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將從高校剝離,武漢部屬高校明年完成改革'

"

長江日報融媒體7月11日訊 自去年至今,多場武漢高校校辦產業協會年會或理事會上,校企改革成為焦點議題。長江日報記者瞭解到,高校孵化出來的上市公司,即將與創辦高校剝離,將企業交給社會,讓高校迴歸教育,是密集會議傳出的聲音。

上市公司將從高校剝離

“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參照。”武漢校辦企業祕書長魯元向長江日報記者肯定了校企上市公司即將從高校剝離的事實,至於如何實現,依然在摸索中前進。

魯元透露,校企改革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關停並轉,對沒有效益的殭屍校企、空殼校企進行清算、整頓或註銷經營牌照。第二是轉讓,主要是針對與大學教學科研無關的,或者已經孵化成熟的企業,比如華工科技等5家上市公司,將它們交給社會經營,也就是從高校剝離。第三是保留一批,主要針對高校科技園、孵化器、設計院、出版社、後勤服務機構等,高校資產公司是起監管作用的一級公司,必須保留,清理的重點則是下面的二級公司。第四是集中監管,教育部、財政部、國資委會成立一個平臺公司,對保留的校企進行集中監管。“從高校剝離的企業不再隸屬學校。學校享有收益權,但資產權歸平臺公司,類似國資委成立某個公司集中監管,目前具體方案還在醞釀。”

被剝離的企業人事該如何安排?魯元介紹,擁有學校編制的人,由學校內部解決,可以選擇回學校或者到企業。社會上的人一般跟著企業走,依據社會勞動法協調解決。

多家上市校企集中減持

在今年3月,華工科技披露公告顯示,華科大產業預計自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之後的六個月時間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不超過4,000萬股,即不超過本公司股份總數的3.98%。

根據減持計劃進展,4月15日,華科大產業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共計減持 1,005.51 萬股,合計持有股份從28.68%減持到了27.68%。進入7月,華工科技減持計劃時間過半,目前暫無最新減持變化。

無獨有偶,天喻信息第一大控股股東華工創投計劃自4月10 日至之後的六個月時間內,減持其持有的公司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合計不超過 2,100 萬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的4.88%。公告發布後,華工創投於4月12日、4月15日減持佔公司總股本比例1.25%的流通股。值得注意的是,華科大產業也持有天喻信息5.74%的股份,暫無最新減持變化。華工創投與華科大產業同一實際控制人都是華中科技大學。

7月11晚7點40分,華中數控發公告,閻志及一致行動人卓爾智能製造(武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爾智能)繼續增持該公司股份,合計持股佔據公司總股本20%,超越武漢華中科技大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第一大股東。

業內人士表示,高校譜系上市公司通過發生股權重組或進一步脫離高校,將有助於上市公司與更多科研資源對接合作,提升後續研發實力,同時在平臺、資源、項目等方面帶來良好助力,為業績增長提供更大空間。

武漢最大高校企業產值破60億

據瞭解,武漢高校校辦企業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武漢地區武大、華科、地大等高校均在這一時期創辦自己的企業。

2000年以後,武漢校辦企業集中上市。武漢地區目前已有5家成功上市(主板和創業板)的校辦企業,其中華科三家(華工科技、天喻信息、華中數控),武大一家(凱迪桑德),武理一家(理工光科)。這5家上市企業中,華工科技規模最大,年產值有60多億,其餘企業產值多為10多億。魯元介紹,武漢地區的校辦企業中,華科系三家效益相對較好。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高校校辦企業興起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彌補教學經費不足,二是科技成果轉化。這些為學校帶來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問題。“老師要兼顧經營與教學科研,分身無術,導致相當一部分企業反而給學校添堵,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打官司甚至抵押學校的教學用房,在社會上造成負面影響。”

魯元坦言,高校的資金來源主要仰仗的仍是財政支持,沒有任何一家校辦企業可以輸血養活學校。即使效益較好的華工科技,也給不了多少錢給學校,只能算“添磚加瓦”。可以肯定地說,武漢高校90%的校辦企業沒有輸血能力。

2018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高等學校所屬企業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對高校所屬企業進行全面清理規範。

武漢部屬高校明年完成改革

校企改革如何推進?依據財政部與教育部出臺的改革方案,武漢大學作為全國首批試點的10所高校之一,先期試點探索。

武漢大學在2018年年底完成摸底報告,將學校所有的企業全部梳理整頓,於去年12月31日上報教育部。2019年上半年,教育部對摸底報告作出批覆,緊接著學校拿出整改報告上報教育部,將於今年年底完成改革方案。華中科技大學也進行了同步推進。

據知情人透露,武漢大學上報了數十家企業,得到批覆保留的不足20家,其餘全部關停並轉。中國地質大學上報了四五十家企業,希望可以保留10家左右,正等待教育部批覆。

據悉,武漢部屬高校今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校企摸底報告,6月31日之前報教育部和財政部審批,下半年拿出整改方案,最終於2020年完成體制改革,而省屬高校改革稍晚數月。

在不少人看來,此番校辦企業體制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對校辦企業而言是場“大地震”。也有高校領導向記者坦言,學校最重要的教學科研工作並不會因此受到太大幹擾,另一方面改革可以加深學校與地方政府、與社會的關聯。

“此番改革根本用意在於,通過清理歷史問題讓大學'瘦身',迴歸教育本源,進一步走向規範化與法制化。”魯元介紹,校企體制改革僅保留一些與高校密切相關的、核心的企業,那些與教學科研不相干的,或是已經孵化成熟的企業,由國務院的平臺公司監管,按照現代企業的運營方式運營。

在魯元看來,這一輪校辦企業體制改革也只是“瘦身”的第一步,讓校、企完全脫鉤,依舊任重而道遠。(記者楊佳峰 周戀芹 實習生王秉乾)

【編輯:朱曦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