定?如如不動就是定。用現在淺顯的話來說,這句的意思就是教給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眼見是色相,耳聽的是音聲,鼻嗅、舌嘗,乃至於意知,意知是我們心裡面想像,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如如不動。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就錯了,起心動念就是凡夫;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佛菩薩。何以故?起心動念就有所住,你就著相了,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所住。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我們所不及他們的地方也就在此地,這的確是關鍵。

我們要修學這幾句經文,就是在現前生活當中,學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修定。果然不起心、不動念了,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三昧現前,你就住在三昧之中。對外面的現象不要去分別,當然更不能夠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禪定,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生心,生的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智慧心、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現前,這是真心裡面的德能,真如本性無量的德能它就現前。這個經文的確是非常簡單、非常扼要,將大修行人的原理原則,真正是所謂和盤托出,毫無保留的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要能領會、要能夠應用,也就是知道怎樣去學習。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